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为国[1]2005年在《黄淮地区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和大豆抗性遗传与基因定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是一种世界性的大豆病害,在大豆主要生产国美国、巴西、阿根廷、中国等均广泛分布,对大豆生产造成很大危害。培育抗病品种是经济有效的防治途径之一。黄淮地区是我国的大豆主产区之一。前人研究结果表明在该地区大豆胞囊线虫广泛存在,但前人报道常局限于个别省份或个别地点,对整个黄淮地区的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分布尚缺少全面综合研究。黄淮地区抗病资源丰富,其中ZDD2315、ZDD2226兼抗1号、3号、4号和5号等多个生理小种,是我国独有的优异抗源,但对这两个抗源的抗性遗传机制尚缺乏深入的研究。本文旨在前人调查基础上通过对黄淮各省进一步抽样调查,查明黄淮地区大豆胞囊线虫小种分布情况及其优势小种,在此基础上研究ZDD2315、ZDD2226对该地区优势小种抗性的遗传机制,定位主要的抗病基因,为该地区抗线虫育种提供依据。 2001-2003年在黄淮大豆产区依据Riggs的鉴别模式对38个地点大豆胞囊线虫(SCN)生理小种作抽样调查,并结合文献资料,绘制出黄淮地区大豆胞囊线虫小种分布图。结果表明:大豆胞囊线虫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北京、山西大部分地区、河南东部与北部、安徽北部;在山西南部及河南西南部地区的抽样调查中未检测到大豆胞囊线虫。其中1号生理小种主要分布山东济南以南及以东地区,河南北部与河北南部交界地区,河南漯河、周口及安徽阜阳地区。4号生理小种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安徽交界地区,山西、北京地区,以及山东黄河叁角洲地区。2号生理小种主要分布在山东聊城、德州地区,河北石家庄地区,河南焦作、获嘉地区。7号生理小种主要分布在胶东半岛和河南开封、滑县、温县地区。5号生理小种在河南和河北有零星分布。另外,在河南商丘地区新发现国内未见报道的9号生理小种。黄淮地区的优势小种是1号和4号生理小种,抗线虫育种应该以兼抗1号和4号生理小种为主要目标。各生理小种的分布没有明显分界,优势小种分布区域中存在其他生理小种。在过去的十年中,该地区的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变化不大。 针对黄淮地区的优势小种,1号和4号生理小种,以抗源ZDD2315、zDD2226为核心,配置杂交组合开展遗传研究。以Essex×ZDD2315、Peking×ZDD2315、P188788×ZDD2226、Peking×ZDD2226的P_1、P_2、F_1、BC_1F_2和组合Essex×ZDD2315的BC_1F_4为材料,以寄生指数为指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大豆对胞囊线虫1号和4号生理小种抗性的遗传机制。结果表明:ZDD2315、ZDD2226对1号生理小种
刘世涛[2]2004年在《黄淮地区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的分布及大豆品种对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抗性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1-2003年通过对黄淮大豆产区大豆胞囊线虫小种分布调查,鉴定土样28份,结合文献报道,绘制出黄淮地区大豆胞囊线虫小种分布图,初步明确1号、4号小种是该地区的优势小种,另外还有2号、5号、7号和9号小种。同时对小种分布规律做了初步探讨;通过对大豆抗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品种根内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等防御酶活性的测定发现无论是抗性品种还是感病对照,接种大豆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的植株体内防御酶活性与未接种植株相比呈显着的差异,大豆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侵染植株后对根内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等防御酶有明显的影响。接种大豆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后,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根部的苯丙氨酸解氨酶酶活性都较未接种植株的有所升高,但抗病品种的酶活性的明显高于感病品种;接种大豆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后,抗病品种根内的过氧化物酶活性较未接种植株升高,而感病品种则表现为降低;接种大豆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后抗病品种根内的酶活性较未接种植株降低,感病品种的酶活性变化则表现为前期升高,后期降低。抗病品种根内防御酶活性的变化率与感病品种相比呈明显的差异。因此可以将大豆根内的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等防御酶活性作为大豆品种防御大豆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的生理生化指标;对SCN R4侵入抗感大豆品种根内的幼虫总数和各龄幼虫数的研究发现,在SCN R4的侵染前期,无论是幼虫总数还是二龄幼虫数(J2),抗感品种间没有显着的差异。在侵染后期,侵入根内的幼虫总数、二龄幼虫、叁龄幼虫(J3)在抗感品种间表现出显着性的差异。
任林荣[3]2016年在《黄淮地区大豆品种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引起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是大豆重要的病害,该病害在我国黄淮地区已有相关报道,并呈扩展趋势,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病害危害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因而开展该地区大豆品种抗性筛选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8个不同毒力类型的大豆疫霉菌株对80个来自黄淮地区的大豆品种进行抗性鉴定,80个供试大豆品种对Race1、Race3、Race5菌株抗性最好;对Race4、USAR2、Ps41-1、PsMC1菌株抗性次之;而对PsJS2菌株的抗性最差。其中,每个供试大豆疫霉菌株都存在部分供试品种对其有抗性,同时每个供试大豆品种都可抗2~8个不同的大豆疫霉菌株。供试大豆品种对8个大豆疫霉供试菌株共产生62个不同的反应型,且来自同一地区不同种类的大豆品种对供试菌株的反应型差异明显,表明黄淮地区大豆品种对大豆疫霉抗性丰富多样,且有可供利用的抗病品种。大豆根腐病是引起我国大豆产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中多种病原菌单独侵染或复合侵染均可引起大豆根腐病发生。2014年本实验室从黄淮地区采集的样本分离鉴定,发现大豆根腐病普遍存在复合侵染现象,其中镰孢茵(Fusarium)与大豆疫霉菌(P.sojae)检出率很高,因此本试验研究这两种病原菌复合侵染对大豆病情变化的影响。相对于单独接种大豆疫霉菌或镰孢菌,大豆疫霉菌和镰孢菌复合接种大豆苗,呈现3种病情变化类型,包括病情加重、减轻以及不变,且在不同毒力类型的大豆疫霉菌菌株与不同种镰孢菌菌株组合中,各病情变化类型比例差异明显。大豆疫霉菌和镰孢菌复合接种相对于单独接种大豆疫霉菌,加重、减轻以及不变的病情变化类型依次占所有复合接种处理数的41%、44%和15%;而相对于单独接种镰孢菌,加重、减轻以及不变的病情变化类型依次占所有复合接种处理数的49%、34%和17%,其中二者复合接种出现病情加重与病情出现变化(包括加重或减轻)分别占所有复合接种处理数的65.52%和95.86%,表明大豆疫霉菌与镰孢菌复合侵染对大豆根部病害的影响具有多样性,但主要表现为导致品种抗性的丧失或下降以及对寄主致病能力增强。
参考文献:
[1]. 黄淮地区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和大豆抗性遗传与基因定位的研究[D]. 卢为国. 南京农业大学. 2005
[2]. 黄淮地区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的分布及大豆品种对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抗性机制的研究[D]. 刘世涛. 河南农业大学. 2004
[3]. 黄淮地区大豆品种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性研究[D]. 任林荣. 南京农业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