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大志[1]2004年在《胃癌证型与肿瘤侵袭、转移关系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为了探讨胃癌中医证型与肿瘤侵袭、转移之间关系,确立两者之间内在联系,进一步探讨证本质内涵。 方法:通过对以往文献的总结,归纳胃癌中医辨证分型的基础上,从临床实际出发,得出临床规范实用的胃癌中医辨证分型方法,将其结果应用于要研究的胃癌病人中去。手术前一天由两名主治以上资格医师,至床边辨证,并详细记录与辨证有关资料及患者一般资料。通过对术后病理分析,探索病理分型与胃癌证型之间的关系;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胃癌各个证型分组病人中的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判断各个证型之间胃癌肿瘤侵袭与转移倾向性的差异。 结果与结论: 在研究胃癌中医证型与肿瘤转移、侵袭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发现: 1.证型确立:证型总结结果与1978年全国第一届胃癌学术会议北京市胃癌协作组制定的六型分法方案大致相近,我们在进行临床病历资料收集时,按照此证型分法对每一位患者进行证型归属,分别为肝胃不和、痰湿凝结、瘀毒内阻、胃热伤阴、脾胃虚寒、气血双亏六型。 2.228例胃癌中晚期(Ⅲ、Ⅳ期)胃癌158例,占总病例数69%,其中各个证型晚期胃癌所占比例分别为:肝胃不和型23.42%,脾胃虚寒型10.13%,瘀毒内阻型9.49%,胃热伤阴型8.86%,痰湿凝结型20.89%,气血双亏型占14.56%。表明胃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手术确诊时已有69%的患者与转移相关,说明抗转移的研究确是有必要、有意义的工作。 3.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证型与病理分型部分相关,如: (1)在腺癌上各证型之间无明显差别(P>0.05),黏液腺癌中证型与病理类型之间存在差异,进一步做各个证型之间两两比较示:而在黏液性腺癌上瘀毒内阻型多于肝胃不和型(P=0.029<0.05),脾胃虚寒型多于痰湿凝结型(P=0.022<0.05),瘀毒内阻型明显多于痰湿凝结型(P=0.001<0.01)其余各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 (2)在印戒细胞癌上证型之间差异性为:肝胃不和型多于胃热伤阴和气血双亏(P=0.019<0.05);脾胃虚寒型多于气血双亏型(P=0.04<0.05);痰湿凝第二军医大学硕士毕业论文中文摘要 结型多于气血双亏型(P二D.026<0.05),肝胃不和多于气血双亏 (P=0 .035<0.05)。4.肿瘤转移基因的表达与胃癌中医证型的关系研究表明: (1)胃癌相关基因的表达率分别为:VEGF蛋白表达阳性表达率为94%,KDR 的阳性表达率为71%,C一thB一2阳性表达率为77%,P53阳性表达率为 63%,nm23阳性表达率为92%,ICAM一l阳性表达率为58%,MMP一2阳 性表达率为17%,TIMP一2阳性表达率为39%,E一cad阳性表达率为90%。 (2)同一证型9个基因表达均有显着性差异,两两比较示:痰湿凝结型经两两 比较后结果为:E一cad>ICAM一1;E一ead>MMP一2;E一cad>TIMP一2; nm23>州函于一2,nln23>TIN田一2;VEGF>MN[P一2,VEGF>TIN[P一2:胃热 伤阴型中:胃热伤阴型E一cad>MMp一2;E一cad>Tl州[P一2;nrn23>MMp一2; VEGF>MMP一2:疲毒内阻型中:nln23>MMP一2;nm23>TIN[P一2;气血 双亏型中:E一ad>ICAM一1:E一cad>MMP一2;E一cad> TD边P一2;nm23> ICAM一1:Iun23>MMP一2,nm23>TIMP一2;VEGF>MMP一2,脾胃虚寒型 中:E一cad>ICAM一1;E一cad>MMP一2;E一cad>TINIP一2;C一ethB一2> MMP一2,nm23>MMP一2,n比23>TIMP一2;VEGF>MMP一2,VEGF>TIMP一2; 肝胃不和型中:E一cad> MMP一2;刊m23>MMP一2;VEGF>ICAM一1;VEGF> MNIP一2,VEGF>TD刃P一2。 (3)研究表明E一eadherin在胃癌中普遍表达,且在各个证型之间存在显着差异 性。其中癖毒内阻与肝胃不和型胃癌患者的E一cadherin表达偏低。我们推 测,此两证型转移形成的途径可能与E一eadherin有关,即肿瘤细胞间同质 性勃附降低导致肿瘤侵袭、转移行为的发生。(4)其他八个肿瘤相关基因:c一ethB一2、P53、ICAM一1、MMp一2、TIMp一2、Iun23、 VEGF、KDR在胃癌病人中也有不同程度表达,某一基因蛋白表达在各胃 癌中医证型比较中未见显着差异,但有差别的趋向性。今后拟在此基础上, 结合随访,进一步探讨中医证型与胃癌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曾丽金[2]2017年在《472例原发性胃癌中医证型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收集胃癌病例资料,对证型及其相关因素进行回顾并作统计分析,研究胃癌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及胃癌中医证型与其相关因素的关系,为胃癌辨证的客观化、标准化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收集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附属瑞康医院2011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期间符合纳入标准的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472例胃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胃癌病例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其与临床表现特点、一般资料、病因和危险因素、肿瘤部位、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肿瘤转移情况、实验室理化指标、手术化疗情况等的关系。结果:1、纳入的472例病例中,中医证型分布为:湿热内蕴型118例(25.0%);气血双亏型108例(22.9%);脾胃虚寒型81例(17.2%),肝胃不和型74例(15.7%),痰瘀互结型60例(12.7%);胃阴亏虚型31例(6.6%)。六个证型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内蕴型和气血双亏型是本次病例中较多见的类型,其次是脾胃虚寒型、肝胃不和型、痰瘀互结型,胃阴亏虚型相对较少。2、临床表现特点:临床常见主要症状为腹痛﹥体重下降﹥纳差﹥乏力﹥腹胀﹥恶心呕吐﹥反酸,主要体征为腹部压痛﹥手术疤痕﹥腹部包块、肿物﹥肺部啰音﹥肠鸣音减弱﹥水肿﹥体表淋巴结肿大。3、一般资料分布情况:男性298例(63.1%),女性174例(36.9%),男女比例约1.71:1。发病平均年龄59.01±13.70,50岁以上占74.4%;男性平均年龄60.84±12.421,女性平均年龄55.89±15.184。广西籍95.8%;汉族65.7%,壮族28.8%。已婚者占92.2%。离退休占26.9%,其次是农民占23.7%。4、病因和危险因素:既往有胃疾病史的占33.9%;有吸烟史的占17.4%,有饮酒史的占16.5%,有不良饮食习惯占11.7%;有胃癌家族史的占2.3%,其他家族史2.8%。5、肿瘤部位、病理类型和分期:胃癌发病部位胃窦33.5%,胃体16.9%,贲门胃底9.7%,胃角8.9%;复合型的占30.9%。腺癌72.7%。Ⅰ期占6.8%,Ⅱ期占19.1%,Ⅲ期占34.1%,Ⅳ期占到40.0%。6、肿瘤转移情况:肿瘤转移者占63.6%;淋巴结转移48.5%,远处转移42.6%。7、实验室理化指标:发生贫血的占65.7%。8、手术化疗情况:手术治疗的占58.5%,化疗的占66.3%;手术和化疗都有的占42.2%。9、证型与相关因素相关性分析:中医证型与年龄段、民族、职业,既往胃部疾病史、吸烟史、家族史、肿瘤部位、肿瘤病理分型、贫血程度、手术化疗情况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婚姻、饮酒史、不良饮食习惯、肿瘤病理分期、淋肿瘤转移及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中医证型最多见的是湿热内蕴型和气血双亏型,其次是脾胃虚寒型、肝胃不和型、痰瘀互结型,胃阴亏虚型相对较少。2、胃癌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胀、体重下降、纳差、乏力、恶心呕吐、反酸,腹部压痛及腹部包块。3、胃癌发病中男性多于女性,以中老年为主,男性发病平均年龄大于女性。籍贯以广西籍为主,民族以汉族及壮族多见,婚姻状况以已婚者居多,职业以离退休和农民为主。4、既往胃疾病史、烟酒史、饮食习惯、家族史是胃癌发病常见的病因及危险因素。5、胃癌好发部位为胃窦部,其次是复合型的,胃体、贲门胃底、胃角相对较少。病理类型以低分化腺癌为主,病理分期以Ⅲ期、Ⅳ期为主,发生肿瘤转移及贫血者较多,整体以中晚期为主。6、手术和化疗是胃癌常见的治疗手段。7、胃癌中医证型的分布不受年龄段、民族、职业、既往胃疾病史、吸烟史、家族史、肿瘤部位、肿瘤病理分型、贫血程度、手术化疗情况的分布差异影响;与性别、年龄、婚姻、饮酒史、不良饮食习惯、肿瘤病理分期、肿瘤转移情况的分布存在相关性。
张寅[3]2015年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分布特点与基于细胞动力学表型的调气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临床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分布特点的无监督数据挖掘研究目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被明确定义为胃癌前病变,是我国的常见多发疑难病。积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以阻断其恶性转化,具有重要的临床与社会意义,对胃癌的早期预防非常关键。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要素及其分布规律的研判、对类证组合及其分布规律的归纳、对证候要素及四诊信息间关联规律的解析、对核心四诊信息组合的发现,可以明确病机关键、确立临床治疗的核心靶点,从而为治则治法的确立奠定临床理论基础,并为重要效验治法的临床应用合理性、优越性提供证候学研究证据。方法基于横断面调查收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四诊信息,建立四诊信息数据库。鉴于不同数据分析策略的方法学优势,联合应用包括因子分析、系统聚类分析、简单对应分析、多重对应分析、关联规则算法分析、基于关联规则的复杂系统熵聚类在内的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学信息进行系统剖析。具体包括:1、基于因子分析与系统聚类分析进行证候要素及类证提取;2、应用简单对应分析与最优尺度算法多重对应分析阐释证候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内部相关性;3、基于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分析核心四诊信息群的构成;4、基于熵的关联系数法模型进行证候要素提取及分布特征研究。结果1、基于因子分析的证候要素提取与分布规律研究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候要素包括气虚、气滞、血瘀、痰浊、热、阳虚,就分布趋势而言,气虚、气滞、血瘀、痰浊、热相对多见,阳虚相对少见;2、基于对应分析的证候要素关联性研究显示:在全部6个证候要素中,气滞、气虚、热、痰浊、血瘀5个证候要素聚集构成了内部关系相对最为紧密的核心证候要素集群;3、基于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的四诊信息群研究结果显示:在普通筛选建立条件下,相对核心四诊信息群可以涵盖全部6个证候要素的特征;在苛严筛选建立条件下,纳入核心四诊信息群的仅有12项四诊信息,涵盖气虚、气滞、血瘀、痰浊、热5个证候要素的特征;4、基于熵的关联系数法模型的证候要素研究显示:提取的证候要素包括气虚、气滞、血瘀、痰浊、热、阳虚、阴虚。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核心病机由气虚、气滞、血瘀、痰浊、热、阳虚、阴虚共同构建,"虚、滞、瘀、毒"四端作为重要共同基本病机贯穿全病程。气虚、气滞、血瘀、痰浊、热为临床治疗核心靶点,调气(理气、益气)、活血化瘀、化痰、清热解毒为临床最为关键的四项治则。基于对证候要素、核心证候要素群、核心四诊信息群的系统全面无监督数据挖掘获得的以上结论,凸显了上述治则临床联合应用的重要性。调气活血解毒法临床应用取得优异效验的证候学基础,正是其调气(理气、益气)、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联用的治则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要点与关键证候要素靶点的全面涵盖。第二部分实验研究基于细胞动力学表型的调气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机制研究目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情进展是一个具备多时相、多阶段特点的典型恶性转化病程序列,胃上皮细胞动力学紊乱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恶性转化的重要细胞学机制。Ezrin蛋白是细胞骨架与细胞膜之间的连接蛋白,其567位苏氨酸磷酸化介导蛋白分子构象改变实现Ezrin的活化,在细胞迁移、增殖、侵袭、凋亡、极化维持、胞内运输等一系列细胞动力学行为中承担关键功能。Ezrin是慢性萎缩性恶性转化进程的重要参与者,其表达水平与病理进展及预后密切相关,Ezrin也是调控胃壁细胞泌酸过程的关键节点蛋白,其对胃酸分泌的调控影响胃内微环境的稳态。调气活血解毒法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临证遣方策略,临床研究部分已证实其临证应用优异效验的证候学基础,消痞灵是以此立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典代表方剂,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恶性转化进程具有确切阻断作用。以消痞灵为载体开展基于细胞动力学表型的调气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机制研究,有助于阐明调气活血解毒法对胃上皮细胞动力学紊乱可能的干预作用、明确其临床效验的细胞动力学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分别制备消痞灵中药生药粗提物与含药血清、对照血清,以原代极化培养兔胃壁细胞、人永生化胃上皮GES-1细胞、MNNG诱导恶性转化后人永生化胃上皮MC细胞、人胃腺癌AGS细胞为胃上皮细胞模式体系开展以下工作:1、基于免疫荧光实验评估其对原代培养兔胃壁细胞酸分泌能力与泌酸相关重要节点蛋白Ezrin、Thr567位磷酸化Ezrin、H,K-ATPase亚细胞定位的调控;2、基于活细胞迁移实验与划痕实验综合评估其对GES-1、MC、AGS细胞迁移能力的调控;3、基于MTS实验、叁维培养实验评估其对GES-1、MC、AGS细胞活力的调控;4、基于Transwell实验评估其对AGS细胞侵袭能力的调控;5、基于Western-blotting实验评估其对MC细胞、AGS细胞Ezrin蛋白表达及EzrinThr567位磷酸化的调控规律。结果1、生药粗提物及含药血清对原代极化培养兔胃壁细胞泌酸动力学表型及Ezrin、H,K-ATPase亚细胞精确定位无显着调控作用;2、生药粗提物可减低GES-1细胞迁移的路程、速率,增加GES-1细胞迁移的位移、速度;生药粗提物可抑制MC细胞迁移能力;生药粗提物及含药血清均可抑制AGS细胞迁移能力;3、生药粗提物可提升GES-1细胞活力,含药血清对GES-1细胞活力无调控作用;生药粗提物及含药血清可抑制MC、AGS细胞活力;4、生药粗提物与含药血清可抑制AGS细胞侵袭能力;5、伴随上述动力学表型的调控,生药粗提物与含药血清均可下调MC细胞、AGS细胞Ezrin蛋白表达水平与EzrinThr567位磷酸化水平。结论调气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慢性萎缩性胃炎取得良好效验的机制,可能与其对伴随慢性萎缩性胃炎全病程的胃上皮细胞动力学紊乱的调控作用有关。在体外研究中,以消痞灵为载体的调气活血解毒中药抑制了恶性潜能及癌变后胃上皮细胞高迁移、高侵袭、高增殖和(或)低调亡特征的动力学表型,并且对于模拟正常胃上皮细胞迁移、增殖动力学表型及胃壁细胞泌酸动力学表型无显着调控作用。上述调控作用是通过下调恶性潜能及癌变后胃上皮细胞Ezrin蛋白表达水平、抑制Ezrin Thr567位点磷酸化修饰水平直接介导的。
施俊[4]2005年在《胃癌证型与肿瘤增殖关系及性别差异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胃癌中医证型与肿瘤病理、增殖的关系,并同时力图阐明性别因素对胃癌证型、病理及肿瘤增殖的影响,就证型、增殖、性别叁者间的关系进行差异性的分析。 方法:收集外科胃癌手术患者,术前一天床边辨证,归纳分型并详细记录,分析不同胃癌证型男女构成差异;通过对术后病理分析,探索病理类型(TNM分期、病理分型、分化程度、浸润程度、发生部位、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与胃癌证型的关系;运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肿瘤组织Ki67及Cyclin E的表达,就证型、增殖、性别叁者间的关系进行差异性的分析。 结果: 在胃癌证型与肿瘤增殖关系及性别差异分析研究中发现; 1.不同胃癌证型男女构成存在差异: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男性以实证为多,而女性虚证比例明显升高;从胃癌六种证型分析,气血双亏、胃热伤阴两型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其余四型反之,性别构成不同证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 2.胃癌证型与病理类型关系性别差异分析发现: (1) 肝胃不和型、气血双亏型男女两性在浸润深度上存在差异(P=0.011、p=0.015),肝胃不和型男性患者多见肿瘤穿透浆膜层或者侵及邻接结构或器官(T_3、T_4),女性患者则浸润至肌层或浆膜下层(T_2)多见;气血双亏型女性浸润周围组织和器官较多见,多为T_4,而男性则多见T_3,余证型未见统计学差异。 (2) 脾胃虚寒型患者两性存在统计学差异,P=0.031,男性患者分化较好的较多,而女性反之。 (3) 虚证男女患者分化程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8,男性分化较好,而女性较差;浸润深度亦存在差异,p=0.037,男女两性皆T_3、T_4多见,男性患者T_3明显多于女性。 3.病理类型与Ki67、Cyclin E关系研究发现:
刘龙[5]2007年在《胃癌证型与肿瘤侵袭、转移关系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借助模糊数学方法,构建胃癌模糊辨证模型;(2)探讨胃癌证型与转移相关基因之间的关系,以及中药抗转移机制与证型的关系;(3)对比各证型的3年生存率,对各证型及总体的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769例胃癌患者进行模糊统计,确立论域U和证型集合V,建立模糊矩阵,采用模糊矩阵运算合成、最大隶属原则,构建胃癌的模糊辨证模型;运用RT-PCR的方法检测E-Cad、MMP2、TIMP2、ICAM-1、VEGF、KDR等转移相关基因在六种证型的表达,并分析基因表达与证型之间的关系;比较各证型3年生存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及log-rank检验,分别按证型和总体进行预后分析,对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共构建了4种模糊辨证模型,模型Ⅰ-Ⅳ的总体符合率分别为66.67%、64.76%、69.52%、65.71%,各模型符合率之间无显着性差异;9个基因在六种证型中的表达均有一定差异,E-Cad、MMP2、TIMP2证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六种证型的3年生存率无显着性差异,不同证型的预后影响因素不同,总体预后分析显示,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肿瘤直径、lauren分型、中药治疗是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1)模糊辨证模型有助于医师对患者证型的归属、疾病的发展趋势以及证型的兼夹等作出判断;(2)不同证型的胃癌其转移机制存在一定的差异,基因表达的不同可能是证的内在物质基础之一,对于不同的证型,中药抗转移机制存在一定的差异;(3)不同证型的预后影响因素不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肿瘤大小、lauren分型、中药治疗是预后的独立因素。
马齐襄[6]2014年在《恶性肿瘤器官特异性转移的中西医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根据现有的数据统计,推测2020年,每年新诊断肿瘤患者将会增加到一千五百万,因肿瘤死亡将会有一千二百万,尽管目前手术、放化疗及分子靶向等治疗方案发展迅速,但是由于转移灶对治疗不敏感,约90%的肿瘤患者死亡是因转移灶引起。因此对于肿瘤转移灶的治疗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的目的是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回顾性分析恶性肿瘤转移的器官特异性以及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目的]:探讨常见肿瘤转移器官的特异性以及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对象与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病例来源于北京市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肿瘤科2012.6月-2013.6月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所有的纳入病例,制定统一的信息采集表,由采集者填写。采集项目:姓名,病历号,出入院及死亡时间,病理,转移灶,相关的临床影像学及诊断学资料;症状,体征,中医舌象、脉象、证型。根据原始资料审核录入数据。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2012.6-2013.6共收治的所有恶性肿瘤病人数980,其中肺癌比例最大,298人,占30%,其次是结直肠癌(122人,12%),胃癌(97人,9%),乳腺癌(43人,4%)。平均年龄64.72,中位数64,多分布于50岁以上,趋于老龄化。男性541人,占55.4%;女性439人,占44.8%;男性多于女性。2肺癌转移的主要器官有脑、肝、骨。腺癌中转移比例最高的是骨转移,占42%,鳞癌中转移比例最高的是骨转移,占17%,小细胞肺癌中转移最高的是肝转移,33%。不同病理类型相比有统计学意义。3对中医证型与转移器官进行分析,常见的中医证型有气虚、血瘀、痰湿、痰热,其中肝转移与血瘀之间存在相关,脑转移与痰热证存在相关。4对于其他常见肿瘤分析,乳腺癌骨转移率大,消化道肿瘤肝转移率大。[结论]:1肺癌和消化道肿瘤是高发的恶性肿瘤2肺腺癌易骨转移,小细胞肺癌易肝转移和脑转移3血瘀证型与肺癌的肝转移有关,痰热与脑转移相关4肿瘤转移具有器官特异性,具有一定的指导预后治疗作用5痰湿、气虚、血瘀、痰热是肺癌中常见证型,气虚证型与痰湿证型具有相关性,中医证型与病理类型没有相关性
施俊, 魏品康, 许玲, 何金, 孙大志[7]2006年在《胃癌证型与肿瘤增殖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索胃癌中医证型与肿瘤增殖的关系方法:胃癌患者91例,术前按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归类成6型,术后标本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胃癌组织Ki67与Cyclin E的蛋白表达,观察不同证型肿瘤增殖差异.结果:Ki67,Cyclin E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98.90%(90/91),72.53%(66/91).Cyclin E的表达与胃癌病理分型(P=0.0394)及远处转移(P =0.0096)存在相关性,女性患者有无远处转移与Cyclin E表达有统计学意义(P=0.0193),有远处转移的患者表达较高.Ki67与预后相关因素未见相关性.Ki67的表达与证型存在相关性 (P=0.0377),肝胃不和型与痰湿凝结型、气血双亏型Ki67表达存在差异,肝胃不和型高于痰湿凝结型(P<0.01)、气血双亏型(P<0.05), 胃热伤阴型与痰湿凝结型Ki67存在差异,胃热伤阴型高于痰湿凝结型(P<0.05);Cyclin E的表达各证型未见统计学差异(P<=0.1254).结论:Cyclin E可作为判断胃癌预后的重要指标.胃癌不同证型存在部分增殖差异,Ki67与胃癌证型相关,Cyclin E与证型无关.
潘卫新[8]2009年在《胃癌癌前病变中医病证与TFF1、EGFR表达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胃肠道肿瘤(食管癌、胃癌、大肠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其发病率较高,预后较差,是严重危害人群健康的重大疾患。目前一般通过内镜、气钡双重造影和B超、CT或核磁共振检查可发现消化系统的占位病变,一般情况下,通过纤维内镜取活组织病理检查,绝大多数属中晚期癌,而对于癌前病变和早期潜隐癌则存在一定困难,此时若再配合肿瘤标志物测定则往往可取得满意效果。肿瘤标志物包括多种活性物质,如各类激素、酶、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蛋白质、肿瘤代谢产物以及细胞的增殖与衰变等物质,一般可按蛋白质、酶、糖脂和糖蛋白类、多胺、激素类和基因等进行分类。中医对胃肠肿瘤病因的认识有叁:一即外感六淫,不外风、寒、暑、湿、燥、火等外感邪毒;二即内伤七情,包括饮食不节、起居失宜、劳累过度、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叁即正气虚损,可由体质、疾病、年龄等因素所致。而由以上诸病因所致“气滞”“血瘀”“痰阻”“毒害”“正虚”等则是肿瘤发生发展的病理机制。总之,通过对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可大大弥补单项胃肠道肿瘤标志物特异性、敏感性不高的缺点,提高胃肠道肿瘤的早期检出率,并可用于评价临床疗效、判断预后。其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亦可为临床的辨证施治提供一定帮助,并有可能为恶性肿瘤的中医规范化辨证治疗提供具体的量化指标。目的:为了探讨胃癌癌前病变中医证型与肿瘤侵袭、转移之间关系,确立两者之间内在联系,进一步探讨证本质内涵。方法:通过对以往文献的总结,归纳中医辨证分型的基础上,从临床实际出发,将其结果应用于要研究的胃癌及癌前病变病人中去。由两名主治以上资格医师进行辨证,并详细记录与辨证有关资料及患者一般资料。通过对病理分析,探索病理分型与胃癌证型之间的关系;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胃癌各个证型分组病人中的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判断各个证型之间胃癌肿瘤侵袭与转移倾向性的差异。结果与结论肿瘤转移基因的表达与胃癌中医证型的关系研究表明:1)胃癌相关基因的表达率分别为:在正常对照组、癌前病变胃癌3种病变中,TFF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78.3%、37.04%,呈逐渐减弱趋势。后2组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而EGFR在正常组、癌前病变、胃癌中的表达分别为26.67%、46.3%、74%,呈逐渐增加趋势。结论:实验结果显示TFF1与EGFR呈负相关(r=-0.913,P<0.01)。EGFR值与MDV呈正相关(r=0.936,P<0.01)。(2)不同证型基因表达均有差异,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证型与病理分型部分相关,如1)TFF1:肝胃不和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痰湿凝结型与对照组比较P>0.01但P<0.05外,各中医证型组的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两两比较,肝胃不和型、痰湿凝结型、脾胃虚寒型之间无差异(P>0.05),瘀毒内阻型、胃热伤阴型、气血双亏型之间无差异(P>0.05),肝胃不和型、痰湿凝结型、脾胃虚寒型与瘀毒内阻型、胃热伤阴型、气血双亏型之间有差异(P<0.05);2)EGFR:各中医证型组与正常组相比均有差异((P<0.05),两两比较肝胃不和型、痰湿凝结型、脾胃虚寒型、瘀毒内阻型、胃热伤阴型之间无差异(P>0.05),与气血双亏型之间有差异(P<0.05);3)MDV:各中医证型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密度值呈逐渐增高趋势,两两比较肝胃不和型与气血双亏型之间有差异(P<0.05),肝胃不和型、痰湿凝结型、脾胃虚寒型、瘀毒内阻型、胃热伤阴型之间无差异(P>0.05),痰湿凝结型、脾胃虚寒型、瘀毒内阻型、胃热伤阴型、气血双亏型之间无差异(P>0.05)。提示中医证型与癌前病变与胃癌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
张峰[9]2014年在《化疗对晚期胃癌证型的影响及旋覆代赭汤干预作用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前瞻性研究,探讨化疗对晚期胃癌证型的影响以及旋覆代赭汤的临床干预作用。方法:将2012年6月1日—2013年11月1日在浙江省中医院肿瘤科、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住院治疗的100例晚期胃癌患者,采用最小化随机分组方法分成两组,对照组单纯使用化疗治疗同时未服用任何中药制剂。治疗组采用化疗方案联合旋覆代赭汤治疗,通过对患者化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进行辨证分型,同时按照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化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化疗后毒副反应、生活质量评分、化疗疗效评估以及化疗完成率。将收集的数据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晚期胃癌患者化疗前以气血亏虚型、痰湿凝结型以及气滞血瘀型居多,分别占治疗组的26%、24%、18%和对照组的24%、20%、22%。两个化疗周期完成后治疗组证型分布中虚证以气血两虚型、胃热伤阴型、脾胃虚寒型为主,实证以气滞血瘀型为主。对照组化疗后证型分布虚证以气血两虚型、脾胃虚寒型为主,实证则以痰湿凝结型多见。同时临床研究结果还表明治疗组在中医证候积分改善、减轻化疗后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减轻化疗后胃肠道反应、提高生活质量评分、提高化疗完成率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客观缓解率方面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化疗能够导致晚期胃癌患者化疗后脾胃虚寒证型、气血两虚证型及胃热伤阴证型增加,气滞血瘀证型、肝胃不和证型减少;2、旋覆代赭汤能够减少晚期胃癌患者化疗后痰湿凝结证型和脾胃虚寒证型,增加胃热伤阴证型及气滞血瘀证型;3、旋覆代赭汤联合化疗能够更有效地改善晚期胃癌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4、旋覆代赭汤能够有效降低晚期胃癌患者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恶心呕吐以及便秘等化疗毒副反应的发生率及程度。5、旋覆代赭汤与化疗不存在协同作用,不能提高客观缓解率;6、旋覆代赭汤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化疗完成率。
秦丽萍[10]2013年在《胃癌患者外周血N-糖特征性改变及其与胃癌证型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胃癌患者、萎缩性胃炎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N-糖组特征性改变,建立胃癌N-糖诊断模型;将外周血N-糖组检测初步应用于临床,初步探索胃癌患者N-糖组特征性改变机制;分析胃癌患者证型与胃癌分期、胃癌常用肿瘤标志物水平及N-糖组改变的关系。方法:采集128例胃癌患者、108例萎缩性胃炎患者及12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应用基于DNA测序仪的荧光糖电泳(DSA-FACE)法检测并比对其血清N-糖组;基于N-糖检测数据,使用logistic回归法分别建立用于鉴别胃癌患者及健康对照者,胃癌与萎缩性胃炎患者的N-糖诊断模型,使用ROC曲线评价模型的诊断效力。将建立的N-糖诊断模型及N-糖特征性改变,初步应用于临床:另行收录健康对照者、萎缩性胃炎患者及胃癌患者各20例,形成临床评价组,验证诊断模型诊断效力;比较不同分期胃癌患者外周血N-糖组的改变,分析胃癌分期与胃癌标志物的相关性;抽取20例胃癌根治术患者,组成手术前后对照组,随访并比较其根治术前后血清N-糖组的改变。抽取健康对照者、萎缩性胃炎患者及胃癌患者各20例,形成机制研究组用于研究胃癌患者外周血N-糖组特征性改变的机制:应用健康对照者、萎缩性胃炎患者及胃癌患者这叁组患者血清及胃癌患者手术组织标本,使用Lectin-blotting法检测并比较叁组患者血清核心岩藻糖蛋白水平,比较癌与癌旁组织核心岩藻糖蛋白表达水平;应用RT-PCR方法比较癌与癌旁组织核心岩藻糖基化转移酶Fut8mRNA及糖基转运因子GDP-fuc-TrmRNA的表达水平,以初步探索胃癌患者外周血特征性N-糖组改变的机制。分析胃癌患者分期及证型的相关性,比较不同证型患者外周血常用胃癌标志物水平及N-糖组变化的差异。结果:胃癌患者、萎缩性胃炎患者及健康对照者,检测叁组患者外周血N-糖组,发现Peak1、3、5、6、7、9及总核心岩藻糖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Peak1、9峰值在健康对照组最低,在胃癌组最高,Peak6峰值在健康对照组最高,在胃癌组最低,呈趋势性改变;建立用于鉴别胃癌患者及正常对照者的N-糖诊断模型:GCglycoA(GCglycoA=-16.357+0.105Peak5+0.570Peak6+0.319Peak8-0.532Peak9)以及鉴别胃癌与萎缩性胃炎患者的N-糖诊断模型:GCglyco B(GCglyco B=-1.139+0.368Peak3-1.151Peak4+0.333Peak6-0.306Peak9);应用ROC曲线测试GCglyco A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03,高于CEA(0.767)、CA19-9(0.779)、CA125(0.772)以及CA724(0.714),测试GCglyco B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47,高于CEA(0.618)、CA19-9(0.610)、CA125(0.640)以及CA724(0.606);用于鉴别胃癌患者与健康对照者,GCglycoA比CEA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及准确率(78.13%,84.68%vs46.09%,70.16%),但特异度较低(91.67%vs95.83%),用于鉴别胃癌患者及萎缩性胃炎患者,GCglyco B亦比CEA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及准确率(67.19%,76.27%vs46.09%,58.90%),但特异度较低(74.07%vs87.03%)。胃癌患者、萎缩性胃炎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叁组间GCglyco A及GCglyco B值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GCglyco A值在健康对照组最高,在胃癌组最低,呈趋势性改变。应用临床评价组数据验证N-糖诊断模型的诊断效力,证实GCglycoA及GCglyco B与CEA、CA19-9、CA125以及CA724相比有更高的敏感度与准确率,但特异度较低;比较128例胃癌患者中不同分期胃癌患者外周血N-糖组,发现不同分期患者的Peak6、Peak9、总核心岩藻糖(Sumfuc)、GCglycoA、GCglyco B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Peak6峰值及GCglycoA值在Ⅰ期患者最高,随肿瘤分期的增加,值不断下降,至Ⅳ期达到最低,而Peak9峰值在Ⅰ期患者最低,随肿瘤分期增加而变大,至Ⅳ期达到最高,呈现趋势性变化;相关性研究发现Peak6、GCglycoA、GCglyco B值与肿瘤分期呈负相关,Peak9峰值与肿瘤分期呈正相关;比较20例胃癌根治术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N-糖谱的变化,发现Peak1、Peak4、GCglycoA及GCglyco B值在手术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Peak1、Peak4峰值下降,GCglycoA及GCglyco B值出现了上升;检测并比较健康对照者、萎缩性胃炎患者及胃癌患者外周血LAC结合的核心岩藻糖蛋白水平,结果胃癌患者外周血中LCA结合的核心岩藻糖蛋白水平低于萎缩性胃炎和正常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检测并比较20例胃癌患者手术组织标本中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LAC结合的核心岩藻糖蛋白水平、Fut8mRNA及GDP-fuc-Tr mRNA表达水平,结果癌组织中核心岩藻糖水平低于癌旁组织,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癌组织Fut8mRNA表达水平低于癌旁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癌组织与癌旁组织GDP-fuc-TrmRNA表达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将128例胃癌患者分为肝胃不和型、瘀毒内阻型、痰湿凝结型、脾胃虚寒型、胃热伤阴型及气血双亏型六型,分析胃癌患者证型在不同肿瘤分期的分布情况,应用卡方检验,结果提示不同胃癌分期间胃癌证型分布存在差异,Ⅰ期、Ⅱ期患者以肝胃不和型较多,分别占50%及34.62%,Ⅲ期患者以痰湿凝结型、胃热伤阴型及脾胃虚寒型较多,分别占23.73%、20.34%及20.34%,Ⅳ期患者以气血双亏型及瘀毒内阻型较多,分别占30.43%及26.09%;比较不同胃癌证型患者血清CEA、CA19-9、CA125及CA724水平,发现各证型组间CA724水平存在差异,胃热伤阴组最高,与瘀毒内阻型、痰湿凝结型、脾胃虚寒型及气血双亏型组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痰湿凝结组最低,与其他各证型组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比较不同胃癌证型患者外周血N-糖组,发现Peak1、6峰值及GCglycoA值在不同证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eak1峰值在气血双亏型患者最高,与肝胃不和型、胃热伤阴型及脾胃虚寒型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肝胃不和型最低,与胃热伤阴型、痰湿凝结型、瘀毒内阻型及气血双亏型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eak6峰值在肝胃不和型患者最高,与胃热伤阴型、痰湿凝结型、瘀毒内阻型及气血双亏型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气血双亏型最低,与脾胃虚寒型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GCglycoA值在气血双亏型患者最低,与肝胃不和、胃热伤阴及脾胃虚寒型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肝胃不和型最高,与痰湿凝结型、瘀毒内阻型及气血双亏型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胃癌患者外周血N-糖组与正常对照者及萎缩性胃炎患者相比,存在特征性改变,外周血N-糖组检测有应用于胃癌筛选的潜力;不同分期胃癌患者及胃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N-糖组均有特征性改变,胃癌患者外周血核心岩藻糖蛋白水平的降低可能与肿瘤组织中核心岩藻糖基化转移酶Fut8水平下降有关;胃癌证型分布与肿瘤分期相关,胃癌证型与部分血清肿瘤标志物及外周血N-糖组改变具有相关性。
参考文献:
[1]. 胃癌证型与肿瘤侵袭、转移关系的研究[D]. 孙大志. 第二军医大学. 2004
[2]. 472例原发性胃癌中医证型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D]. 曾丽金.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7
[3]. 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分布特点与基于细胞动力学表型的调气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机制研究[D]. 张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
[4]. 胃癌证型与肿瘤增殖关系及性别差异分析研究[D]. 施俊. 第二军医大学. 2005
[5]. 胃癌证型与肿瘤侵袭、转移关系的研究[D]. 刘龙. 第二军医大学. 2007
[6]. 恶性肿瘤器官特异性转移的中西医临床研究[D]. 马齐襄.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7]. 胃癌证型与肿瘤增殖的关系[J]. 施俊, 魏品康, 许玲, 何金, 孙大志.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6
[8]. 胃癌癌前病变中医病证与TFF1、EGFR表达相关性研究[D]. 潘卫新. 扬州大学. 2009
[9]. 化疗对晚期胃癌证型的影响及旋覆代赭汤干预作用的临床研究[D]. 张峰.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4
[10]. 胃癌患者外周血N-糖特征性改变及其与胃癌证型相关性研究[D]. 秦丽萍. 第二军医大学. 2013
标签:中医学论文; 胃癌论文; 肿瘤论文; 萎缩性胃炎论文; 中医论文; 肝胃不和论文; 胃癌根治术论文; 痰湿体质论文; 病理检查论文; 要素饮食论文; 放化疗论文; 脾胃虚寒论文; 健康论文; 血瘀论文; 癌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