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官企错位的围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围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孙大午被“判三缓四”,走出看守所后,当地政府对他的态度从以前的打压转为了支持,虽然这种支持可能尚流于表面,但至少没了以前的冲突。然而,缓和了和政府矛盾的孙大午依然陷在深度的困惑之中,到底为什么?孙大午的未来又何去何从?这些都是很值得中国每一位企业家反思的问题。
以企业家的标杆衡量,孙大午其实是不称职的。其一,孙大午的经营范围超越了企业行为。企业是什么?企业就是生产物质产品的经营实体。在企业经营中,必须要以“发展才是硬道理,赚钱才是好
企业”为宗旨,实现产品生产最大化,不断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持续获取物质财富,以实现企业的永续发展。而孙大午迷恋于在边远落后地区开展“造城运动”,修建“编外村庄”,把大量的财力、物
力和人力投入到政府职责所在的“造城”之中。这说明了孙大午具有强烈的政治抱负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文化情结,这也是导致孙大午“角色错位”的心理动因。我们应当明确:“造城运动”和村庄发展不是企业的职责,而是政府的职责,各级地方政府有责任也有权力通过社会化的行政手段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的“造城”梦想。
其二,企业是法人机构,不是个人财富的王国。市场经济的实践表明:优秀的企业必须具备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必须建立产权明晰、科学管理的现代企业制度。而孙大午对以孙二午、孙志华为代
表的高级职业经理人,没有实行任何期权或股权的奖励措施,使得两位胞弟只能凭借血缘情感和“共同富裕”的理念来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大午集团激励机制的长期缺位必然导致企业动力严重不
其三,孙大午长期抱着“一股独大”的救世主心态,倡导企业资产100%个人化,拒绝进行企业股份制改造,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环境中,股份制是一种先进的资产和资本制度,也是凝聚人、建立共同价值观的根本保障。由于孙大午长期排斥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导致大午集团的“一股独大”,形成了“一人说了
算”的局面,制约了企业决策科学化,失去了规模化、快速化发展的良机。
短期来看,大午集团尚能生存;但长远来看,大午集团如果依然我行我素,不能适应当地社会环境的变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必将举步维艰。市场竞争中,不是大者生存,而是适者生存、强者生存。孙大午刚正不阿、忧国忧民的个性更适合做一个政府官员,而不适合做一个训练有素、竞争能力强的企业家。孙大午的困惑,在于他还没走出官企心态错位的围城,不能做到主动去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做个真正的企业家。
不可否认,孙大午是一个具有传统的“救世济民”儒家思想的好人,具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走“共同富裕”道路的仁义心态。但在他的身上,流淌着更多的是一个革命家的血液,而不是企业家的素质。作为企业家,应该做到“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衡量企业好坏的首要标准是产品生产的最大化和“赚钱才是硬道理”,企业和政府的关系更多的应该遵循“依法经营,照章纳税”的准则,大午集团和所有的企业都应该以发展壮大、永续经营为目标,通过多赚钱,达到多缴税、多安排社会就业、多做慈善事业回报社会的目的。企业家应该以纳税人的身份来赢得社会的尊敬。而孙大午梦想通过传统的“救世主”身份来实现造城运动和全民富裕的目标,只是一种个
人理想主义。
孙大午自己也说过:看似可喜可贺,
实则可悲可叹的人物,能人经济没有任何代表意义,可彰而不可学。从社会发展
的角度来看,孙大午现象确实没有代表意义。
大午集团要实现未来的长远发展,笔者认为:一是要精心策划,明确企业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一心一意做好物质产品的生产者,通过明晰产权、股份制改造
和企业的科学管理等工作,实现从“人治化企业”向“制度化企业”的升级转变,以满足更多的社会需要,做出更大的社会贡献;二是要建立具有竞争力的市场营销体系,确保大午集团的产品能走出徐水县、河北省,走向全国,实现产品经营的最大化和品牌形象的最优化,成为当地乃至河北省的纳税大户。如果大午集
团对国有的财政税收贡献越大,安排就业人数越多,就越能得到政府的强力支持,并建立起适应企业发展的先进的文化观和科学的发展观而实现企业的永续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