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临床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综述论文_谢蕴卓

针灸临床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综述论文_谢蕴卓

天津市南开区中医医院 天津南开 300102

摘要:血管性认知障碍属于轻度认知功能损害,与痴呆的诊断标准还具有一定的距离。在了解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理论内容以及治疗现状发展的基础上,对治疗手段以及预防机制加以明确的探讨,对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了解会更加深入具体,从多种角度了解其发病的原因,并对针灸治疗进行深入探讨,综述在血管性认知障碍治疗中应用针灸治疗的研究进展情况。

关键词:针灸;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研究进展

血管性认知障碍作为全新的理论被提出,颠覆了传统意义下的阿尔茨海默病对于血管性痴呆的记忆损害的认知。血管性认知障碍则能够更为深入以及具体的对其加以阐述,脑血管病变显得更加具体细致,认知障碍的范围也被逐渐扩大。血管性认知障碍临床治疗效果的提升也成为医学发展中所探究的一项重要内容,针灸治疗手段获得广泛关注,为血管性认知障碍治疗效果的提升带来积极影响。

1.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神经心理学表现形式以及防治手段

血管性认知障碍在临床中主要表现为认知障碍存在于皮质下,导致神经运动受到影响,发展较为缓慢,在保障语言以及记忆的同时,执行功能也存在明显的障碍。针对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防治,主要是从引发血管性认知障碍产生的危险性因素方面入手加以控制,降低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可能。一旦产生脑血管疾病,应当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加以干预,包括对急性脑卒中以及脑血管疾病急性期复发的预防,防止其再次发生[1]。同时实现对于认知性障碍的处理,治疗可使用胆碱酯酶抑制剂、银杏叶制剂以及抗氧化剂等等。在药物治疗的同时也应当逐渐重视起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为增强大脑的有效活动,因此需要不断参加社会活动,并在病情复查中针对病情的进展情况加以有效的预防以及控制。

2.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中医认知

在中医角度认为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产生是受到心、脑的共同作用影响,心、脑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而导致血管性认知障碍产生的原因多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在老年患者群体中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受到肾脏功能亏损的影响,体内浊毒产生瘀滞,脉络手足,脑部功能出现异常,神经功能难以发挥出实际价值,因此逐渐发展形成呆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另外,由于中医角度认为脑髓与神明之间联系紧密,脑髓也是产生一切意识的基础和前提,支配着全身的活动,肾脏作为本源,连通大脑以及骨髓,作用于脑髓,是满足人体精力的基础所在,为确保五脏六腑各个器官的功能发挥出实际的价值,与肾脏影响智力有着直接关系。受到年龄的影响,老年人会出现健忘,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肾精亏虚的影响作用[2]。

3.血管性认知障碍的针灸治疗

3.1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经络治疗

由于血管性认知障碍主要产生于脑部,属于颅内,髓汇集成髓海,因而成为脑。保障人体气血的正常运行,经络则在其中起到通道的作用,能够将气血津液中的精华加以输送,使其直达脑部,在认知障碍的实际治疗中,经络与脑的关系不可忽视。由于脊里中存在督脉的主干部分,与脑部的连接主要是通过风府穴完成的,同时连接五脏六腑,同属于脑髓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在进行脑部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治疗中,应当重视起督脉的影响作用,督脉与脑部神经系统相连,在治疗精神系统的疾病中,也可以从督脉穴处入手加以解决。督脉属于脑部的经脉,平衡体内阴阳,同时能够对冲脉经气加以汇集,使经气入脑,促进人体中五脏六腑功能的顺利实施[3]。

3.2血管性认知障碍的腧穴治疗

人体中的脏腑经络气血能够通过腧穴对体表部位加以输注,此部位也是进行针灸刺激,实现疾病防治的重要部位,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病症的进展情况。腧穴所具有的基础性功能即为对疾病的防治以及对经气的调整。临床中针对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治疗也多采用针灸治疗的形式,腧穴以及心包经腧穴、列缺穴、大钟穴、涌泉穴等被获得广泛的使用[4]。当今针对于老年呆病的产生原因普遍认为是肾虚髓减所致,因此在治疗中应当以补肾补髓以及填精为主,主要针对脉络邪滞以及空虚加以治疗,最终实现治络通络的目的,补肾活血的治疗方法因此获得及其显著的发展,临床应用价值更高。采用针灸的治疗方法,穴位主要包括:a.百会;b.风池;c.神门;d.风府;e.内关;f.人中;g.大椎;h.四神聪[5]。百会为髓海的上输穴,下输穴则为风府穴,两处穴位在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中应用价值较高。另外督脉穴中包括神庭穴、风府穴以及百会穴,在督脉与脑脉的协同性方面相一致。另外在配穴的选择中,穴位使用频率最高的为太溪穴,其次是足三穴以及丰隆穴,接下来依次是太冲穴、合谷穴、三阴交穴以及绝骨穴等。以上穴位的共同作用,具有疏肝理气之功效,在实际针灸操作的过程中,应当根据病症的产生原因辩证的进行穴位选取,以此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4.结语

血管性认知障碍作为一种全新的理论概念,当前医学水平的发展对其认知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血管性认知障碍本身所具有一定的异质性,因此在诊断标准的制定方面尚未获得明确,因此为临床治疗工作的开展带来不小的挑战。针灸在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中以其自身所具有的优越性,操作简单,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因此获得广泛的关注及发展,针对患者临床疾病特征的差异性,进行穴位的选取,能够在根本上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在未来的血管性认知障碍临床治疗中,针灸治疗手段发展前景广阔,也有利于在临床中弘扬我国的传统中医治疗理论,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夏焕娟,储浩然,吴克宇.针灸治疗血管性轻度认知损害的临床研究现状[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6,39(4):86-89.

[2]胡琼,李桂芳,赵阳琳,等.针灸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7(11):83-85.

[3]薛愧玲.头穴丛刺联合认知训练治疗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7,32(5):884-887.

[4]徐欣.“调和气血、补心益智”针刺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疗效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

[5]王澍欣,廖穆熙,张宾,等.耳针配合靳三针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2):183-188.

论文作者:谢蕴卓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

标签:;  ;  ;  ;  ;  ;  ;  ;  

针灸临床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综述论文_谢蕴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