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 山东 聊城 252000)
摘要:核心素养并非与生俱来,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教师长时间、有计划地慢慢引导而成。一个人的核心素养如何,直接决定他的为人处世行为和别人对他的评价,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样离不开核心素养教育。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教师通过核心素养教育规范学生平时的学习行为,督促学生规范学习态度,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汲取人生中宝贵的品质和精神并成功践行于生活实际中。主要研究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体现核心素养的重要性,通过联系课文知识、分析具体历史事件和人物,介绍了几种有效运用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有效运用
我国一直以来践行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在十八大报告中党中央更是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落实教育改革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的方向。为响应教育部的号召,顺应国际教育改革创新的潮流,各地学校纷纷将培养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列入学科教学计划中。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部分学校容易陷入片面看待核心素养教学的认知误区。有些教师将核心素养体系完全等同看待成素质教育,并且沿袭之前推广素质教育时产生的弊端,即表面上貌似推行素质教育,实则底子里还是在不折不扣地贯彻应试教育路线,导致现实教学质量水平与我们理想的状态渐行渐远。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向学生传输有关历史人文知识,还必须形成以素养教育为核心的教育体系,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积极主动地学习和运用知识。所以,本文就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运用核心素养教学体系提出几点思考。
教师在向学生介绍特定历史事件时也难免犯主观错误,向学生注入过多的个人感情色彩,影响学生对事件的判断与看法。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只有自己坚持贯彻正确的判断观和评价标准,才能为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让学生的思想观念可以朝着正确的方向进步发展。比如,教师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课时,先向学生展示一组图片,图片内容为两汉、宋、明清三个不同时期下朝臣奏事时的姿势,请学生谈谈三张图片的不同之处。显而易见学生可以发现朝臣在奏事时的姿势从一开始的坐,再到后来的站,最后直达跪的程度。然后教师结合明清两个朝代的历史背景,指出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分别是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和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使得君权高度集中,并结合当时的时代发展要求得出“君主专制满足封建社会维护统治的要求”的结论。接着教师让学生站在当前时代角度,重新思考君主专制加强带来的影响。教师分别从明清时期和现代的时代背景出发,分析在不同背景下实行君主专制政策所带来的利弊有哪些,帮助学生学会用理性、辩证的思想看待历史事件的发展,并将这种思维模式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分割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认识历史的唯一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认识,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能够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能够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能够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是地建构自己的历史叙述;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历史解释可以不同形式出现在历史叙述中,并能
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历史价值观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又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史实做出的主观评判;能够认识到分辨历史上的真伪。
家国情怀,是学习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具有家国的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了解世界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黄牧航:《历史教学与学业评价》,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2、聂幼犁、於以传:《中学历史学科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3、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北师大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魏琳琳,男,山东邹平人,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学科教学(历史)专业研究生。
论文作者:魏琳琳
论文发表刊物:《品读》2018年1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0
标签:历史论文; 学生论文; 素养论文; 史料论文; 核心论文; 教师论文; 君主专制论文; 《品读》2018年1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