针刺治疗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1例论文_李,莉,李,彭

针刺治疗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1例论文_李,莉,李,彭

李 莉 李 彭

(天津中医药大学 300193)

【关键词】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针刺疗法;验案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6-0450-01

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为临床上眼科的少见疾病,其中有部分患者影像学检查常会无阳性体征[1],诊断主要是依赖于病史及临床表现。目前对于本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国内外文献报道很多倾向于与免疫反应有关的非特异性炎症[2],是一种侵犯于海绵窦、眶上裂或眶尖部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笔者跟随导师采用针灸疗法治疗1例,临床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王某,男,36岁,初诊时间: 2014年11月26日

右侧眼眶周围持续性疼痛伴复视2周。现症:头痛、右侧眼眶周围持续性疼痛,复视。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胃溃疡病史,中药过敏史。查体:血压179/88 mm-Hg,神志清,双瞳孔正大等圆,直径约 3.0mm,右侧眼球向内、上、下方向运动受限,同侧上眼睑轻度下垂,对光反射灵敏。病理反射(-),右手指鼻试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发现右侧动眼神经及滑车神经麻痹,以及三叉神经眼支分布区域的皮肤感觉减退。头颅MRI检查示:右侧海绵窦信号增强且过眶上裂延伸至眶尖。患者在发病前曾患“上感”,以上症状符合痛性眼肌麻痹的病史和临床体征。诊断为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

患者形体略瘦,右眼红肿充血,纳可,夜寐欠安,舌质红,苔白腻,脉弦滑。中医诊断: 风牵偏视。

辨证: 血瘀气滞证。

治疗原则: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采用“调神醒脑、疏通经络、通利眼窍”针法,头针与体针并用。头针取枕下旁线和颞后线;体针主穴取百会、完骨、风池、风府。局部配穴以上太阳及眼周穴为主,再加肝俞、肾俞、外关、三阴交、关元。

常规消毒后,采用0.22 mm×13 mm及0.25 mm×25mm毫针进行针刺,眼周穴位不提插捻转,余穴位均行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起针后应用灸条(含有决明子、菊花等明目中药)在关元穴悬灸15- 20分钟。每日1次。患者2日后疼痛缓解,7日后诸症消失,随访2个月未复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体会

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首先是在1954年由Tolosa报道,Hunt等在1961年又报道数例,1966年Smith和Taxdal将其命名为Tolosa-Hunt综合征。本病目前认为是由海绵窦及其附近非特异性炎症引起[3]。表现为以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合成纤维细胞为主要组成的肉芽肿样性病变[4]。临床表现主要是眼眶和头部持续性胀痛或撕裂样痛,并常常伴有偏头痛并导致动眼神经、外展神经、三叉神经第一支、滑车神经功能的障碍。在传统医学中属“风牵偏视”、“偏视”、“坠睛”范畴。《素问?举痛论》中有“痛而闭不通矣”,《证治要诀》也有“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引起疼痛的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不外乎为气滞(其痛多为胀痛,痛无定处);血瘀(引起的疼痛多为刺痛,且痛有定处);还有寒凝、痰阻使经脉闭塞而引起疼痛,故而治疗以行气活血通络为主要治法。

根据经络理论以及大脑皮层功能定位,选取枕下旁线和颞后线。选取头针的穴线,刺激强度较一般体针大,可以增强针感,从而使经络气血疏通,调整颅内外血管舒缩功能,改善局部微循环障碍。百会穴位于巅顶,属于督脉,为手足三阳、足厥阴经交会穴。针刺此穴,可以加强经脉之间的联系,激发经气,疏通经络,调整脏腑的气血;太阳穴隶属于经外奇穴,有疏解头风而止痛之功能;完骨穴为足少阳胆经穴,足少阳经“起目锐眦”,“至锐眦后”,“经脉所过,主治所及”;风池穴是胆经与阳维脉之交会穴,风府为督脉与阳维脉之交会穴,外关穴通于阳维脉,风池、风府、外关三穴相配,祛风解表,驱散外邪,能使卫外得固,经气得通。针刺肝俞、肾俞穴可以调补肝肾之气,滋肾水,养肝木,使气血充足;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之腧穴,又是足三阴经交会穴,刺激此穴可以调理肾、肝、脾三脏,理气活血。气血充足,则胞宫得养,冲任得充,阴阳重归平衡。

中医学认为,眼睛与十二经脉是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局部针刺配穴选穴以眼周穴为主,从而可以改善眼部周围血液循环,疏经通络,使气至病所,增强疗效。针刺眼眶周围的穴位同样有促进神经生长因子的生成或和神经递质释放作用,有助于改善神经肌肉间相互营养关系。局部腧穴和头穴结合,改善了眶内组织血液循环,同时提高了血氧供给,可以促进神经肌肉功能进一步康复。现代医学证明艾灸具有提高中枢兴奋性及免疫双向调节的作用,艾灸关元穴可以使经气沿任脉直达双目,从而疏通双目周围经络以治标;同时加强肝藏血、肾藏精的功能,使精血充足,阴阳平和而治本。

故针刺疗法配合灸法多法并用,可以开通气血,上疏下导。整体与局部并调,使气血阴阳复归平衡,平衡协调,从而使麻痹的眼肌活动自如。

参考文献:

[1]Aktan S, Aykut C, Erzen C.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three patients with Tolosa-Hunt syndrome. Eur Neurol, 1993, 33: 393-396.

[2]张富山,钱文忠.9例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临床分析[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0,10(4):383-384.

[3]Tessitore E,Tessitore A.Tolosa-Hunt syndrome preceded by facial palsy[J].Headdche, 2000,40(5):393-396.

[4]Del Toro M,Macaya A,Vazquez E,et al.Painful ophthal-moplegia with Reversible carotid stenosis in a child[J]. Pedi-atr Neurol, 2001,24(4):317- 319.

作者简介:

李莉(1980.2),女,主治医师,天津中医药大学2012级博士研究生,山西省绛县人民医院中医科

李彭(1967.5),男,主任医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论文作者:李,莉,李,彭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5年6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4

标签:;  ;  ;  ;  ;  ;  ;  ;  

针刺治疗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1例论文_李,莉,李,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