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类型和指导_独立人格论文

学生的类型和指导_独立人格论文

学生的类型及引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类型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老师,您的左边是学生,您的右边是学生,您的前面是学生,您的后面还是学生,学生无时无刻不萦绕在您周围,那么,学生可分为几类?如何才能因势利导,促成不同“内在质地”的学生完满发展呢?

刁难型学生 刁难型学生上课喊“老师好”会让老师“震耳欲聋”,但你又必须面带微笑地“笑纳”。创造一切机会找茬、调皮、捣蛋是他们课堂的基本表现。课上,他们似听非听,似看非看,见机行事地提出各种各样的怪问题,以彰显他们的独立特行。例如,“是先有鸡蛋还是先有鸡”。耍嘴皮子、斗嘴、舌战、绕弯弯、搞笑是他们的拿手“绝活”,颇有信手拈来、毫不费劲之势。如,你问他为什么不擦黑板,他阴阴一笑,摔出一句:“谁污染谁治理。”可以说,课堂是刁难型学生的“游乐园”!课堂也常因这样的学生而传出阵阵爆笑,变得有起有落,有悲有欢,有开有合,动静交替。简言之,刁难型学生是教师手中一块幸福的“烫手山芋”,常令你“痛并快乐”。

对于错误,刁难型学生坚信“坦白从严、抗拒从宽”,总是绞尽脑汁,推脱罪责,避免受罚。师不动,我亦不动,师欲动,我必先动,虚而实之,实而虚之,虚实兼用,以求蒙混过关,不了了知。有个学生叫“吕祥飞”,几个调皮的学生给他取了个外号,每当老师提问到他时,下面就有人喊:“‘驴’——‘想’——‘飞’”,再有人加上画龙点睛的一句——“别做美梦了”。课后叫过来“盘问”外号的源头。我一言不发地盯着他们,足对视有二三分钟,这帮小子也真沉得住气,见我不动声色,他们亦不说话,只强装受委屈的样子。“是谁取的这个外号”,我严肃质问。A学生说是B,B看看A,说是C,C说是听D讲的,D……最后,只能是不了了之。

刁难型学生对教师的人格和智慧的挑战是严峻的,尤擅长“肉里面挑刺”、“鸡蛋里挑骨头”,最喜好瞧瞧老师究竟有无“学问”,称称教师的“斤两”,试试教师的“本事”,动不动就搞场让老师里外难做、哭笑不得而又场面适中的恶作剧。

简言之,刁难型学生的优点是:狡猾的智慧;缺点是:狡猾智慧本身存在的陷阱——人格是否健全。

教师对于刁难型学生引导的关键是——培养完满的人格。教师在与这类学生交锋时,应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注重学生品格的纠偏,人格的指引,引领学生明辨是非曲直。辨明忠奸善恶,把聪明用于正途,从而使学生自觉树立崇高的人生观,坚守社会正义,秉持正确伦理取向,进而成为一个既深富智慧又具备完美人格的人。从更深一层而言,刁难型学生完满人格的养成惟有以教师健全人格的存在为前提,为条件,为背景。“你希望你的孩子(学生)成为怎样一种人,你就得在自己的言行中争当那种人。”(西格莉夫人)毋宁说,“在教学中一切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乌申斯基)只有人格才能塑造人格,教师必须有高尚的人格而且必须树立起比学生更崇高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关切刁难型学生人格的成长,让他们深知好人一生平安的道理,是使此类学生人生成功的关键,也是教师教育成功的不二法门。

独立型学生 独立型学生身上常透着一股“领袖式的气质”,多有忠实的追随者。独立型学生会带着个性化的视角去审视课堂与教师。他们的思考和质疑常见人之未见、发人之未发,给课堂教学带来春的绿意、夏的浓郁、秋的沉思、冬的凝重,从而使教学时时涌动、激荡着生命的气息与芬芳。独立型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挑战是深邃的。他们极少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的背记与理解,更多地是对其进行质疑与思考。如,古人云:“天下乌鸦一般黑。”他们质问道:“天下乌鸦未必都是黑的,也有白色的乌鸦呀!古人没弄清楚乌鸦的生物种类就轻下结论,并以此胡乱引申,是不对的。”转言之,他们对于老师的挑战更是严峻的。他们善于独立思考,自主判断,主动提问,大胆质疑,常给教师带来始料不及、突如其来的“教学历险”。因此,独立型学生对教师和课堂的留言是——想说爱你并不容易!

对于错误,独立型学生坚信“如果一个人动不动就道歉,他很快就会失去自信”的人生信条。对于不经意间的“过错”,他们会表面承认,但内心固执己见,有我行我素之风,尤反感教师的“唠叨不停”。由于独立型学生尚处于自我主体能力亟待确立的“变化期”,对自我和自我之外的事物常“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易良莠不分,瑕瑜不辨,多犯“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毛病,欠缺对自我的深刻反思与反省,容易走极端。

简言之,独立型学生的宝贵优点是:拥有独立的萌芽;最大的缺憾是:缺失应有的反思。

教师对于独立型学生引导的关键是——促成自觉的反思。教师履行这一教育使命时必须防止走两个极端。一是:一味的压制。教师应避免对独立型学生产生偏见,把他们主动求索、大胆直言、活泼好动的精神简单地以“捣蛋”视之,加以压抑、打击,把他们性格上的独立、刚毅、执拗的特质马虎地以“叛逆”处之,予以贬斥、奚落;把他们一时的错误和无心的顶撞偏颇地以“顽固”认之,给以嘲讽、挖苦。简言之,教师应当把独立型学生当成一种教学的宝贵资源,而不是一块“绊脚石”;应当把独立型学生当成自己教学生涯的福祉,而不是一个“麻烦”。二是,一味的放纵。教师不能因独立型学生的指引较为复杂,更不能因其天性优异、资质聪慧,而让其自流,放纵不管。教师应该“要使一个人(学生)开始学会思考自己是怎样的人,自己身上有哪些优点,有哪些缺点,进而引导学生观察自己,思考自己的命运”(苏霍姆林斯基)。也就是说,教师尤应致力于为独立型学生打开外面世界的“门窗”,让其拓展视界,众览群峰,知晓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引领他们学会自思自知自明自强,去追求自我的完满人生。

服从型学生 在众多学生之中,服从型学生的人数最多,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他们是班级这条大船得以平稳航行的重要力量,是班主任“坐稳江山”不可或缺的依靠。服从型学生的基本特征是:惯于接受,善于听从,极少发表意见,欠缺独立主动,凡事依照老师之意执行,从不调皮、捣蛋。他们的口号是:老师就是上帝!

课堂上,服从型学生正襟危坐,认真聆听,讲小话、做小动作、搞恶作剧,从来不与之“结缘”。这类学生对课本知识的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少,多立足于书本、老师是怎样表达的,怎么来理解行得通,如何来背记比较牢。

对于错误,服从型学生坚信“坦白从宽,抗拒从严”,主动交待错误: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开始,历数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其中还不忘将语言、动作、神态等一五一十细细道来,并且随着细节描写的深入,夹杂着啪啪往下掉的眼泪,让教师目瞪口呆、为之动容,不知如何“依错量刑”,更有甚者让教师深感内疚,好像做错了事。

简言之,服从型学生的惯于接受、善于听从的特点是其人生成长的重要“基点”,但是这同时也是牵制他们向更高处攀升的最大“弱点”。

教师对于服从型学生引导的关键是——唤醒独立自主的精神。学生作为一个“发展着、成长中、在学习”的“潜在人”,必要的接受、积极的听从、服从规则、遵守制度是不可缺少的,这是服从型学生成长发展的“基点”。但是,如果学生过分依赖接受教师的“教”,忙于一味听从,惯于简单执行,偏于循规蹈矩,忽视人主体能力的张扬,淡漠人自主意识的存在,轻慢人独立精神的价值,本末倒置,背弃根本,亦不可取。教师的使命是引领服从型学生敢于思考,因为“人是大地上一根会思考的芦苇”,“人不思考不存在”(巴门尼德),思考能力是人成为独立自主人的首要标志;鼓励服从型学生勇于提问,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问题意识是人成为独立自主人的特质;催动服从型学生敢于超越,因为“超越意味着远离当下亦步亦趋,周而复始的现状”,超越的胆略是人作为独立自主人的灵魂;赞赏服从型学生敢于创造,因为“人的本质不在于‘求生存’,而在于‘创造’”(尼采),创造能力是人作为独立自主人的永恒价值。概言之,教师应唤醒学生的自主精神,提升学生的主体能力,凸显学生的独立价值。

自由型学生 说实话,在众多学生中,自由型学生的数量并不占优势,但“能量”却大得很,常常是学生中受瞩目受钦佩的“偶像级人物”,号召力极强,多是“坏榜样”的代表者,也是教师们特别是班主任最为头疼的一类棘手学生。

自由型学生的基本特征是:渴望自由,我行我素,自诩天不怕地不怕,易情绪化,眼中多“自己”,责任感淡漠。

对于课堂,自由型学生坚信最好的课堂应和自由女神同在。这里“自由”的含义是:不听自由,睡觉自由,看小人书自由,发呆自由,吃零食自由。

对于犯错,自由型学生坚信“一切的过错都是没有自由造成的恶果”。不言而喻,纪律是自由型学生的“冤家对头”。所以,自由型学生三天两头往办公室里跑,他会潇洒地告诉你:“在跑自由呗!”隔三差五在不停地写检讨,他会兴奋地告诉你:“在写自由宣言书!”时不时地请家长来学校,他会严肃地告诉你:“为自由而战。”简言之,自由型学生的最大优点是追求自由,最大的缺点是追求自由的同时欠缺责任感。

教师对于自由型学生引导的关键是——培养健全的责任观。一是,要肯定学生追求自由的合理性。鼓励学生为自己的自由而学习,为社会的自由而奋斗,为人类的自由而奉献,树立正确的、博大的自由观。教师应积极和学生一道共同融入追求自由的实践与探索中,“始终如一的同学生站在同一感情线上”(陶行知)。二是,要使学生明确承担责任的必然性。教师要引领学生明晓自由与责任的关系。“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孟德斯鸠)教师要想促成自由型学生具有健全的责任感,必须引导学生努力做到:一,承担选择的责任。学习终究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别人替代不了。学习意味着要承担一种自由选择的责任。若你选择刻苦学习,那么你必须尽责、努力;若你选择放弃学习,那么你必须付出放弃的代价;若你不选择、放任学习,那么你“选择了不选择”,你必须为“不选择”而担负责任。二,承担做人的责任。这是学生作为人存在的生命首要。三,承担行动的责任。学生一旦具备了自由选择的责任意识和做人的能力时,就必须引导其大胆践行,以期承担“行动的责任”。这里的“行动的责任”含义有三层:第一层是这种行动的责任是学生自愿自觉的,而并非外界强加而使学生不得不接受的“义务”。第二层是这是学生脑海中的责任,并非仅停于口头,留于书面,呈于意识;而是实践着的,行动着的,终身为之探索着的。惟是如此,“人(学生)在履行职责中才能得到幸福”(罗佐夫)。第三层是这是一种学生必须为自我的思想和行为实施后的结果负责的责任。它强调的是学生对自己当下“存在”的责任,对他人业已“形成”的责任,对社会发展已然“造成”的责任。一言以蔽之,这是一种“我行动,我负责”的责任信仰。

标签:;  

学生的类型和指导_独立人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