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及其对早年思想的超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体论论文,社会存在论文,早年论文,其对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77(2002)02-0107-05
卢卡奇是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从西方的具体历史条件出发,结合西方人 本主义的文化传统,把如何正确处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关系问 题”作为他理论思考的中心问题,进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作了深入的探索和重构 ,最终形成了他的“社会存在本体论”。本文力图通过对卢卡奇理论建构全过程的考察 ,结合他早年的《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探索,评析其理论 得失。
一
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探索和重构经历了他早年的《历史和阶级意识》和 晚年的《关于社会存在本体论》这两个阶段。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中,他认为第 二国际右翼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所采取的唯科学主义和经济决定论式的解释,使马 克思主义哲学丧失了它应有的批判和价值职能,无法对抗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及其由商品 经济所造成的“物化意识”,导致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危机。卢卡奇同时也批 评第二国际右翼理论家不是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行动的指南,不是用马克思主义去分析 现实,而是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一劳永逸地解决了一切问题的教条,从而无法找到适合 西方社会的革命道路。
卢卡奇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实质不是其现存结论,而是其辩证方法,这种辩证法是一 种“总体性的辩证法”。在他看来,“总体性范畴,整体对于各个部分的全面、决定性 的统治地位,是马克思取自黑格尔并独创地改造成一门全新的科学的基础的方法的本质 。……总体范畴的统治地位,是科学中的革命原则的支柱”。[1](P76)它具体包含以下 几种含义:
第一,总体性是一种具体的总体性。它一方面是在最高的思维形式中再现事物的整体 联系,同时又保留个体的特殊性存在和相对独立性。也就是说,部分在总体之中,又保 留其个体性,但总体具有优于部分的地位,部分只能在与总体的联系中才能显示出其意 义。马克思主义的总体范畴要求对社会生活进行总体的、全面的理解,认为孤立的个别 历史事件只有在总体中才能得到理解。总体性的辩证法同资产阶级实证主义方法存在着 根本的不同。实证主义方法把所要考察和分析的事实从它们原来所处的生活总体中抽象 出来,把这些事实看成是孤立的永恒不变的静止的东西,否认事实的历史性质。资产阶 级思想家出于阶级立场的局限,不可能用总体性的方法,而只能用实证主义方法去分析 资本主义社会,他们总是在永远有效的范围内来理解其生产制度,并把资本主义看成是 由自然界和理性的永恒规律决定的,是永远存在的东西,把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看成是 与这种生产方式的本质无关的纯粹表面现象。因此,要正确说明、理解特定时代的人或 历史,就离不开总体范畴。
第二,总体性的辩证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辩证法,它仅限 于社会历史领域。卢卡奇认为,资产阶级哲学的突出特征在于它是以主客体分离为其特 征的,特别是自笛卡尔以来的近代哲学更是如此。卢卡奇指出,尽管康德的哲学想努力 弥补这种主、客二分对立的状况,但由于他脱离了社会历史,仅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解决 这一问题,因而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的矛盾和对立并未消除。康德在《纯粹理性批 判》中,把认识仅归结为对现象的认识,而达不到对物自体的认识。他在《实践理性批 判》中,又把主、客体对立问题的解决寄希望于人内心的道德评价,这种统一实际上是 人内心中的统一,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统一。黑格尔虽然开始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解决 主、客体的关系,他承认历史的重要性,把整个存在,包括我们的历史都看作是我们自 己的产物,我们既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历史的产物,这样主体和客体就不是对立的而 是统一的。同时,黑格尔还认为应该把历史放在具体的总体中予以考察,但他却将主体 归结为“绝对精神”,并未找到真正的主体。卢卡奇由此认为,马克思以前的资产阶级 哲学或者把客体看作是与主体无关的僵死的客体,或者把主体归结为单个的个人和精神 ,不可能真正解决主、客体的关系问题。只有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才真正将主、客体关系 问题置于社会历史的基础上予以考察。在马克思那里主体不再是单个的人或精神,而是 集体的主体,即无产阶级。客体也不再是僵死的、与主体无关的客体,而恰恰是主体实 践的产物。实践成为联系主、客体的中介,由此自然客体变成了历史客体,把单个主体 (单个的人或精神)变成了阶级主体,这正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总体性方法的革命性之所 在。
正由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总体性的辩证法”,而且这种“总体性的辩证法”只能 限定在历史领域内,因此只有主体和客体、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关系才能作为人类社会 历史的基础,而这二者的中介正是“人类实践”。由此思路出发,卢卡奇认为由于自然 从属于社会,从属于人及其实践,自然的优先和本体地位应让位于社会历史、让位于人 和实践,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就应该是“社会历史、社会历史中的人及其实践” 。可以看出,卢卡奇实际上是以“历史”为基础,以“辩证法和实践”为中心,来探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是一种主体实践论哲学,突出的是 人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很好地反对了那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科学主 义的经济决定论式的解释,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价值性功能。同时也应看 到,由于卢卡奇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限定在历史领域内,否定自然辩证法的存在,忽视 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本体论基础,使得历史进程中的人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关 系问题仍没有得到辩证的解决。这一问题正是卢卡奇在后来的理论研究中力图解决的中 心问题,对这一问题思考的总结构成了他晚年的巨著——《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
二
在《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一书中,卢卡奇首先指出,由于“存在问题”与人的生 活实践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能不研究本体论的。西方哲学长期以来认识论占 据主导地位,而据认识论只是停留于人的感觉印象和表象,而不思考存在本身。再加上 本体论在西方哲学史上的不光彩的历史,使得本体论问题在西方哲学界长期得不到合理 的解决。当时的西方哲学要么像实证主义哲学那样拒斥哲学本体论,要么像存在主义哲 学那样把哲学本体论建立在孤立个人的主观性上,真正的本体论还没有建立起来。同时 ,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问题上,一方面,机械决定论式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把社会历史的发展看作是由铁的经济规律所决定的,人在历史发展过程 中是软弱无力的;另一方面,部分西方哲学家则是脱离社会历史来探讨人的自由问题。 因此当时的哲学家要么否定人的自由,陷入机械的、庸俗的决定论;要么否定客观必然 性,导致主观唯心论。卢卡奇认为,要科学地解决上述问题,必须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体论。“若是试图让人们真正重新在存在的基础上对世界进行思维,那就只有通过复 苏马克思主义本体论这条途径才能完成……认识论没有能力从哲学上真正理解科学当中 的本体论问题”。[2](P36)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哲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是建立 在认识论上,而是建立在本体论基础上的,所以他提出要“回到存在”,也就是说,必 须恢复和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地解决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主 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辩证关系。
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出发点又是什么呢?在卢卡奇看来,要考察本体论,首先 必须从日常生活的最简单事实出发,以避免主观主义。但同时日常生活中的存在有时与 本质相一致,有时则是颠倒的。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必须从日常生活出发,但又必须超 越日常生活的直接性。“我们固然必须从直接的日常生活出发,但同时又必须超越这种 直接性,才能把握住真正自在的存在”。[2](P5)这种超越是通过不断地对自己在把握 存在的思维方式进行批判而实现的。“只有让对于日常生活的实际体验同对于现实的科 学把握正确地配合起来,才能真正地近乎认识真实的存在性质”。[2](P8)也正因为如 此,过去人们在考察存在问题时,常常远离真正的存在。如:康德的“自在之物”、黑 格尔的“逻辑本体论”、存在主义的“个人本体论”等等。
卢卡奇则把存在分为三种:无机自然、有机自然和社会存在。这三种存在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是同时并存的,另一方面无机自然和有机自然是社会存在的基础,社会存在又是 由前两者发展起来的,他们之间存在着联系。这种联系主要是指他们都具有历史性,全 部存在、自然以及社会,应当被理解为一个历史过程。“根据马克思的正确理解,存在 的历史性(这种历史性乃是存在的基本特征)构成了正确地理解所有问题的本体论出发点 ”。[2](P101)他们的这种关系决定了社会存在本体论必须以一般自然本体论为基础, 但同时也要把“自然本体”和“社会本体”区别开来,而这种区别必须采取历史的方法 。也就是说,马克思把自然界作为真正独立于人和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体来考察。作 为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来考察自然界的发生、发展,把自然界划分为无机界、有机界、 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是自然界发展的高级阶段,但不是逻辑范畴推演的结果,人类社会 是从自然界发展而来的,同时又以自然界为存在的条件。同时,它们之间不仅有时间先 后的关系,还有物质交换的关系,但是这种物质交换和有机界动植物不同,人类是通过 社会实践,首先是通过“劳动”这个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来进行交换的。“劳动”由此成 为马克思分析社会存在的中心范畴。“劳动”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劳动通过它对自 然界的作用,不断地改造了劳动本身,使之具有个体性和社会性,劳动的个体性是通过 它的社会性表现出来的;另一方面,自然界的物体和自然力被纳入到劳动过程。但是, 劳动并没有改变自然存在,没有改变他们作为客观实体独立于人的以外,劳动只是改变 了自然物和自然力的使用价值,使之具有新的性质。通过“社会实践”这个中介,自然 存在和社会有了联系,表现为社会的自然存在,即“人化自然”。
卢卡奇认为,由于社会存在是从无机界存在到有机界存在发展起来的,而这种发展是 通过劳动来实现的。在劳动过程中,人们必然把物质因果关系同人的主观目的联系起来 。也就是说,在自然界,只有纯粹的因果关系在起作用,只有在社会存在中,才有因果 性与目的性的统一,这种统一就体现在“劳动”中。正是劳动过程中的目的性的设定, 构成了社会存在与自然存在的区别。“劳动把目的论和因果性之间的以二元论为基础的 、统一的相互关系引入存在之中,而在产生劳动之前,自然界中只有因果过程。因此, 这类由两方面构成的整体,只是在劳动及其社会结果当中,只有在社会实践当中,才现 实存在着”。[2](P11)为此,他反复引证马克思的“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 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 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 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 从这个目的”。[3](P202)可见,劳动既改变了自然物存在的形式,而且实现了自己的 目的。
那么这个“目的的设定”是不是人随意主观的呢?卢卡奇对此作出了否定的回答。在他 看来,人的主观目的的设定并不是随意的,他必须以自然因果性为前提条件。也就是说 ,人的主观目的设定的前提是认识自然过程的因果过程,进而在此基础上通过设定主观 目的以及劳动,使我们认识到的因果规律为我们服务。“设定目标能否实现,这仅仅取 决于在确定手段时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把自然的因果性转变成了——本体论意义的——设 定的因果性。目的的设定产生于社会的人的需要;然而为了使它成为一种真正的目的设 定,对于手段的确定,即对于自然的认识,必须达到一定的与这些手段相适应的水平; 如果这些手段尚未获得,那么目的的设定就仅仅是一项乌托邦工程”。[4](P9)因此劳 动实际上是主观目的与客观因果性的统一。如果只承认因果关系,那就无法解释历史规 律的复杂性以及人对历史发展的选择性,就会陷入机械决定论和宿命论。相反如果把目 的设定看作是纯主观的,那就会在历史发展的问题上陷入唯意志论。
卢卡奇进一步指出,劳动的目的设定一方面创造出人们生存所必要的物质资料,同时 劳动的目的设定在人与人之间的目的设定也对他人发生影响。也就是说,对他人的目的 设定施加影响,推动他人或集团去完成某种目的设定的活动,进而形成了社会生活中的 风俗、道德、科学、艺术、哲学等价值体系,它们在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中发挥着作用。 劳动不仅影响物和他人,而且影响劳动者自身,决定主体自我的形成、劳动方式的选择 和改变,新的劳动方式的产生和坚持,逐渐形成了人的判断能力、坚定的意志、对自身 的肯定等等内在的品质,而这些本质的价值又成为人的自我形成的目的。
正是由于劳动一方面包含着人的主观目的设定,同时这种设定又是在自然因果性基础 上进行的,因此,因果性和目的性在劳动过程中都起着作用。而人在这一过程中,对于 让何种因果性发生作用具有选择能力,这种选择取决于人们对于因果性的认识程度。也 就是说,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主观目的和因果性多种因素交互作用所造成的,这就决定 了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既是由因果性决定的,同时历史发展的具体途径又包含着 人的主动选择。也就是说,历史发展既是有规律的,同时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又不是无 所作为的,人们在一定的价值原则的指导下,通过有目的的选择活动实现着历史的规律 。可以说,卢卡奇的上述观点比较正确地解决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同人的主观目的性的 关系,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阐述。
三
可以看出,卢卡奇一方面仍继承了他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中,从“历史”、“ 实践”的角度来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基本价值取向,但他超越了在《历史和阶 级意识》中的错误。首先,《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一书改变了他青年时期离开自然 界的存在来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做法。卢卡奇认为,从历史性的原则来看,有 三种类型的存在,即无机自然界、有机自然界和社会存在,而自然本体论是社会本体论 的前提和基础,社会是从自然发展而来的,可以说自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史。同时,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虽然承认自然本体论的存在,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在本 质上却是一种社会存在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心焦点并不是去关注社会之外的自 然,而是更关心现实的社会存在。其次,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中,卢卡奇的“实践” 概念主要是指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实践,带有主观唯心主义的倾向。而在《关于社会 存在的本体论》一书中,他把“物质生产劳动”看作是实践的核心内容,明确肯定劳动 是客观因果性与主观目的设定的统一,而这种主观目的的设定并不是随意的,劳动的目 的能否实现,最终取决于符合因果必然性的程度。最后,在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的 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问题上,青年卢卡奇虽然正确地反对了对历史规律的机械决定论式的 解释,重视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但是却忽视了人的主观因素发挥作用 的现实客观基础,只承认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历史辩证法,否定有自然辩证法的存在。 而在《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中,他把自然辩证法看成是马克思社会存在本体论的自 然前提,社会历史只是自然界发展的高级阶段。由此,他既反对否定历史规律的主观唯 心主义,也反对把自然规律简单外推于社会历史的机械决定论,认为历史的规律和自然 的规律的不同在于社会历史规律只是一种趋势规律,它既受客观因果规律的制约,同时 人们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对社会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选择作用。应该说,这是对他早年 思想缺陷的正确改正,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
晚年卢卡奇所建构的“社会存在本体论”是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 。在该书中,他首先系统地阐述了作为社会本体论基础的“劳动实践”范畴,通过阐述 劳动过程中人的主观目的的设置来说明社会的构成,着重强调了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人 对社会历史发展的选择功能,这种选择又必须建立在对现实必然性认识的基础上,它体 现了人作为历史发展主体的自由和必然的统一,力图解决自由和必然的统一,既避免主 观唯心论,也避免机械唯物论,很好地说明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哲学不同于旧唯物主义 的特殊性。其次,卢卡奇虽然承认自然本体论是社会本体论的前提,但是他认为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本质不是自然本体论,而应该是历史唯物主义,即社会本体论。在马克思主 义哲学史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充满争论而重要的理论 问题。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历史唯物主义看作是辩证唯物主义推广应用于社会 历史领域的结果,导致了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成了一种知识论模式的实证化哲学,脱 离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自然的规律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无法划清哲学和科 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唯物主义哲学的区别,无法说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哲学产生的 革命意义;在研究社会历史时,社会的规律被看作是自然的规律的外推的结果,无法科 学地阐明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也无法正确地说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卢卡 奇以“劳动实践”为中心,以“历史性”为基本原则,科学地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联系 ,通过阐明劳动过程“目的的设定”又指出了社会同自然的区别及其特殊性,把马克思 的唯物主义哲学的研究领域定义为研究社会历史和纳入到人类实践领域的自然界,科学 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旧哲学的革命意义,符合马克思本人的基本思想。最后 ,卢卡奇在论述社会存在本体论的过程中,还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我们深思的哲学问题, 如历史进程中的目的性和因果性、自由和必然、社会和自然、存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问题,人的价值形成的问题,意识形态和异化的问题等 。他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是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可贵的哲学资源。当然,也必须指 出,卢卡奇并没有解决好自然本体和社会本体的关系,在他那里,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 论仍体现为他批评过黑格尔的两种本体论,这也是他的晚年思想引起争论的重要原因之 一,这种争论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也对当代本体论研究的复兴起了巨大 的推动作用。
收稿日期:2001-11-01
标签:卢卡奇论文; 本体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黑格尔辩证法论文; 社会存在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客观与主观论文; 唯物辩证法论文; 历史规律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问题意识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