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教学基础提高作文实效性:解决学生作文中因教学不当引起的四对突出矛盾_联想论文

把握教学基础提高作文实效性:解决学生作文中因教学不当引起的四对突出矛盾_联想论文

抓住教学根本,提高作文实效——解决施教不当导致学生作文的四对突出矛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效论文,不当论文,矛盾论文,学生作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文是戴着镣铐舞蹈的艺术:它既是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独立表达的过程,是学生心灵的倾诉、智慧的闪耀,又要遵循一定的法则。但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因为施教者(教师)的观念不对,方法不妥,又导致了学生作文出现种种问题。作文教学教什么、怎么教,似乎在争论中失去了本来面目,很多原来清晰的东西变得模糊。本文整理了学生作文的四对突出矛盾,试图从写什么、怎么写几方面,再次就作文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讨。

一、“有意义”与“有意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段话规定了作文教学的原则,指明了作文教学的方向,阐明了作文教学的方法,本应当值得我们好好琢磨,认真实践,但现实教学中,许多教师却置之不理,依然是以考试为中心,以赚取考试分数为目的,突出的表现是平时作文教学中,让学生从作文材料的“思想性”方面入手:选材要注意“健康向上”,注意“立意高远”,甚至要注意政府部门有哪些时髦的口号或流行语,要求学生的作文要把“党、人民、民族、祖国、见义勇为”等大话、空话挂在作文字面上,动辄大地震、大海啸、北京奥运、广州亚运、利比亚空袭等等。

中小学生毕竟只是未成年人,生活阅历有限,知识积累有限,怎么可能像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大人那样,站在所谓的思想高度,挖掘材料的思想深度?为什么不引导学生关注“有意思”的材料?我们先看中学教材里的作品,它们几乎都是“有意思”重于“有意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突出了“乐园”;莫怀戚的《散步》,突出了浓浓亲情;杨绛的《老王》,是对底层人的愧怍;朱自清的《背影》,已被研究者写成无数文字……文言文中的《童趣》《陈太丘与友期》《项脊轩志》等等,无不在“有意思”方面让人称道,没有人说这些文章是“重大的”“立志高远”的“时代主旋律”。

著名学者、作家曹文轩教授曾说过:“有意思在价值上绝不亚于有意义的,因为有意思,比如说有情趣的东西,它其实是一种智慧……但是,老师在教学生语文的时候,或者在教学生作文的时候,往往是把“有意思”忽略不计了,这是不合适的。”强调“有意义”,也许没有错,但过于强调“重大的题材”,恐怕就不适宜了:这样做,很容易割裂学生与生活的关系,泯灭他们的智慧、纯真、朴实。为了分数,纯粹造假,搬来一些不着边际的重大题材,却堆砌了一大堆的空话、废话、套话,这对作文教学,有何益处呢?我们还是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拾取生活,并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生活,去写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人情世故等。我们不妨看看一则学生的习作:

我常常想起从前的时光

今年的夏天,好像格外寂寞。初夏的时候,静谧的校园就溢出了一阵芬芳。

哦,原来是那素白的花又开了。真的是一棵开花的树,满树清香。树下,一个迷迷糊糊的女孩,飘飘忽忽地回到了从前的时光。

上幼儿园的时候,妈妈把我寄托在老师家里,直到星期五放学才会来接我。在我的记忆中,那个淌着口水玩玩具的年龄,初次感觉到了世上最简单最简单的幸福。在奶声奶气地叫了一声“妈咪”后,便深深地投入妈妈的怀抱里,怎么也不愿再起来。妈妈变戏法似地从后背摸出一块糖来,我便连忙伸手去接。急忙喂入口中,甘橙味的甜香满溢在那小巧的嘴中,感慨着一颗糖怎可浓缩着如此香浓满溢的快乐和满足!

一个人静静地走着,买了几颗糖,急切地放进口里,试图想要找回那份遗失的幸福。舌尖滑过那颗小巧的糖,为何却尝到了丝丝苦涩?

上小学的时候,我拥有世上最纯洁最美好的友情。忘不了操场上银铃般的笑声,忘不了过廊尽头欢乐的嬉戏声,忘不了校园里捉迷藏时留下的串串小脚印……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口中轻吟着,起身返回树下,转了一圈又一圈。

猛地一震,头上落下了一朵花苞。

空气中只剩下了苦涩。

这篇习作,确实看不出多少“意义”来,但我觉得有点“意思”,它通过一个学生的视角,写出了在树下的一些顿悟、感怀,对母爱的依恋、对友情的珍惜,感触细腻,感觉独特,文末有种淡淡的忧伤,有一点青春期忧伤的气息。过分强调材料的“有意义”,等于给学生作文套上紧箍咒,让学生望而却步、无所适从。作文是抒写心灵的自由过程,不只是抒发政治意义的过程。

二、“会联想”与“会假想”

众所周知,联想和想象是语文学习重要的思维特征和方法,也是语文素养的组成部分。

我们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联想、想象力,否则其语文学习将大打折扣,但反映到学生作文上面,我们却往往发现,学生作文中,有太多的不是联想、想象,而是假想,即虚假的堆砌。其最大的特质,是失却了生活的真实、观察、积累,是凭空捏造的,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还是看看学生小源的一篇习作:

我想,他为什么要拿着一份文件去酒楼里面呢?于是,我和同学说:“各位帅哥美女们,不如去吃东西吧,我很饿。”经过大家的同意后,我带大家去了酒楼对面的小吃馆里吃东西。我坐在窗户旁边看着爸爸在干嘛。同学们看到我有点奇怪之后,就问我:“你干嘛那么疑神疑鬼啊?”我说:“没事,我只是想闻一下外面的新鲜空气。”各种小吃都来了后,都抢着吃,好像几天没吃饭那样。我不管他们狼吞虎咽了,我继续望着窗户,仔细观察着爸爸的一举一动。后来,谈好生意后,他们开了一瓶红酒在喝,我看见爸爸的杯子里装满了酒,客人好像在说,如果我爸爸可以在一分钟内喝光这杯酒,那么以后他只和这一间公司合作,爸爸二话不说就喝了。客人继续给爸爸倒酒,到了最后,爸爸醉了。我终于理解爸爸为什么每天都醉醺醺。

这样的事情,也许在小源的生活里有发生,但隔街相望,哪有这么凑巧的事?家长不会拉开窗帘来对街喝酒吧?要把吃饭谈生意的情形公开化吗?既然隔着窗,隔着街,怎么知道客人是在要求父亲在一分钟内喝完酒呢?学生调动了所谓的联想和想象:父亲醉,联想到他谈生意;想象父亲喝酒的情形。但是,这只是假想,不太符合生活的实际。这又是学生编造的假场面、假场景。

联想是积极的心理活动和思维活动,它遵循的是生活基础和观察积累。比如郭沫若先生《天上的街市》,由远远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再由天上的明星联想到天上的街市人家,是一系列符合生活真实和情味的心理活动。假想则不然,它完全丢掉了生活的真实,丢掉了观察的基础,凭空捏造,天马行空。这样浮躁的文风是站不住脚的,也是不应鼓励的。有人说,《哈里·波特》等巫术类小说不也是无中生有而成的吗?实际创作并非这么简单吧。所以说,要求学生联想,并非引导学生假想,而是要紧抓生活的源头,去掉浮华虚诞。教育前辈们曾说过:“就是有时是根据作者的想象,而所记述的是假设的情形,但想象也不是凭空妄造,须有相当的经验做根据。”

三、“写实”与“写死”

有一种作文倾向,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也是在作文实践中,因为施教的缘由,结果出现了偏差。初中阶段,要求学生着重训练记叙文,这没错。但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又出现了由“写实”转向“写死”的毛病。

要求学生“写实”,至少包括四项内容:其一是要求学生有实在、诚实的作文态度,认真对待作文;其二是要求学生从生活出发,让作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同等,让学生留心生活、观察生活、表现生活;其三是要求学生把作文写得实在些,去掉那些废话,还原人物个性、事情经过等真相;其四是要求学生注意防止浮躁的学风,实实在在地训练,不写或少写那些无厘头的、虚妄飘渺的东西。

但在事实上,学生又把“实”写成了“死”:着重表现为作文的内容是原原本本的“刻录”,非常的流水账,没有细节,没有润色,没有修辞。作文的选材来来去去就是那几样:考试折尺、扶阿婆过马路、公共汽车让座、同学出国、妈妈唠叨等。

学生作文的“写死”,和教师的教学指导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主要表现为:只写教师认定的记叙文,割裂了作文与生活的关联,把作文当作单一的训练习题看待。本身记叙文的范围是非常广的,因为记叙文只是同议论文、说明文相对应又相统一的一种文体,是侧重于从句子的表达方式而言的,换言之,记叙文包含了除说明文和议论文之外的一切文章。但在作文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几乎只让学生练记叙文,而且把记叙文的内容规定为写人记事,程序规定了为人物、地点、时间、起因、经过、结果。这样把记叙文框定起来的做法,虽然学生容易训练,但也未免太死板和狭小了吧。长期训练下去,学生的思维越来越窄,写法越来越单调,简直就成了生活单一的反映。学生灵活的思维、丰富的联想、充沛的感情、活跃的语言都到哪里去了?

看学生小文的一则习作(注:一字未改):

我常常想起我的舅舅的教育

时间过得飞快,使我常常想起定居外国的舅舅,他以前所给我的教育。

他是一个做事仔细,遇到困难时会镇定,从不慌张的人。

有一天我跟舅舅PK仔细能力达到多少——在一张纸上画了两种图案分别是三角形和圆形找出多少个三角形,并且是分开的,我起来有点晕,不到一分钟我就数完了,舅舅他花了一分半钟数完,我问他有多少个,他说完三角形的个数后我感到惊奇,为什么他比我数得多,后来我仔细数了一遍,原来我数漏了几个,后来舅舅他对我说:做什么事情都要仔细,就会成功,你宁感做某件事一次做对还是两次三次或十次八次重新做。

他遇到什么困难他从不慌张,有一次,我问他一道数学题,那道数学题非常难,连我父亲和我表哥都很难做出来,他看了看,他毅然接受了教我这道数学难题,最后,他用了十几钟解了出来,教了我,我问他怎样解出来时,他并没有告诉我这个解题过程时,他并没有告诉我这个解题思路,他只是跟我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要保持镇定,就会迈向成功。

我常常想起舅舅对我的教育。

看了此文,你是否觉得死板、死气沉沉?可以说,要求学生写实并没有错,但这种实应该是真情实感、艺术的真实、心灵的真实。《散步》写实,但未必是作者陪着母亲在重庆郊外的散步;《湖心亭看雪》未必是作者在雪下得最猛的那天去看雪……这样的例子太多。作文训练,从创作的角度说,也应该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如果学生出现“写实”到“写死”的倾向和现象,作为教师一定要及时纠正、正确引导。

四、“童稚”与“幼稚”

李贽在《童心说》中曾提到“天下之至文,皆出于童心”,说的是我们应该保持一份纯真,才能写出至美至善的佳作。对于学生作文,《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诚实的、发自内心的语言,即让学生保持自己在相应的年龄段的纯朴、真挚,不要把大人的套话、假话、虚伪的话套上去。也不要故作天真、矫情做作。中学课本中的《童趣》,烂漫新奇,通篇充满奇思妙想,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天真奇趣。《社戏》文中“偷豆”吃、想办法对付六一公公、钓虾放牛等等,都是充满“童稚”的,活泼新奇,却不幼稚。

但是事实却很遗憾:学生的作文,不是保持了“童真”“童趣”“童稚”,而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低幼化、幼稚病很严重。这不仅仅表现在语气上的奶声奶气,也表现在对材料的选择上,对事情的叙述上,进而表现在观察力、思考力、感悟力等方面。如果把低幼化当作可爱、把幼稚病当作童真,在作文的表现力上面,是永远无法进步的,学生在思想上是无法跟上时代的。

请看一篇七年级学生的习作:

那是我五岁的时候。有一天上午,外婆正在厨房里炒菜,发现盐没有了,顿时手足无措——如果外婆自己出去,丢我一个在家,总缺点安全感。这时我看穿了外婆的难处,并自告奋勇地对外婆说:“我帮您去把盐买回来。”“你?”外婆疑惑地看着我,“对!我去过好几次了呢!”——事实上我并没去过。外婆见此只好无奈点头。

很快,我就从镇上的小卖部买回了盐,正高兴着自己能为大人做事了,就不知一不留神踢到了一个什么东西。顿时,我把握不了平衡,摔了一跤,盐便很不均匀地撒满了一地,我顿时慌了手脚,因不懂事,心想盐掉地上弄脏了,得赶快把这个坏消息告诉给外婆听。

来到院子门。看见隔壁的王奶奶正在洗米。我顿时灵机一动,既然米可以用水洗干净,那么盐一定也可以洗干净。想到这里,我向王奶奶借了一水盘,来到大街上把盐装进水盘里,往大院的水龙头跑去,水很快就把盘子装满了,我使劲地摇了摇盘子,然后把手伸进去搅动一下。孰知盘子里空空如也,我十分惊慌,也顾不得盘子里空空如也,我十分惊慌,也顾不得盘子,立刻向家里跑去。

回到家里,我把事情的经过讲给外婆听。还未说完,外婆已经捧腹大笑起来,她摸了摸我的头,笑盈盈地说:“傻孩子,盐并不像米那样洗得干净的,它是遇水就溶的。”说完又大笑起来。

这篇学生习作,初初看来,全文叙述清楚,生动具体,某些细节写出了童趣。但仔细推敲,却发现文章有着一种“幼稚化”的毛病:且不管文章写的是真是假,盐撒在地上,五岁的孩子会马上用水来冲洗吗?奶奶不是正在煮菜急着用盐吗?借水龙头给“我”的奶奶会不问我干什么吗?这些细节,这些叙述,明显就站不住脚。为什么一个十二三岁的初中生如此缺乏生活常识?为什么要如此表现?这究竟是拿无知当有趣,还是真的沉浸于美好的回忆当中?

要求学生保持并写出生活的有趣、童真,是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出发,用自己的慧眼去发现生活,去拾取生活中自己能表达和掌握的材料。如果学生故作天真,总是挑一些低幼化的材料,观察力、思辨力等还是停留在幼儿阶段,那么学生的心智如何成熟?如何去达成真、善、美的写作境界?教师还是要引导学生留心现实生活、观察生活、积累生活。并力求表达出自我对生活、对世界的看法,写出自己心里的话、写出真话,戒除成年人的那种油腔滑调,去掉那些假、大、空的内容,也要去掉那些奶声奶气的语言,“童真”与“幼稚”是有天壤之别的。

作文同样是戴着镣铐的舞蹈:它既有章法等的制约,又是精神世界的自由表达。因为施教不当而导致的学生作文矛盾,是多方面的,但如果面对学生作文的种种矛盾,教师不善于引导的话,学生极可能是“舞”不起来的。化解矛盾,才能走上作文教学的正路,正确施教,才能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标签:;  ;  ;  

把握教学基础提高作文实效性:解决学生作文中因教学不当引起的四对突出矛盾_联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