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理论基础_职教论文

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理论基础_职教论文

论中、高等职教衔接的理论依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教论文,理论依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主张通过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以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对各种类型人才的需要,可以说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是,在举办高职教育的过程中,中、高职要不要衔接,衔接的依据是什么,以及怎样衔接才能使高职发展低成本扩张,节约教育资源,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益和质量,却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为此,本文拟着重探讨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衔接的理论依据,以便为中、高职衔接的实施提供理论指导。

一、人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动作技能形成规律是中、高职衔接的心理学依据

(一)认知发展规律与中、高职衔接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学习可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方面内容的学习。认知发展一般是指与大脑生长和知识、技能有关方面的发展,体现在人的知觉、记忆、思维、语言、智力等方面各种功能的变化。现代认知学习心理学已经揭示出认知学习呈等级性或累积性的规律,即已经掌握的低级知识和智力、技能是学习高级知识和智力、技能的先决条件,或者说,过去学过的简单知识和技能是学习新的复杂知识和技能的先决条件。也就是说,任何学习都必须在一定的学习准备的前提下进行。所谓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所表现出来的基础性、前提性和适宜性。这种准备可以有效地保证学习的成功,并使学习在时间和精力的消耗上“经济合理”。

对应于学习的三种类型,学习准备也可分为认知准备、情感准备和动作技能准备三种学习准备。就其中的认知准备而言,又可分为知识准备和心智准备两个组成部分。知识准备,主要指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储存状况,它取决于学生先前的学习和知识保持。心智准备,是指学生从事新的学习或一定范围内的智力活动所具备的认知功能的适当发展水平,它由认知的成熟度所决定,并受遗传基因、生活经验、智慧刺激和教育背景等因素影响。

成熟和学习是学习准备的两个重要因素。成熟,是指人在正常生长过程中,随着身体结构的发展引起的躯体、心理机能和能力的逐渐、连续的展开,即在没有特殊明显教育因素影响下的能量增长。学习,能够促进认知能量的发展,使其达到较高的成熟度,有助于认知发展水平的提高。显而易见,一定的成熟是保证和支撑有效学习的条件和基础。早于成熟期的学习会造成教育失败和浪费,无异于拔苗助长;迟于成熟期的学习,则会贻误学生的发展。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层次,它是高等科学文化和高等专业理论、高级技能的综合教育。根据“准备性原则”,可以说,中等职教是高等职教必需的学习准备,高等职教是中等职教的延续和提升。缺乏中职为基础的高职是不完整的高职,充其量也只能是高等的文化理论,中等的专业技能;而缺乏高职牵拉的中职,是“断头”的中职,缺乏吸引力。只有将中、高职衔接,中等职校毕业生才能顺利达到高职的培养目标;而要把非中职生源的高职生培养成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实现“双高”(高等学历、高级技能)的培养目标,也必须补上中等专业技能课,以使他们跟上和适应高级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因此,中、高职衔接是学习规律的要求,是求得职业内涵和层次提升的必然。当然,中职与高职的衔接不只是层次上、形式上的衔接,实质衔接的操作还须做大量的细致工作。如,应查明哪些学科的内容和操作技能已在中职学过,高职应如何避免重复,即作好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有效衔接等。

(二)动作技能形成规律与中、高职衔接

动作技能,又称心因运动技能(psychomotor skill)。 它是一种习得的能力,体现在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身体连续运动之中,甚至达到自动化的动作体系。动作技能不是简单的外显反应,它受内部心理过程的控制,其形成需要有一个长期学习和实践的过程。

专业技能作为动作技能的一种,它的形成过程亦很复杂,涉及诸多因素,包括原有的能力、知识和经验,职业实习和实践,长期的反复进行的工作反思,以及每一次职业劳动过程中操作知觉和信息加工活动的积累,等等。专业技能的发展可分为两种水平,即基本技能和高级技能。

基本技能,也称为技能,是从业者取得职业入门资格的起码素质。它是针对特定的具体任务或问题,在给定条件下,从业者经过一定的操作过程而达到规定目标,并合乎规定标准所具有的职业技能。一般地说,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应该具备相关职业的基本技能。

高级技能,是指掌握了现代化工具或传统工具,在生产和服务领域能完成一般技能人才不能完成的高难或关键动作和任务,并具有创新的能力。在技能的常态分布中,水平最高的一小部分人定义为技能专长者,或称为高级技能人才,其技能表现要高出平均数的2—3个标准差。高级技能又有技巧、技艺之分。

技巧,是在具有技能的基础上,从业者能熟练自如地完成劳动任务。对于正常条件下的操作花较少的努力就能达到更高的操作水平,直至无须多少意识或注意的监督就能顺利熟练地操作,即达到自动化水平。但职业技巧仅限于常规任务的完成,一旦任务、岗位发生变化,改变了操作条件,已有的职业技巧就会受到局限,表现出不适应。

技艺则是技能的艺术化。如果技巧是指完成常规任务的自动化,那么技艺则是进一步完成复杂任务的自动化。具备职业技艺的人就是能工巧匠,或曰大师。职业技艺能保证从业者顺利完成职业领域内从简单到复杂、从常规到异常的几乎所有的任务,并且对于职业范围内的任何一项任务,无论是提高要求、改变条件,还是延伸操作,只要具备职业技艺即可顺利自如地完成。如技术创新、工作简化、生产效率提高等都是在这种技术水平下实现的。达到这一阶段的从业者,其综合素质必须很强,必须具有与本专业工种和相关工种要求相适应的较高的文化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和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以及新设备的知识;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度熟练的技能技巧;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职业道德和合作、敬业精神;具有独立解决本职、本岗位或岗位群复杂和关键操作技术难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革新精神与创造性劳动能力;具有组织指导他人参加劳动生产和传授职业技能的能力。

上述两种职业技能水平分别相应于我国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中等技术工人、中级技术员和高等技能人才所应达到的水平。从它们的形成过程来看,在这两种技能水平的不同阶段,所掌握的技术技能的内容和水平是不同的,必须由不同的职业技术教育层次、阶段来完成。否则就会带来专业技术技能与教育层次的错位,造成低层次高技能、高层次低技能的教育混乱。因此,中、高职必须做好衔接,在制订教学计划、课程方案,选择实验内容和实习操作岗位时,首先要界定清楚哪些技能需在中等职教阶段学习,哪些需在高等职教阶段学习。尤其是操作技能强的职业,由于受生理和心理发展限制,一些操作技能必须依靠手指的灵活敏捷和大脑的迅速反应,如演奏、艺术体操、杂技、烹饪、焊接、机加工等技能的养成还必须从低年龄段练起,否则很难形成高级技能。

在职业岗位中,以机床加工工种为例,它包括车、镗、铣、磨、刨等多种工种,其基本技能要达到熟练自动化的水平,必须在中等职教阶段培养和训练。而这些工作技术的深入发展,如数控机床、计算机集成制造、柔性制造系统、CAD/CAM等岗位的操作则需要有较为高深的理论知识做铺垫,这就必然要放在高等职教阶段来学习和训练。同时,由于工作岗位要求高级技能人才对同一工种中不同设备的操作技能必须能够全部精通,需要有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前期准备;高级技能人才所面对的操作运行系统更为复杂,专业技能所需要的技术基础知识和文化知识也更为宽厚,智能上更具创造性和独立性,这就要求必须由高等职教来完成此类培养任务。因此,中、高等职教的前后阶段和教育层次的恰当衔接,在中职的基础上构建高等职教的大厦,是动作技能形成规律的客观要求。

二、效益最大化原则是中、高职衔接的经济学依据

(一)效益最大化的职业技术教育视角

“效益”这一概念是价值概念的进一步发展,是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经济学中使用的经济效益一般是指经济活动和劳动消耗与劳动成果的比较,即劳动成果与劳动投入之比。教育效益或称教育投资的效益是教育总产出与教育总投入之比。教育效益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教育产品的“适销对路”;二是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由于教育功能的多样性,它的成果产出也表现为多种形式。本文主要从教育投资的物质结果角度来看教育的经济效益。

教育的经济效益,是指教育投资投入教育后所培养的劳动力进入生产过程中,为社会和个人所带来的直接和间接收益。个人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个人投资后,因受教育程度和类型的不同,从社会总产品中所取得的不同的个人劳动报酬。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指国家和社会投入教育费用后,由于提高了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劳动生产技能,为社会带来的纯经济收入。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效益和个人效益除具有上述通性外,其直接的经济效益则更为明显。教育投资投入职教过程是直接的劳动力再生产过程,它培养了大批直接参与社会物质生产部门的合格劳动力,使他们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训练他们的劳动技能技巧,提高他们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将现代科学应用于生产的能力,从而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

按照西方经济学的基本要义:由于人们需求的无限膨胀和现实资源的有限性,每一位理性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得不在资源约束条件下,追求效益(利润)最大化和效用(满意度)最大化。即生产者要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消费者以最少的花费获得最大满足。在这里效益又多了一层含义,即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以这一理论来解释职业技术教育的效益最大化,那就是教育的供方,要考虑如何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接受尽可能多的受教育者,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提高办学效益,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合格的熟练劳动者和技术人才。教育的需方,即学生也要求效用最大化,即以一定的教育投资(支付学费),争取学到尽可能多的有用知识和技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佳的知识能力结构,既能够满足当前就业需要,又能满足继续升学受教育的需要。

(二)依据效益最大化原则加快中、高职衔接

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在培养目标上虽已有明确的层次,中等职教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与服务第一线的中级技术、管理人才和技能型的熟练劳动者;高职是培养高级技术型、管理型和高级技能型的技术人才。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二者却并没有明显的差别。如我国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许多同类专业的课程结构和学科门类设置雷同,教材选用和教学内容交迭重复,理论深度没有明显的前后递进和有效衔接。这无疑就造成了教育投入的浪费和教育效益的低下。

职业技术教育的供求双方未能实现各自效益(效用)的最大化,必然会抑制教育的供给和需求,影响职教的自身发展。首先,学生在中职学校里学过的理论和技能在高职院校里又重复学习,不仅不能使学生产生求知的兴趣,而且也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和金钱;同时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重复,造成了教师、教学设备等教育资源设置的重复,使教育供方背离了效益最大化原则。其次,不以中职生为生源的高职教育,使得许多中职生不能继续学习深造,陈旧和过时的知识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和补充,必然在高新技术岗位上难以胜任,这实际上是对前期培养结果的一种巨大浪费。这对渴望接受更高教育的中职生来讲,就是教育投资的浪费,未能达到个人受教育效用的最大化。

如何提高中、高职在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上衔接的有效性,在这方面,美国高职“自动化制造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值得我们借鉴。“自动化制造专业”提供在自动制造领域获得维修、工程及生产制造系统方面的技术员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该专业的课程分三类:基本技能课程;高级技能课程(社区学院第一年);技术技能课程(社区学院第二年,准学士学位水平)。每门课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基本技能和知识,占75%,规定必须达到的目标;另一部分是扩展部分,占25%,其内容和目标可因地而异,以满足当地学生和雇主的特殊需要。学校实行学分制,学生若能出示证明其通过某种途径(参加职业课程、在职培训等)已经掌握了全部或部分基本技能的证据,则可免修或部分选修基本技能课程。这种规定有效地避免了学习的重复。来自中等教育的学生必须掌握的所有有关技能,统归于一门课程,即基本技能课程。这些技能又分为若干教学模块,分别与相关的高级课程和技术技能课程相对应。学生如未掌握,可以模块为单位或以课程组为单位逐步学习,只要在接触高级课程和技术技能课程之前完成即可。

按照效益最大化原则,借鉴美国的先进做法,我国在中、高职衔接问题上应注意作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大力举办高职,扩大招收中等生源的比例,以延续中职教育,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和层次,以适应社会产业结构、技术结构、职业结构、劳动力结构的急剧变化,实现教育、经济、科技的良性循环,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技术人才的需求。第二,采取灵活的教学制度,避免重复学习和教育资源的浪费。如,实行学分制,对学生已有的文化知识和实践技能水平予以承认,并转化成相应的学分。在课程开发方法上采用DACUM法, 其步骤为:进行需求调查,确定专业设置和职业服务方向;进行职业分析,确定该职业的职责和任务;进行知识技能分析,确定该职业人员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培训对象分析,确定学员需培训的知识技能;进行课程体系设计,形成教学计划。这样能够有效地避免重复学习,提高教育效益。第三,中、高职学校间加强联系与沟通,逐步形成两个教育层次间联系紧密、资源共享、教学融通的格局。高职为中职提供师资培养,把握科技前沿动态;中职密切关注高职教改动向,自觉地为高职打好基础,避免中、高职的教学脱节和不必要的重复学习,取得最佳的教学效益。

三、终身教育理念是中、高职衔接的现代教育学依据

(一)终身教育的内涵

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在个人生涯中所接受的各种教育和培训的总和。其基本内涵,就是接受教育应该是一个人一生永无休止的事情,教育应当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候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终身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促进教育社会化和学习社会化的过程。所谓的教育社会化,就是要使正规的学校教育成为主导的教育形式的社会;所谓的学习化社会,就是要形成一个教育与社会、政治与经济组织密切交织的社会。在此社会中,每一个公民享有在任何情况之下都可以自由取得学习、训练和培养自己的手段。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具有更重要的教育作用,它把“学习实现自我”,即人的教育放在最优先的地位。

(二)终身教育的演进与职业技术教育

终身教育思想早在古希腊、罗马、伊斯兰社会就已萌生,嗣后在夸美纽斯、卢梭的教学思想中也有发现。但终身教育概念的日益清晰、内容日益丰富、框架日益明朗,以及在影响教育系统各层次和所有成分的改革计划中成为一项积极原则,还是20世纪60年代的事。其倡导者和代表人物当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教育家朗格郎(P·Lengrand)。他在1965年12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第三届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上所作的题为《永久教育》的学术报告中,最先使用了这一概念。

社会需求是推演终身教育概念从模糊到清晰,由理论形态到实体形态,由理想模式到现实操作的直接动力。社会发展持续加快,科技发展突飞猛进,职业流动加快,使每一个人都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问题。那种只接受一次性教育便受用终身的时代已从历史舞台上隐退。20世纪乃至21世纪“全部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的全面的发展,都要求一个受教育的公民尽可能地发挥他们的潜力”,需要有一种“深思熟虑的设计”和机构来支持人们经常不断学习和训练自己的“自然动力”(《学会生存》)。因此,一个国家以终身教育目标作为所有教育子系统的方向,便是面对当今时代的挑战所做出的最恰当的应答。

职业技术教育是终身教育得以实现的物质载体。职业技术教育以“谋个性之发展”,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为宗旨,与人们受教育的最终目的——获取职业和适应职业——联系得最为直接和紧密。如果说技术是人类的终身伴侣,那么职业技术教育则是每个人职业生涯的终身伴侣。德国教育科技部1997年进行的一次调查研究表明,几乎有一半介于19岁至64岁的德国公民至少参加过多于一次的职业培训;大学毕业生的比例为每十人中有七人。职业培训增长率最快,自1997年以来,参加培训的人数增长了二倍。56%的管理人员和49%的职工在1997年至少参加过一次再培训。德国工业界在再培训方面花的钱要比所有德国高等学府支出的总和还多。

社会的发展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对职教所提供的教育形式和培养的人才类型也日趋多样,要求“职业培训应使下述两个完全不同的目标协调起来:为从事现有的工作作准备和培养一种对尚未想象出来的工作的适应能力”(《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要求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而这个教育目的,就它同就业和经济进展的关系而言,不应培养青年人和成年人从事一种特定的、终身不变的职业,而应培养他们有能力在各种职业中尽可能地流动并永远刺激他们自我学习和培训自己的欲望。”(《学会生存》)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为人们投入工作和生活作准备的教育,其目的应该较多地注意到把青年人培养成能够适应多种多样的职务,不断地发展他的能力,使他能跟上不断改进的生产方式和工作条件,而较少地注意到训练他专门从事某一项手艺或某一种专业实践。”

终身教育的提出与发展,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拓展了宽阔的领域。21世纪职业技术教育与终身教育相伴而行,必将催生出一个新的,更加发达、便利、文明的技术世界。

(三)终身教育与中、高职衔接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子系统,势必也要按照终身教育的目标构建初、中、高级相互衔接,贯穿人一生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8届大会通过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中指出:“为就业准备的职业技术教育,应当为卓有成效地、愉快满意地工作打下基础。为此应当:一、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所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都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二、同时为受教育者从事的第一个工作岗位提供充分的专业上的准备,并提供有效的在职培训;三、使个人具备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各阶段都可以继续学习所需要的能力、知识和态度。”这一思想不仅是指导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而且也为我国中、高职衔接指明了方向。由此可见,在未来社会中,职业技术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发凸显出来,能否顺利进行中、高职的衔接,将关系到我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成败。

如果说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振兴的关键的话,那么发达的终身化的职教体系则是国家繁荣的基础。这一推论不难得到证明。工业化进程需要大量在生产一线工作的熟练劳动者和高级技术人才;科技的发展使社会职业岗位技术层次不断高移,高新技术含量和智能水平也明显提高,这就迫切需要更多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以及对在岗人员的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技术人才需要职教来培养,把巨大的人口包袱转化为人才优势,也唯有广泛大量的职教机构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才能得以完成。凡此种种无不显示着职教发展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的牵动和制约作用。因此,我国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清醒地指出:“需努力建立符合国情的职前与职后培训相互贯通的体系,使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相互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逐步建立教育立交桥,允许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经过考试接受高一级的教育。”“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终身教育体系”。这一“教育振兴行动”正是在为我国经济的繁荣积蓄强大的驱动力,职业技术教育也将随这一行动的展开而蓬勃发展。

通过中、高职衔接来构建职教的终身教育体系,可以为职教自身发展注入活力,为职教的未来铺平道路,进而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我国目前虽已形成了一支以中专、技校、职高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但是近几年受高校扩招等因素的影响,职教生源萎缩,发展普遍不景气,与理应迅猛发展的趋势相背离。究其原因有许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来自职教本身,第一,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终结性教育,缺乏应有的高等职教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需求萎缩必然导致职教发展的萎缩。第二,职教体系中,中等层次过于集中庞大,结构不合理,阻碍职教功能的发挥,亟需层次高移。如果建立起中、高职衔接顺畅的完善的职教体系,这一现状必将有很大改观。

经济的发展将终身教育推向历史舞台的中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又将终身教育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因此,以现代教育学的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在搞好职业分类、职业分析基础上,以培养课程或培训计划为中介,探索中职和高职之间多样化的衔接,构建职业技术教育的终身教育体系,已成为职教发展的当务之急。

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指出:“努力办好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篇大文章。现在,中等职教虽有了发展,但总体上说,还刚刚开始做。”“刚刚开始做”,一切都还充满着希望。中、高职衔接是终身化职教发展长卷的开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期待以中、高职衔接为契机的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事业,在21世纪能更加繁荣与辉煌。

收稿日期:2000—05—15编辑日期:2000—05—20

标签:;  ;  ;  ;  

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理论基础_职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