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联体国家与俄罗斯的多边结算制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独联体论文,俄罗斯论文,制度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苏联解体后,其领土上形成了一些独立自主的国家和独联体。俄罗斯作为独联体中最大的国家,实际上缺乏同其他国家建立经济联系的意识,对此俄存在着两条错误的常规观点:第一,没把独联体区域内各国的边界界定上升到国界的高度;第二,仍把在前苏联整个领土上通行的卢布作为唯一的支付手段。
在俄对外贸易放宽的条件下,上述观点给俄带来了不利影响。一方面,导致俄联邦稀缺资源大量流向毗邻的独联体国家;另一方面,导致从这些国家向俄输入通货膨胀。
由于对边界界定的意识不强并缺乏相应的海关监管,俄资源损失的程度很难估计。个别情况表明,损失相当严重,特别是有色金属和石油产品输出紊乱。
同时,实行原有货币和信贷政策的独联体国家为保持统一的卢布空间,向俄罗斯输入通货膨胀。1992年俄罗斯境内通货膨胀先由前苏联中央银行实行的放开信贷发行所激发,接着进一步被准备发行自己货币的国家废除现存卢布而驱动。1993年上半年,由于俄罗斯中央银行提供给独联体国家混乱的卢布信贷,通货膨胀每月增长约为33%。
形成独联体后,全面保留卢布的政策就象统一支付手段政策一样,转变为俄罗斯的重大经济损失,并且该政策对于独联体其它国家来说,也没有积极性。显然,不可能顺利地使独联体国家间的政策协调起来,实际上,这些国家在流通中只能使用最利于兑换的货币。
俄罗斯中央银行将旧卢布兑换成1993 年版卢布的措施, 导致(在1993年底)大多数友好成员国与俄罗斯货币流通完全分开。虽然关于创建新型卢布区域的构想最初就被提出来,但其不现实性很快地显示出来,特别是在几乎所有独联体国家都发行本国货币之后。
同时,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缺乏发展相互经济联系的详尽思路,致使转向新的支付和结算制度所应有的条件也不具备。俄罗斯与独联体的一些国家从统一的货币流通分离出来并转到使用本国货币以后,它们之间的支付和结算制度自发地发展起来。商业银行在这个领域中是发起者并承担风险,然而,俄罗斯和其它共和国的中央银行(本国的)处于消极的立场。
俄罗斯的公司、企业与来自独联体国家的伙伴们的结算直到现在仍以卢布为主,同各国家的货币单位相比,卢布算是硬货币。
在与俄罗斯非商业关系的支付上,来自独联体一些国家的经贸交易参加者,通常用自由兑换货币或俄罗斯卢布作为结算货币。
自由兑换货币的缺乏和俄罗斯卢布的赤字促使贸易伙伴根据价值的实物指标采取双边贸易,用最简单的易货方式来达到企业及银行的要求,所有这些都强烈地抑制了经贸关系的发展。
在1991年10月份的独联体首脑会议上,通过了建立独联体国家支付同盟的决议。计划建立的支付同盟是国家的自愿联合,并在货币相互兑换的基础上,保证支付的顺畅进行。首先是双边货币兑换,然后是多边的。
但我们看,在独联体国家相互支付和结算制度上建立同盟的作法并不高明。
为了建立货币相互兑换的自然前提,必须保证卢布和其它国家本国货币的稳定性,没有这个稳定性就不能建立可靠的货币相互兑换制度。但这需要较长的时期,而使结算合乎要求已经刻不容缓。
如果试图强行达到货币的相互兑换,则只能使俄罗斯和独联体一些国家的货币和金融制度不稳定,也直接影响到货币兑换。一方面,引起独联体国家的货币主动流向俄罗斯,或者流向一些货币比别国硬的同盟国;另一方面,使个别国家货币的兑换市场负荷加大。
作者在注意到独联体国家卢布和自由兑换货币的赤字同时,认为下面的战略是可接受的。
首先,为了理顺目前杂乱无章的并正在发挥职能的对外经济结算制度,一些国家应当签订期限为9—12个月的双边划拨清算协定。 依据经过实践检验的欧洲支付同盟的作法,在通货膨胀降低的基础上,为了稳定货币,甚至为了制定多边结算机制都必须合理地使用这个期限。下面我们将详细叙述在独联体成员国间相互支付关系中运用欧洲支付同盟机制的可能性。
早在1950—1958年间,西欧国家通过它们的支付同盟就成功地运用了多边结算制度,这一方面抑制战争后的经济危机,一方面在本国货币不兑换的情况下,扩大了一体化联系。
当时西欧局势同目前独联体建立起的关系有一些共同点。欧洲国家象独联体国家一样,从战争年代的国有化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经历了已成为二次世界大战产物的经济危机,同时也感到外汇储备(黄金和美元)严重缺乏,而本国货币都不能自由兑换。这限制了相互贸易的发展,贸易交换要通过双边协定来调节,在双边协定中进口流量与出口流量间的硬性平衡表被建立起来,贸易常具有易货贸易的特征。
欧洲支付同盟的多边结算制度,要求周转于欧洲内部的自由兑换货币压缩到最小极限。使用自由兑换货币只是清偿对外贸易业务余额的一小部分。用自由兑换货币结算的国家间贸易大部分是根据合作国财政付款要求和借据的多边冲帐,以及支付同盟提供贷款来实现的。为发挥自由兑换货币的职能,欧洲支付同盟还建立了专门的外汇基金和国际结算银行。
发挥欧洲支付同盟的职能使西欧国家能够解决一些重要问题:促进了欧洲内部贸易的发展,在自由兑换货币起作用的8年中, 贸易额增长一倍(按固定价格),为生产快速增长(国民总产值增长了48%,工业产量增长了65%)、就业、价格稳定创造了条件。
因为欧洲支付同盟参与国增加了本国黄金储备,为在1958年底获得本国货币自由兑换创造了前提条件。在欧洲支付同盟中国家间的合作已成为区域一体化过程的强大加速剂,促进了以后欧共体国家的一体化。
如果运用欧洲支付同盟的原则来进行独联体国家间的相互结算,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确定进入独联体国家多边结算制度及为经济周转服务的结算货币单位。依我们看,使用确定的自由兑换货币是最能接受的方案,如欧洲货币单位。欧洲货币单位之所以有吸引力不仅由于欧亚市场的地理邻近欧洲共同体,而且还有一些其它原因。下世纪初欧洲货币单位将成为欧洲大陆绝大多数国家支付周转服务的货币。现今事实表明,欧洲货币单位汇价形成的常规程序保证了其稳定性(高于美元的稳定性)。
依我们看,独联体国家间的多边结算应按下列程序运行。
根据一定时间(如一个月)相互交换的结果,按照划拨清算总库的原则,实现相互借款要求和最大可能的债务冲帐。按照划拨清算总库的纲要建立起的多边结算实质是,对其他所有国家的每一国债权和债务单独累计,确定估算的净余额。
通过多边结算制度使所有参加者的贸易结算体现出来。因此,对每一个参加者来说,被确定的统一的结算净余额(顺差或逆差)不分别与每一国调节,而是在有价证券持有者之间的余额,在所有被提到的机制间的余额结算。
类似于欧洲支付同盟,必须合理地使用每一个参加者累计净余额的多边结算制度,实行下面的结算手续。特殊的限额即所谓的配额由参与国建立起来,每一个参加者获得的配额占它与加入到制度中的所有其它国家间贸易总额的15—18%,实行数额用欧洲货币单位来清算。随着内部区域贸易的扩大,必须修正配额量。
调整余额的具体方法取决于累计余额的数量与配额量的关系。其总的原则是各国贸易逆差一部分可用多边结算制度的贷款补偿,一部分也可以自由兑换货币付清。同样地,在顺差的情况下,一部分可用来注销提供给多边结算制度的贷款,一部分用自由兑换货币付清。(参见下表)
在多边结算制度中调节余额
调节顺差和逆差的图表(借助于自由兑换货币支付其累计份额)与在欧洲支付同盟中使用的图表有一些差别。
1950—1954年间,欧洲支付同盟清偿顺差大体上是用下列方式来实现的:最初的20%配额完全以欧洲支付同盟提供的贷款形式来清偿,余下的每一个20%配额,一半是用贷款来调节,一半是用自由兑换货币支付来调节(1952年一些改动被列入到这个制度中)。因此,在用完全部配额的情况下,顺差的结算有40%是用自由兑换货币清偿的,其余60%是用支付同盟贷款的方法办理的。此后,调节余额的方法采用贷款和用自由兑换货币支付各占一半的比例。虽然50年代西欧国家比现在的独联体国家更好地保证了黄金储备,但这个图表还是引起了债权人的异议。
在独联体范围内创建多边结算制度,应合理规定出用自由兑换货币支付顺差和用多边结算制度贷款的比例关系,使其对债权人更有利。
我们发现,独联体国家间清偿逆差是比欧洲支付同盟要硬的制度,该制度促使潜在债务人旨在制定国际收支平衡措施起到了积极作用。
累计的顺差或逆差超出配额量的情况下,超出的总和必须用自由兑换货币支付。对提供给多边结算制度的贷款,应付给利息。从指定的系统中收到贷款的债务人也有义务支付利息。
为了发挥独联体结算制度的职能,建立专门的基金是必需的,借助于专门基金某些国家关系和制度大体上能够得到调整。
支付同盟基金的启动资金费用可根据列入欧洲支付同盟的数据分析被确定。在欧洲支付同盟发挥职能初期的1949年,西欧国家总共相互流转额约为250亿美元,其基金总数计3.5亿,约是贸易流转额的1.5%, 约占规定配额总数的9%。
依据欧洲支付同盟使用图表做的初步推算表明,为了发挥欧洲多边结算制度的职能,需要20—22亿美元或17—18亿欧洲货币单位的货币基金。
要更准确地确定基金数值需要进行全面结算,根据效益、数量和独联体内相互贸易的商品地理结构方面的报告资料,进行预测估计。在这个结算过程中,同时可以评价欧洲支付同盟各国运用的往来帐目的使用范围及合理性,提前知道这些国家是同盟的债务人还是债权人。
确定基金的数额比寻找其来源简单得多。那么,到底利用谁的资金能够建立此项基金呢?第一,加入到支付同盟国家的资金;第二,西欧国家以一次礼物的形式供给的资金,这类似于美国在马歇尔计划中拨给的3.5亿美元;第三, 以欧亚大陆多边结算制度的形式获得的来自国际财政协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欧亚大陆复兴开发银行)的长期贷款。
由于独联体大多数国家的货币储备较少,故由他们出钱建立基金的想法实际上不可能实现。考虑到西方的兴趣不大,指望收到上面提到的礼物很难。
这样,提供长期贷款的希望仍然是联合国,但不能排除预料之外的来源,即运用混合战略筹建基金。
不管怎样,在明确这个全球性的重要方案情况下,总可以找到必需的资金。
如果波罗的海国家和前经济互助委员会成员国参加欧亚大陆支付同盟,显然,多边结算制度需要的货币储备将增加。
创建独联体国家多边结算制度要求建立负责解释其职能的专门国际机构。例如,可由独联体国家的代表组成7—9人成员的管理委员会,这个拥有一定自治权的机构必须保证多边结算制度发挥职能及解决在这个区域中产生的有关问题。在管理委员会的职能中制定有效支付的修改方案会成为独联体国家范围内旨在保持支付平衡和防止一些国家消耗配额的经济措施。这个机构需要设置一项用于解决问题(尤其是在复杂情况下)而需要的贷款资金。
对于东欧国家和独联体国家运用欧洲支付同盟的原则建立多边结算制度的异议,已被一些西方作者提出来。
同时,反对建立独联体国家多边结算制度的论据也被提出来,通常有三种意见。第一,对于整个联盟国家来说,俄罗斯由于同其他独联体国家的贸易不平衡,实际上是债权国,因此,在实行相似制度的过程中不受益;第二,在独联体国家中,使用欧洲支付同盟型的制度不可能获得财政稳定;第三,使用多边结算制度妨碍本国货币走向自由兑换。
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些意见。的确,俄罗斯充当债权国看来是对于整个独联体国家来说的,但问题是,在任何结算制度下,无论是用自由兑换货币支付还是用可兑换的本国货币支付,在一定时间内俄罗斯都注定要起到类似的作用。如以俄提供给独联体能源作为快速平衡商品交换的主要方式,也不会太顺利。俄罗斯想根本解决问题的这种尝试只能导致它失去自身加工工业的销售市场。多边结算制度为俄罗斯在可行方案中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因为逆差的绝大部分以自由兑换货币清偿。
关于独联体国家财政不稳定的危险,有可能快速消耗一些国家的配额。我们注意到下列事项,第一,在多边结算制度中规定了较欧洲支付同盟硬性的清偿逆差制度,这种硬性清偿逆差制度促使国家为达到财政健全和减少进口采取积极措施;第二,多边结算制度发挥作用之前应先确定双边划拨清算协定的有效期;第三,如果国家意识到多边结算制度的优越性并同意其实施,那么,应该认为,他们是认真地对待本国的经济政策。
最后是第三种意见。不错,使用多边结算制度要推延一段时间才能进行本国货币的直接自由兑换。因为:一来加快实行本国货币相互兑换的制度会加深独联体国家的危机,而不能促进其经济改善;二来应注意到,本国货币的间接兑换实际上被多边结算予以实现,因为按要求来自加入这个制度的所有国家间的相互债权与相互债务的多边平衡实现了。而直接兑换制度将可能在多边结算制度开始发挥职能的几年之后实行。
在多边结算制度中成功地避开两种极端——双边结算的保守性和快速兑换的激进性,这是其突出的优越点。
没有有效的支付和结算制度就不能使独联体国家开展更深层的经贸互助。
注:作者向芬兰银行表示深深的感谢。1994年5 月份芬兰银行向作者提供了结识涉及欧洲支付同盟材料及为限制东欧相互结算在欧洲支付同盟的使用工作原则问题上西方专家的一系列研究的可行性。
译自《对外贸易》1995年2—3期。著者为俄罗斯科学院市场问题研究所经济学博士、教授。
丁荟语译:黑河市经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