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条件化Petri网的工作流模型及其工具的研究与实现

基于条件化Petri网的工作流模型及其工具的研究与实现

王爱华[1]2001年在《基于条件化Petri网的工作流模型及其工具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信息技术和管理理论的发展以及计算机和网络的广泛应用,工作流技术正在成为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对工作流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于提高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运行效率以及竞争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遵循WFMC提出的工作流参考模型,设计了一个基于Internet的分布式工作流管理系统(IDWFMS)体系结构的实现方案。该方案以叁级服务模式建立应用框架,采用Java RMI支持各模块之间的通讯,具有高度的可伸缩性、可靠性、可管理性和灵活性。一个好的工作流模型是实现一个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可靠性、可用性、可伸缩性和互操作性的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关键和基础。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工作流模型—— 基于条件化Petri 网的工作流模型,它是IDWFMS的理论基础。该模型由描述业务流程处理的过程模型和描述企业人员环境的组织模型两部分组成,它对业务流程的描述有很强的表达能力,并提供过程模型与组织模型之间的匹配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任务的动态分配。我们在该模型的基础上开发了一个支持同步协作的工作流可视化定义工具,设计人员通过该工具可以协同地建立业务流程图、组织机构图及角色/功能表,并可以自动依照模型定义将定义生成计算机所能识别的内部表示并存放。

王永磊[2]2008年在《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模型在物流管理系统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工作流的概念起源于生产制造业与办公自动化领域,是针对日常工作中具有固定程序的活动提出的一个概念。将工作流引入企业日常工作给企业带来诸多好处:提高效率——自动化使得商业流程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环节;更好的流程控制——通过工作方法标准化和实现审核追踪来加强对商业过程的管理;改善客户服务——流程的连贯性使得企业可以对客户的不同层次响应进行更好的预测;适应性——允许重新设计流程的软件与持续变化的商业需求一致;改进商业流程——重视商业流程而使它们更为精简有效。根据工作流管理联盟提出的工作流系统体系结构,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管理系统是由建模工具、工作流机(工作流服务器)、管理工具及用户界面构成的分布式结构。从体系结构来看,工作流模型是整个系统的基础,它的确定性保证了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交互的一致性,也决定了工作流系统从设计开发到运行实施的诸多环节,不同的工作流模型形成不同的工作流系统。早期具有工作流管理功能的系统中,工作流程的表示缺乏柔性,导致模型修改的困难。后来逐渐出现了借用有向图、Petri网、对象模型的形式语言文法表示以及基于目标的知识表示等工作流系统。目前工作流建模的方法主要有数据流图(DFD)、功能语言IDEF系列,Petri网和统一建模语言UML等。数据流图可理解性强,有较好的计算能力,但是缺乏抽象机制;功能语言IDEF系列能用图形非常清晰、分层次地描述过程的功能,但缺乏动态分析能力;UML对用户友好,以用例捕获用户需求,在描述静态结构方面优秀,但UML描述的系统模型目前缺乏严密有效的验证和分析方法。Petri网具有形式化的严密性,具有较强的动态行为描述及分析能力,容易进行系统动态行为模拟。Petri网是完全从过程的角度出发为复杂系统的描述与分析而设计的一种有效模型工具。它在描述并发、冲突、同步等重要行为现象上所表现出的优势,以及具有形式化步骤与数学图论相支持的理论严密性,特别是其图形表达的直观性和便于编程实现的技术特点,尤适合工作流领域的建模需求。Petri网最早由德国科学家Carl Adam Petri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提出,它是一种图形化的数学建模工具,可用来描述和分析具有并发性、异步性、并行性、非确定性和分布式等特点的信息处理系统。Petri网的图形化的表示方法使其直观、易理解,Petri网的数学理论基础使其可以深入分析系统的行为和性质。近四十年来,Petri网理论得到快速发展,在Petri网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的同时,在应用方面也获得了很大发展。作为研究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的一种有力工具,其应用范围已超出计算机科学领域,包括性能评价,通信协议,分布式软件系统、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并发和并行计算、柔性制造与工业制造系统、离散事件系统、多处理机系统、数据流计算、容错与故障诊断系统、逻辑推理、办公自动化系统、形式语言、人一机系统、神经元网络和决策模型等。Petri网易于表示系统变化发生条件及变化发生变化后的系统状态以研究模型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动态行为为目标,它着眼于系统中可能发生的各种状态变化以及变化之间的关系。Petri网是由两类元素所组成的:表示状态的元素和表示状态变化的元素。它是用库所表示前者,用变迁表示后者。库所的作用是决定变迁能否发生,变迁的作用是改变状态。两者之间的这种依赖关系用有向弧表述出来就是一个Petri网。在使用Petri网描述工作流模型时,用变迁节点表示任务,库所节点表示任务之间的顺序关系,而库所节点的标识则用来表示与任务相关的工作流中的资源信息。同时以变迁的触发代表任务的实际执行(即活动),而弧表达式则可用于表示活动的逻辑。根据工作流模型的基本结构,我们引入四种工作流Petri网模型执行的基本结构,它们分别是串行、并行、循环和选择结构。工作流Petri网准确地区分了活动的使能与活动的执行两种状态。被使能的活动要真正被执行,必须具备相应的触发机制。触发机制可以理解为一种使被使能的活动进入执行状态的外部条件,通常也分为四种类型:自动触发;人工触发;消息触发;时间触发。这四种触发机制被应用于工作流网的定义中,可以使用户直观得了解每个活动是通过哪种触发机制来执行的。我们只要合理地运用好工作流Petri网的几种基本结构和触发机制,就可以建立起一个清晰度和准确度较高的工作流模型。因此对于Petri网而言,工作流管理系统是一个能够充分展示其强大实力的应用领域。通过工作流网的定义,并且利用不同的基本组件和触发机制,可以将一个复杂的过程清晰准确地反映出来。对于比较简单的企业业务过程可以用普通Petri网描述,此时库所节点的标识只是简单表示业务过程的一次执行。而对于复杂的业务过程,普通Petri网就不能有效而正确地描述。这个问题可以有两种办法解决:一种是使用高级Petri网(如着色Petri网、赋时Petri网等),此时库所节点的标识就不再是简单地表示业务过程的一次执行,而是有其特定的语义。另一种方式是根据实际的应用领域定义相应的Petri网模型,典型的C.A. Ellis定义的信息控制网ICN(Information Control Net)和W.M.P. Vander Aalst定义的工作流网(WF-Net).本文主要研究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管理系统建模和性能分析。在建模方面,主要是采用了基于工作流网(WF-net)的建模方法,并利用细化理论和基本组件对大型、复杂的企业应用管理系统进行层次化建模,提高了工作流建模过程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具体来说,以一个物流管理系统为实际背景,利用本文前面讨论的工作流Petri网建模技术完成对物流管理的工作流建模。论文分析了物流管理系统的实际流程,总结了销售、财务、运务等部门在销售活动中的活动,提出用工作流Petri网模型对其进行建模。把各部门的活动概括为变迁,从而构造成基本的Petri网。由于基本Petri网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不足,我们对构造的模型进行分析并逐层细化,使其更符合实际情况。论文的最后总结了论文的研究成果,分析了论文尚存在的不足,指出了作者以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目标与展望。

杜淑幸[3]2013年在《工业设计网络化协同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行业、跨地区、跨国家的联盟型虚拟企业发展迅速,分布式协同设计与制造需求应运而生。工业设计作为一种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设计活动,具有多学科知识交叉、设计指标模糊隐含、设计过程动态耦合等特性,为适应当今社会激烈的市场竞争,工业设计必须具有市场反应速度快、产品创新度和性价比高、以人为本、绿色环保等现代产品设计理念。对此充分利用现有的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构建一个能快速响应市场、多角色协同工作、知识推送与获取无障碍的工业设计网络化协同设计环境,是工业设计领域亟需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论文针对工业设计特点,重点对工业设计网络化协同系统以及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1.知识获取机制与知识表示工业设计是以人为本的设计,其设计过程涉及到多学科的知识。除了工程类的设计知识,还有与人及环境相关的美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等知识。论文首先进行了工业设计网络化协同系统的知识需求分析,将工业设计协同系统下的知识分为领域知识、模型知识、用户知识和过程知识,并给出相应的知识获取机制;其次利用本体论能解决不同系统间分布式知识的检索、共享和重用问题,论文研究建立了工业设计的领域知识模型以及知识库结构存储模型。其中知识库存储模型设计为知识索引层、元知识层、知识关联层,知识元层的4×4维矩阵数据库存储结构。并以人机工程设计知识为例,阐明了基于知识模型的领域知识本体化表示方法,为实现协同系统的知识集成奠定基础;为了便于设计过程模型知识的协同,建立了包含结构本体、外形式本体以及语义层本体的多元化模型本体知识。2.协同设计工作流建模与过程知识获取工业设计活动具有群体协作性、动态分布性、并发执行性和共享协同性,其工作流呈现出阶段性、反复性、层次性、并行性和动态性,为此论文提出采用基于普通Petri网扩展的有色Petri (CPN)对工业设计工作流建模。为简化建模和模型分析,论文采用层次化CPN,实现工业设计顶层工作流及其子网的建模,并通过可遍历性树和时间效率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为提高工业设计过程知识的重用性,将工业设计活动的过程知识分为过程管理知识、过程模型知识和过程相关知识,建立了基于本体的过程知识模型。基于建立的工业设计协同系统CPN的托肯颜色集以及由托肯对库所和变迁的着色功能,实现过程知识获取。3.基于用户需求的隐性知识获取隐性知识是指模糊的无法准确量化的知识,通常用户用来描述对产品的情感与喜好的一些感性式表达,获取这些隐性知识是工业设计协同设计关键技术之一。论文分析总结了当前隐性知识获取的研究方法、实现流程及数学工具,指出用户知识对隐性知识获取的重要性,建立了用户-感知特征-设计特征映射(MUPD)模型,丰富了隐性知识获取的内涵;利用感性工学的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理论,建立MUPD过程知识的概念本体树以及本体化模型,设计实现了交互导航式的MUPD知识获取,提高了知识获取的自动化和交互性,并通过实例测试,验证了本研究的有效性。4.知识集成与原型系统的实现基于对工业设计特点、协同需求以及关键技术研究,建立了基于知识推送、知识获取及工作流管理的知识集成功能模型及系统模型。采用本体开发工具Protégé和C#,基于XML的SOAP协议以及Web Services技术,开发了工业设计网络协同设计原型系统。该原型系统集成了领域知识、模型知识、用户知识和过程知识,具有设计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知识管理、隐性知识获取、过程知识库管理以及设计工作流管理等基本功能,实现了工业设计网络化协同工作与知识共享,提高了工业设计效率。

张琪[4]2006年在《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管理系统组件的设计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工作流管理系统存在缺乏互操作性的问题,本论文作者结合Petri网理论和工作流管理联盟规定的相关规范,试图对互操作性问题进行解决,并在一个实际应用软件系统的背景下,设计并开发了工作流管理系统组件——过程定义工具组件和交互组件,解决了该应用软件系统的实际问题。论文首先阐述了课题的背景、研究意义以及工作流管理系统的相关理论。然后通过对当前建模方法的讨论与比较,选取Petri网作为过程定义工具组件的建模方法,并对其理论进行论述和算法实现。最后通过对一个应用软件系统的实际需求调研,并结合互操作性问题的解决方案,提出了过程定义工具组件和交互组件的功能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划分了功能模块,建立了开发框架、开发方法和实现算法,最终结合MVC、CORBA等关键性技术实现了过程定义工具组件和交互组件的开发。论文还通过对过程定义工具组件和交互组件的功能实现情况的说明,指出了当前该组件存在的问题和有待扩展的功能,并对互操作性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定的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持。

陈宁[5]2007年在《面向GIS的工作流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具有集成管理海量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能力,被广泛地应用到各领域。随着其应用的深入,人们在业务应用中越来越重视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的整合、共享、以及协同处理能力。工作流技术是实现业务过程与数据整合,提高部门间协同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工作流技术与GIS技术的有机结合,将大大提高地理信息应用系统数据集成和业务协同能力。本文以基于GIS的路政设施管理为背景,对面向GIS的工作流技术展开了深入的研究,给出了一个面向GIS的工作流系统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基于GIS的路政设施管理系统。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在深入分析研究WfMC提出的工作流参考模型和XPDL工作流定义语言的基础上,结合GIS应用的实际需求,给出了一个支持GIS应用的工作流模型,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该模型的一种可视化表示方法。(2)结合GIS系统中的空间版本数据库技术,在Sagas高级事务模型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个支持版本的Ver_Sagas事务模型,满足了GIS应用系统中长事务的处理需要。(3)引入了微工作流引擎的概念,从够用、灵活和低成本的设计原则出发,摒去了传统工作流引擎追求功能完备和复杂的特点,给出并实现了一个面向GIS的微工作流系统框架。(4)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城市路政设施管理的实际需求,以面向GIS的微工作流系统框架为基础,设计实现了基于GIS的城市路政设施管理系统。实践表明,本文所给出的面向GIS的工作流系统框架是有效的。

汤双权[6]2008年在《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建模和分析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作流技术作为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 CSCW)领域的一项重要应用,在企业过程管理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工作流管理系统(Workflow Management System, WfMS)是用来定义和创建工作流,并对工作流的执行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工作流模型(过程定义)是工作流管理系统的一个核心问题,其质量直接影响了整个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应用范围和对变化的适应能力。工作流管理联盟(Workflow Management Coalition,WfMC)提出了一种基于XML的工作流过程定义语言(XML Process Define Language,XPDL),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工作流过程描述语言。它使得映射过程可以独立于不同的建模方法。工作流需要形式化的模型方法,形式化方法有利于对模型进行清晰、易懂、无二义性的定义和形式化的分析。Petri网作为研究离散、并发系统的有利工具,是对工作流进行建模和分析的最主要的形式化方法。工作流的建模和分析技术是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的基础。结合XPDL和Petri网在建模方面的优点,本文给出了XPDL的图形化表示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从XPDL到Petri网的映射方法。由于XPDL的通用性和Petri网成熟分析技术,使得这种模型的转化方法具有普遍性和实用性。工作流模型分析方法包括模型的合理性分析、化简分析和出现序列分析。本文提出了一种通俗易懂的工作流模型的化简分析方法,给出了其化简规则、化简算法并证明了该化简规则的正确性,通过具体实例说明该方法的优越性。其次,本文分析了工作流模型的合理性,介绍了2种特殊的工作流网:状态机和标识图工作流网,并给出了其合理性的证明。最后介绍工作流模型的出现序列分析方法,结合具体实例来说明工作流模型的验证和证实过程。

冯卫兵[7]2004年在《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模型》文中研究表明工作流模型是业务过程的计算机化的表示。工作流管理系统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要为待描述的过程定义提供一种通用过程描述、表现能力强和便于形式化验证的工作流过程模型。一个好的工作流过程模型应该是一个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可靠性、可用性、可伸缩性和互操作性的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关键和基础。 尽管工作流技术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在工作流领域取得了众多的研究成果,但是目前对工作流模型方面的研究仍旧比较少,对模型的分析更少。各种模型缺乏系统性,比较混乱,不同厂商、不同工作流系统的模型之间差异很大。另一方面,目前仍旧缺乏一种能够支持过程定义、过程演进以及过程分析的形式化数学模型。因此对工作流模型进行分类、比较、分析,寻找模型本质的东西,为完善过程定义、改进工作流程、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降低成本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本人的主要工作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工作流技术的相关概念、工作流参考模型、国内外工作流模型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内容进行了介绍。 第二:在对典型的工作流模型进行比较基础上,给出了模型分类标准。将信牌驱动模型与WPDL、WIDE进行比较,将驱动模型与工作流模式进行比较。 第叁:提出了一种工作流模型基本集。详细的研究了模型的静态结构、典型流程。并且对工作流模型进行形式化的定义。 第四:实现了信牌驱动模型向Petri网的转化。利用Petri网这种形式化的工具对扩展的信牌驱动模型中的死锁、可达性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相应的判断算法。 第五:开发出模型分析工具。它利用扩展的信牌驱动模型为某个业务流程方便、友好地建立过程定义,并能对其中的一部分性质和错误进行验证。该工具严格按照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原理进行分析、设计;并充分利用pattern的设计思想,设计了广个体系结构良好、人机界面友好的工作流模型分析工具。

徐超[8]2004年在《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工作流管理技术将过程逻辑从应用系统中分离出来,达到了对过程建模、重组和重用的目的。目前的工作流建模方法在柔性和适应性上存在不足,难以适应业务环境的动态变化,同时在工作流模型需求和特性的形式化描述和验证分析方面研究较少,未有成熟的模型分析验证方法提出。本文以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建模方法为基础,进行了以下研究: 通过对工作流中过程定义及实例执行中的重要元件——参与者状态的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参与者建模的方法,给出了参与者静态、竞争、优先和委托模型的Petri网表示,并对基于Petri网工作流变迁和库所节点的细化,揭示了工作流过程的执行阶段的任务分配与参与者状态之间的关系,表明工作流过程实例的真实执行路线是由参与者当时的状态动态地决定的。 使用简单Petri网建造工作流模型,缺乏对工作流业务环境中的不确定事件以及不确定时间的描述能力,因而将模糊理论和时间Petri网结合,给出了一种模糊工作流网的建模方法,该方法具有一定的柔性,能较好的反映业务环境的动态变化。 使用时态逻辑(Temporal Logic,TL)对工作流模型的需求与特性进行规范化描述,具有描述能力强、灵活方便的优点。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时态逻辑列表法和即时验证方法的特点,给出一种主要利用Büchi自动机进行工作流模型需求及特性验证的方法,提高了工作流模型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在理论研究基础上,以黑龙江水利厅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自动化系统为背景,开发了一个基于B/S叁层体系结构的工作流管理系统,部分的实现了理论研究成果。

徐峻[9]2002年在《基于工作流的流程管理系统之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现代的机构(企业)的结构有从面向功能的金字塔型组织结构转向面向过程的网络化的组织结构的趋势,这一趋势对机构(企业)的管理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构(企业)的各个功能模块之间的协调变得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复杂。在这种背景下,工作流管理成为了一种迅速发展的技术,它在许多领域都得到了大量的应用。 根据WfMC(工作流管理联盟)的观点,工作流是一类能够完全或者部分自动执行的经营过程,它根据一系列过程规则、文档、信息或任务能够在不同的执行者之间进行传递与执行。而工作流管理系统则是一个软件系统,它完成工作流的定义和管理,并按照在计算机中预先定义好的工作逻辑推进流程实例的执行。工作流管理的主要特征是过程的自动化,这些过程由多个有人和机器共同参与的活动组成。 将工作流方面的概念、思想应用于流程管理系统的开发中,就能得到能够根据具体的业务流程设定过程模型,从而具有一定通用性和灵活性的软件系统。 本文首先阐述了工作流的基本概念以及WfMC(工作流管理联盟)所提出的工作流参考模型,然后对工作流的建模方法尤其是基于Petri网和基于条件化有向图的建模方法进行了研究。在Petri网方面,分别利用了经典Petri网和着色Petri网对一个实际的流程建立了过程模型,并进行了比较;在条件化有向图方面,则是对一个具体的工作流管理系统Wowww!所采用的条件化有向图建模方法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它的形式化表述。 在上述这些工作的基础上,将工作流管理的思想引入了对一个具有一定通用性的流程管理系统的研发中。在本文中,给出了这样一个系统的总体结构,然后对系统的叁个组成部分:流程定义、流程控制、流程管理,分别进行了描述。在流程定义方面,给出了本系统所采用的进行流程定义的方式、用户与系统进行交互的界面等;在流程控制方面,给出了对流程控制模块中所用到的两个关键的类:FlowCase和DisposeNode的描述,阐述了在这两个类中所涉及的数据结构、主要的数据成员、方法以及一些算法;在流程管理方面,对其界面、关键功能的实现技术进行了描述。 本文希望通过引入工作流管理的思想,能够在建立一个具有一定通用性的、能够灵活应用的流程管理系统方面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唐文勇[10]2007年在《基于工作流技术的科技奖励网络评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作流的概念起源于生产组织和办公自动化领域,它是针对日常工作中具有固定程序的活动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工作流技术通过流程化的管理方式,对相关的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行协调管理,使业务依照一定的流程执行,从而实现业务过程的自动化。每年一届科技奖励评审活动具有典型的流程性,论文在分析科技奖励评审业务流程与需求的基础上,将工作流技术引入科技奖励网络评审系统的开发过程中,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工作流技术的科技奖励网络评审系统,为科技奖励管理部门提供了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办公环境。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科技奖励评审业务流程,将工作流技术引入科技奖励网络评审系统的开发过程中,提出基于工作流技术的科技奖励网络评审系统体系结构。2.采用基于Petri网理论的工作流网建模方法对科技奖励评审流程进行工作流过程建模,并就过程建模合理性、过程模型的存储进行了分析研究。3.针对工作流引擎对过程动态配置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设计了科技奖励网络评审系统工作流引擎,并基于WebServices技术对引擎接口进行封装。4.分析研究了科技奖励网络评审系统的安全性设计与配置策略,并以国家科技奖励网络评审系统为例,给出了系统的具体功能设计与实现。基于工作流技术的科技奖励网络评审系统目前已经成功应用于国家科学技术部、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上海市科委等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管理部门。工作流技术的采用,使得科技奖励评审业务的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得到良好协同管理,提高了科技奖励评审业务的执行效率;而信息材料网络化、电子化,使科技奖励评审成本大幅度降低。

参考文献:

[1]. 基于条件化Petri网的工作流模型及其工具的研究与实现[D]. 王爱华. 西北大学. 2001

[2]. 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模型在物流管理系统中的应用[D]. 王永磊. 西南财经大学. 2008

[3]. 工业设计网络化协同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D]. 杜淑幸.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3

[4]. 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管理系统组件的设计与开发[D]. 张琪. 东南大学. 2006

[5]. 面向GIS的工作流技术研究[D]. 陈宁. 江苏大学. 2007

[6]. 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建模和分析方法研究[D]. 汤双权. 湖南工业大学. 2008

[7]. 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模型[D]. 冯卫兵. 西北大学. 2004

[8]. 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技术研究与应用[D]. 徐超. 大连理工大学. 2004

[9]. 基于工作流的流程管理系统之研究与实现[D]. 徐峻. 上海海运学院. 2002

[10]. 基于工作流技术的科技奖励网络评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唐文勇. 中南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基于条件化Petri网的工作流模型及其工具的研究与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