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的战略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层次论文,战略论文,高等职业教育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8-0005-03
发达国家及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完备体系昭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必须适应现代产业体系的需要。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印度、新加坡及我国台湾地区等都在20世纪下半叶陆续建立了技术本科及以上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生产第一线提供了大量高级技术型人才,有效地提升了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然而,我国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才开始大规模兴办高等职业教育,当时政策性地定位于专科层次,即所谓“高职高专教育”,这实际上是从认识和实践上误导了一种由“教育层次”来确定“教育类型”的倾向,由此导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及以上层次的空白。技术人才匮乏凸显了培养缺陷,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体系培养的大都是学术型或工程型人才,难以满足生产第一线对从事技术开发、应用管理的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出现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技术型人才供不应求,学术型人才供过于求。高等职业教育不仅失去了固有的活力和潜力,而且缺乏可持续发展力。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逐渐上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大批高素质技术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和战略选择。因此,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举办四年制或更长学制甚至弹性学制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技术精英,成为我国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2012年7月,《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通知》(教发[2012]9号)首次特别强调:“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建立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和专家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与之前相比,这一全新的提法有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突破,是国家建立完整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需要,也是确保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基本制度安排,还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重要支撑,更是高等职业教育自信与尊严的应有体现。这预示着在“大高职”的理念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正酝酿着重大政策调整和制度变革,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职业教育本科”制度呼之欲出。
一、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的重要性
(一)实现“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新途径
国际竞争的实质越来越集中于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及布局是保证人力资源效能能够充分发挥的重要条件。当前,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层次对应结构不尽合理,全国普通教育有六个层次(小学、初中、高中、专科、本科、研究生),职业教育只有三个层次(初等、中等、高等),本科及以上层次的职业教育严重缺位。因此,要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必然要在国际教育发展的大坐标之下,将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提高劳动者的价值创造能力,实现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向劳动力价值创造优势的转变,从主要依靠物力资本投资向人力资本、物力资本协同发展转变。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为依托,多元化、多渠道地培养工程技术型和技术技能型的复合型应用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现实诉求和社会情绪的回响。
(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举措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然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更加突出知识技能型、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等各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而现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限制在专科层次,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分工的多元需求。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智能化的背景下,国际性企业成为重要的经济构成主体,但我国符合国际高等职业教育标准的职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明显不足。特别是职业标准和规范建设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现有的专业设置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结合模式和评价模式都亟待创新。因此,当经济社会发展到较高水平的时候,本科及以上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必将伴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应运而生。积极探索完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通过应用本科和高职院校实施专业学位教育对口培养的制度,系统提升服务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的能力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新的发展态势和发展方向。
(三)实现服务国家现代产业体系的新支撑
回顾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历史进程,从2002年“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到2005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再到2011年“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可以说,每一阶段都有明确的发展主题和对人力资源建设的新要求。尤其是在当前的背景下,服务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和支撑,是吸纳就业的主要产业,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整个第三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已达到43%以上,不断涌现的新行业、新知识、新技能、新业态,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服务领域。因此,必须明确服务方向,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积极服务于国家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需求,重点加强支撑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
(四)实现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新突破
加快建设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是将全民学习和终身教育放在中心位置、形成学习型社会的迫切要求,是服务区域、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个性化学习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强烈需要。目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质量、结构、规模、效益等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树立全面发展、多元培养、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的新理念,进一步提高全民的受教育年限,建立更加灵活开放的学习制度,以适应不同对象的学习需求,把非学历培训、转岗培训和成人继续教育纳入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的范畴,并且在制度设计上统筹考虑,使学习者可以通过连续学习或多次学习,实现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的持续提高。
(五)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新挑战
建设高等职业教育体系面临传统制度强大的“路径依赖”和探索新路的“风险成本”,既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社会职业知识与技能更新的速度,又要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主流教育的需求。因此,必须进一步注重教育公平,对高等职业教育作出准确定性和科学定位,把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真正放到与普通高等教育同等的地位上,增强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贡献度,增强全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和高技能人才的依存度,增强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的匹配度,增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吻合度,从而进一步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切实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使有特殊需要且易被忽视的高职院校这一薄弱环节和高职学生这一弱势群体的相关利益能够体现出一定的重要性、显示度、话语权和贡献率,解决好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的紧迫性
(一)服务产业结构调整急需层次“高移”
现代产业结构越来越知识化、智能化、复合化,职业岗位对素质、技能、能力和专业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催生了许多与高新技术密切相关的职业岗位,这些岗位技术含量和智能水平很高,岗位技术要求不断提升。如果高等职业教育还仅仅停留在培养专科层次高技能型人才的水平上,将很难适应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要求。因此,急需提高人才培养规格,可以率先在产业聚集、有强烈需求的部分发达地区,遴选与当地产业紧密联系的相关优势专业,批准达到设置标准和办学条件的质量高、实力强、信誉好、影响大的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层次的高职院校,培养四年制高职人才,加快形成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体系。
(二)引领职业教育发展急需增强“牵引力”
高等职业教育处于职业教育系统的高端,重点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发挥着引领作用;中等职业教育处于职业教育系统的中端,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着基础作用。现行政策将高等职业教育严格限制在专科层次,实际上使得高等职业教育成为没有发展通道的“终结性教育”,加之我国职业准入制度不健全,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不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缺少良好的社会环境,使得本来就“先天不足”的高等职业教育显得更加“后天畸形”。因此,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急需不断探索本科及以上层次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的途径,创新高级技术技能人才本科及研究生层次的培养制度。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急需搭建“立交桥”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专科层次的教育,尽管有多种继续学习的通道供学生选择,但都不是职业教育类型。例如,“专转本”“专升本”“专接本”等考试制度,更突出学科的性质,却忽略对技能的要求,只能解决高职毕业生提高学历的需求,难以彰显高职学生的技能优势。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日益提升,对技能型人才的岗位要求也逐渐扩展,高职学生提高学历层次的愿望显得愈加强烈。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急需构建柔性、开放、有序、多元的完整体系,形成适应多样化成才需求的“立交桥”,进一步满足高端技能型人才可持续发展和终身教育的需求。
(四)改善人才结构发展急需建设“体系”
知识经济时代,高端技能型、高级技术型和工程型人才将逐步成为社会劳动力竞争的主体,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大幅增长,人才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优化任务日益紧迫。只有合理确定各类型、各层次的人才结构,统筹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数以千万计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数以百万计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数以十万计的专家级技术技能人才,才能支撑2020年我国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因此,亟待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形成培养从生产、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到在技术技能人才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完整序列,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为高级技术技能人才提供适宜生长和发展的空间。
三、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的突出问题
(一)职业教育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我国长期处于封建文化的影响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理念深深地渗透到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形成了“重普教,轻职教”“重科学,轻技术”“重知识,轻能力”“重本科,轻高职”的文化传统。虽然我国职业教育很早就存在了,但由于儒家思想影响和工业化起步较晚的缘故,这一类型教育一直比较薄弱,在很长的时期内都未能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主流,致使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难以得到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难以获得应有位置和强力扶持,高等职业教育难以与普通高等教育“并行”“并立”“并重”和“并驾齐驱”。
(二)体系建设没有形成统一认识
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和外延的认识还很不到位。有的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就是指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有的主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就是要大幅度提高中职生升高职、高职生升本科的比例;有的觉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就是让一批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中职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甚至还有的以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就是要大规模发展五年制高职教育等。事实上,这些认识都未能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外部适应性、内部适应性和内在协调性这三个方面来全面、正确、科学地把握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因而造成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误解。
(三)高等职业教育没有突破层次限制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围绕着“专科与本科学历学制衔接”这一核心问题,陆续探索了高职延伸模式(体系内部“专升本”)、联合培养模式(普职之间“专升本”)、分段培养模式(跨类之间“专升本”)以及自考一体化模式(自考分段“专本科”或“独立本科段”)等多种形式,但是受种种政策的制约,高职本科教育制度的创设仍处于“难产”阶段,在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和“类型”的整体拓展和转型提升上还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不能适应社会对技术本科人才的时代呼唤,不能适应广大受教育者可持续发展的强烈需求,不能适应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四)制度建设没有实现顶层设计
制度设计的不合理导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实上是个“断头”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洼地”和“短板”。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上升”渠道不畅或堵塞,发展动力自然也就不足。只有全方位推进职业教育的内部衔接和外部对接,才能彻底突破高等职业教育只限于专科层次的“藩篱”,在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增设本科和研究生层次,从而形成一个由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分别递进的独立完整体系,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内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双轨”并列平行。
四、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的保障机制
(一)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型
进一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加快专业结构调整、新专业设计与新课程开发、教学方法创新与专业师资培养的步伐,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由注重规模扩大向提高质量转变,着力提升支撑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做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进一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统筹管理、系统衔接和协调发展,加快推动职业教育学制创新,精心组织不同学制的教育试点,推动中高职课程衔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多样化学习需求和多元化人才需求的能力;进一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由主要依靠政府推进转向依靠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公办民办协同推进转变,凝聚各方共识,动员全社会力量,整合各类资源,共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二)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完善
实行“引企入校”“办校进厂”“企业办校”“校办企业”“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半工半读”“学徒培养”等多样化校企合作机制,使高职专业建设更加适应产业发展;重点支持由政府、行业组织、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和覆盖行业的企业牵头举办的行业型、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探索产权制度改革,完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职业教育集团治理结构和决策模式,促进教育链、教学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利益链的有效融合,努力使集团化办学成为教产结合、校企合作的有效实现形式;通过校企共建、城乡结合,进一步加强学校与企业、学校与行业、学校与学校、学校与地方政府的联系,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队伍建设,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形成“校厂一体、教产并举、中高职衔接、普职贯通、区域联动”的办学模式;不断创新校企合作的办学体制机制,推动高职院校、高教(职教)园区与产业园区协同发展,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化、集约化和高效化,使得高等职业教育真正接地气、有底气、更牛气。
(三)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制度的改革
进一步探索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规律和特点的人才选拔机制,高职院校要根据高中阶段教育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职业准备类课程学习情况和职业倾向测试结果等综合评价录取新生;进一步拓宽招生范围和对象,从以面向参加全国高校统考统招和对口单招的学生为主,转为面向所有有志于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成员,全面推广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完善“技能+知识”的高职考核办法,积极探索多元化招生录取方式;进一步拓宽高职入学渠道,完善中职毕业生对口升学制度,扩大中职学生通过“推荐+考试”进入高职院校或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学习的机会,畅通中职毕业生追求高等教育的通道;进一步拓展高职后的升学路径,创新“专科升”“专转本”运作机制,着力探索以培养现场工程师为目标的技术本科教育,允许高职毕业生经过考试进入普通高校接受更高一级的学历教育,允许高职院校学有余力的学生跨专业同时注册两个相近专业进行学习,允许高职院校在校生在学校组织下参加自学考试和成人高考,允许具有中级等级工证书的人员以职业学校同等学力报考和推荐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允许高职院校直接招收有实践经验的在岗人员。
(四)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通过主动引导专业建设适应产业发展,专任教师和来自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结合在一起,有效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立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有特色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办学特色和教学模式,按照需求导向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着重强调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理论知识、技能结构和职业素质;依据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能力为本位,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训练;加强中高职课程、教材的衔接,系统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统筹规划专业理论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努力避免教学内容的断层与重复;以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为基础,鼓励同一层次高职院校与其他类型学校之间的课程互设、学分互认以及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相互衔接,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制度保障。
(五)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投入机制的健全
大力推广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生均预算内拨款标准达到本地区普通本科院校生均预算内经费标准的做法,完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成本分担机制,整合社会财力资源,保障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稳定增长;加强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办学、捐资助学等的引导和鼓励,使其投资费用依法税前列支,捐资费用按规定比例在税前列支;加大教育的信贷投入,运用金融信贷手段,融通教育资金;大力发展校办产业,增强学校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壮大教育基金,充分发挥各种基金会在办学中的作用;着力建设支撑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长效经费保障机制,把有限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用在“刀刃”上。
(六)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体系的建立
建立健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包括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条件保障体系、教学管理体系和评价监测体系以及适应于技术本科教育的质量评估体系等各个环节;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注重以素质能力评价学生、以教学效果评价教师、以贡献水平评价学校,逐步形成教育与产业、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质量评价机制;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纽带促进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的有机统一,探索学生技能水平评价的互通互认,形成以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创业成效等为主要指标的多元评价机制;以《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发布为起点,强化高职质量保障的主体意识,推进教育质量信息公开,建立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加强对教育质量的社会监督,建立健全专业认证机制,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专业认证机构(社会第三方);完善高职院校建设标准、专业设置标准、课程体系标准、教师资格标准、教职工编制标准、学校运行和管理标准、实训教学环境建设标准、质量评价标准以及确立技术本科教育质量标准等。
总之,整个高等教育可分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和技术教育,技术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跨界”生成,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端层级。为此,必须站在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全局的高度,以战略眼光、先进理念和国际视野,进一步完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建立国家技术技能积累、传承机制,健全高等职业教育学制体系和职业教育各层次协调发展保障体系,着力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由“层次”到“类型”的重大战略转变,加快提高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比例,全面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