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理论体系的反思与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体系论文,竞技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B
“人类从未停止过思考”,正如一位先哲所言,竞技体育理论成为体育科学领域中一门独立学科的时间并不长,然而人们思考社会中的竞技体育现象却经历了很长时期。当初,对竞技体育的许多问题主要是在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的范畴内进行的,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注意到体育教育的研究对象只在某种程度上与竞技体育的研究对象相类似。与此同时,随着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内的迅猛发展,客观上需要形成专门的知识领域,针对竞技体育的本质、功能、进一步发展等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
任何一门学科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萌生反思意识,研究主体(开始是一人或少数几人逐渐扩展到科学共同体)以一种认真思考的态度来重新审视原有学科的性质与范围、理论结构与分类、动力与发展趋势等问题,而学科的反思在推动学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在这世纪之交的今天,所有关心竞技体育及竞技体育理论发展的人,都特别重视竞技体育理论在一个世纪所走过的路,也都关注着竞技体育及其理论在21世纪发展的前景。
1 竞技体育理论发展的历史回顾及当前研究现状
1.1 竞技体育理论发展的历史回顾
远在古代奥运会的繁荣时期,人们就对竞技体育活动的某些问题进行过认真的归纳和总结,受当时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们认识能力限制,这种归纳和总结仅局限于局部单项的训练范围内,这一时期我们可以称之为朴素的竞技体育理论萌芽时期。现代奥运会的出现以及近代世界范围内竞技活动的迅速开展是加速竞技体育理论形成的催化剂。
约在本世纪中叶前,对竞技体育许多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在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范围内进行的。在当时,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是最具科学应用性的知识领域,因此,人们用体育教育的许多原理来解释竞技体育中出现的许多现象。然而,随着各国对培养参加奥运会及其它世界大赛运动员的需要,体育教育的许多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竞技体育发展的需求,人们对竞技体育的许多领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如在单项训练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吸纳基础理论学科的知识,建立起了运动训练的一般理论。在此以后,又进一步系统研究运动训练问题,既而形成了专门的运动训练学理论(重要标志为1964年前民主德国哈雷的《训练学》、联邦德国马丁的《训练基础》(上、下)、前苏联马特维也夫的《运动训练原理》以及我国过家兴等人的《运动训练学》等学术著作的出现)。我国运动训练学专家和理论工作者在竞技体育分支学科的纵深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形成了运动竞赛学、运动训练学、运动员科学选材等系列学科。许多研究成果引世注目,如1998年我国著名运动训练学专家田麦久教授的专著《项群训练理论》,系统阐述了依不同主导竞技能力而划分的8个项群的特点,使运动训练理论体系更趋完善。 这是我国运动训练学界对运动训练理论建设的重要贡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以前苏联马特维也夫和普拉托诺夫为代表的一批训练学专家对竞技体育理论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出版了《竞技运动理论》等学术著作,提出了竞技体育理论体系的一般框架,标志着竞技体育理论成为广泛而具概括性的应用知识领域已基本完成。
通过以上竞技体育理论发展过程的历史回顾,笔者认为,竞技体育理论的发展大体经历了朴素的萌芽发展阶段,分化的自觉认识阶段和整体的把握阶段三个历史时期。
1.1.1 竞技体育理论发展的特点
(1)明确了竞技体育的组成结构。 认为在内容上至少应包括运动员培养(运动员选材和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及对运动员的培养和运动竞赛起辅助作用的系统。它们在结构上保持独立,在功能上又保持着密切联系。纯竞赛活动(运动竞赛)及其直接结果(运动成绩)的理论和运动员培养理论和方法,它们共同组成了竞技体育理论的核心。
(2 )竞技体育理论从最一般的角度探讨了竞技体育领域的基本问题。如概念体系的建立、本质和目的、特征和社会功能,同时,从其系统组成及其之间如何保持密切联系和如何科学地组织实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说明对竞技体育的研究正由分化又进一步走向综合的趋势。
(3)竞技体育理论从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以往罗列现象多, 描述和割裂性探讨等缺陷,采用了系统综合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使得理论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提高。
1.1.2 竞技体育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缺憾
(1)竞技体育理论作为独立的学科,仅处于逐步成熟时期, 其中暂时还存在着不少空白点,有些体系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初步的设想,并未付诸实践检验。
(2)研究对象的确立较为模糊,研究方法未成体系。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工作的深入进行。
(3)部分概念的理解国内外存在着一定出入, 对竞技体育理论的交流工作形成了一定障碍。
(4)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罗列现象多以及描述性研究的缺陷, 但在研究的深刻程度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1.2 当前竞技体育理论研究形成的特色
1.2.1 竞技体育理论涉及到了方法论内容, 同时确立了理论研究进行的程序
竞技体育的方法论(即竞技体育理论中使用的科学认识原则、形式和途径)。马特维也夫认为,主要包括唯物辩证法和一般科学认识法两类。唯物辩证法虽无法替代由科学建立的具体研究方法,但它却是认识的前提。在此研究前提下,整体思考被研究客体的现象、过程和本质而采用的一般科学认识法内容包括:分类(概括分类)处理法、系统研究法和理论模拟法。
分类处理法的特点是根据所有属于被研究客体的资料,在揭示其共性和不同点的基础上,将有关信息依次排序。一般要进行分类处理的客体包括竞技项目、训练手段和方法、训练过程的结构和成绩水平等。系统处理要求分析和归纳大量的实际资料,以此来揭示系统的组成成分、实际结构、系统的整体联系和组成要素。如竞技体育由哪些系统组成,组成要素有哪些,如何发挥其作用等问题。理论模拟是通过使用逻辑手段,针对被研究客体而形成某些具体—抽象模式,操作这一模式以获得关于被研究客体判断的结论。在竞技体育理论中,模拟处理应用比较广泛,如模拟运动员竞赛活动的某些参数及其相互关系,利用外推数学模型预测运动成绩等。
理论研究的程序分三步进行。首先,揭示问题情景,提出假设。即分析要解决的问题与科学的理论解决该问题可能性之间的矛盾。如在不断变化的专门条件下思考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趋势。第二步进行假设检验,产生检验的结果。最后,从结果中形成观念性理论。
1.2.2 确立了竞技体育理论研究的视角及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从生物学角度分析,与竞技体育理论有关的学科有运动人体测量学、运动形态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和其它生物学科的专门化部分;从社会学和心理学角度分析竞技体育问题,形成了竞技体育历史学、竞技体育社会学、竞技体育心理学等;除此之外,运动医学、运动卫生学也与运动员培养系统的理论发生着联系;最具特殊意义的是哲学和方法论的理论知识,他们渗透到竞技体育理论的所有部分。
1.2.3 形成了竞技体育理论体系的粗略框架
马特维也夫和普拉托诺夫的两本竞技体育理论著作,从系统综合角度较为完整地论述竞技体育理论的结构,从这两本著作可以一览目前竞技体育理论体系的粗略框架。普拉托诺夫的《竞技运动理论》分为四篇,篇目为第一篇竞技运动导论;第二篇:运动竞技系统及运动员的竞赛活动;第三篇:运动训练系统;第四篇:计划、统计和比赛的外部影响因素。马特维也夫的《竞技运动理论》也涉及到了竞技体育理论的结构组成问题,在第一部分——导论中,阐述了竞技运动的本质、结构和功能特性以及进一步发展等竞技体育的一般理论;第二部分主要阐述竞赛活动和运动竞赛系统;第三部分——运动员的培养系统,在保持已形成的相对明确的观念上,就个体竞技天赋的诊断、初步竞技定向和运动员培养这一长期目标的制定、培养内容、手段和方法、运动训练的规律和原则进行了论述。
2 竞技体育理论体系的构建
在对竞技体育理论体系的构建问题进行思考之前,我们应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思考和回答,以便寻求共同的逻辑起点,进而提出竞技体育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
2.1 何谓竞技体育理论
在当代有关论述竞技体育的许多著作中,要寻求关于“竞技体育理论”这一术语的一致性看法是相当困难的。竞技体育理论有时是指原则,有时是指理论基础,有时兼而有之。有人把理论划分为两种类型—纯理论和实践理论,前者关心的是获得理性的认识,后者关心的是作出理性的行动。也有人把理论分为解释性的与规范性的两类,还有人坚持分为三类,即描述性、解释性和实践性理论。当然还有其它分类方法。尽管分类的方法不同,但对理论的性质强调这样一些方面内容:第一,在目的上强调理论的实践性,即理论关心的应是“改进”和“指导”实践活动。第二,强调理论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不是追求形成与作为理论基础的各门学科的理论的统一性,而是追求与实践原则的统一性。第三,强调理论的复杂性,作为理论不可能是中性的,它总是要受到一定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制约。
在以上认识的基础上,作为竞技体育理论,我们理解它应该是人们已有的全部竞技体育运动知识的系统化和理论化,是从认识上对竞技体育实践活动的经验进行的提炼和升华,以及对竞技体育科学研究成果的概括。人们对竞技体育活动的认识只有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而成为高级的意识形态才能称为竞技体育理论。
2.2 何谓竞技体育理论体系, 构建竞技体育理论体系的目的意义
根据《辞海》的解释,“体系”是指有关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竞技体育理论体系应是由竞技体育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理论而构成的理论联合体。从体系形成的角度研究竞技体育理论是为了科学地反映竞技体育理论发展的实际及预测发展趋势,为了加强对竞技体育理论研究的规划和指导,为了有利于竞技体育理论的繁荣和提高理论研究水平,从而更有力地指导竞技体育实践活动。
2.3 对当前竞技体育理论体系的再认识
竞技体育理论体系的建立,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将各种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竞技体育理论知识融合在一起,以形成能够反映竞技体育总体全貌、本质特点和规律等问题的“理论联合体”。随着竞技体育实践活动而形成了竞技体育专项的专门知识,随着研究需要及实践要求又分支出诸如《运动选材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竞赛学》等分支学科,另外,当代竞技体育理论又与其它学科间保持着密切联系,形成了许多交叉学科的专门理论。所有这些方面的理论知识将以何种形式,以何种排列顺序体现于竞技体育的理论体系中去呢?
马特维也夫及普拉托诺夫的《竞技运动理论》反映的竞技体育理论体系的粗略框架,实际是由理论体系构建的“二分法”思想(即将理论粗分为纯理论和实际操作理论两大块,各块包含相应内容)衍生出来的。此构建思想虽有简单、实用等特点,但是从知识的包容量及不同类型知识间的密切联系程度上讲却略显简单、机械,对于理论整体的反映未尽其貌。
2.4 竞技体育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
竞技体育理论体系的形成要能反映当代竞技体育理论和实践发展中的最新成果,又要继承和发扬以往研究有价值的内容,尽量把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结合起来,采用历史、比较的方法来增加知识的容量,从而使其更具科学性。考虑到竞技体育理论体系的构建是一项长期而又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结合当前理论体系构建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竞技体育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作为进行竞技体育理论体系构建研究工作的一种尝试。
可以设想,首先将竞技体育活动作为一级指标,然后分为两类作为二级指标,即竞技体育的实践活动和科研活动。从逻辑上讲,竞技体育理论首先关心的研究对象是竞技体育的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才可能上升到竞技体育科研活动的研究对象。
这一理论体系框架的构建是以研究对象即竞技体育活动为主线,兼顾研究方法,追求竞技体育与分支学科理论之间的对应性及二者各自的层次性。分支理论所处的层次越低,所对应的竞技体育活动层次越低。这种对竞技体育理论体系构建的方法强调了竞技体育活动的全面性、多维性、多层次特性。一方面,它可以包容竞技体育现有的各种理论。另一方面,对于研究对象它采用“活动”和“问题”而不是“现象”,是为了有效阐明从竞技体育知识向竞技体育理论转化的全过程。另外,对竞技体育理论体系中未形成的理论部分作出一定预见,可以使我们从中洞察竞技体育理论的发展趋势及探索研究的方向。
收稿日期:2000—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