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山区农业发展急需战略思考_农业论文

我国山区农业发展急需战略思考_农业论文

我国山区农业发展急需转变战略思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发展论文,山区论文,我国论文,战略思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广大山区特别是贫困山区,到20世纪末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向着小康方向前进。为 此,笔者已在文献[1]中指出21世纪山区面临的新挑战。这种挑战集中起来说,是山区的 生产模式、观念、传统与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不相适应引起的。为迎接挑战,山区必须进行 一次新的思维革命、体制创新、战略调整和产业提升。

农业是山区的基础产业,也是大部分山区的支柱产业。山区未来的新经济增长点、新产业 的创立、扩展,大部分离不开绿色植物的支撑。但山区农业开发在21世纪面临着新的发展态 势和挑战。为此,我国山区农业必须实施并逐步实现战略观念的转变,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 的道路。

1 从因地制宜到因市制宜

农业发展受到较严格的自然环境条件,即农作物生态条件的限制。因此,因地制宜是农业 立足的基础。农业生产的门类、种类、品种、种植周期、种植模式和方式等要符合自然条件 的要求才能有所收获。在过去长官意志的年代,以盲目的命令,计划经济的“权威”代替客 观规律的事屡见不鲜。不该种双季稻的勉强种双季稻;不该密植的无限制密植;东北的水稻 品种硬性搬到南方种植;南方热作被随意推广到北方等等。这类因地不制宜的“瞎指挥”造 成的损失之大,时间之长,教训之惨重,世上、史上都是罕见的。因此,提倡因地制宜这个 本是十分简单的种植原则,在中国却要经历无数次的磨难,才得到比较彻底的改正。广大山 区农民取得因地制宜的自主权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珍惜这个成果。

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因地制宜的农业种植原则只是获得农业成效的必备条件,而不 是充分条件。在一个区域内,甚至一块田地内,能适合因地制宜种植原则的农作门类、种类 、品种乃至种植模式是多种多样的,暂且不说那种种植方式和模式能达到数量、质量较优; 关键还在于那种产品能真正与市场相衔接,取得实际的效益。否则,即便种植丰收了,收入 未必就能增加。极端的情况,还可能是增产减收,甚至大增产而成为大负担。前些年,我国 长江沿江柑桔丰收了,但没有市场,果品烂于枝头。类似的情况,近年比较普遍,在交通不 便的山区情况更突出。因此,提倡因市制宜,按市场需要布局种植结构,种植产品,甚至按 市场需求,调整种植时间(如反季节蔬菜),却是必须考虑的。

进一步说,在当代科学技术条件下,“因地制宜”可以通过人工和技术加以调控(如温室栽 培、无土栽培等),而市场是只见不到的手。没有市场的产品就要成为废品。对广大山区来 说,培育市场是当前最迫切的任务。因地制宜地种植一种作物,要按机会成本的大小加以考 察,那种作物或产品既能因地制宜,又能适应市场需要,其市场价值大,就应发展它;反之 ,尽管因地制宜,若市场效益差,耽误了有市场前景的种植,则要付出巨大的机会成本,是 不合算的。

2 从空间距离到时间距离

边远性,远离经济中心是山区经济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生产地与经济中心(区位中心)的 空间距离成为产业布局重要的决策因素。任何区域之间的空间距离是一种客观存在,人类无 法增长或缩短。

不过,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时间距离是比空间距离对发展更起作用的因素。随着交通 、信息业的飞速发展,空间的障碍或不利影响,可以被现代交通工具所克服。现代产业发展 所要求的,是可通达性、速达性,是对市场响应的速度。在某种情况下,空间距离长的两地 的 联系或通达时间较之两地空间距离短的时间还要快得多。我们现在可以用半天时间(10h~12 h)实现太平洋东西岸的通达;但我们却往往难在一天内实现一个山区县域内的城乡、乡乡或 村村之间的通达。因此,山区空间距离的劣势必须通过现代交通通讯条件的改进来克服。 我们在研究重庆市与周边各山区县的经济联系时,发现时间距离与经济空间作用强度、经济 空 间作用效率、经济发展空间差异有密切关系[2]。可见,山区农业的发展,大量农产品、 畜产品要加入国内外市场循环,关键是缩短时间距离。

同样,在旅游业的发展上有著名的4h原则,即在4h内游客可以到达的旅游景区、景点,有 较大竞争力。因此,发展山区旅游业特别是山区特有的生态旅游、农业旅游,要尽量与大的 游客客源地保持有快速到达的交通条件。

对于山区农业而言,从长远上看,产品的归宿将主要不是山区的自给,而是进入平原区、 城市、全国、国际市场,缩短时间距离是当务之急。当前,缩短时间距离的办法是:(1)根 本上改善山区交通条件,特别是等级公路和机场的建设;(2)将广布于山区(特别是高、中山 )的聚落逐步集中到交通沿线、城镇;(3)大力发展信息业,程控电话、移动电话、电传、电 子邮件、电视等,加快信息传递与交流,提高市场响应速度。

3 从农户到农庄

以户为农业经营实体、千家万户分散以几乎同一的模式从事小规模的农作活动,是我国传 统农业的重要特征。在平原区域或城市郊区,由于人口稠密,农村居民聚落规模较大,虽分 散经营,但易形成一定区域内的规模种植。目前,我国普遍推行的农户+公司模式,虽然以 公司为依托,但农业经营的实体,基本上仍以户为主。在我国山区,以各户自给自足的耕作 模式更典型,并且,户与户之间,村落之间多成零星点状散布,缺少经济上的联系和农业经 营上的合作,种植的规模效益很低,农产品的收购、储藏、运输也困难。

现代农业的发展,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经营是必由之路。规模化的重要标志是经营者 借助现代机械、运输和其他管理手段,使人均种植面积十倍、百倍乃至千倍于传统农业经营 者,以取得高效益的回报。专业化的标志是按农业内部分工,将耕作、种子、化肥、农药、 植保、收割、储藏、加工、运输等分别专户、专人经营,并共同构成完整农业经营体系。近 年来,在我国山区,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竞争的需要,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的苗头已经出现, 如林果业、药物种植业、饮料植物种植业、养殖业等开始出现大户、专业户大规模经营的范 例,成千上万亩的杜仲、皂素植物、银杏、柑桔、苹果、沙棘、葡萄、花卉等种植基地已出 现:草场或草植业的大规模承包经营也已开始,这是一个良好的势头,只是目前经营者大多 为外来企业家或当地技术、管理人员,真正山区农民步入大规模种植经营或专业承包的尚不 多。因此,改变传统自给自足观念和小农种植模式,鼓励农民壮胆接受市场挑战,敢于承担 风险,在扩大规模效益上下功夫,为山区农业基地化、集约化发展闯出路子,是正当其时。 我国山区较之平原地区,有较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发展多种经营、农林复合系统的优势,如何 将多样性优势与规模化优势统一起来,创立我国山区新的农业产业模式,是我们今后应该努 力的方向。

4 从数量到质量

解放后,我国农业发展的几次大起大落,导致几次的灾荒和40多年的粮食紧张局面。广大 山区更长期处于欠温饱状态。解决12亿人口的粮食问题一直是世界关注的问题。对广大山区 而言,求温饱是脱贫的第一个目标。在这种背景下,不论是粮食、经济作物,以量取胜一直 是 一个决策偏好,久之形成一种默认的农业导向。近年来,随着全国农业形势的好转和居民生 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的买方市场开始出现,原本欠温饱的我国广大山区,在一定程度上变成 我国城市区、平原区、沿海经济发达区的后勤基地。在计划经济时期广大荒芜的山野现在不 少已变成花果山、米粮川。山区生产并大量充斥市场的水果、干果、药材、菌类、畜产品等 ,是构筑我国农业买方市场的主力军之一。尽管目前山区仍然比较贫困,但山区面积大,农 业潜力只要有一定的发挥,农业产量就有很大增加。由此,山区农业买方市场的形成,要求 山区农业提供的不只是充足的量,而是高质、优特产品。从目前山区农村的情况看,农民在 扩大农业产量(特别是总量)上较有经验,技术较成熟,而在提高产品质量上,既缺乏思想准 备,也缺乏经验和技术。因此,将山区农业发展重点由量向质的转移,是迫切的战略选择。

山区本身具有发展优质农产品的天然优势,如目前广大消费者青睐的绿色产品、天然药物 产品、土特产品、畜肉蛋产品、天然饮料产品等,山区有独特的优势。当前,关键是要有质 量意识。必须认识到,山区农民由于受文化知识的限制,习惯于“眼见为实”。而数量往往 是可见的,质量(特别是绿色无污染产品)往往是肉眼分辨不出来的。加之目前假冒产品充斥 市场,对优、名牌产品造成极大的冲击。因此,提高农业产品质量决非易事。但这是一种客 观要求,是不能回避的。山区农业的效益在于优质、名牌产品的诞生、发展,我们要知难而 进,打开山区农业效益的新途径。

5 从抓粮到挣钱

当前,粮食生产虽然仍是农业的基础,是农村稳定的保证,但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 增加农民收入就是主要任务。从抓粮食向挣钱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山区农村和农业到了一个 新的发展阶段。实质上,也对农业发展提出新的战略目标。

当前农村突出的矛盾是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慢、负担重、贫困面广(缺钱花,市场消费水平低 ),与城市的差距在扩大。改变这种局面的根本着力点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开 辟农民增收、创收的新途径。为此,又需要有相关的战略思维转变和战略发展重点转变。

1.农业结构由以耕作业为主转变为林牧渔、养殖等高效农业为主;耕作业由以粮食种植为 主转变为在保证粮食生产基础上的多种经济作物经营为主。通过这种转变,拓宽山区农业的 发展空间和增收渠道,发挥山区农业多样性、综合性优势,为山区农民创收增加更多的资源 、门路和机会。

2.实现由农业向农业加工工业,即向农业产业化的过渡。只有通过农业加工业的发展,延 长 农产品的加工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带动与此相关的农业机械、农业运输、农业储 藏、农业通讯、农业水利、农业技术配套等的发展,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解放山区生产力。我 国山区农业产业化目前尚处于萌芽状态,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就拿我国山区当前广泛发展 的中药植物种植和基地来说,国际市场植物药年销售额约160亿美元,我国出口额仅占3% ;国际年销售中药材300多亿美元,我国只占5%的市场份额。“洋中药”已占领中国1/3的市 场。

再如,我国银杏产量占世界的90%,是目前广大山区广为种植的植物药物,估算种植面积约 20万hm2,银杏果产量约1.5万t,银杏叶产量约1.8万t。目前产量能满足国际市场的1/3。 但 银杏原料:机制品:药品的价值为1∶5∶100。由于我国加工能力极有限,现主要是出口银 杏原料和粗制品然后从国外买回药品。若能发展我国自己的银杏成药加工,我国银杏种植业 的效益就能成10倍增长。我国现有药用植物11 146种,常年栽培的药材有200多种,仅320种 常用的植物药材的总蕴藏量就达8 503万t。可见,若我国中药加工业有新的发展,不但可以 进一步扩大我国中药植物的种植,更重要的是可以大大提高山区农业的效益。

6 从生存到生态

我国广大山区农业几千年来一直以求居民的温饱为中心。长期以来为粮食而扩大耕地、陡 坡垦殖;为“吃饭”财政砍伐天然林;为生存而牧区超载放牧。结果,导致我国广大山区普 遍存在严重的土壤侵蚀、水土流失、森林锐减、草场退化、沙化,并诱发严重山地灾害。而 农药、化肥的滥用,又引起土壤和农作物的严重污染,农产品质量严重退化。山区生态破坏 ,农业生态环境恶化,不仅威胁山区农业的发展和山区居民的生态安全,而且构成对全国江 河流域的危害。为此,对山区进行生态恢复与重建,将山区建成全国生态安全屏障,已成为 全国人民的心愿。山区人民也已从自身遭受的生态灾难中,体会到只有建设生态农业,建成 生态安全体系,才有山区的未来。由此,实行由生存农业向生态农业的转移就成为顺理成章 的事。

我国山区农业发展的生态方向有极丰富的内涵,包括退化农业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3] ;山区农业生态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山区农业环境的保护以及集利用与保护为一体的农 林复合系统建设[4]、农业生态旅游、速生经济生态林建设等。当前主要是:

(1)抓好天然林保护和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对水土流失进行综合整治,通过山区植被的 建植、恢复和对水土流失流的控制,改善山区农业发展环境,为山区农业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如天然药物开发,优质菌类开发、农业生态 旅游开发等,壮大山区经济实力,巩固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成果。

(2)发展绿色产品。充分利用山区远离城市工业污染源和山地生态多样性、特异性的优势, 严格按生态产品和有机产品要求,培植绿色种植业、畜牧业,提高山区农产品的档次和经济 效益,扩大山区农业发展空间和影响力。

(3)按生态原理,配置农业生态系统。即利用山区垂直生态系统的多层结构,对山区农业进 行合理布局和组合,建立农、林、牧相互保障的立体农业复合体系。微观上,以高乔木、小 乔木、灌木、草本构造人工农业复合系统,形成多层次、多种类的农林复合系统,提高农业 产品的多样性,并营造保持水土的农业种植模式。

(4)建设人工草场,提高草场载畜量,克服草场严重超载现象。同时,加强草场鼠虫害防治 工作,恢复草场植被;实行牧区定居,摒弃以畜粪为燃料的传统,发展生态能源,让畜粪回 草。

7 从经验到科学

山区经传统农业的技术载体是有经验的农民,“老农”长期以来成为农业生产技术的主导 力 量和传人。“老农”的技术资本是祖传的经验和自身生产累积的经验。其经验主要不是来自 于科学的思维,而是直接、感性的经历和失败与成功磨炼的体会。经验当然仍有可取这处, 但传统农业经验与当代科学技术有巨大差距:(1)经验是零散的,感性的,不能上升为科学 ;(2)经验是粗放的,不能形成严密的理论与方法;(3)经验往往是保守的,难以接受新事物 ,引进新技术;(4)经验受时空限制,在农业领域其适应范围局限大。总之,传统经验是小 农经济的产物,属于传统农业社会的知识层次。

因此,山区农业的开发,以科技代替经验,已成为迫切任务。对于山区而言,科技投入任 务最迫切,也最艰巨,实施的难度最大。当务之急是加大发达地区、城市地区对山区农业科 技开发、支持的力度;同时,加大山区科技人才培养,科技知识普及;建立健全适应山区的 农业科学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

当前,山区农业科技,需要有宏观的农业发展规划,特别是对天然林禁伐,陡坡耕地退耕 还林,草场开发与保护,水土保持,经济林、生态林建设等应作出科学的规划、安排、配置 和布局,为山区农业发展指明方向。更重要的是要将现有农业先进技术在山区集成示范[5 ]、推广,包括农林牧优良品种的筛选、引进、试验、推广;高效农业的耕作、播种、 管理试验示范;名特优绿色农业开发综合配套技术与基地建设示范;坡改梯生物治理技术与 示范;退耕还林还草的模式选择与示范;薪炭林、速材林、生态林人工建植与复层混交经营 技术;农作物优质高产综合开发技术;资源植物、药物植物的开发、基地建设与产业化示范 ;生态聚落、生态村落的建设与示范;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关键技术与示范;干旱区节水农业 技术与示范;人工草场建植与草饲动物的发展技术与开发模式;农林草病虫害、鼠害综合防 治技术、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模式与示范等等。通过项目实施,提高山区农业整 体科技水平,同时,培养、造就山区农业人才。

8 从单一到综合

山区农业问题,实质上是农业问题、农民问题、农村问题的综合,农业的概念除了超越传 统耕作业,建立农林牧渔大农业的概念外,关键是建立农业系统的观念,即农业产业化、市 场化、科学技术化、生态化等综合的观念。因此,发展山区农业,从思维角度,不能仅就农 业论农业,实质上应将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体化的系统,整体思维、立体思维,建 立山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大系统观念,实现山区农业与山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 教育、管理等协调发展的有序运转机制,建立全方位对外开放的体系,引入山区外的人才、 资金、技术、信息、市场、观念与山区的资源、生态环境相结合,实现山区内外优势互补, 实现山区与发达区的交流、通达、互相促进。

就农业内部而言,农业生产者、经营者、管理者和农业市场开拓者,要将山区农业商贸、 市场流通、金融信息等作为思维与决策的领域。农民已不能再拘泥于农业地块,而应该与农 机、化肥、农药、植保、耕作、收割、储藏、运输、加工、出售等部门和环节相联系。打破 传统农民特别是封闭山区农民孤立、局部、自给自足的思维方式,引进系统、开放、立体、 动 态思维[6,7];农民不仅要关心自己的田头地块,而且要关注村、乡、镇、区域、国内外 的发展动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总之,21世纪山区农业发展要求的是整个山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经济、环境的全面提 高 ;发展的目标不只是跟粮食仓库接轨,而是与国内外大市场、大社会接轨;发展的主要空间 不只是土地、耕地,而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各个领域;不只是农业技术、种子、农药 、化肥、农具等实物、硬件,而是观念、意识、讯息、技术、人才、管理等软件;以及发展 大系统中软硬件的综合、优化配置。农业发展依托的对象不只是自然资源,而主要是市场资 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即包括所谓的硬资源和软资源[8]。这既是山区农 业和农村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也将是一场新的革命。

标签:;  ;  ;  ;  ;  ;  ;  

我国山区农业发展急需战略思考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