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公共关系的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共关系论文,中国论文,特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公共关系作为一种全新的思想理论和社会职业被引进中国。短短几年中,国内出现了一股学习公共关系,研究公共关系和从事公共关系实务的潮流。但是,如何使公共关系在当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使之成为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健康力量,这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的一个新课题。我们在借鉴国外公共关系的基础上,还要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开拓中国的公共关系事业,建设适合我国政治、经济和人们思想文化心理的公共关系。
一、要符合中国的社会制度
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关系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美国是资本主义社会,其政治体制是三权分立。这是由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社会阶级关系所决定的。因为资产阶级内部的不同利益集团,互相竞争,尔虞我诈,实行三权分立体制,可以使其内部不同利益集团通过分掌权利,平衡和缓和其矛盾冲突,防止某些集团和个人独揽权力,损害其它集团的利益。在这种私有制社会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下萌芽和产生的公共关系,显然不符合我国的社会制度。
我国是基本上消灭了剥削制度,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政治体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度。全国人民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奋斗目标,即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社会成员、社会组织及整个社会之间,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与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社会关系有着本质的区别。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长期存在的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关系,虽然资本主义企业也采用公共关系调解劳资关系,缓解对立的矛盾,但是他们的根本利益是对立的。各企业之间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总把竞争对手看成敌人,千方百计削弱对手,甚至吞并对手。我国在发展市场经济时,社会组织之间有时不可避免地也会产生某些矛盾,但由于相互间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经过公共关系的沟通信息,协调利益,最终可以化解矛盾。
此外,公共关系要沟通信息,协调关系,离不开传播媒介。我国的大众传播媒介,不论是报纸、杂志,还是广播、电视,都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它要宣传党和政府的声音,也要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保持舆论导向的正确,并实事求是地报道社会、政治、经济事件。我国禁止有偿新闻,凡传播信息、宣传组织形象和介绍商品都必须讲求真实,要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而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传播媒介,是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服务的。在政党竞选中,成为政客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成为垄断资本争夺市场、推销商品的工具。所以,社会制度的不同,导致了公共关系目的、手段和作用的不同。而我国所要构建的,正是这种符合社会主义制度,并为之服务的公共关系。
二、要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公共关系产生与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是商品经济的出现。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整个生产活动都是社会化的。人们生产的产品主要通过交换来实现其价值。所以,在现代社会中,商品交换关系的畅通与稳定,对于资本主义的各个集团或组织来说,具有生死攸关的作用。特别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当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时期,社会财富相对地丰富起来,在商品流通和交换中出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重大转变。为了适应这种转变,资本主义工商企业急需一种良好的公共关系作为保障,最大限度地争取广大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理解、信任与支持,从而在弱肉强食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残酷的竞争,就决定了其公共关系的基本特点是唯利是图。当资本主义企业与社会公众的利益发生矛盾时,资本家常是为维护自身利益,不惜牺牲社会公众利益。这种制度下的公共关系,是与资本主义企业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相一致的。资本主义企业讲的“内求团结,外求发展”,其目的无疑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自身利益。
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目前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时期。但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我国现在的经济状况是:旧的经济体制在经济生活中还起着一定的作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基本上是新旧体制并存的双轨制。此外,我国现在仍面临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突出矛盾。社会需求量大于供给量还是一种较普遍的现象。社会物质财富尚不十分丰富。更重要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社会的各部门、行业、单位的利益同国家的根本利益相一致。我国经济发展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促使多层次、多门类、多主体市场体系的形成;另一方面,通过竞争又促使这一市场体系不断分化、调整、重新组合,以此达到市场结构的合理化。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行业竞争将使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企业间的竞争将出现企业兼并,产品竞争将促使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和更新步伐的加快,也使产品结构得到优化。这些现象,都源于市场竞争。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社会各部门、行业、单位之间,既有互相竞争的一面,又有协作互助的一面;它们既要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又必须受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需要这一最高利益的制约,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公共关系活动,社会的各部门、行业、单位在考虑自己利益的同时,还要考虑全局利益和国家利益,防止唯利是图和目光短视的作法,力图使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协调起来。当自己的利益和全局利益发生矛盾时,应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服从国家的宏观调控,决不能机械地模仿资本主义社会的公共关系。
三、要符合中国的民族文化特点
同任何理论一样,公共关系理论只有被人们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而公共关系理论要被中国人所掌握,必须具有能为中华民族所接受的理论内涵和形式,即根据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以及特殊的社会心理,汲取其精化,并构建与此相适应的理论形式,才能最终发挥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古代的思想家都对“人和”关系的处理提出了较深刻的见解,其中许多见解还带有普遍意义。经过历史长河的冲刷、荡涤,这些精华已溶入了优秀的历史传统,成为中国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核积淀。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在人文关系的认识与处理上更为深刻。孔子讲“仁者爱人”,认为“仁”是人际交往的最高道德准则,且与人际交往俱生,离开交往也就无从言“仁”。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他把讲究社会道德与公众利益放在首位,提倡重义轻利,指出“富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并强调办事要言行一致,讲求信用,即“言忠信,行笃敬”。所以传统文化中的信义,就是重社会公德,奉公守法,遵守社会规范,行善事,提倡真善美。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认为“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中心悦而诚也”。在孟子看来,政权的巩固,统治的稳定,取决于民。并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把“人和”看作时、地、人中最重要的关系原则。这恰恰同现代公共关系活动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追求的美好目标相一致。正因为如此,有人把公共关系称为一种追求“人和”的艺术。
在我国历史上,不但有儒家这样人类早期对公共关系的系统认识,还有无数带有公共关系意识的典型事例。春秋战国时期,苏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合纵”的政治主张,使六国结成同盟。张仪则宣传“连横”主张,对东方六国采取各个击破的政策,瓦解了六国“合纵”的政治军事同盟。齐国冯谖为巩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采取了“焚券市义”的策略,使“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另外,子产不毁乡校,商鞅变法令出必行,诸葛亮七擒孟获等故事,都说明公共关系技巧在人类早期的历史阶段的政治生活中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在中国几千年的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既有大量的关系哲理,也有大量具有公共关系意义或性质的实践活动。这些蕴含着公共关系思想和组织、操作等经验的史实,仅在历史上是光辉的一页,而且对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仍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启迪与借鉴作用。我们只有把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融汇到今天的公共关系建设中,才能使中国公共关系所体现的中华民族文化色彩更加浓厚,更具中国特色。
综上所述,要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国情,采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科学态度,继承民族文化中公共关系思想和实践的精华,又注意吸收外国公共关系的经验,使其融合为一体,根植于中国的土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这也是我们构建有中国特色公共关系的目的。
标签:公共关系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政治论文; 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