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中心医院 安徽 242000
摘要:目的:探究延迟断脐法对新生儿脐部临床护理效果的主要影响。方法:从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产科出生的新生儿中随机选取80例,按照新生儿出生时序将其分别编入实验组与对照组中,各40例。实验组采用延迟断脐法干预,对照组采取常规断脐法。将两组新生儿渗血、脐部感染以及脐带残端脱落等具体护理效果指标作比较。结果:实验组的脐带残端完全脱落时间要短于对照组,其对比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实验组的脐部渗血率、脐部感染率要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结论:延迟断脐法能够有效减少脐部残端渗血量,降低残端感染率,有利于提高新生儿的健康水平,值得产科临床借鉴和应用。
关键词:新生儿;延迟断脐;护理效果;影响
脐带是母体和胎儿基本的物质交换、营养代谢通道,影响了胎儿的实际生长发育情况。通常,胎儿娩出后需减掉脐带,但是间断后的脐带因为留有残端,在未经妥善处理的情况下容易受外界细菌侵袭,引发脐带出血和感染[1]。本文从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产科出生的新生儿中随机选取80例,进行对照和分析,主要探讨了延迟断脐法对新生儿脐部临床护理效果的主要影响。现讲重点研究过程与结论作如下详细阐述。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从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产科出生的新生儿中随机选取80例作为随机对照研究对象。排除标准:早产儿;出生时有感染发生;免疫能力低下等。按照新生儿出生时序将其分别编入实验组与对照组中,各组40例。实验组中男22例,女18例,胎儿分娩时孕周为37~41周,平均孕周为(39.20±1.02)周;对照组中男21例,女19例,胎儿分娩时孕周为36~41周,平均孕周为(39.04±1.15)周。将两组的新生儿性别构成、孕周情况及体质量指数等一般资料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具备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实验组应用延迟断脐法作处理。主要措施如下:胎儿娩出后,先擦干羊水,对呼吸道进行彻底清理,常规处理后于离脐带轮约10cm部位钳夹脐带止血,结扎气门芯并运用无菌纱布包扎创面,使新生儿同母亲保持皮肤接触0.5h,之后再运用常规断脐法剪断脐带,予以5%的碘伏灼伤脐带残端,再进行无菌纱布包扎处理[2]。对照组应用常规断脐法作处理,于胎儿娩出即刻剪断脐带,利用气门芯结扎脐轮处,以75%的乙醇消毒,于离结扎位置0.5cm左右处间断脐带,之后呢常规灼伤脐带残端。同时,无菌包扎脐带残端。
断脐处理早期,对两组新生儿均实施常规护理,定期对新生儿的脐带残端进行检查,于新生儿出生一到两天之内除去气门芯、脐带绷带以及医用包扎纱布,确保脐带残端清洁干燥。于新生儿沐浴后定期清除其脐窝的分泌物,嘱家属在出院后要重视婴儿的脐部护理,进行健康宣教,定期随访和调查。
1.3 观察指标及判断标准
统计两组新生儿渗血、脐部感染以及脐带残端脱落等具体护理效果指标。主要判断标准如下:①脐带残端脱落:新生儿出生1~7d内正常脱落,脐带周围无渗血、渗液和异味。②脐部感染:起步残端分泌脓性物质或者渗液,周围皮肤红肿、变硬或者有异味;或者结痂脱落之后伤口长时间未愈合。
1.4 统计学方法
对于上述数据,运用SPSS 16.0软件作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来表示,运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统计方法以 t 检验及χ2检验为主,对比以P<0.05为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及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比较两组的渗血率、脐部感染率以及脐带残端完全脱落时间,详情见下表1:实验组的脐带残端完全脱落时间为(5.62±1.16)d,对照组为(8.87±1.09)d,两组的脐带残端完全脱落时间对比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具备统计学意义(t=12.91,P<0.05);同时,实验组的脐部渗血率、脐部感染率要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见下表1。
3 讨论
临床经验证实,新生儿脐带中分布有1条静脉与2条动脉,在血管外部还分布有充足的明胶物质,若断脐处理不恰当,可能会影响脐带残端的正常脱落,严重情况下还会致使残端在实际脱落过程中出现收缩困难、残留脓性或血性分泌物[3]。在血性分泌物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为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创造了条件,因而容易诱发炎性症状。基于这种认识,处理新生儿脐带、预防脐部感染的关键是使脐带残端尽可能较早地脱落。
本研究结果的有关数据显示,实验组的脐带残端完全脱落时间要短于对照组,且其脐部渗血率、脐部感染率要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延迟断脐法在缩短新生儿的脐带残端脱落时间方面有着显著效果,且有效降低了脐带创面的渗血量,降低了脐部感染几率。延迟断脐法提倡在新生儿与母亲皮肤接触0.5h之后再采取断脐处理,能够保证脐带血管中残留的血液完全排空,因而,在剪断脐带之后,新生儿的脐带创面少有渗血情况出现,其干爽程度明显提高,结痂时间更快,利于脐血管迅速封闭,不会形成炎性分泌物,最终大大降低了新生儿脐部感染的几率。此外,新生儿出生后,让其与母亲进行皮肤接触,能够增进母婴之间的感情,促进母乳分泌,对于提升新生儿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综合上述观察和讨论,对新生儿采取延迟断脐法进行干预,能够使脐带残端较快脱落,促进脐血管闭合,减少创面的渗血量,不易形成炎性分泌物,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叶桂颜.延迟断脐法对新生儿脐部感染、脐带残端脱落时间及渗血情况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5,24(16):175-177.
[2]李华英,付义霞,杨启冰等.延迟断脐法在新生儿脐部处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2):31-32.
[3]路静,任胜巧,张静茹等.晚断脐对新生儿脐部护理效果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06(19):151.
论文作者:吕红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3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9
标签:脐带论文; 新生儿论文; 实验组论文; 感染率论文; 胎儿论文; 效果论文; 对照组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3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