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数学要从小学开始抓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能够让小学数学变得更有意义。但是,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还不够完善,还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与实践中不断探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现状;创设策略
引言:
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小学数学教师从课堂最基础的环节入手,根据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行为,巧妙地运用以上方式,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立足教学实际,探索新的问题情境,加强与实际的联系,指引学生对问题,进行更深入地探究,通过问题的设计,满足学生一个又一个的愿望,让学生在参与中,找到与知识的共鸣,内心产生强烈的探究动机,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规律,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1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现状
1.1创设的问题情境存在缺陷
就目前来看,有不少小学数学教师在利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但是由于不够成熟,导致效果并不好。这主要体现在教师没有抓住重点,一方面,教师的自身素质决定了他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部分年轻教师的经验不足也导致了其创设的问题情境不够完善。
1.2问题情境太过枯燥
具有趣味性的,能够对小学生产生吸引力的问题情境才是有效的问题情境。但是,不同年龄段所关注的事物不同,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来创设问题情境。比如一二年级的学生大都容易被生动有趣的故事所吸引,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需要考虑到这一点。
1.3过分注重形式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不能过分拘泥于教学形式,更多地应该关注教学的效率。引起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方式之一就是在教学中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它能够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充分发挥其现实作用。
1.4效果不明显
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目的在于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成绩,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对创设问题情境的认识不足,导致其达到的效果也不明显。更有甚者,直接复制别人的问题情境,没有根据现实情况做出调整,使其失去了原来的教学意义。
2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
2.1创设悬念式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萌生质疑心理
问题的创设方法,不胜枚举,其中最独特的则是悬念式的设置模式,能让学生的思维,随着问题的变化,而发生转变,能促使学生内心的质疑心理,更为强烈。为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实际的需要,结合具体的知识,在导入环节,设计悬念式的方法,让学生在第一次接触知识时,内心就产生解决问题的冲动,自主探究的欲望和想法尤为浓厚,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比如在进行“循环小数”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出示两组题:(1)1.6÷0.25,15÷0.15;(2)10÷3,14.2÷22。学生很快计算出第一组题的得数,但在计算第二组题时,学生发现怎么除也除不完。“怎么办?”“如何写出商呢?”学生求知与教学内容之间形成一种“不协调”。好奇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处。这样以“障”造成“悬念”,使学生在学习循环小数时心中始终有了一个目标,激发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创设体验式的问题情境,增进学生获取知识的情感
知识和内容,相对于问题而言,是处于静止状态的,无法赢得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在知识不断碰撞和增多的过程中,学生就会渐渐地失去激情,感到课堂枯燥无味,不愿进行深入地探究。为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把问题与知识串联起来有机地整合起来,赋予知识生命活力,把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情感融为一体,促使学生深度地思考,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持续地发展。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时,出示一个放进红、白两种颜色球的盒子,让学生猜:任意摸一个球,可能是什么颜色的?学生先猜,再摸球展示,多次实验后提问:“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刚才摸球的情况吗?”从而引出“可能性”。再出示第二个盒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比赛摸球,摸到红球的获胜。当学生带着必胜的信心摸球时,却没有一个人摸到红球。由此引发学生疑惑、猜想:盒子里可能没有红球。此时适时展示盒子,“一个红球都没有,能摸到红球吗?”由此引出“不可能”。紧接着提出设想:“如果任意摸,要摸到红球,盒子里应该怎样放球?”上例中教师借助游戏活动与问题引导展开教学,学生在“迫切想知道能摸到什么颜色球”的心理下积极猜想着、分析着、推理着。这样的教学是带有感情色彩的思维活动,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不断探究的过程。
2.3利用生活实际对有效问题情境进行创设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展现的数学主要来自于生活,要运用具有生活特点的知识,让学生感同身受,更好地体会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知识的趣味性以及重要意义,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并帮助学生树立一定的自信心。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创设和学生生活环境与知识背景紧密联系的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自己要在这一课程中做什么,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利用自身的知识经验与思维方式积极地参与到问题情景中去,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有余数的除法”的课程中,老师就能够创设一个和全班同学息息相关的问题,如“二年(2)班一共有学生60名,每8名学生被安排在同一个篮球架中打篮球。当你是体育老师的话,应该怎样去安排才更加地合理呢?”提出问题后,可以让学生进行独立探究,随后再以组别的形式让学生讨论。解决这一问题之后,可以提出两道比较现实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解决。如一共有50名同学要去春游,学生们在途中需要划船,其中,每条船当中最多只能坐5人,那么,怎样去安排,用的船才最少呢?同学们认为怎么分配才更加地合理呢?一共有车轮15个,全部需要装到小汽车中,那么,一共需要几辆车呢?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都是来自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因此,学生对于问题情境并不陌生,因为与自己息息相关,学生的主动性更高,整节课学生都会表现地急剧兴趣,并提出自身对于问题的看法,有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激发,真正发挥数学课堂中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2.4问题情境教学中应适当渗透过程评价
众所周知,如果想要判断学生学习水平的好坏,仅凭卷面分数就下定论的做法是不科学的。结合相关教学实践可以得知,教师应当积极采取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手段,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加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状况和数学思维培养状况。尤其是针对问题情境教学活动来说,更应该主动渗透过程评价。所谓过程评价,实质上是教师把学生学习数学的相关能力充分呈现到课堂表现和课后练习中去,并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等相关内容当作评价标准纳入相应的评价表中,这样才能从多个角度准确判断出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此同时,通过强化过程评价,还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学生增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结束语
总而言之,营造问题情境在学生学习数学期间尤为重要。尤其是对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在设置问题的时候,一定要遵循问题情境设置的特性,这样做不但可以大大增强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能充分引导学生产生多种多样的疑问,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可以深刻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在这种氛围中高效地学习数学、掌握数学。
参考文献
[1]许木辉.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分析[J].学周刊,2017(5):90 -91.
[2]班志清.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分析[J].小作家选刊,2018(3):107.
[3]王淑艳.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中外交流,2017(12):266.
论文作者:李雪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8
标签:情境论文; 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知识论文; 教师论文; 评价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