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深化改革方向的若干重要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深化改革论文,方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企业改革应与改组、改造同步进行
目前,在国际竞争激烈和技术进步加快的情况下,我国国有企业又 面临着新的重大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任务,以解决众多行业的设备老化 、生产过剩和产品升级问题。因此,我国国有企业面临的亏损和资金困 难局面,不能简单归结为产权制度上的问题。由于关系到广大人民就业 和社会稳定,国家应该像改革初期一样积极关心当前国有企业的困难, 采取各种财税、金融和产业政策帮助企业进行改组、改造,增加企业的 内部留利和积累,调动广大职工和经营者的积极性,加快技术进步的步 伐,而不应完全依靠自发的市场机制,让众多困难的企业自生自灭。我 国改革初期采取的各种“搞活微观”的经济政策,是应该继续坚持而不 应放弃的成功经验。许多企业反映,改革如果不能切实增加企业折旧和 内部积累,减轻企业的各种实际负担,仅仅从产权制度上作文章,难以 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
前一阶段由于“泡沫经济”消耗和消费了许多工业部门正常运转的 资源,正像我国改革初期曾因计划经济的“洋跃进”造成了经济过热和 结构失调一样,如果我们为抑制通货膨胀采取过紧的金融政策,会进一 步加剧这些行业的困难。宏观调控政策应一方面准确地限制“泡沫经济 ”,另一方面应设法补充正常部门的资源损失。“泡沫经济”破灭后, 正常的总需求和总供给都会受到打击,此时应采取促进正常部门的需求 和供给的财政和金融政策,而且价格改革应推迟或谨慎进行,以免因价 格上涨造成进一步被迫“紧缩”的压力。我国众多国有和民营企业都衷 心拥护限制“泡沫经济”的政策,但是希望宏观调控能够促进而不是抑 制正常部门的生产和投资活动。美国1929年“泡沫经济”破灭后,胡佛 采取了紧缩的财政、金融政策,大大延长和加深了经济的衰退,罗斯福 总统采取刺激经济政策后形势才好转。国际货币基金提倡实行货币主义 的“放开价格,管紧货币”政策,实践中给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造成了 恶果。我国改革初期面临着严重结构失调和物价上涨压力,但是我国并 未采取西方传统的“管紧货币”政策,而是谨慎渐进地推进价格改革, 通过搞活金融帮助企业转产和调整结构,通过增加有效供给来缓解通货 膨胀压力,没有带来传统“紧缩”金融政策的负效应,取得了巨大的成 功。实际上,西方经济学界也开始认识到,管紧货币政策不仅抑制需求, 也抑制供给,特别是在供给结构失调的情况下,并非是控制通货膨胀的 有效手段,如出现了石油、粮食危机或战争;此时应适当控制物价,并 用灵活的金融政策帮助调整结构。
二、价格改革应谨慎进行
价格改革是调整产业结构必不可少的,但是,在供求出现较大不平 衡情况下,完全放开价格容易造成过大物价波动,损害生产者或需求者 的利益,加大宏观调控的难度,甚至由于市场投机和价格信号的误导, 造成行业过度膨胀或萎缩,浪费宝费的经济资源,如前一阶段的“泡沫 经济”对我国钢铁业、房地产业造成了沉重的打击。我国改革中曾对价 格改革采取了渐进的方式,这种慎重的作法缓解了通货膨胀压力,为通 过搞活金融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和增加供给创造了有利条件,使我国成为 经济改革中能够保持高经济增长和低通货膨胀的唯一国家。今后的价格 改革应该坚持并完善改革初期“调放结合”的渐进模式,对于已放开或 未放开的物价,都应有一定的涨幅限制,对批零差价率也应有一定管理 ,将总物价上涨控制在低水平上,重点放在调整相对比价结构。这种价 格改革方式有许多优越性,如减少宏观调控难度,避免出现物价失控局 面;防止“放开物价,管紧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不利影响; 既可发挥价格机制灵活调节供求的积极作用,又能限制价格过度波动可 能造成市场失调和投机的消极作用;通过规定不同的一年或多年涨幅限 制,既能有计划地稳步改善不合理价格结构,又能帮助调整产业结构; 减少银行的通胀贴息负担和亏损,增强银行通过信贷调整产业结构的能 力;限制企业依靠提价获利的机会,增加降低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压 力;避免放开价格后出现重复涨价和比价复归,以及管制价格与非管制 价格之间的不合理差距扩大;防止因中间环节加价过多造成涨价和销售 疲软,等等。
我国不应以“完全自由价格”为改革的目标模式,用完全放开的方 式搞价格改革很可能弊大于利。例如,改革十多年中尽管钢铁行业长期 存在着价格偏低的问题,但是由于实行承包制形成了强大的激励机制, 创造了企业依靠内部积累增产5千万吨钢的奇迹。 前两年放开了钢材价 格,价格的飞涨非但没有给钢铁行业带来好处,却造成了近乎致命的打 击。房地产业本应是能够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部门,但是,由于“泡沫 经济”的价格高涨超出了社会承受能力,造成了大量的积压,在尚未充 分起步时就陷入了困境。实际上,土地价格不包含成本因素,建材、钢 材的成本如矿石、电上涨的也不多,但是,放开价格后由于存在趋利倾 向使价格涨易降难,降价往往是大量积压后才不得已为之,而这又使建 筑、机械等下游产业的成本长期居高不下,销售不畅,难以形成良性循 环。如果国家果断采取措施,大力发展安居工程,降低并限制土地、钢 材及建材价格,力求将成本降低到广大人民容易接受的低水平,就能使 房地产业像改革初期的轻工、家电行业一样,从目前经济运行的障碍变 成经济发展的带头军,并推动建材、钢铁、机械等行业的全面发展。由 于我国市场约束条件不完善,“放开物价,管死货币”的政策难以有效 抑制物价上涨,而且可能对企业生产和就业产生不利影响,给银行造成 巨额贴息负担和亏损,企业的改革及改组、改造也难以获得宽松的经济 环境。尽管西方规范经济理论主张自由价格并反对财政补贴,但是,政 府却从实际利益出发,对农业、住宅建设等部门一直保持大量补贴或优 惠政策,而且对房租、保险费等许多行业有价格涨幅管制。俄罗斯盲目 追随西方的规范经济理论,改革中一下放开了物价并取消了财政补贴, 造成物价飞涨和许多生产部门衰退的局面。
三、产权改革不应孤军作战
我国经济改革中面临的一个重要方向性问题,是正确处理产权改革 与经营权改革的关系,以及企业的改革与改组、改造的关系。我国改革 实践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将上述各项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 我国企业改革是以能够直接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经营权改革为突破口,具 体政策包括扩大自主权和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改革中并不单纯是“ 放权让利”,而是用灵活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来代替旧计划经济的僵化责 任制,这种作法符合分权化和市场化的经济规律,有力地提高了国有企 业的经济效益。80年代初期,尽管我国存在的经济结构失调现象比前苏 联更为严重,如存在着“农、轻、重”比例失调和严重的通货膨胀压力 ,但是,由于价格改革采取“调放结合”的渐进方式,通过“放权让利 ”增加了企业积累,调动了广大职工积极性,配合以搞活金融的改革政 策,有利地推动了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改造,以及军工和“三线”工 业转产,促进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快速增长,既增加了有效总供给和就业 机会,又缓解了通货膨胀压力。事实证明,这种从国情出发的改革方式 ,在微观上搞活了企业,中观上调整了经济结构,宏观上稳定了经济形 势,而且没有像西方那样为控制通货膨胀采取过紧的金融政策,造成严 重的失业和经济衰退,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经济奇迹。
目前,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我国经营权方面的改革已走到尽头,今 后改革主要是产权制度的改革,这种观点不全面。因为,直接推动生产 力发展的各种经营责任制的创新,是一个最活跃永恒的主题,对西方或 中国经济都是如此。产权制度等生产关系的变化,则应该是相对缓慢和 长期的过程,应适应本国生产力的发展并配合经营权方面的改革逐渐推 行。事实上,我国企业的经营权改革取得了显著成就,目前仍有很大潜 力可挖,如国有企业长期以来在经营自主权、激励机制和税负方面难以 享受象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的优惠待遇,尽管国有企业创造的利税 高于后两者,而且所担负的各种社会义务也更多,但国有企业的内部留 利和经理报酬却远远低于后两者,因此,目前的问题不仅是恢复平等竞 争,而且需要设法矫正长期以来不平等竞争的后果;又如,克服“短期 行为”和“预算软化”等弊病,直接有效的办法是完善各种具体的经营 责任制,特别是代理人的激励、监督和调整机制,并使其长期化,防止 国有资产流失的关键也在于建立有效的经营责任制;再如,在破产和兼 并操作困难的条件下,不应仅仅盯住产权交易市场,也应通过银行等中 介机构,培育经营权市场,委托和鼓励绩优企业承包、租赁落后企业, 这样有利于发挥公有产权的优势,所需的资金和交易费用少,而且不会 给社会和银行造成巨大冲击。十多年来,我国企业的产权改革一直是通 过试点逐渐进行的,由于企业扩权、技术改造和金融政策搞活了一大批 国有、集体和乡镇企业,这些企业的经济效益良好,具备了广泛吸收社 会资金的需要和条件,从而比较顺利实现了股份制改造和股票上市。尽 管我国改革是以企业的经营权改革为突破口,不象俄罗斯改革是以全面 的产权改革为主攻方向,但是,我国却在产权改革方面取得了更大的实 质性进展。
四、社会保障制度与就业
我国改革的一个思路是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用产权市场的破产兼 并机制淘汰落后企业,用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人民失业问题。但是,这种 思路面临许多实际困难:目前众多国有、乡镇甚至“三资”企业普遍存 在着亏损面较大和资金紧张的情况,无论是收购兼并或建立社会保障体 系都缺乏足够的财力基础;据有关部门根据试点经验的估算,广泛实行 破产和公开失业,所需银行坏帐准备金与社会失业救济金的数额非常巨 大,远远超出了现阶段的社会承受能力。从国际经验来看,除了少数西 方发达国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没有财力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即使实 行社会福利政策的多数西方发达国家,也都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困难,而 且社会救济无法给失业者带来尊严感,保证社会治安;相反,中国经济 依靠众多国有企业的力量,实现了远远高出其人均收入水平的社会保障 程度,成为众多发展中国家中的佼佼者。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财 力有限而贫穷失业人口众多,难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现实的办法只能 是靠企业活力的不断增长来维持就业水平。因此,我国目前在经济条件 尚不具备的情况下,应积极进行试点和积累经验的工作,而不应急于全 面效仿财力要求超过本国能力的西方经验。社会保障基金的积累应逐渐 进行,应避免过多加重企业的负担,以免使停工失业现象更为严重。目 前,许多企业反映征收社会保障统筹费后人工成本上涨过多,企业因难 以承受被迫进行裁员,这个问题值得引起我们注意。我国应该充分重视 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特别是改革初期依靠“ 搞活微观”政策和国家的扶植,迅速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造, 大大降低了城镇待业率,并且通过税收等优惠政策促进了乡镇企业的高 速发展,安排了众多农村过剩劳动力就业的宝贵经验。
五、珍惜中国宝贵经验 防止重蹈俄国覆辙
值得指出,我国改革中积累的成功经验,是来自实践而不是理论或 书本。我国十多年改革采取的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方式,衡量改 革的是“实践标准”和“三个有利于”。这种作法看似既不全面又不系 统,但是,实践却像一只“看不见的手”,逐渐地越来越全面、系统地 揭示出符合中国生产力发展的改革方向的规律性,而且这些规律性往往 是经济学家头脑中、书本上以及外国所没有的,我国农村承包制的成功 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外国许多资深经济学家也都承认,各国社会经济 系统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了任何规范理论的认识能力,因此,仅仅依靠 规范的经济理论搞改革是非常危险的,改革最终要从具体国情和实践出 发。
我国经济改革中采取的先试点、后推广的作法,可以说是对人类经 济制度变迁方式的一个伟大创造,为人类有意识进行经济制度创新和调 整生产关系,提供了“科学实验室”,对于避免不必要的社会震荡和代 价有着重大意义。今后我国实行任何重大改革都应坚持这种“科学”的 方法,比如我国争取“复关”虽然在理论上利大于弊,但由于我国众多 企业的经营机制未转换,各种社会负担较重,仿佛是“贫血”病人,可 能不易于参加过于激烈的国际竞争;对于这样关系到民族工业命运和广 大人民就业的重大问题,最好也先通过试点检验其政策的利弊得失,不 易于贸然推行。近年来,进口冲击给我国钢铁业等许多行业带来了严重 困难,造成了资源浪费和停工失业现象,这个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 重视。
尽管我国经济发展中仍存在着许多困难,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轻 视实践中已取得巨大成就的改革经验。推进我国改革和克服经济困难的 办法,恰恰是应认真总结十多年改革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继续坚持 那些改革实践中证明成功的方向,并通过实践使其进一步完善。如果我 国的改革经验与外国的规范经济理论有出入,这是很自然的,因为中外 社会经济的历史发展完全不同,照搬外国的作法可能不利于发挥本国独 特的经济优势,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会给我们进行经济制度创新提供意想 不到的好机会。例如,日本大公司实行的终身雇佣制,从西方市场理论 来看是一种效率低的落后制度,但是日本并未因此而抛弃这种制度,因 为它恰恰能够发挥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优势,是日本企业拥有战胜西方企 业的强大竞争力的法宝之一。
值得指出,从外国的规范理论推出的全面、系统改革方案,在社会 保障、市场配套体系和贸易开放方面的要求很高,强迫推行可能付出巨 大的社会代价,超出我国现阶段的承受能力。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 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必须慎之又慎,尽量采取先试点再推广的办法,选 择实践中证明代价小、易推广,而且效果显著的改革方向。西方市场经 济的规范作法,虽然可作我们改革中的参考,但是否采用应从国情出发 。事实上,许多西方的规范作法在俄罗斯和东欧的改革中遭到了失败, 我们应认真从中吸取教训。
俄罗斯改革不从具体国情出发,盲目照搬西方的规范经济理论和作 法,微观改革上片面强调企业产权改革和私有化,全面放开物价一步到 位,宏观调控上片面强调管紧货币供应,取消政府的财政补贴,提高企 业税负以平衡财政预算,对外一下实行贸易和汇率的自由化,这样使企 业面临成本上涨、资金短缺和国外竞争的冲击等多重压力,难以进行技 术改造和转产,同时私有化带来了产权结构的过快多元化,造成了协调 成本和代理成本的急剧上升,破坏了正常的经营秩序,导致了经济严重 衰退和物价飞涨并存的“滞胀”局面,人民生活水平出现了急剧下降。
值得指出,倡导“休克疗法”的美国经济学家萨克斯并没有深刻反 省其经济政策遭到失败的原因,而是用所谓“改革的阵痛”来竭力粉饰 其经济政策带来恶果的严重程度。事实上,这种恶果代价之巨大是难以 用所谓“阵痛”来解释的,例如,俄罗斯1993年的工业净产值和社会商 品零售总额比1989年下降了近一半,国民财富所遭受的损失超过了第二 次世界大战;由于社会保障和医疗制度的瓦解,社会生活环境的严重恶 化,致使疾病和凶杀等死亡率大幅度上升,俄全国的人均寿命比改革前 下降了三岁,这种恶劣情况一般只有在大规模战争中才会出现。
为了给“休克疗法”辩护,萨克斯等西方经济学家在访华中又提出 中俄经济改革的巨大差别来自两国经济结构的不同,同“休克疗法”的 政策失误无关。事实上,改革前中国的国民经济正处于崩溃的边缘,面 临的经济形势远比前苏联更为严峻,如农、轻、重经济结构的失调,三 线工业的不合理布局,生活用品和物资严重匮乏等等,如果采取“休克 疗法”的政策,无疑会造成经济衰退、失业和物价飞涨,其恶果将比俄 罗斯更为严重,但是由于我国的改革道路符合本国国情,才迅速扭转了 经济困难的局面。前苏联经济不但重工业实力雄厚,而且家电、民用汽 车及住宅建设颇具规模,能源、交通和基础设施也很发达,但是由于政 策失误使这些优势无法发挥作用。更重要的是,在俄罗斯40%的人口陷 入贫困中的同时,一小部分人却通过不法手段迅速将国民财富集中在自 己手中,这表明俄罗斯经济的长期发展方向是贫富悬殊的不发达资本主 义,其政策失误的代价决不是“短期的阵痛”。
目前,全世界都在关注着中国的“改革奇迹”之谜,为什么中国经 济的高速增长同俄罗斯经济的衰退形成如此鲜明对比?这说明我们应该 非常珍惜中国改革成功的宝贵经验,吸取俄罗斯改革失败的惨痛教训, 切不可视其为短期阵痛,而重蹈覆辙。我们必须坚持用小平同志提出的 “实践标准”和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改革的标准,这样才能把握好 我国经济改革的正确方向,推动我国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
标签:物价水平论文; 价格改革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泡沫经济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