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共同富裕之路与深圳扶贫实践_共同富裕论文

中国特色共同富裕之路与深圳扶贫实践_共同富裕论文

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与深圳扶贫的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深圳论文,中国论文,路与论文,共同富裕论文,特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和优越性,鼓励部分先富和先富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按市场经济规律走共同富裕之路,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思想。深圳经济特区是邓小平同志倡办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试验场,深圳特区义不容辞的责任之一,就是要积极探索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的新路子。16年来,深圳特区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和优越性的体现。社会主义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也是社会主义最终能够实现的最终目标,是社会主义本质和优越性的集中体现。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时精辟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①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就是要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这个目标,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实现。因为:第一,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制度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保证和有力工具。第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公有制决定了劳动者之间的平等性和利益的一致性,按劳分配,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了富裕的道路、条件、劳动的权利与义务、报酬和发展的机会。因此,我们可以说,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标,同时,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平均富裕。邓小平同志指出:“过去搞平均主义,这样是搞不好的。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过去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②实践证明,平均主义使条件不好的地区富裕不起来,条件好的地区也富裕不起来,导致“手持金饭碗讨饭”的怪现象。针对平均主义,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先让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富裕起来,以其带动其他地区和个人富起来,“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③“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④

共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地方就是共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我们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注意到这一点。”⑤这说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设计中对避免两极分化已有了理论和政策的准备。目前,社会上有些人担心两极分化,也是可以理解的,应充分予以重视,但应相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定能够避免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因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方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方针,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从根本上既能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又能避免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走社会主义道路,就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共同富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才能有效地团结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投身到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

(二)先富帮后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先富与共富是辩证统一的。先富是共富的前提和动力。共富是先富的目的和归宿。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与带动其他地区共同富裕是不可脱节的。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根本目标是共同富裕。”“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让一部分人先好起来,好起来后再去帮助落后地区,实现共同富裕。”在这里,先富是作为共富的条件提出来的,一开始就被共同富裕这一最终目标与归缩所规定。先富是手段,共富是目的。只有先富,才有共富,历史已经证明,同步富裕和平均主义,只能是共同贫穷和落后,因此,鼓励部分先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经济规律的客观必然要求。

先富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才是先富的目的,正如小平同志所说的:“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⑥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少数地区的先富是与国家全局利益息息相关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人的先期富裕,固然有自己主观努力因素,也有区位和地缘因素,也有某些政策因素和全国人民的支援因素。因此,先富起来的应该富而不忘国家和集体,不忘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富的历史使命。

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我们党领导人民搞革命、搞社会主义、就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生活富裕。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要追求资源配置的效益目标,也要兼顾公平原则,更要对贫困地区采取有效的扶持和帮助政策,鼓励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也是改革和发展的要求,是维护稳定的重要条件。各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不可避免的,但要时刻关注落后地区的发展。如果贫困地区总是处于贫困状态,不仅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而且影响全国的安定团结。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到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的重大政治问题,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三)创办经济特区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举措。党中央在深圳建立经济特区,把深圳做为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排头兵”,让深圳先发展起来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特区本身的发展和现代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要通过特区的发展,充分发挥它们对全国其他地区发展的推动作用和辐射功效。正如江泽民同志1994年6月视察深圳时所指出的一样,经济特区要继续发展外引内联,为带动和促进全国其他地区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作出新贡献,逐步缩小沿海与内地的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同时,希望经济特区的领导同志,要经常研究加强特区和内地经济技术联合的措施办法,以支持内地贫困地区的发展。这对特区和全国经济的发展,都是一件非常有利和大有可为的事情”。⑦

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是邓小平同志鼓励部分先富,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决策,创办经济特区是小平同志基于对我国国情的深刻认识和对客观经济规律的透彻把握而为我国确立的实现共同富裕的最佳“捷径”。让一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发展,而后通过技术、经济交流和合作,先富带后富,以实现全国共同富裕的“大政策”。深圳毗邻港澳,接近国际市场,具有先行发展的地缘、侨缘优势,具有引进外国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有利条件,让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发展,这也是符合经济学的效益原则的。借助这些有利条件,深圳经济特区成立16年来,依靠中央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支援,依靠特区人民的辛勤劳动,由一个边陲小镇迅速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16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递增35.9%,工业总产值平均年递增56.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率增长60%,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年递增52.4%,全员劳动生产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倍。

二、先富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义务

(一)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与富裕先后的客观必然性。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是我国落后的多层次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必然结果。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经济发展参差不齐,生产力水平层次之多,足以构成生产力历史博物馆。生产力水平的非均衡性必然导致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几千年来形成的生产力非均衡性,绝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的,生产力发展的非均衡性将永恒存在,因此,经济发展非均衡性必将长期存在,忽视或否认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这种非均衡性,强调平均主义、大锅饭、均衡发展、同步发展,必然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最终导致共同落后和共同贫穷,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经济非均衡发展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市场经济是价值规律自我作用的经济,是供求关系,价格波动与利润高低调节生产和经营的经济。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伴侣,自始至终贯穿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市场经济各领域。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由于各竞争主体的条件和资源各异,获取的利益将各不相同,有失败,有亏损,有破产。只要有竞争,就有不平衡,由于竞争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市场经济共始终,所以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将是永恒的。

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也是事物发展的普遍特点。毛泽东说:“所谓平衡,就是矛盾的暂时相对统一。过了一年,就整个说来,这种平衡就被矛盾的斗争打破了,这种统一就变化了,平衡成为不平衡,统一成为不统一,又需要作第二年的平衡和统一。”⑧矛盾的客观性、必然性、普遍性,也就决定了事物非均衡的客观性、必然性和普遍性。

经济发展非均衡的客观必然性就决定了富裕先后的客观必然性。非均衡发展的最大特点,是一部分优质的生产要素首先结合,形成高于社会一般水平的先进生产力,由此就必然造成一部分优秀的劳动者与经营者先富起来。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共同富裕,只有承认贫富,鼓励部分先富,由点到面,由部分到整体,才能形成星火燎原之势,千万不能规定共同富裕的时间进度表,而只能是一个有先有后、有快有慢波浪式前进过程。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发展从来不是直线的,而是螺旋式波浪式前进,通常要经过由点到面、由部分到整体、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实现共同富裕也不例外。一方面,鼓励和允许有条件的地区和人率先富裕,第二,鼓励先富的地区和人帮助后富地区和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二)深圳的率先发展与全国人民的支援作用。深圳特区的高速发展固然与特区的地缘优势有关,但与中央和全国人民的支援也是分不开的。深圳特区能够率先发展起来首先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深圳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较早地区之一,中央赋予深圳的地位是全国改革的“试验场”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在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三个层次中,处于开放的最前沿。党中央、国务院赋予了特区包括税收、土地使用、外汇管理、银行信贷、劳动用工、人员出入境管理在内的许多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特区凭借这些特殊政策,大力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同时,坚持市场取向改革,逐步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从而推动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实力迅速上升。

深圳的发展离不开全国的支持。特区建立以来,全国许多省市和国务院有关部委纷纷来特区建立“窗口”企业和办事机构。目前,驻深内联企业有6628余家,内地投入资金近百亿元,工业产值及出口额占深圳的四分之一左右。全国人民的支援,不仅表现在物力、财力上,更重要地表现在人力的支持上,深圳每年从内地引进大量高素质的人才,这些人才是特区宝贵的财富。1979年,深圳仅有3.2万居民,1995年末达345万。16年间,这座小小的城市从外地引进了三百多万移民,这批由市场配置给深圳的劳动力不仅是最富创造力年龄阶段的劳动力,而且是直接带来巨大社会节约的劳动力。深圳市1979年时大中专毕业生不到1000人,其中仅有两名工程师,到1994年,深圳每万人拥有技术人员2100人,全市共有60多万各类技术人才,这批人才的平均年龄36岁左右,其中大多数在移民深圳之前已有5至10年的工作经验,完成了人生道路上由书生向实用型人才的转化,成为社会经验丰富、性格成熟的骨干建设人才。

深圳的发展也离不开深圳人民自身的艰苦创业和辛勤劳动。特区人员凭借“开拓、创新、团结、奉献”的拓荒牛精神,敢闯敢干,大胆探索,创造了遐迩闻名的“深圳速度”和“深圳效益”。

(三)帮助落后地区是深圳特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深圳是全国的深圳。没有全国的支持,就不可能有深圳的今天。全国支援深圳,深圳服务全国,帮助落后地区加快脱贫致富是深圳特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也是特区人民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和战略任务。深圳特区要为内地发展和全国的共同富裕多作贡献,这是深圳市委市政府一直坚持的方针。近年来,随着特区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在服务全国,支持内地发展经济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特区建立以来,上交中央和省的财政逐年增加,截止1995年底,深圳市累计到内地投资150亿元,兴建项目1400多个,远远超过特区成立16年来内地向深圳投资的总和。深圳特区吸纳了大量的内地剩余劳动力,每年汇给内地的劳务费高达60亿元,对内地的劳动力就业和农村脱贫致富起了较大的作用。深圳市委市政府把帮助欠发达地区作为一贯的指导思想,并把它付诸行动。从1989年起,市政府将市、区财政收入可用财力的2%,作为合作发展基金,用来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经济。为了支持“希望工程”,深圳开展“心连心”“1+1”助学活动,到1995年底,全市人民共捐款7000多万元,援建希望小学142所,资助6.39万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市财政还拿出1250万元,支持西藏建设。充分发挥连结国内外市场的桥梁作用,为兄弟地区招商引资提供各种服务和便利,帮助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千种商品从深圳口岸销往世界各地。特区的实践充分证明,小平同志关于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落后地区走共同富裕之路的政策是正确的,这既是特区的初衷,也是特区人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三、按市场经济规律帮助落后地区走共同富裕之路

(一)经济合作发展基金——走共同富裕之路的新尝试。共同富裕的道路怎么走?就深圳的实际看,“九五”期间需要资金1800亿元。其巨额资金都要深圳自己筹措,在财政并不十分宽裕的情况下,采取传统的捐赠方法,帮助落后地区脱贫致富,显然不可取,能否走出一条开发性扶贫新路子,深圳市委市政府借鉴世界银行等组织的经验,充分发挥深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先行一步的优势,决定每年从市区两级财政中拿出可支配财力的2%成立深圳经济合作发展基金,把有限的财力作为永恒的杠杆,流动发展,长期存在,按市场经济规律,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我们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缩小贫富差距,引导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决不能采取西方区域经济发展序列的“滴漏效应”,要积极主动地鼓励先富地区按市场经济规律帮助落后地区,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先富地区要把帮助落后地区作为自己一项长期的责任和义务。“帮助”不等于“施舍”,“责任”和“义务”也不是“一平二调”,而是按市场经济规律,互惠互利,互相协作,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优势互补,通过横向联合,来带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正如江泽民总书记去年6月视察深圳时所说的,“坚持发展经济特区以及沿海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同内地的横向联合,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做到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这对促进全国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缩小沿海与内地的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极为重要。”⑨

1989年10月,成立了深圳市经济合作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及办公室,并制定了《关于设立深圳市经济合作发展基金的暂行规定》,到1995年底,合作基金的累积达到4.2627亿元。据最新资料,截止1996年3月,基金在省内外共扶持了131个项目,累计投放资金3.9180亿元,还向27家内地企业提供启动生产资金9010万元。据基金办测算,基金所扶持的131个项目全部投产后,可新增产值20.8亿元,新增利税5.2亿元,促进了老区、山区等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深圳设立基金实行开发性扶贫举措,受到了中央和省的表扬和肯定。

充分发挥基金活力,帮助贫困地区增强经济“造血”功能。基金有两个特征:有偿贷款和坚持扶贫。既体现了市场经济规律,又体现了诚心扶贫。有偿贷款,使基金长期运作,坚持扶贫,才体现基金宗旨。基金以中长期固定资产贷款为主,利息为同期银行利息的一半。把有限的资金重点投放在贫困地区“造血”项目上,重点支持能扩大财源的生产性项目和有发展前景、效益好的地方骨干企业,对楼堂馆所、办公楼、娱乐项目一律不投放资金。在平远县,基金扶持6个“造血”项目,投放资金3260万元,使该县财政收入由1992年的2400万元,增加到1993年4600万元和1994年6000万元。迄止到96年3月,合作基金扶持面已深入全国40多个县市,当地领导都说:“凡是有深圳基金介入的项目一般都能盈利。”

坚持风险共担,调动合作双方的积极性。基金投放签合同,由基金管委会同用贷方政府签约,由贷方财政局担保,促进了双方共同配合,共同关心项目效益,维护合约。坚持民主决策,专家评估,科学筛选,严格把关,跟踪管理。在已贷放的131个项目中,只有3个因种种原因停产,仅占2%。

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山区水利资源丰富,由于资金、技术原因,优势始终难以发挥,严重阻碍了山区经济发展,基金选择了山区水电建设,以增加其“造血”功能。支持了广东五华县睦贤水电站、连州市柯木湾水电站、阳山县称架二级水电站拦河坝工程、新丰县曙光水电站、曲江县水坑水库工农渠供水工程、乳源县梯下二级电站等,重点支持了清远、韶关等石岩地区的8个水泥厂建设项目,增加老区、山区经济的“造血”机制。

坚持有借有还,滚动发展,良性循环,使合作基金永续下去,使扶贫事业永续下去。对还贷信誉好的企业,后续贷款即期投放,并可考虑扩大规模。对还贷信誉不好者,不仅暂停其后续贷款,还实行连带责任,暂停其他企业项目的贷款,形成互相督促的还贷机制,由于基金管理科学,使基金贷放综合到期还贷率达85%以上,有些地区达95%。

以基金为纽带连结特区与内地,形成多方位合作和互相支持的格局。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资源分布、产业结构等存在着不平衡性、差异性和互补性,这就为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提供了条件和机会,也为深圳基金投放内地,形成特区与内地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互相支持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山区和老区工业发展,也推动了特区产业结构调整。如深圳鹏基莱得计时公司,基金给予350万元支持,将生产线转移到梅州,使手表生产组装由亏转盈,月产手表玻璃达170万片,跻身东南亚前五名。

基金扶持“三点一线”战略,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如基金支持清远金泰集团印染厂,与深圳莱英达集团发展协作,印染加工线放在清远扶贫开发区,莱英达投资印染厂15%股份,负责印染布料的出口,形成前店后厂的产销格局。基金扶持深圳菜蓝子工程,在梅州、河源、肇庆建设6600亩蔬菜基地。基金投资60万元在梅县建立500亩沙田柚,供两地市场,基金还扶持内地商贸建设,扶持了梅州、河源、兴宁服装和小商品批发市场建设。基金还帮助内地融通资金,为梅州融通拆借4亿多元,驻深外资银行也开始向内地山区开发资源项目贷款。金融业的对口扶持,进一步增强了特区金融市场的辐射功能,加快了老区山区脱贫致富的步伐。

基金大力扶持内地的人才交流和人才培训。基金拨款110万元,为三峡库区举办8期共800人的干部培训班,与梅州市实行干部对口挂职锻炼,分期分批培训西藏干部和技术人才。总之,深圳市经济合作发展基金,真正履行了成立时关于先富帮后富,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初衷,为缩小我国贫富差距,探索按市场经济规律,实行开发扶贫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二)“三点一线战略”——特区与内地共富的桥梁。利用特区优势,依托内地,面向海外,借助“三点一线”发展战略,充分利用特区“外引内联”和横向经济联合的优势,带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推动“外引内联”向更高层次的“三点一线”模式转变。所谓“三点一线”是指利用特区,依托内地,面向海外,以产品加工、贸易、科技成果、资金和其他资源为纽带,将内地——深圳——国际市场三点连成一线,形成最佳组合,为我国企业占领国际市场赢得竞争优势和比较利益,并以此带动特区与内地的共同繁荣、共同发展,以共同联合促共同发展。

关于“三点一线”,深圳已积累和探索了六种形式:一是生产加工劳动密集型。把特区初创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转移到内地生产或在内地新建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在深圳接单,在内地生产,产品销往国外,形成深圳与内地的“前店后厂”的格局,截止目前已有500多家企业实现了这种转移。一方面发挥了内地劳动力、土地资源优势,降低了企业成本和费用,另一方面加速了深圳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换代的步伐,同时,又带动和帮助了内地经济的发展。二是原材料辅助材料供应型。运用深圳的技术、资金、管理,在内地原料产地设厂,使深圳的龙头企业有可靠的原材料辅助材料的供应渠道。三是协作配套型,以深圳的主机厂为龙头,利用内地的生产设备、厂房和技术力量,生产为主机配套的零部件、配套件和协作件,帮助内地充分发挥已有的生产力,培育内地与发达地区现代化大生产、大协作的机制,避免“大而全”“小而全”的僵化局面,使内地经济充分参与国际国内经济大循环。如深圳的自行车零配件协作配套厂设在江浙一带,程控交换机、手表和零配件协作厂设在“珠三角”一带。在深圳中华自行车厂的帮助下,一些默默无闻的小厂如广东汕头钢圈厂、肇庆钢管厂、浙江桐庐手把厂、江苏淮阴链轮厂都变成了效益非凡的现代化自行车大厂。四是技术开发型。深圳企业与内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姻,共同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或把国外先进技术引进内地,改造内地国有老企业、老产品、老技术、老工艺,帮助内地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如深圳用开发的电子自动控制技术改造广东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小水泥厂,减少了劳动强度,提高了产品质量和产量。五是参股控股型。深圳企业到内地参与国内老企业的参股控股,帮助内地国有老企业筹措资金,改进技术设备、加强管理,帮助国内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和走向国际市场,通过参股和控股,使不少内地长期亏损的国有企业和老企业,扭亏为盈,不但帮助其转换了经营机制,而且帮助其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参与国内外竞争。如牡丹江市电视机厂和陕西如意电视机厂通过与康佳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联营之后,生产名牌康佳彩电,使该企业丢掉了亏损大帽,成为当地的利税大户。六是出口基地型。深圳的大中型外贸企业在原料产地设立出口加工基地。给内地原料产地注入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使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并与国际市场联系起来;对深圳的企业来说,有了可靠的出口货源基地和出口商品供应,深圳与内地的两个优势互补,两个优势联合,形成了新的优势。三点一线战略,把特区的地缘优势转化为特区与全国共享的优势,从而为深圳与内地的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创造了条件。

可见,深圳人民在实践小平同志关于鼓励部分先富和先富地区帮助落后地区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理论时,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扶贫新路子,进一步丰富了特区“实验场”和“窗口”的内涵。

注释:

①②③④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第155页,第142页,第166页,第142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订本)》第109页、99页、118页。

⑦⑨《深圳特区报》1994年6月23日。

⑧《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69页。

标签:;  ;  ;  ;  ;  ;  ;  ;  ;  ;  

中国特色共同富裕之路与深圳扶贫实践_共同富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