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村私营经济促进西部大开发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开发论文,私营经济论文,农村论文,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私营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
1.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状况决定了私营经济必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和发展。
私营经济是指私人占有生产资料或使用他人生产资料,通过雇工劳动实现其经济利益的经济成分。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消灭私有制,但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就是不发达阶段,我国既没有建立起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基础,也没有创造出足以废除私有制所必要的大量生产资料。而私有制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但又没有高度发展,社会产品已有一定剩余但又不能满足全体社会成员需求的产物。根据我国这一特殊国情,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并且还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是对传统所有制理论的重大突破,既从理论上说明了私营经济存在的必然性,也在国民经济中确立了其地位。
2.私营经济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本任务的要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生产力是推动一切社会向前发展的终极因素,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历史领域普遍的规律,各种所有制经济都是适应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产物,它们的存在都有合理性。邓小平同志更是反复强调“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并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手段,指出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包括非公有制经济为社会主义服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私营经济从最初的拾遣补缺、有益补充、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截至1998年12月底,全国私营企业数达120.1万户,从业人员7823.48万人,注册资金7198亿元,总产值5853亿元,注册资金超过500万元的有1.7万户,私营企业集团1.56万户。私营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增强社会主义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社会财富。
3.私营经济的存在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市场经济的建立为私营经济的生存及其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创造了条件。市场经济的运行,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通过市场主体间交易活动实现的。(1)社会经济主体的基本条件是产权明晰。 私营经济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其生产资料全部私人所有使其财产所有权和收益权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因此说私营经济本身就是天然的市场经济的产物及开拓市场的主力军。私营经济经营的是自己的资产,投入的各类生产要素必须通过市场获得,其产品、劳务价值及利润的冲动必然会承担全部风险,必须主动小心地适应市场经济规律。(2 )市场经济是从配置资源的角度予以界定的,即满足其运行的各种生产要素都是在市场规律的支配下实现其物质形态的组合和价值形态的转换,市场经济不涉及经济成分性质,不同所有制经济共同组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命运共同体。(3)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 但绝非是市场经济唯一的产权主体,市场经济必然以多元的产权主体为基础。没有产权主体的多元化,就不能形成真正的交换和真正发达的市场及完善的市场经济。产权主体的单一化必然会制约生产力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在各产权主体间引发公平合理的竞争,才能构成科学合理的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主的社会经济系统。因此说,公有制经济不仅不应该是唯一主体,而且随着国有企业战略化改组,国有经济退出大部分非垄断性行业,一部分国有企业通过拍卖、兼并等方式转化为私营经济和其它非公有制经济,私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还会有所加强。
二、农村私营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1.分析农村私营经济作为一种生产关系存在的客观必然性,自然需要从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一角度去探求其内在原因。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在总体上决定了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公有制经济基本上分布于社会化程度较高的大生产,而农村的生产社会化程度低以及地域上的分散,决定了只能进行小规模生产和经营。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较低的状况是农村私营经济产生的直接原因。
2.我国农村人口多(占了70%以上),地区经济发展亦不平衡,自然资源和资本相对短缺,现阶段的社会生产力还不可能提供充足的生产资料,尤其是农村中2 亿多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对农村和全社会的稳定产生了巨大的压力。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所释放出来的生产力使农村民间资金日益雄存,具备了私人资本投入的物质基础。私营经济发展所必需的人员、生产资料等要素一般劳力者较容易具备。
因此,在新生的市场经济对社会潜在的生产力的刺激下,农村中雄厚的民间资金与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私有生产资料相结合便成为私营经济产生的物质基础。
3.农村私有产权主体的政治经济利益是农村私营经济得以产生的思想基础。
在农村经济缺乏资金的背景下,农民均可通过私人资本的投入而成为独立的产权主体。当农民在拥有自有生产资料后必然萌发追求其资产增值的欲望,在社会政治、经济、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必然转化为兴办私人企业的投资行为。
近些年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出外打工挣钱,外出农工中的一部分人不仅学到了技术,开阔了眼界,还积累了资金,回到家乡利用当地资源创办私人企业。出现了“民工潮”中“逆潮回归”现象。据报道,湖南永州市在外打工者达72万人,赚钱后回乡经办企业的有7 万多人。江西广丰县打工者回乡创办了600多家乡镇企业,3000 多家户办企业,160多家联户企业。
可见,农民通过各种方式获得了超过其基本生活需要的资金和生产资料后,他们必然会追求更高的需要,正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所强调:或追求更加富裕,或追求名誉地位,或追求人生价格。依靠个人自身努力兴办实体,建立私营企业来实现自己追求更高层次需要的目的,必然成为我国农村部分先富裕起来的农民的明显选择。
三、农村私营经济在农村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1.促进了生产,增加了经济总量和地方财政收入。
私营经济的一大作用就在于它变消费基金为生产基金,把社会上闲散资金、闲置生产资料和剩余劳动力结合起来,形成现实生产力。尽管它是以雇拥劳动形式使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得以结合的,但它却聚集了生产要素,变潜在的或可能的生产力为现实生产力,形成了新的生产力。同时,为社会创造了物质财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地方经济实力,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的甚至成为地方经济的龙头。
2.农村私营经济的发展,架起了联结城乡的纽带,繁荣了农村物质文化生活,促进了农村社会观念的更新,同时也促进了农村私营经济自身的发展。
农村私营企业联结城乡产品产销,将农副土特产品以其实惠、价廉提供到城市,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将轻工业产品、农业技术、科技信息、市场观念带回农村,使商品意识逐渐深入人心。随着私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收入增加,经济实力加强,价值观念、生活水平以及生活方式产生了重大变化,促进了农村生活观念的改变,使人们产生了多元价值取向。特别是观念的更新使大批有知识有能力的知识分子加入到私营企业,使私营企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得到提高,促进私营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3.农村私营企业扩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对缓解社会就业的矛盾,增加劳动者收入,维持社会稳定起到积极作用。
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过大,就业困难。农村私营企业扩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据统计,到1997年年底,农村私营企业达36.4万户,注册资金1310亿元,对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减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全国申办个体私营企业的下岗职工94万人,有效地解决了新增劳动力及下岗富余人员的就业问题,减轻了政府就业压力。
四、发展农村私营经济面临的问题
1.农村私营企业管理者素质不高,管理方式落后,难以适应市场竞争。许多农村私营企业主存在小富即安的小生产意识,没有跳出血缘、裙带、家族制等低层次管理模式,依靠管理提高效率的意识较为淡薄,以个人专断式管理为主。此外,由于农村私营企业主大多从手工艺术、小商贩发展而来,思想文化业务素质不高,法律意识淡薄,存在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偷税漏税等现象。
2.农村私营企业实力不足,经营方式粗放。改革20年,农村私营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其规模小、起点低、生产分散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由于资金不足,机器设备落后且高耗低效,生产的产品档次不高,科技含量低,生产后劲不足,经济增长方式为粗放型,以数量扩张为主;产业结构趋同,集中在第二产业,资源利用率低,环境保护意识差。
3.农村私营企业获得的各种信息少又落后,难以真正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因此,生产盲目性较大,经营风险不易控制,企业容易破产、倒闭,使农村经济难以稳定发展。
4.国家对农村私营企业的管理跟不上需要,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三乱”现象严重。私营企业除了依法照章纳税,还得承担各种名目的收费;少数执法人员以权谋私,“吃、拿、卡、要”令私营企业主叫苦不迭;多头管理,政出多门,“有利争着管,无利没人管”等现象在农村尤为严重。
5.小城镇建设规划和配套管理不到位。小城镇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载体,是连接城乡经济的桥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第二、三产业和私营企业主投资办厂的主要场所,其配套管理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影响了农村私营经济的发展。
五、西部地区发展农村私营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西部地区的问题首先是农业问题,西部经济发展的重点是发展农业。农村私营经济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西部地区的10个省、市、自治区土地面积约540万平方公里, 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56%,总人口2.85亿人,占全国的23%(摘自《中国统计摘要1999》由于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经济发展缓慢,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全国的15%,与1978年相比,甚至下降了超过1个百分点。 西部地区为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以农牧业生产为主,因此必须把发展农业生产放在首位。要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就必须面向市场,面向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
农村私营经济具有促进生产发展的投资热情,愿意利用市场经济的观念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发展农业生产,是西部大开发中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不断增加。 1998年,贵州省农村私营企业达2128户,投资者人数达5507人,农村个体工商户已达218771户,从业人数达295634人。农村私营经济近年来用于生产性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也逐年增加。1998年,贵州省全省农村私人用于生产性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为20.93亿元,比上年增加16%。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农村私营经济为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积极联结农业产品的产、供、销各个环节,调动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由于农村私营企业与农业生产资料有着天然的紧密关系,易于使科学技术直接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创造更多的财富。这样,私营企业利用市场导向和科学技术手段促进农业生产的良性发展,能够起到带头示范作用,从而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
2.西部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西部大开发中,农村私营经济要抓住机遇,形势紧迫。
当前,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给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要把握机遇,实现经济腾飞,所面临的挑战也是巨大的。要改变西部地区农业生产的落后状况,必须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农村私营经济具有的投资热情,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下得到实现。西部大开发将一系列优惠政策向西部地区倾斜,使国内外的投资都会青睐于西部,农村私营企业可以依靠自身的本土优势以及对市场机会反应的敏感吸引合作伙伴,并应该积极利用外部先进的观念、技术和信息,主动调整产品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和农副土特产品的深加工水平,做好产销结合,促进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在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中进军更广阔的市场。
六、创造农村私营企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促进西部经济的全面发展
1.加强市场建设,特别要加快集贸市场和商业网点的改造步伐,不断改善交易条件,通过合理布局、完善配套、优质服务等措施,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第二、三产业,吸引个体等工商户集中经营。
2.加强对农村私营企业的各项行政法规管理。
面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其管理工作一直没有跟上。然而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竞争规则要依据法律和法规来进行,对个体、私营经济的管理最终要过渡到完全的依法管理阶段,尤其要改变对农村私营企业的乱收费、乱摊派等现象,要加强行政管理和加强依法管理,从宏观环境上给农村私营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调整政府行为,切实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使农业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政府职能部门对私营企业要多扶持、多帮助、多服务,尤其要加强引导,创造资金、技术设备和人才在私营企业之间以及私营企业与国有企业间合理流动的条件,引导私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通过联合、参股、兼并、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走联合经营之路,以寻求各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
4.鼓励人才向农村私营企业流动,提高农村私营企业职工队伍的素质,帮助私营企业主在资本积累过程后追求规模经济,注重提高企业竞争力,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使之由家族制企业制度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5.鼓励农村私营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市场竞争进一步国际化,私营企业面临国际产品进入我国市场的严峻挑战,农村私营企业一定要利用自己的特长、优势,创自己的名牌,加入外贸进出口创汇的竞争行列,在更高的起点上获得更大的发展。
农村私营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是推动西部地区改变农业面貌以及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因此,深刻认识农村私营经济的作用,为其提供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必将使西部地区整个经济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