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唐末五代代北集团的形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集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已故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用四个政治集团的发展演变来分析唐朝三百年的历史,这四个政治集团即关陇集团、李武韦杨婚姻集团、安史之乱后的长安集团和河北藩镇集团。①众所周知,唐朝从黄巢起义以后的历史,基本上是以李克用和朱全忠两大势力集团为中心而展开的,五代五朝中,除朱梁外,其余四朝均出自李克用这一系统,甚至北宋王朝亦与李克用集团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李克用政治集团,既不同于陈寅恪先生所说的长安集团,也有别于他所说的河北藩镇集团,它是唐末兴起于代北地区——即今山西北部、河北西部和内蒙古中部一带,以沙陀三部落为核心,融合奚、突厥、回鹘、吐谷浑、鞑靼等所谓五部之众以及汉族等多种民族成分在内而组成的一个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的军人政治团体。因为它是从代北地区兴起的,故笔者将其称之为代北集团。
一、代北集团的形成
代北集团的形成和壮大,是与沙陀势力的发展直接相关的,因此,这里主要以沙陀的发展为线索进行考察。沙陀人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自灵州迁至代北地区后,大致经历了朱邪执宜、朱邪赤心(即李国昌)和李克用祖孙三个发展阶段。
(一)朱邪执宜阶段
朱邪执宜阶段,代北集团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事件,是实现了沙陀同六胡州昭武九姓胡人的
-----------------------------------
①参见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5、48页;王永兴:《陈寅恪先生史学述略稿》第2章第3节《〈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主旨述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
密切结合,形成了所谓“沙陀三部落”。
所谓沙陀三部落,是指沙陀、安庆、萨葛(又称薛葛、索葛)3个部落。其中安庆、萨葛均为昭武九姓胡人部落。①从现有材料看,“沙陀三部落”的称呼最早出现在文宗开成年间。《旧唐书》卷161《刘沔传》:“开成中,党项杂虏大扰河西,沔率吐浑、契丹、沙陀三部落等诸族万人、马三千骑,径至银、夏讨袭。”但是,沙陀与六胡州胡人建立密切关系并不始于此时。同书卷165《柳公绰传》:“大和四年,复检校左仆射、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观察等使。……陉北有沙陀部落,自九姓、六州皆畏避之。公绰至镇,召其酋朱邪执宜,直抵云、朔塞下,治废栅十一所,募兵三千付之,留屯塞上,以御匈奴。”《资治通鉴》卷244太和四年(830)三月记此事更为完整,明确指出柳公绰奏以朱邪执宜为阴山都督、代北行营招抚使。又将“自九姓、六州皆畏避之”改作“为九姓、六州胡所畏伏”;“募兵三千付之”改作“使其部落三千人分守之”。如此,当是更得其义。
沙陀“素骁勇,为九姓、六州胡所畏伏”。朱邪执宜出任阴山都督、代北行营招抚使,这无疑对沙陀征服代北各族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所以,尽管“沙陀三部落”的称呼出现在开成年间,安、康、史、何等昭武九姓胡人的大量出现更晚至李克用时,但可以断定,在此之前,沙陀与六胡州胡人就已结成了至为密切的关系。武宗会昌四年(844)唐朝廷讨伐昭义镇时,沙陀马军500人随河东行营节度使石雄出征。晋州刺史李丕“缘扬言作乱”,“杀安义节之子”。李德裕写了一篇《奏晋州刺史李丕状》,其中有“安义节管沙陀兵马三十余年”②云云。“安义节”,从其姓名看,当为昭武九姓胡人,其“管沙陀兵马三十余年”,即从宪宗元和年间就已开始。亦说明沙陀与昭武九姓胡人在朱邪执宜时就已建立了密切关系。
六胡州昭武九姓胡人与沙陀的密切结合,在代北集团的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沙陀人从唐末割据争霸到五代建立封建王朝,无时无处不有昭武九姓胡人的重要贡献。如李克用部将中及后唐、后晋、后汉诸王朝文武官僚中安、康、史、何等姓胡人的大量存在,都说明六胡州昭武九姓胡人同沙陀人一起,是代北集团中的核心和中坚力量。
(二)朱邪赤心(李国昌)阶段
朱邪执宜死,子赤心嗣。咸通十年(869),朱邪赤心因镇压庞勋起义有功而被唐授予大同军防御使的职务,并赐以宗姓,这在代北集团发展的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沙陀人从元和三年内迁后,始终受到唐朝廷的防范和限制。他们之所以从灵州迁往代北,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朝议以沙陀在灵武,迫近吐蕃,虑其反复”。③然而就在沙陀迁到代北地区后不久,接替范希朝任河东节度使的王锷又以“朱邪族孳炽,散居北川,恐启野心”,建言“析其族隶诸州,势分易弱也”。唐朝廷“遂建十府以处沙陀”。④所谓“十府”的府名及性质已不可考,不过它是唐王朝削弱、限制沙陀势力发展的一种手段,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以后,随着沙陀力量的不断发展壮大,领属它的河东节度使“或要之诅盟,质之子弟”;⑤或以衙将出任
-----------------------------------
① 参见张广达:《唐代六胡州等地的昭武九姓》,《北京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后收入《西域史地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② 《李文饶文集》卷16。
③ 《资治通鉴》卷237,元和四年六月。
④ 《新唐书》卷218《沙陀传》。
⑤ 《旧唐书》卷163《卢简求传》。
-----------------------------------
朔州刺史,兼当地军使和沙陀三部落防遏都知兵马使。①以此进行防范和控制。朱邪执宜、赤心父子虽然为唐朝屡建战功,但唐授与他们的职务都不过为一州刺史,隶属河东节度使管辖。沙陀人出征,也要受其他军队的节制,元和时隶属忠武军,之后隶属河东军。这一切,无疑对沙陀势力的发展不利。
李国昌出任大同防御使,并进而出任振武节度使后,上述局面大为改观。大同甚至振武虽都算不上是强藩大镇,但作为一级地方藩镇,它享有与其他藩镇一样直属中央的权力,从而不再受他镇的约束,拥有了比州刺史更大的权力和号召力。
沙陀本西域小族,因此,沙陀人的社会地位不仅不能同中原汉族士大夫相比,即使在内迁各族中,也是微不足道。《旧五代史》卷91《康福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后唐明宗时,康福出任河西节度使,“有末客姓骆,其先与后唐懿祖来自金山府,因公宴,福谓从事辈曰:‘骆评事官则卑,门族甚高,真沙陀也。’闻者窃笑焉。”“夷狄贵沙陀”,②所以康福将沙陀人看作为“门族甚高”的一族,但却受到士人出身的“从事辈”的“窃笑”。在沙陀人做了天子的后唐时期尚且如此,那么在沙陀势力刚刚崛起的唐末时期,其社会地位就可想而知了。
朱邪赤心因镇压庞勋有功而被赐予“李国昌”之名,“预郑王属籍”,③这对沙陀人来讲,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是他们抬高自己社会地位的极好机会。事实也的确如此,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之所以能得到汉族士大夫们的普遍认可;宋人将沙陀人李存勖建立的后唐王朝看作是正统,这与历来主张“华夷之辨”的中国传统观念大相径庭,而宋人这一观念的出现,无疑都与朱邪氏被赐予李唐宗姓有极大的关系。
(三)李克用阶段
李克用在代北集团中的核心领导作用,在杀害段文楚事件中就已显露出来。
关于段文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史籍有咸通十三年、乾符元年(874)、三年和五年等多种记载。而关于段文楚被杀的原因,旧史多说是由于“代北荐饥,漕运不继,文楚颇减军士衣米,又用法稍峻,军士怨怒”④所致。诚然,这种由于节帅优赏不周而遭致部下杀害的事件在唐末层出不穷,不过,段文楚被杀事件发生的真正的和更为深刻的原因,正如事件的策划者和主谋之一李尽忠所言,是“今天下大乱,朝廷号令不复行于四方,此乃英雄立功名富贵之秋也。……李振武(按即李国昌)功大官高,名闻天下,其子勇冠诸军,若辅以举事,代北不足平也”,⑤即乘“天下大乱,朝廷号令不复行于四方”之际,割据代北地区。
沙陀人虽然从元和四年进入代北后,就开始了对代北地区的经营,但由于唐朝廷的防范和限制,他们在代北并没有建立起稳固的统治,朱邪执宜、赤心父子时而被任命为蔚州刺史,时而被任命为朔州刺史,并且不时被征发率部去屯天德、戍河西。朱邪赤心(李国昌)虽因镇压庞勋有功而先后被任命为云中、振武节帅,但也只能是在此即不在彼,却不能将整个代北据为己有。史称段文楚被杀之后,唐朝廷曾以“振武节度使李国昌为大同节度使,以为克用必无以拒也”。然而“李国昌欲父子并据两镇,得大同制书,毁之,杀监军,不受代”,⑥即说明李国昌父子欲将
-----------------------------------
① 《旧唐书》卷18下《宣宗纪》:大中十二年闰二月,“以河东马步都虞侯段威为朔州刺史,充天宁军使,兼兴唐军沙陀三部落防遏都知兵马使”。
② 《新五代史》卷46《康福传》。
③ 《新唐书》卷218《沙陀传》。
④⑤ 《资治通鉴》卷253,乾符五年正月。
⑥ 《资治通鉴》卷253,乾符五年四月、五月。
-----------------------------------
整个代北地区据为己有的野心。
然而,唐朝廷尽管“皇威不振”,却也不能容忍李克用这种犯上作乱的行为。唐以卢简方为大同军防御使,令其谕李国昌:“克用暂勿主兵务,束手待朝廷除人。”①当李国昌父子拒命后,便发动河东、幽州、昭义诸镇及吐谷浑赫连铎进讨。广明元年(880)六月,沙陀酋长李友金及萨葛都督米海万、安庆都督史敬存等率沙陀三部落降唐。七月,李克用、李国昌连连大败,部众溃散,遂与宗族及康君立等北入鞑靼。李克用不仅未能把整个代北之地据为己有,而且将其祖、父苦心经营数十年的代北地盘丧失殆尽。这在代北集团即沙陀的发展史上,是一次近乎毁灭性的打击。
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为沙陀势力的复兴提供了绝好的机会。中和元年(881)二月,李友金奉命率沙陀、萨葛、安庆三部落及吐谷浑诸部5000人入援京师。行至绛州,绛州刺史沙陀人瞿稹谓监军陈景思:“贼势方盛,未可轻进,不若且还代北募兵。”②遂又返回代北。半月间,募兵3万,“皆北边五部之众”。李友金又对陈景思说:“今军虽数万,苟无善帅,进亦无功。吾兄李司徒父子,去岁获罪于国家,今寄北部,雄武之略,为众所推。若骠骑急奏召还,代北之人一麾响应,则妖贼不足平也。”陈景思“然之,促奏行在”。③
李友金为李克用的“族父”,王夫之说他在广明元年六月降唐时,就是李克用“遣李友金伪背己以降而为之内谋”,④这恐怕未必是事实。不过,李友金希望沙陀势力再度复兴,这点是毫无疑问的,于是他利用为朝廷平“乱”的机会,名正言顺地招兵买马,聚集力量,最后又名正言顺地请李克用出山,因为正如他本人所说,李克用父子“雄武之略,为众所推”,所以他把沙陀复兴的希望寄托在李克用父子身上。而李克用也没有辜负这位“族父”的期望,他不仅恢复了沙陀人在李国昌时期的鼎盛,而且建立了一个以沙陀人为核心的强大的地方割据政权,为五代沙陀三王朝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二、代北集团的组成
中和三年(883)五月,李克用因镇压黄巢之功被唐朝廷任命为河东节度使,从此,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以河东为基地展开了他们的霸业,而代北集团亦在河东形成了它的最后格局。
日本学者周藤吉之氏曾对五代节度使的牙军进行了研究,指出当时的牙军和作为藩帅的各王朝的始祖们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创建王朝时,他们是集权力量的核心。⑤李克用虽未及创建王朝,但却直接导致了后唐王朝的建立,他的统治力量的核心无疑亦是牙军,故我们这里即从牙军谈起。
李克用的牙军有义儿军、决胜军、铁林军、横冲军、突骑军、亲骑军、突阵军、五院军、飞骑军、厅直军等等军号,周藤氏列举出的牙将有李克修、李克恭等46人。此外,像康延孝、张廷裕、何怀福、阿登啜、郭绍古、杜汉徽、安怀盛、史敬思、臬捩鸡、杜堆金、王思同、刘琠、周密、安福
-----------------------------------
① 《旧唐书》卷19上《懿宗纪》,咸通十四年正月。按《资治通鉴》卷253系此事于乾符五年二月,《考异》曰:“从《三朝见闻录》。”
② 《资治通鉴》卷254,中和元年二月。
③ 《旧五代史》卷25《唐武皇纪》,中和元年四月。
④ 《读通鉴论》卷2,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72页。
⑤ 参见[日]周藤吉之:《关于五代节度使牙军的考察》,《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2,1951年。
-----------------------------------
迁、安福顺、安福庆兄弟以及安金俊、安休休等,亦都在李克用军中任职,而且如史敬思、安金俊、安休休、安福迁兄弟等,都是有名的军将。兹将其中籍贯或部族可考者列表于下:
姓 名
籍贯或部族 任职卒年出 处
李克修
沙陀 左营军使 890年 《旧五代史》本传
李克恭
沙陀 决胜军使 890年 《旧五代史》本传
李克宁
沙陀 蕃汉都知兵马使908年 《旧五代史》本传
李嗣昭(本姓韩)
汾州 衙内指挥使922年 《新五代史》本传
李嗣本(本姓张)
雁门 义儿军使 916年①《新五代史》本传
李嗣恩(本姓骆)
吐谷浑部人突阵指挥使919年 《新五代史》本传
李嗣源
代北 横冲军使 933年 《旧五代史》本纪
李存信(本姓张)
云中回鹘人 蕃汉马步都校902年 《旧五代史》本传
李存孝(即安敬思) 蔚州飞狐 给事帐中
894年 《新五代史》本传②
李存进(孙重进)
振武 义儿军使 922年 《旧五代史》本传
李存璋 云中 义儿军使
922年 《旧五代史》本传
李存贤(即王贤)
许州 义儿军副兵马使 924年 《旧五代史》本传
李存审(符存)
陈州典义儿军 924年 《旧五代史》本传
李建及(本姓王)
许州 典义儿军
920年 《旧五代史》本传
康君立 蔚州 先锋军使
894年 《旧五代史》本传
薛志勤 奉诚军奚人右都押牙
898年 《旧五代史》本传
盖寓蔚州 都押牙 905年 《旧五代史》本传
安金全 代北 骑将
928年 《旧五代史》本传
安元信 代北 铁林军使
936年 《旧五代史》本传
张敬询 胜州 专掌甲坊
928年 《旧五代史》本传
李德 应州偏校
946年 《旧五代史》本传
康福 蔚州夷狄 承天军都监
942年 《旧五代史》本传
周德威 朔州 蕃汉都将
918年 《旧五代史》本传
刘彦琮 云中 事武皇 931年 《旧五代史》本传
康义诚 代北三部落 以骑射事武皇 934年 《旧五代史》本传
张万进 突厥 事唐武皇
939年 《旧五代史》本传
史建瑭
雁门 典昭德军
921年 《旧五代史》本传
李承嗣 代州 教练使 920年③《旧五代史》本传
史俨 代州 帐中亲将 916年④《旧五代史》本传
-----------------------------------
① 按《旧五代史·李克修传)作天佑十三年(916),契丹攻振武,“城陷,嗣本举族入契丹”。
② 《新五代史》原文作“代州飞狐”。按飞狐县屑蔚州,今改。
③ 李承嗣于乾宁三年(896)入南唐,已离开代北集团。
④ 史俨与李承嗣同时入南唐,离开代北集团。
-----------------------------------
张审代州厅直军使 同光初 《旧五代史》本传
史敬镕 太原 帐中纲纪930年
《旧五代史》本传
康思立 阴山诸部 亲骑军使937年
《旧五代史》本传
梁汉太原 军中小校942年
《旧五代史》本传
相里金 并州 五院兵 940年
《旧五代史》本传
郑琮太原 五院军小校 天福中 《旧五代史》本传
白文珂 太原 河东牙将954年
《旧五代史》本传
刘训隰州 马军队长、散将 931年
《旧五代史》本传
张虔钊 辽州 突骑军使934年入蜀
《旧五代史》本传
白奉进 云州清塞军
武皇麾下937年
《旧五代史》本传
李建崇 潞州 飞骑军使953年
《旧五代史》本传
侯益汾州 李克用麾下 965年
《宋五代史》本传
袁建丰 华州 突阵指挥使 928年
《旧五代史》本传
张遵诲 魏州 牙门将 约929年 《旧五代史》本传
李承约 蓟州 匡霸都指挥使941年
《旧五代史》本传
李周邢州 万胜黄头军使944年
《旧五代史》本传
张廷蕴 开封 帐下小校947年
《旧五代史》本传
康延孝 塞北部落 隶太原 926年
《旧五代史》本传
张廷裕 代北 小将928年
《旧五代史》本传
安怀盛 沙陀三部落
事武皇 约唐末
《旧五代史·安叔千传》
何怀福 回鹘 小校895年? 《旧五代史·何建传》
臬捩鸡 代北 事武皇 约后唐初 《旧五代史·晋高祖纪》
阿登啜 沙陀 队长
?
《旧代史·杨光远传》
杜堆金 朔州 先锋使 约唐末 《旧五代史·杜重威传》
郭绍古 沙陀 事后唐武皇 唐末《宋五代史·郭从义传》
王思同 幽州 飞腾指挥使 934年
《旧五代史》本传
刘琠
沙陀
列校 约唐末 《旧五代史·汉高祖纪》
史敬思 雁门
武皇裨校 884年
《旧五代史》本传
安福迁 应州胡人
河东将895年
《旧五代史·安重诲传》
周密应州
事武皇为军职 954年
《旧五代史》本传
杜汉徽 长安
厅直队长 宋初《宋五代史》本传
根据上表所揭示的情况,李克用统治集团大体由三部分人组成,即代北人、河东人和其他外来人员。
(一)代北人
《旧五代史》卷25《唐武皇纪》云:李克用“亲军万众,皆边部人”。卷27《唐庄宗纪》亦云:“武皇起义云中,部下皆北边劲兵。”所谓“边部人”、“北边劲兵”,即代北人。上表揭示的60人中,代北占去40人,这说明,李克用统治集团是以代北人为主的。代北人中又包括了三种成分,即沙陀三部落、五部之众和代北汉人。
1.沙陀三部落。如上所述,中和元年二月,李友金率领5000人入援京师。《旧五代史·唐武皇纪上》云:“黄巢犯长安,僖宗幸蜀,陈景思与李友金发沙陀诸部五千骑南赴京师。”所谓“沙陀诸部”,即沙陀三部落。他们后来都跟随李克用进入河东,成为代北集团的核心力量。从上表所揭示的情况看,李克修、李克恭、李克宁三兄弟,杨光远之父阿登啜,刘知远之父刘琠以及郭绍古、康义诚、安怀盛的出身都是明确的。此外,史敬思,《全唐文》卷863陶谷《义成军节度使赠太保史匡翰碑铭》云:“大王父讳怀清,皇任安庆九府都督;王父讳敬思,皇任安庆九府都督;显考讳建(下阙六字)兼九府都督。”史匡翰为史建瑭之子,故此“王父讳敬思”,即史建瑭之父。“安庆九府都督”,当即沙陀三部落之一的安庆部落都督,因此,史敬思及其子史建瑭,亦均为沙陀三部落人。而史俨,从其姓氏及籍贯看,也很有可能与史敬思为同族。史敬镕,从其姓名看,亦有可能是史敬思的同族,至于其占籍太原,当与康思立一样,是后来之事。李嗣源,新、旧《五代史》的《唐明宗纪》中,或作“世本夷狄,无姓氏”;或作“代北人也。世事武皇,及其锡姓也,遂编于属籍”。可见其族属不很明确,这里姑且将其列入沙陀人之列。李存孝(即安敬思)、康君立、安金全、安元信、康福、康思立、康延孝、安福迁,史籍或不曾明确记载其族属,但从他们的姓氏及籍贯看,当均属代北胡人。如安金全,新、旧《五代史》本传均作“代北人”,而在其子《安审琦传》中,明确记载“其先沙陀部人也”。石敬瑭的族属,学术界已多认为系昭武九姓石国人,则其父臬捩鸡亦为昭武九姓胡人。
2.五部之众。所谓“五部之众”或“五部之人”,一般泛指代北地区的蕃胡部落,如在李克用杀害段文楚事件中,康君立谓李克用:“公家父子,素以威惠及五部”;天复元年(901),李克用致朱全忠的信中,声称自己“胜则抚三晋之民,败则征五部之众”;①以及前引李友金在代州募兵3万,“皆北边五部之众”等等,都是对代北地区蕃胡部落的泛称,故李友金所募集的“北边五部之众”,《资治通鉴》则作“北方杂胡”。②“杂胡”亦即“杂虏”,胡三省对此解释为“退浑、回鹘、鞑靼、奚、室韦之属”。③
3.代北汉人。由于代北是蕃汉杂居的地区,而许多蕃族往往冠以汉姓,因此辨别其是蕃是汉,实属不易。这里,拟将未说明为蕃族和安姓、康姓以及存有疑问的白奉进以外的代北人均当作汉人看待,或许不至大错。这样,在表中统计的40名代北人中,汉人有13人。他们中既有李克用的义子如李嗣本、李存进、李存璋,又有李克用最重要的谋士和腹心盖寓,还有被视为李克用“左右手”之一的李承嗣以及李克用、李存勖的重要将领周德威,这一切说明了代北汉人在代北集团中的重要地位。
代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杂居区,“纵有编户,亦染戎风”。④所以沙陀人并不把代北汉人看作异己,而代北汉人亦不把沙陀人当作异类。于是在“英雄立功名富贵”利益的趋使下,代北的汉族豪强们也纷纷起来追随李克用。在杀害段文楚、拥戴李克用事件中,除李尽忠、康君立、薛志勤等人外,程怀信、王行审、李存璋、盖寓也是积极的参与者,从姓氏判断,后者当均为汉人。之后,他们除了在同唐朝廷的作战中战死的(如程怀信)外,又继续追随李克用南
-----------------------------------
① 《旧五代史》卷60《李袭吉传》。
② 《资治通鉴》卷254,中和元年三月。
③ 《资治通鉴》卷244,太和四年三月“陉北沙陀素骁勇”条胡注。
④ (唐)韦澳:《诸道山河地名要略》卷2。转引自唐耕耦等编:《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1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第69页。
-----------------------------------
下,镇压黄巢,进占河东,成为李克用父子争霸的一支重要力量。
代北人在李克用统治集团中的核心地位,不仅表现在他们的人数众多,而且也表现在他们担当的职务重要,如李克用时期作为最高军事将领的蕃汉马步都校(又称蕃汉都指挥使、蕃汉马步都知兵马使),见于记载先后担任此职的有4人,即李存信、李嗣昭、周德威、李克宁,其中3人为代北人;牙军中重要将领马步都指挥使、马步都虞候,见于记载担任此职的只有李嗣本和李存璋2人,均为代北人。在李克用一系列重大军事行动中,往往是代北人在起关键作用。如文德元年(888)助李罕之夺河阳;大顺元年(890)抵抗唐朝廷的讨伐;乾宁二年(895)入援河中并进而左右唐室;天复元年、二年抵抗朱全忠向太原大规模的进攻以及李克用晚年与梁军争夺潞州等,统军作战的主要有康君立、李存孝、薛阿檀、史俨、安金俊、安休休、薛铁山(即薛志勤)、李承嗣、李存贞、李存信、李存审、盖寓、李罕之、李嗣昭、李嗣弼、周德威、李嗣本、李存璋、史建瑭、安元信、李嗣源、安金全等。他们中间除李罕之、李嗣昭、李存审以及身世不明的李存贞外,其余均为代北人。
(二)河东人
李克用在上任河东前夕,曾发榜告示河东军民:“勿为旧念,各安家业。”胡三省对此解释说:“以河东之人前此数与克用战,恐其不自安,故榜谕之。”①因此李克用上任河东后的当务之急,便是如何协调代北人与河东人的关系,将原河东的统治势力纳入自己的统治系统。
早在元和四年沙陀迁往河东时,河东节度使范希朝就挑选1200人组成沙陀军。据李德裕讲,这些沙陀军驻守在太原“衙内,性至循良,于人情狎熟”。②之后,“太原军素管退浑、契苾、沙陀三部落”,代北行营隶属河东节度使,这虽然一方面遏制了代北集团的发展壮大,却也使河东与沙陀三部落和五部之人的联系加强。所以,尽管“河东之人前此数与克用战”,但从史料显示的情况看,李克用在河东并没有遭到激烈的反对。中和四年二月,李克用应朱全忠等人之请,“率蕃汉之师五万”③南下救陈州,这“五万”蕃汉之师,必定包括了不少原河东的军队。
但是,尽管河东人接受了李克用的统治,但他们在李克用统治集团中并没有得到特别重用。从以上表中揭示的情况看,在60人中,河东人只有9人,只占总人数的15%。这一数字表明,李克用尽管立足于河东,但他所依靠的主要力量并不是河东人。
李克用时期河东人不被重用,不仅表现在在他的统治集团中河东人数量少,而且表现在他们所担任的职务也低,在上述9人中,除李嗣昭作为养子而被委以重任外,其余多担任一些低下级军职。在李克用一系列重大军事活动中,领军作战的河东人也只有李嗣昭一人。而李嗣昭,《新五代史》卷36本传说他“本姓韩氏,汾州太谷县民家子也。太祖出猎,至其家,……家适生儿,太祖因遗以金帛而取之,命其弟克柔养以为子”。如此,则其不过仅仅是生在河东而已,从他的生活阅历上说,应该属于代北人。河东人之所以在李克用时期不被重用,固然一方面由于他们的资历尚浅,不能同那些“胆略过人”、数十年跟随李克用征战的“边部人”④相比,另一方面,恐怕也与李克用对他们的猜忌、防范心理有关。然而这种状况到李存勖时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代北人在河东居住的长期化,双方的融合日益加深,互相猜忌、防范的心理大
-----------------------------------
① 《资治通鉴》卷255,中和三年七月并胡注。按《资治通鉴》此句出自《唐末见闻录》,原文作“无怀旧念,各仰安家”。见该条《考异》。
② 《李文饶文集》卷14《请何清朝等分领李思忠下蕃兵状》。
③ 《旧五代史》卷25《唐武皇纪上》。
④ 《旧五代史》卷26《唐武皇纪下》,天复三年正月。
-----------------------------------
大减轻。而河东人在军事、政治斗争中也显示出了他们的才能,资历逐渐加深,加之代北人中的许多元老相继去世,以及李存勖本来就极少民族偏见,于是河东人在统治集团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再以上表统计的人数为例,到李存勖即帝位时,代北人中的40人仅剩下14人,而河东人尚有8人。之后,河东人如朱弘昭、张宪、李怀忠、常思、索自通、药纵之、李彦韬、王建立、薛融、周环、李彦从、郭瑾、阎晋卿、聂文进、郭允明等分别成为后唐庄宗和明宗、后晋高祖、后汉高祖所倚重的人物,河东人在统治集团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其他外来人员
所谓其他外来人员,是指代北人和河东人以外的人员,从上表所揭示的情况看,他们有11人,约占总人数的18.3%。
外来人员中,地位最高的是进入李克用养子之列的李存贤、李存审和李建及3人。史称李克用“起于云、朔之间,所得骁勇之士,多养以为子,而与英豪战争,卒就霸业,诸养子之功为多,故尤宠爱之,衣服礼秩如嫡”。①可见,李存贤等3人已经成为代北集团中的核心人物。事实上,在李克用父子的霸业中,上述3人特别是李存审,为李氏父子立下了汗马功劳。外来人员中,除李罕之集中献上的“百人”以及李克用末年卢龙将李承约、王思同一起率众归附外,其余都是单个进入河东的。由于他们是外地人,与河东人本来就不存在亲党胶固的关系,而他们之间也很难形成一个集团势力,因此李克用对他们的信任程度似乎也比河东人更大一些,李存审等3名义子自不待言,如袁建丰、刘训等,也都颇得李克用的信任与重用。在外来人员中,除那些行伍出身的武人外,还有一些以文墨见用的文职人员。如自称李林甫之后的洛阳人李袭吉,“在武皇幕府垂十五年”,②李克用许多重要的文书奏章多出自他的手下。天复二年李克用被朱全忠围击于晋阳城下之后,向幕府咨询“聚众”、“克敌”、“捍御”之策,李袭吉即献上了“崇德爱人,去奢省役,设险固境,训兵务农”的4点主张,并且提出“至于率闾阎,定间架,增曲蘖,检田畴,开国建邦,恐未为切”③的忠告。因此,这一类人也应该是李克用统治集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李克用从唐中和四年进驻河东,到后梁开平二年(908)去世,在河东经营了25年。在此期间,他建立起一个以牙军为核心的军人统治集团。从民族上看,它是以沙陀三部落为核心,融合了奚、突厥、回鹘、吐谷浑、鞑靼以及汉等多种民族成分在内;从地域上看,它以代北人为核心和骨干,吸收了河东人及其他外来人员参加。这个集团经历了胜利与失败的多次考验,特别是顶住了唐王朝和朱全忠的数次大规模的进攻,凝聚在李克用的周围。这个集团是李克用争夺霸业依靠的主要力量,也是李存勖建立后唐王朝所利用的基本力量。后晋和后汉王朝,亦是以这一集团为核心和支柱建立起来的,甚至后周和北宋王朝,也都与这一集团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直到北宋“重文抑武”政策推行后,这一以骑射武艺为主要特长的军人政治集团,才因失去生存环境而从历史上消亡。
-----------------------------------
① 《新五代史》卷14《李克宁传》。
② 《旧五代史》卷60《李袭吉传》。
③ 《资治通鉴》卷263,天复二年三月。
-----------------------------------
标签:李克用论文; 资治通鉴论文; 旧五代史论文; 武皇论文; 沙陀人论文; 新五代史论文; 李国昌论文; 旧唐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