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医院中,儿科是非常重要的科室,在儿科中,消化系统疾病非常常见,并多发于春夏季节。长期多发性消化系统疾病会导致小儿患者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出现一系列的脱水、腹泻、腹痛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危及生命导致患儿死亡。对于常见的一些消化系统疾病,需要及时有效的临床检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这对临床上治疗儿科消化系统疾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重点探讨常见的一些儿科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检验,以期为临床治疗儿科消化系统疾病提供诊断依据。
【关键词】儿科;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临床检验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8-0047-01
引言
在儿科中,消化系统疾病是最为常见的疾病种类之一,其发病率位居第二,仅次于呼吸道疾病,致病原因多、类型多样,其中儿童腹泻、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十二指肠球炎、炎症性肠病是困扰广大家长和危害儿童健康的主要病种,尤其小儿的消化系统神经体液调节及免疫功能尚不健全,对于细菌、病毒的抵抗能力较为脆弱,增加了小儿患病的概率和治疗难度。临床治疗中应该结合小儿自身特点,选用效果好、副作用小的药物。随着微生物科学的发展,微生态调节剂的应用成为治疗小儿消化系统疾病的新方向,其能够调节小儿免疫功能失衡,恢复消化系统菌群平衡。
1轮状病毒性肠炎
导致肠道炎症的最主要诱因就是轮状病毒感染,常见发生于1岁以下的婴幼儿,高峰期主要发病于秋冬季节。临床上主要表现是无诱因性呕吐、腹泻、发热等症状,可伴有咳嗽、咳痰等上呼吸道症状,大便次数超过5次/d,多出现无腥臭样的稀水样便,蛋花样便。显微镜检可出现白细胞。除常规检查还需要考虑病毒感染,要做病毒抗原检测以进行鉴别诊断。①电子显微镜下可以针对病毒的典型形态进行特异性的诊断,其阳性率超过90%。②病毒特异性抗原检测主要包括酶联免疫反应、补体结合试验、免疫荧光检测等方法。其中病毒核酸还可以通过蛋白凝胶电泳、双链核酸杂交、PCR等方法检测。特异性最好的是双链核酸杂交,敏感性最好的是PCR。同时在血清抗体检测中,主要是采用免疫荧光进行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在检验上具有诊断意义。
2急性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主要是由于感染痢疾杆菌而引发的一种肠道传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腹泻以及发热等症状。临床上在对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进行检验时,通常依靠专业的实验检测来诊断,一般来说,检验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血象。急性期中性粒细胞和末梢血白细胞总数明显上升;(2)检查粪便常规。肉眼对大便性状进行观察,可见粘血便、脓血便、血水便以及脓样便等,通过显微镜检查,可以看见大量的吞噬细胞、红细胞以及白细胞;(3)培养粪便细菌。取患儿新鲜粪便的脓血便送去试验室培养,按照常规方法进行分群分型、血清鉴定以及生化检验。通常包括宋内、福氏以及志贺等类型不同的痢疾杆菌;(4)心肌酶检测及血生化检查,可以对患儿进行心电图检测,如果患儿有接触过痢疾患者的病史,对大便进行镜检,显示每一个高倍镜视野脓细胞>15个并有红细胞时,可以确诊为急性痢疾。
3急性阑尾炎
在针对儿科的急腹症时,急性阑尾炎非常常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右下腹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相比于成年人的急性阑尾炎,小儿阑尾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更加严重,同时诊断的难度也比较大,通常在临床上主要是依靠体格检查以及病史的采集来进行判断。对于头晕、呕吐伴有腹部的疼痛和不适超过5h以上的小儿患者,都应该及时考虑是否是由于急性阑尾炎导致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同时需要将核左移、末梢血白细胞总数升高、体温持续超过37.5℃等纳入该疾病的诊断范围,结合腹部检查出现的固定右下腹压痛等特点进一步的确诊。针对非典型特征的阑尾炎患者,临床上可以采用腹腔穿刺术,将抽出的脓液进行化验然后确诊病情。也可以通过腹部超声的辅助检查,对腹腔内的阑尾大小、是否存在脓液和粪块进行协助诊断。
4蛔虫
在小儿肠道中,寄生虫症非常常见,蛔虫症就是其中一种,不仅可以引起诸多肠道疾病,如睡眠不安、食欲不振以及阵发性脐周痛外,严重的情况下,还可以诱发诸多并发症,比如肠穿孔、肠梗阻以及胆道蛔虫症等。临床上在对蛔虫症进行检验时,可以将典型的临床症状作为基本依据,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1)患儿出现气急、咳嗽、吐血丝痰、发热以及哮喘等症状,病情比较严重的患儿,可出现呼吸困难、胸痛以及咯血等症状,此时可考虑为爆发性蛔虫性哮喘;(2)患儿有明显的腹痛感,腹痛部位位于脐周或腹部,经常有反复性发作,伴有呕吐、食欲不振、便秘、恶心以及腹泻等症状,同时也可以出现磨牙、睡眠不安等症状。临床上在对蛔虫症进行判断时,除临床症状外,还可以进行相关的临床检验,比如:(1)询问病史。患儿入院后,询问患儿家属,患儿是否患有蛔虫病病史,是否有便中排虫史或吐虫病史;(2)镜检。取患儿大便,进行显微镜检查,可见蛔虫卵;(3)临床体征。患儿的手指甲上有清晰可见的白色小点,面部存在白斑,检测小儿呕吐物蛔虫,结果显示为阳性。
5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主要是在胃部黏膜内存在,长期情况下会导致慢性炎症,出现胃炎。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幽门杆菌与胃十二指肠疾病息息相关。在临床上主要是通过快速尿素酶实验,受检测标本放于尿素酶试剂中,如有感染,高活性的尿素酶能迅速使尿素分解产生氨,使试剂变成碱性,pH指示剂显色,为阳性。形态学及血清学检查,胃黏膜组织切片,同时检测幽门螺杆菌抗体IgM。若形态学(涂片或组织学染色)呈阳性或是尿素酶依赖实验呈阳性均可确诊。
6微生物调节
微生物学认为人类是处于一个细菌、病毒、真菌、衣原体等构成的微生态环境里,人体细胞与细菌细胞是以1∶10的比例共存的,而肠道中所涵盖的菌群种类和数量最多,约占80%。这些菌群的对于患儿的生理结构、免疫功能、营养吸收等均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能够帮助患儿保持肠道微生态平衡,预防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基于此,现代医学将微生态学作为研究重点,并将微生态调节剂作为小儿消化系统疾病治疗的新方案。通过微生态调节剂的使用可补充肠道有益菌或促进有益菌生长,从而调节和重塑患儿主肠道菌群间的微生态平衡,治疗内源性和外源性微生物引发的消化系统疾病,以菌制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且可规避抗生素可能引发的毒性效应、耐药菌株增多、微生态失衡等问题。
结语
综上所述,消化系统疾病是儿科疾病中常见高发疾病之一,在临床上具有高发病率,同时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生命质量以及身体健康。临床诊断和临床检验需要进一步的结合,尤其是根据典型特征以及检验报告,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确诊,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治愈率。同时针对小儿常见病、多发病,需要在饮食和日常生活中及时调理,提高免疫力。
参考文献
[1]黄卫华.浅谈常见儿科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检验[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27):5632.
[2]赵艳萍.小儿急性阑尾炎诊断中尿常规检验与C-反应蛋白的临床价值[J].当代医学,2017(36):47-50.
[3]王建玲,张忠平.小儿急性阑尾炎首诊误诊68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29):144-145.
[4]徐铮,马晓莉,刘燕玲,等.简述轮状病毒感染及其防治措施[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7(11):3-4.
[5]黄凯伟.消化系统疾病药物临床合理使用分析[J].当代医学,2011,21(8):30-31.
论文作者:陈昊星
论文发表刊物: 《医师在线》2018年9月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4
标签:小儿论文; 患儿论文; 系统疾病论文; 儿科论文; 阑尾炎论文; 蛔虫论文; 肠道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9月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