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视野下的脱贫攻坚问题研究论文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视野下的脱贫攻坚问题研究论文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视野下的脱贫攻坚问题研究

喻态薪

(沈阳工业大学,辽宁 沈阳)

摘 要: 脱贫攻坚问题关乎人类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一直都是中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结合脱贫攻坚困境,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从指导方向及方法理论上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新的视角,探讨提供新视角是否也有新方法。

关键词: 脱贫攻坚问题;脱贫困境;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贫困问题是困扰人类向前发展的拦路虎,是社会公平正义挥之不去的“噩梦”。在脱贫问题的研究上,中外各方专家学者皆都有其独特的看法。国外学者主要集中在理论的研究方面:马尔萨斯在《人口原则》中就提出贫困的原因在于贫困者本身,而不是来自外界;阿玛蒂亚的权利贫困理论认为,应当把市场机制引入扶贫工作当中,政府和社会为贫困人口利用市场机制实现自主独立脱贫提供有利条件等等。而国内的学者主要是集中在扶贫政策理念上的研究、实际扶贫个案和脱贫经验的推广上:刘筱红等学者认为扶贫政策因随时灵活地不断调整以适应脱贫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何得桂,党国英等学者探讨并研究了在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工作的价值,总结并推广了一些县的扶贫工作和经验;也有学者在扶贫路径选择研究中提出,扶贫工作应坚持“一村一户一法”等具体观点,在这就不更多的列举了。

从各种角度出发的专家学者们没能全面的分析、彻底地把脱贫问题说透,换句话说,都没有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上。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角度出发,运用马克思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看待当下的脱贫困境以及扶贫的政策和理念,从指导方向及方法理论上为脱贫工作提供新的视角。

一 脱贫攻坚当前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脱贫工作并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2012 年我国的贫困发生率为10.2%,根据国家机构统计显示,我国连续6 年平均每年减贫1300 多万人,贫困发生率降到了2018 年的1.7%,这是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在我们满意欣喜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在脱贫工作迈入决胜期和关键期时,脱贫工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依然较多。

(一) 地方政府扶贫能力有限,扶贫主体单一化

脱贫工作在具体的实践当中,都出现了一种无论是资金上的帮扶还是服务上的提供都过渡依赖于政府的现象,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地方政府面临着财政资金不足的压力,在扶贫工作中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仅仅依靠政府一家唱“独角戏”的帮扶脱贫,既无法满足贫困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也无法完成国家的战略目标。扶贫主体单一化是扶贫政策方针不可持续的主要原因,政府的“输血”不足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政府自筹资金能力有限,大力度投入扶贫政策当中不可持续;另一方面,政府提供的帮扶模式和服务过度单一,没有可选择性。

(二) 管理制度碎片化,缺乏集中统筹

脱贫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大工程,在政策从顶层往下到达各部门时,由于缺乏统一的认知和价值取向,导致政策出现偏差和矛盾,使得扶贫工作政策有时候出现衔接不连贯甚至脱节的情况发生。各部门在具体实践当中往往缺乏对各部门明确的角色定位,缺乏对任务安排的统筹规划,使得各部门和工作组因为追求的利益和任务不同而各自为战,导致扶贫的效率低下[1]。在扶贫工作当中,政策是由民政、残联妇联、卫生计生、人社和合医等平行部门去执行,在执行的过程中会出现责任主体不明确的现象,比如项目的资金从哪出、帮扶对象由谁负责和具体的工作由谁来做等问题。在缺乏相应完善的激励机制下,各部门都抱着“各扫门前雪”的心态,对于非自己责任范围内的项目和事务采取拒绝和观望的态度。

(三) 扶贫资源配置失衡,出现了不同主体的利己策略

在脱贫攻坚的工作中,各地会出现一些脱贫后再度返贫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即来自于脱贫工作中的措施不合理,又来自于大自然的条件恶劣。在我国自然条件恶劣尤其是依靠农业项目脱贫的地区,受自然灾害影响的抵抗力较弱,落后的农业生产设施,不完善的农业气象预测,都会使得脆弱的农业生产遭遇重创,频繁的自然灾害是导致返贫现象发生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则表现在脱贫工作当中的措施不合理:当政府的优惠政策和帮扶力度减弱时,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往往会陷入停滞甚至倒退,此时便凸显出了大多数贫困地区扶贫政策中没有形成长效扶贫机制的弊端;政府公共平行部门在帮扶时出现短效性,片面的追求快速提高贫困群众的人民收入,一些政策和措施和当地的自然人文情况出现偏差,不太契合当地的发展;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不重视,贫困地区群众的社会保障程度低,当出现病情和自然灾害时就会发生“因病致贫”和“因灾致贫”等现象,导致脱贫出现反复。

(四) 先脱贫后返贫,脱贫出现反复

地方政府由于财政资金的短缺,需要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来实现地方的发展,所以在扶贫工程的项目中便出现了选择性,这种选择性便以政绩为导向而不是实际需求,只有出了政绩才能去争取更多的项目和资金。在政绩的考察标准中,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是重要的评价标准之一,所以地方政府会把大量的资源投入到产业扶贫当中,比如种植和养殖业等,通过各种方式在短期内提高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对于投资大见效慢周期长的卫生、医疗和保障体系的基本建设则不够重视。以政绩为导向的选择还体现在扶贫资源对“标杆村”和“模范人员”进行倾斜,寄希望于这些村和人员能早日脱贫致富,树立一个模范作用,有一个扶贫政绩以争取中央财政更多的帮扶和资金支持。在资源倾斜下,必然会出现脱贫“标兵”和“精英”,他们以自身利益为考量来决定扶贫资源的分配,使贫困群众被边缘化失去自主能动性。

二 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脱贫攻坚

中央财政下拨了大量资源用于脱贫攻坚,但贫困地区的资金不足依然存在,是制约扶贫政策实施的一大短板,在资金的筹集中政府一直扮演者举足轻重的角色,但是在面对全国脱贫攻坚这项大工程上还是显得力不从心[3]。立足于实际,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机制便越发重要了。政府可以动员社会资本、社会团体和金融资金进入脱贫攻坚的工程中,引导发挥社会力量筹集资金能力强、运行灵活和成本低的优势,形成较强的社会帮扶资源;还可以通过鼓励社会慈善团体捐赠和医疗卫生企业的定点帮扶,提升医疗健康服务水平,解决在健康扶贫这一块的瓶颈。通过多渠道筹资,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协调的扶贫主体多元化机制,解决扶贫资金不足的困境。

2)本实验中的混合菌群在原油降解的前期对中链、长链烃降解效果较好;而在降解的后期对短链烃的降解效果较强.

(一)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我国致贫的因素有很多,所以我们在脱贫工作中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走访调查、摸底排查对贫困群众建档立卡,使扶贫政策精准切合贫困户[2]。大病、残疾、重病家庭等因病致贫需要政府给予保障才能完成脱贫,政府应当建立和补充完善医疗保障体系;突发意外或者发生自然灾害情况等导致贫困的,因为本身具有劳动能力和经营头脑,只不过在资金和门路上缺乏支持,所以政府在财政、贷款、咨询和就业政策上应给予倾斜;子女上学、文化低下和资源匮乏等暂时性导致贫困的,政府和社会应共同为其提供学习的机会、物质的帮助和资金的支持,鼓励他们自力更生,尽早脱贫。

(二)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现扶贫主体多元化

毛主席在谈到“过河”时说过,方式方法便是船和桥,没有方式方法就过不了河,完成不了任务。我们的任务是脱贫攻坚,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便是我们在具体实践中完成我们既定任务的“船”和“桥”。马克思主义既能从全面、整体、长远和战略上的高度来看待和分析问题,又能让我们的视线穿透迷雾,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没有站在马克思主义这座人类理论思维最高峰上,我们就不可能把脱贫攻坚问题分析得透彻,提出有效长期的措施出来。

以碳酸盐为主的矿床主要包含钙质碳酸盐型矿床和镁质碳酸盐型矿床,一般矿物成分为方解石、石灰石和白云石等,同时还含有黏土矿物。这类矿床的地质成因一般为热液碳酸盐型、胶体沉积型和生物化学沉积碳酸盐型的矿床。在我国广西、湖南和广东三省碳酸盐岩地区,金属硫化物矿山经选别排出的尾矿分为四类:(1)方解石型尾矿, 如车河和黄沙坪选矿厂排出的尾矿 ;(2)白云石型尾矿, 如泗顶和古丹选矿厂排出的尾矿;(3)白云石-方解石混合型尾矿,如凡口选矿厂排出的尾矿;(4)铁白云石型尾矿, 如老厂选矿厂排出的尾矿[12]。

(三) 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立多部门的协同联合机制

以政府为导向的脱贫攻坚,把“政绩”放在了工作首位,在政策的设计和制定时就会更多的偏向于快速提高贫困群众的人均收入,而忽略了贫困群众的实际需求,这也是精准的政策在具体实践中出现偏离的重要原因[4]。因此,我们要改变以往扶贫政策中贫困群众的边缘化地位,坚持群众路线的方法,调动贫困群众脱贫的积极性,让群众在资源分配和政策制定中处于优先位置和主导地位,既成为脱贫攻坚的受益

(2)沟槽辊转速对均衡室进口压力和溢流室压力的影响规律受到进口角度的影响,通过设计合理的进口角度可以使溢流室压力与喷浆速度之间的关系为单调二次函数,这就可以实现通过调节溢流室压力来调节喷浆速度的目的。

(四) 坚持群众路线的方法,在扶贫实践中实现角色变化

由于相关平行部门在脱贫工作中的价值追求和任务各有不同,导致行事效率低下和政策不连贯脱节等情况时有发生,使扶贫政策的落实不仅缓慢还会有所偏差,这就要求我们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去调整我们的管理制度,建立多部门的协同联合机制。首先,要建立一个扶贫部门的工作小组,由民政、残联妇联、卫生计生等各部门领导成员牵头组成领导小组,共同负责脱贫项目的推进和实施;其次,在工作小组内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的把扶贫情况组织交流汇报,对脱贫工作中的政策进行自评和互评,出现问题与困难共同协商解决;最后,在工作小组内建立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考核机制,这种机制是平行部门之间的考核,在保障各部门扶贫效益的同时,也可以加强领导干部和基层工作人员对扶贫工作的重视。

者又成为脱贫攻坚的代言人。地方政府在扶贫资源分配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导致了扶贫资源在分配中的低效和不精准,政府应该转换自己的角色定位,从主导者变成协调者,协助贫困群众进行脱贫实践,为贫困群众为主导的脱贫实践提供资源和技术。

4.2 重视情境教学策略,提升解读信息能力 在解题过程中,第一步则是“读题”。如何在有限时间内,最大化地获取题干中有效信息、解读数据和图表等,是进行高阶思维的基础。创设情境的目的不是情境模式,而是将联系生活实际、科技论文等内容组织成新的教学素材,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发学生思考和读取素材中的生物学信息,并进行比较与分析。例如,在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可在课堂上重现渗透现象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结果的能力,为下一步的逻辑思考与综合分析做好铺垫。再如复习“模拟尿糖的实验”,可将今年全国卷第31题改编成情境素材,用图表等展示部分实验数据,以设问的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分析实验。

(五) 坚持可持续的发展,增强贫困地区和人口的“造血功能”

脱贫攻坚中直接给钱给物,只能解一时之渴,不是长久之计,脱贫不返贫,才是真脱贫。在脱贫攻坚中我们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增强贫困地区和人口的“造血功能”,才能真正实现摆脱贫困,走向致富。在脱贫工作中,我们要在具体的实践中去准确地摸清掌握贫困群众、贫困地区的情况,探索完善长效的扶贫机制,强化产业扶贫,加大技能培训和帮扶力度,整和支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服务业,增加贫困地区的就业机会,让贫困群众有稳定可持续的工作岗位[5]。脱贫工作要做到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和不摘监管,保持政策稳定性和长效性,切实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不返贫。

三 结语

本文在总结分析我国当前脱贫攻坚面临的困境及原因的基础之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指导脱贫攻坚工作,把脱贫工作指导方向和方式方法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上,建立一个脱贫工作的理论框架,为我国脱贫工作提供一些建议和对策,并探讨新的视角能否为我国脱贫攻坚提供新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周莲英.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46):293-294.

[2] 李金蔚.农村返贫现象发生原因及遏制方法的思考[J],管理观察,2018(17):63-64.

[3] 陆婵媛.脱贫攻坚背景下农村健康扶贫的实践路径研究——以贵州省苗县为例[D].华东理工大学,2017

[4] 何华征,盛德荣.论农村返贫模式及其阻断机制[J].社会经济探讨,2017(7):95-102.

[5] 王伯承,倪嘉颢.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视野下的我国农民工回流问题[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8(4):7-13.

本文引用格式: 喻态薪.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视野下的脱贫攻坚问题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58):216-217+228.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58.100

作者简介: 喻态薪(1995-),男,汉族,贵州遵义,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标签:;  ;  ;  ;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视野下的脱贫攻坚问题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