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ICU 四川 成都 611130)
【摘要】 目的:探究在ICU患者的治疗中应用气管切开导管持续声门下吸引的临床价值。方法:择取我院于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68例ICU患者参与研究,所有患者均行气切,并给予机械通气时间已超过48h,按其入院时间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34例。研究组行持续声门下吸引,参照组行非持续声门下吸引,对比两组患者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于ICU内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VAP发生率、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参照组,组间数据经过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为ICU患者行气管切开导管持续声门下吸引的效果良好,可有效减少患者VAP的发生率,并减少患者的机械通气和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关键词】气管切开导管;持续声门下吸引;ICU;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4-0136-02
ICU患者普遍存在发病快,病情凶险等特点,并伴有意识障碍以及易陷入昏迷等症状,此时需要通过切开气管并使用呼吸机以支持患者呼吸,而该种方式易引发患者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VAP的发生使接受机械通气的ICU患者的死亡率有进一步提升[1]。有相关报道称,为ICU患者行气管切开导管持续声门下吸引可降低VAP的发生率,为此我院特进行了相应研究,现进行如下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我院于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68例ICU患者参与研究,所有患者均行气切,并给予机械通气时间已超过48h,现已排除感染性疾病并发的呼吸衰竭患者。按其入院时间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34例,研究组中有男18例,女16例,年龄20~77岁,平均(46.3±3.8)岁;参照组有男15例,女19例,年龄21~79岁,平均(47.2±4.1)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数据无显著性差异,经计算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使用气管切开套管,并进行VAP护理干预。参照组行非持续声门下吸引,具体操作为:将患者病床床头向上抬起30°至45°,为患者进行排痰操作,保证无菌操作,每天更换一次连接管和引流瓶,以免出现交叉感染情况。研究组行持续声门下吸引,将气管切开导管下方连接的吸引管与痰液收集器相连接,而另一端与中心负压吸引设备连接。将负压恒定参数设置在60mmHg~80mmHg之间进行持续吸引。
1.3 临床观察指标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于ICU内住院时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中VAP的诊断标准为,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其肺部有新出现的浸润性病灶,或有进展性病灶,并无法解释病灶出现原因,同时需要满足下述条件中的任意两项:白细胞计数超过10×109/L或少于4×109/L;体温检测超过37.5℃或与通气前相比体温上升超过1℃;患者气道内出现脓性分泌物或气道内的分泌物有增加。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针对为ICU患者行气管切开导管持续声门下吸引的意义研究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以(n,%)形式表示,通过卡方对其予以检验,计量资料则以(x-±s)的形式来表示,通过t对其予以检验,只有满足P<0.05时,才可认为差异在统计学当中存在意义。
2.结果
研究组34例患者中共有4例患者发生VAP,本组VAP发生率为(11.76%);参照组34例患者中共有12例患者发生VAP,本组VAP发生率为(35.29%);研究组的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两组数据比较,通过统计学进行计算,结果显示χ2=5.231,P=0.022<0.05,证明差异在统计学中存在意义。
研究组患者的机械通气平均时间为(6.32±1.26)h,显著低于参照组的相应指标(9.75±2.38)h,组间数据经计算,t=7.427,P=0.000<0.05,差异于统计学层面存在意义。
研究组患者在ICU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6.55±3.46)天,显著低于参照组的相应指标(25.61±2.75)天,组间数据经计算,t=11.953,P=0.000<0.05,差异于统计学层面存在意义。
3.讨论
大部分ICU患者均需通过建立人工气道予以辅助呼吸治疗,但是人工气道在建立过程中会对患者呼吸道的生理功能以及防御功能造成一定破坏,损伤患者咽喉部以及下呼吸道之间的屏障,降低其原本的有害物质清除能力,并形成口咽部分分泌物潴留[2]。此外需要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需要增加体内导管,一般需留置胃管为患者的胃肠提供营养物质,以此减少患者食管下端的括约肌功能,降低患者吞咽反射发生率,进而使分泌物聚集在气管导管的气囊上方,而气囊会使分泌物增加,导致患者易将周边潴留吸入体内,致使气囊压力降低,进而引发VAP[3]。
通过非持续声门下吸引难以将咽喉部分泌物全部清除,而通过恒定负压条件为患者行持续声门下吸引则能够有效清除患者气管导管上方气囊上存在的滞留性分泌物,减少患者患处的细菌量,进而使患者咽喉部分泌物向下进行的可能性下降。同时在进行持续声门下吸引时需要注意保证在恒定负压状态[4]。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VAP发生率、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参照组,组间数据经过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意义(P<0.05),可见将气管切开导管持续声门下吸引应用于ICU患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以此可预防并减少VAP的发生率,促进患者快速恢复健康。
4.结语
为ICU患者行气管切开导管持续声门下吸引的效果良好,可有效减少患者VAP的发生率,并减少患者的机械通气和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夏玲霞,李敏,陈琳等.气管切开导管持续声门下吸引在ICU中的应用[J].安徽医学,2014,01(08):1165-1166.
[2]亢宏山,白艳,马洪芳等.经皮扩张气管切开导管在重症监护病房气胸患者胸腔闭式引流中应用的疗效观察[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4,02(12):901-904.
[3]韩美玲,王芳,马莉莉等.气管切开患者行间歇声门下吸引的效果评价[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1):2585-2587.
[4]高云.ICU 3种气管导管套囊充气方法的比较[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4,01(34):168-169.
论文作者:李阳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2月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21
标签:患者论文; 声门论文; 导管论文; 气管论文; 发生率论文; 时间论文; 分泌物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2月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