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风险新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论论文,风险论文,银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风险是银行经营的基本特点,随着市场和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银行风险显得更加突出和难以对付。尽管各国对银行风险采取了更加完善的防范与管理措施,但银行破产倒闭事件仍然接连发生,成为长期困扰银行业的重大现实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对银行风险进行思考和研究,弄清银行风险及其发生机制,尤为重要。
一、对银行风险的重新认识
对银行风险的界定,反映着人们对银行风险的认识水平,是研究银行风险的理论基础。理论界一般把银行风险定义为:由于种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使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蒙受损失或获得额外收益的可能性。以这个定义为理论基础,我们展开如下分析。
1.关于银行风险的可能性。所谓银行风险的可能性,是指银行风险处于潜在的状态,表明银行风险的各种特征还没有明显地完全地表现出来。因而并不会对银行造成现实的重大的危害或损失。银行风险的可能性是由于种种不确定因素决定的,只要这些不确定因素存在,银行风险就不可避免。因此,银行风险又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银行风险这种客观的可能性,对于经营好与经营差、规模大与规模小的银行来说都是一样的。只是经营好和规模大的银行在其经营活动中,种种主客观因素使银行风险始终处于可能性或潜在的阶段,而经营差与规模小的银行,则容易使银行风险由可能转化为现实。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就是要更加全面、准确和及时地认识种种不确定因素。
银行风险不仅具有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具有现实性。只有现实性,才能给银行带来重大的损失或额外的收益。如果在理论上只强调银行风险的可能性,会在人们的认识上和思想上产生如下的误解和偏差。 (1)银行风险的可能性虽然是客观的,却是无法具体把握的,从而使人们在银行风险的防范与管理中,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 )银行风险的可能性,是按照概率发生的,也可能不会在本业务或本银行发生,由此导致人们对银行风险的轻视或存在严重的侥幸心理。(3 )银行风险的可能性,使人们认为银行风险比较遥远和虚幻,因而在银行经营中只看到高收益,看不到高风险,甚至为了追求高收益,甘愿承担高风险。所以,仅仅把银行风险局限于可能性方面,是导致人们轻视银行风险,盲目经营高风险业务的重要理论来源。
2.关于银行风险的现实性。所谓银行风险的现实性,是指银行风险处于显性状态,从而使银行风险的各种特征充分全面地显露出来,并给银行带来重大的无法挽回的损失或额外收益。如果说银行风险的可能性主要是由于客观因素决定的,那么,银行风险的现实性则是由主客观两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客观因素,就是在银行经营中存在的种种不确定因素,它主要来源于银行经营的外部环境。主观因素主要来源于银行经营的内部,是银行主观努力的各种表现。对于银行风险来说,客观因素是产生银行风险的条件和基础,主观因素是产生银行风险的根本原因。(1)客观因素具有不确定性,即不确定性越大, 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不确定性越小,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就越小。所以,不确定性与银行风险成正相关关系。(2)客观因素的不确定性是相对的, 其中主要取决于人们掌握信息的充分性。即人们掌握某类信息越全面、及时、真实,这类信息所反映的事物的不确定性就越小。反之,不确定性就越大。信息的充分性与人们的主观努力是密不可分的,是由主观因素影响和决定的。所以,信息的充分性与不确定性成负相关关系,与人们的主观努力成正相关关系。(3)人们的主观努力及其效果, 对银行风险的客观可能性起着放大和缩小的作用,促使银行风险由可能向现实转化。如果人们能够科学合理地认识银行风险,按照科学管理理论与方法对银行风险进行防范与管理,保证经营决策与管理不出现大的失误和漏洞,就能够降低银行风险的不确定性,增强银行经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减少风险损失。如果人们对银行风险存在种种偏差和误解,并且在经营中不按照科学管理理论与方法进行管理,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盲目作出决策,必然使银行经营失误增多,导致银行风险的不确定性的提高,造成银行风险发生。所以,银行经营过程中的种种失误是导致银行风险发生的最直接原因。
3.银行风险由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如果没有银行风险的可能性,银行风险就不存在。如果没有银行风险的现实性,银行风险会始终处于可能性或潜在阶段。只有银行风险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同时存在,银行风险才会形成和发生,成为现实的银行风险。所以,银行风险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性是银行风险的起点和基础,现实性是银行风险变化的自然结果。在银行风险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是银行风险机制。正是由于这个机制的存在,才使银行风险由可能转化为现实。这是目前的银行风险理论还没有充分认识的重要内容,也正是本文重点探讨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在理论上科学地揭示银行风险机制,对于银行风险的认识与防范将具有重大意义。
4.基本结论。我们将以上分析归纳为以下内容。(1 )银行风险具有可能性和现实性,反映了银行风险形成过程中的两个极点。可能性是初始点,现实性是终结点。我们平常所说的银行风险,多数情况下是指银行风险的终结点。这种观点所揭示的银行风险是一个过程,其理论意义在于帮助人们树立银行风险的完整认识,其现实意义就在于将银行风险由虚幻变为可捉摸的现实对象。(2 )银行风险由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存在一个人们还没有充分认识的银行风险机制。这是银行风险形成或产生的关键环节。揭示并控制这个关键环节,对提高银行风险的可操作性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 )由此我们可以把银行风险重新概括为:银行风险是在银行风险机制作用下,由银行风险的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
二、对银行风险种类的进一步分析
由于影响银行风险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所以银行风险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不同的标准对银行风险进行科学归类,是认识和有效管理银行风险的重要基础。目前理论界对银行风险的分类主要有如下类型。一是按照风险的性质把银行风险分为静态风险和动态风险。二是按照风险产生的原因把银行风险分为自然风险、社会风险和经营风险。三是按照风险主体把银行风险分为资产风险、负债风险、外汇风险和中间业务风险。四是按照风险的作用程度把银行风险分为高度风险、中度风险和低度风险。五是按照风险的赔偿对象把银行风险分为赔本风险、赔息风险和赔利风险。以上的分类对我们认识银行风险、加强银行风险管理和推动银行风险研究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的研究建立在这个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深入探讨,提出以下三种分类形式。
1.按照风险产生的影响因素,可以把银行风险分为单一风险和综合风险。单一风险是指由单一因素引起的银行风险,综合风险是指由多种因素引起的银行风险。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市场范围的扩大(主要指地区间的一体化)和金融创新的扩展,使银行风险主要表现为综合风险。表明现代银行风险的发生都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它可能是主客观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也可能是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经营因素的综合反映。所以,现代银行风险的防范与管理,应该树立整体观念,把银行风险的防范与管理摆放于银行经营的整个过程,贯彻到银行经营的各个岗位和每个职工,渗透在银行所有的规章制度之中。
2.按照风险的可控程度可以把银行风险分为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可控风险是指通过加强和完善银行内部管理可以有效控制,并使银行风险不转化为现实风险的银行风险。如资产风险、负债风险等。不可控风险是指银行目前还无法控制的银行风险。如市场利率、外汇汇率的变化以及重大社会政治事件等。银行风险的可控与不可控是相对的,在银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信息掌握的多少与早晚。如果在银行风险发生之前,相关信息掌握的多和早(及时),不可控银行风险也可能转化为可控的银行风险,从而使银行避免和减少重大损失,保证银行经营的安全稳定。反之,如果掌握的相关信息少和晚,本来是可控的银行风险也可能转化为不可控银行风险,给银行带来不应有的重大损失,导致银行经营恶化或破产。也可以说,所有发生的银行风险,都与银行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不及时有关。那么,作为银行管理者和业务经营者,要想提高对银行风险的控制能力,就必须充分重视银行信息工作,把银行的各种经营活动和经营决策都建立在充分掌握信息的基础上,这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最重要的基础工作。
3.按照风险发生的效果可以把银行风险分为正风险和负风险。正风险是指能够给银行带来收益的风险。负风险是指只能给银行带来损失的风险。如果把银行经营成果看成是由一系列或若干组风险构成的体系,那么,正风险大于负风险的结果是盈利,负风险大于正风险的结果自然是亏损。正风险与负风险之间的差距便成为衡量银行风险管理成功与失败的重要标志。由此可以看出,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目标,就是扩大正风险和减少负风险,从而使正风险始终和远远大于负风险。但是,由于自然规律的作用,无论人们如何努力,负风险不可能完全消除,只可能在现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减少负风险。所以,没有负风险的银行或业务是不存在的。反之,如果向上级或外界展示的只是正风险,而没有负风险,这可能是人为的掩饰,或者是银行风险还处于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应该引起银行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三、银行风险机制探讨
探讨银行风险机制的认识前提是:(1 )银行风险机制是银行风险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关键环节。(2 )构成银行风险机制的因素是主客观综合因素。因此,我们把银行风险机制探讨集中在两个重要内容上。第一,由主客观因素构成的银行风险发生过程;第二,揭示银行经营关系与银行风险存在的内在的、直接的联系。
1.银行风险发生过程分析。如果把银行风险机制看作是在主客观因素影响下所构成的银行经营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表现。那么,银行风险机制就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效应。一是对银行风险可能性产生制约、化解、消除等作用,并使银行风险可能性始终处于潜在阶段,称为银行风险机制的正效应。二是对银行风险可能性产生促进、推动、放大等作用,并使银行风险由可能迅速转化为现实,称为银行风险机制的负效应。显然,银行风险机制探讨的主要目的,就是尽力扩大银行风险机制的正效应,同时减少其负效应。不论银行风险机制产生正效应或负效应,一般都表现为如下过程或环节:经营观念——经营制度——经营管理成效——监督制度及效果——银行风险结果。
(1)经营观念。经营观念是银行经营的灵魂, 是决定或支配银行经营行为的内在的主观的因素。正确的经营观念会产生理性的经营行为,使银行风险机制产生正效应。反之,银行经营观念出现偏差,就会促使非理性的经营行为出现,从而使银行风险机制产生负效应。目前,银行界对银行风险存在的错误观念主要有:第一,不是眼睛向内,通过狠抓内部管理来降低成本费用和增加收益,而是把高风险金融资产作为提高收益的最主要途径。第二,对银行风险普遍存在侥幸心理,进而对从事高风险金融资产业务缺乏完善而严格的监督制度。第三,严重的唯利观点,使银行两眼只盯着高收益,而对高风险却视而不见,人为地把收益与风险的内在关系隔断。第四,在急功近利和好大喜功的支配下,银行盲目设置专门机构和人员去从事高风险金融资产业务,从而使有效的监督制度受阻。
(2)经营制度。 经营制度是人们对银行经营管理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反映,因而成为银行经营活动的标准和指南。它以激励和制约这对矛盾的统一为基本方面,对银行经营活动的各部门、各环节以至每个人的行为进行规范,并且体现了一个比较完整和稳定的经营关系。因此,正确的经营观念是产生合理的经营制度的基础,而错误的经营观念是导致经营制度出现缺陷的先导。在正确的经营观念指导下,银行会自觉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建立和健全经营制度,保证不出现大的经营失误或损失,从而降低银行风险。而错误的经营观念,可以引发银行经营制度出现一系列的缺陷和漏洞,造成经营关系紊乱,其中特别是监督机制失效,这是导致银行风险由可能转变为现实的最主要环节。
(3)经营管理成效。 经营管理成效是银行经营观念和经营制度所产生的自然结果。正确的经营观念、合理的经营制度,可以促使银行产生良好的经营管理成效。表现在:成功多而失误少,收益高而损失少,正风险大于负风险,从而使盈利不断增长等。如果相反,银行经营观念出现严重偏差,引发经营制度出现一系列缺陷和漏洞,就会给银行带来极差的经营管理成效。表现在失误多而成功少,损失多而收益少,负风险大于正风险从而使亏损扩大。
(4)监督制度及效果。 监督制度是银行经营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银行经营制度中制约机制的重要体现。如果说银行经营制度中的激励机制主要发挥促进、推动、鼓励、培育、肯定的作用,那么,制约机制则主要发挥着限制、制约、否定、惩罚的作用。银行经营制度正常发挥作用是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相对称相平衡的结果,而银行经营制度失去作用,则主要表现在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失去平衡,一般表现为监督机制失效。所以,银行监督制度合理并且发挥应有的作用,能够及时发现银行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和漏洞,并且采取相应的对策,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弥补、修正,使其最终得到解决,使小问题不致于形成大问题,使小风险不致于积累成大风险,使小损失不致于扩展成大损失,从而避免银行风险的发生。银行监督制度软弱或失去效应,就很难发现银行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和漏洞,可能使银行经营中出现的小问题、小风险不断积累成为大问题、大风险,最后给银行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甚至破产倒闭。
(5)银行风险结果。 银行风险的可能性在以下各个环节的作用下向现实性转化并形成银行风险。一般说,经营观念正确,经营制度合理,就能产生良好的经营管理效果,导致银行正风险的出现。如果经营观念出现偏差,经营制度出现各种缺陷和漏洞,银行经营管理成效就差,再加上监督制度失效,就自然形成银行的负风险。如果负风险由局部发展成全局性的负风险,就会导致银行破产倒闭。所以,银行风险是一个不断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变化过程。
2.银行风险机制的深层分析。通过对银行风险过程的分析,揭示了银行风险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是经营观念、经营制度、经营管理成效、监督制度及效果四大环节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经营观念是基础,经营制度是中心内容,监督制度是保证。如果把监督制度看作是经营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影响银行风险的关键因素就是经营制度。
经营制度从表面看是规范各种经营行为的条文,而实质上则是各种经营关系的反映。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把银行的经营关系归纳成如下格式和类型:
/ 资产与负债关系 \
│ 资本与资产关系 │
│ 主营业与附营业关系 │
│ 收益与风险关系 │
│ 职责与权利关系 │
激励与制约关系 │ 分工与协作关系 │ 收入与支出关系
│ 个人与企业关系 │
│ 劳动与报酬关系 │
│ 部分与部门关系 │
│ 上级与下级关系 │
\ 放权与监督关系 /
激励与制约关系是最基本的经营关系,并且可以分解成若干项具体的经营关系,这些经营关系最终必然形成一定的经营成果,这也是检验经营关系是否科学合理的标准。所以,左边表明经营关系的性质和功能,中间是经营关系的主体内容,右边是经营关系所形成的成果表现。我们把主体内容的前四项称为经营关系,它反映了经营对象之间存在的客观的内在的联系,又与经营成果有最直接的关系。意味着这些关系处理恰当合理,就可以降低或减少银行风险,给银行带来良好的经营成果,收入大于支出形成盈利。反之,这些关系处理不当或紊乱,就可能增大银行风险,给银行带来较差的经营成果,使支出大于收入而出现亏损。其余各项称为管理关系,是责、权、利及其它关系的反映。这些管理关系合理,是维持和保证经营关系正常的重要条件。这些管理关系不合理,便容易引发经营关系紊乱。
经营关系主体内容中的每项关系,又包含着若干具体的关系。如资产与负债关系包含着资产与负债关系、资产结构关系、负债结构关系、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关系、所有者权益与固定资产的关系等。所以,银行经营关系是由多种层次关系组成的经营关系体系。在这个经营关系体系中,每项关系甚至每个细项关系的失衡,都会给银行带来风险。而每项关系甚至每个细项关系的正常合理,就等于在银行风险的防范与管理中设置了一道道屏障或防线。这是因为,银行自觉保持合理的经营关系,则表明银行在经营中能够严格遵循银行经营管理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激励和制约两方面作用,按照科学程序进行经营决策,保证经营决策不出现大的失误,因而可以将银行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如果相反,银行一些主要经营关系出现失衡,首先表现为银行的自律和约束能力降低,继而诱导经营管理出现一系列本能避免和减少的失误,最后使小问题积累成大问题,小风险集聚成大风险,银行风险的发生已在所难免。因此,保持合理稳定的经营关系,是防范银行风险的制度保证,可以避免过多的人为因素的干扰,使银行风险管理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