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的十五大管理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五大论文,现代企业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对品质的执着
品质改变了商业竞争的本质,决定了企业要如何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品质也发挥了等化的力量:让小企业有机会与不能迅速行动的大企业,一较长短。
但是,还有两个最基本问题,必须正视:到底谁来定义品质?(正确答案:顾客)什么是全面品质管理(一般的答案:追求以较低的成本,不断提高顾客满意度的管理方式)?说得明白点,品质管理就是:
●组织中每个人都要直接参与、都要认同。
●全面品管是一种做事的方法,不只是一项活动而已。
●全面品管的中心对象是顾客。
实施全面品管很不容易,将近一半的实验者都尝到了失败。最大的困难,还是在于如何转变企业文化,克服内部的冷嘲热讽。
即使你克服了这些难题,挑战依旧没结束:品质,只是一张让你迈入全球化经济的门票,在你之前,许多竞争者早已购票入场。你的下一步,是如何区别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来。
二、企业的转变
最初,叫做重整,然后管理者开始说重组,现在最流行的说法,则是再造。
无论怎么称呼它,它的成因都是一样的:未来,企业必须更仔细聆听顾客的声音,更有弹性,更善待有用的人才。
垂直的金字塔式组织过于老旧而缓慢,营运成本又太高。所以,首先组织必须扁平化,淘汰层层管理。然后,舍弃以功能分工的组织方式,改以流程为导向。
愈来愈多企业大刀阔斧地改革,对于社会与个人的影响既深且远,因为“职务”与“工作”的定义已在转变之中。
组织愈扁平,管理者的工作便愈来愈以领导、指导为重心,监督的成分日减。员工更加被授权,愈来愈多的人开始以团队的方式工作,以成果为导向。
这些,当然都是假设你的工作饭碗还在的情况。企业再造的后遗症已经浮现,许多人开始认为,再造就是把工作变不见,例如,美国企业已经淘汰了130万个员工,但是根据一项调查结果, 只有不到半数的企业传出了所得增加的捷报。
就像全面品管,企业再造的困难处,同样在于实施不易。但是也正像全面品管,企业为了适应高度竞争的经济,必须力求转变,不管利用再造或者其他方法,不这么做,必死无疑。
三、真正全球化的来临
喊了几十年,真正的“地球村”终于成形。人人都说全球化,都看到了全球化带来的机会。
很多人还不知道的是,全球化的真正冲击到底是什么:你做的东西,如果达不到世界第一流水准的话,那么你就不该再做下去。因为市场全球化以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会建立在“要做”或“要买”的基础上。《智慧企业》一书作者昆恩指出,管理者应该认真考虑外寻资源的可行性——任何活动,如果你不能做到世界第一流的水准,那么与其自己做,还不如向别人买。
对于企业高层主管来说,挑战便在于如何定义出企业的核心优势——哪些事情可以做到世界一流、如何集中火力发展这种优势。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耐吉,尽管营收高达20多亿美元,而它自己却没有半家工厂,而将生产外包,专注于研究、设计与行销。波音同样不重生产,而将重心放在飞机的设计、装配与后勤管理上。
全球化观念也许听来耸动,但是,如同大前研一的警告,这股全球化的力量锐不可当,凡是试图抗拒的个人、企业与政府,势遭灭顶。
四、电脑的个人化
就连发明电脑的人,当初都大大低估了电脑转变人类的力量,最早,企业用它来将办公室的部分工作自动化,然而效率有限,白领生产力并没有显著提升。但是,当人类开始把一个个单独的电脑连接起来的时候,奇迹发生了,电脑不仅帮助人类自动化,更可以资讯化。以前只是将企业流程自动化,现在电脑开始提供有用的资讯,而且让同在网络上的人共用这些资讯,发挥创意。
现在又有了网际网路。电脑资讯化的力量,从此开始超越企业与国家的疆界。而全球网路等新的传播方式,也带来了全新的商业模式。未来,资讯科技不再只是企业的生意帮手而已,它就是企业的生意。
五、资讯革命
电脑与通讯的结合,一方面为人类带来了立即可得的全球资讯,另一方面,则是可能彻底改变未来的全球权力结构,国家的本质与力量都将受到剧烈冲击。
管理者的权力也不能幸免:高层管理不再是唯一能够综观全局的特权阶层;负责上下传递资讯的中阶管理,现在逐渐失去了存在的理由。资讯革命也让国际贸易的概念愈来愈落伍。产品不再只能进口与出口,现在可以跨越好几个疆界,进行制造与行销。对于企业,资讯革命的启示又是什么?除了必须国际化、资讯化,改变体质迅速适应机会之外,因为未来企业的最大资源是无形的智慧,所以企业将保持高度机动性,随时准备转移,追求最有利的环境。
六、顾客至上
日本人对于顾客的最高尊称,叫做神。韩默与钱辟在《企业改造》一书中断言:“卖方不再占上风,胜利的一方是顾客。现在的顾客会让厂商知道他们要什么,什么时候要,如何要,以及用多少的代价来要。”企业愈来愈注意顾客服务、顾客满意度的重要性。但是当大家都在比赛做同样的事,你要如何才能脱颖而出?抓住以下几个重点:
●经营内部顾客:在真正服务导向的企业里,人人都有顾客。
●经营终身顾客:不要只看一个客人花多少钱买你一样东西,要把他当成一辈子会来买你东西的人。
●顾客价值分析:顾客会选购某一家的产品而不去买另一家产品,是因为他们认为可以得到更多的价值。所以你应该像衡量市场占有率那样,衡量顾客所要的价值。
专家会告诉你,找出顾客到底要什么,然后提供给他们。但是,专家也说,不要低估企业引导顾客的能力。在顾客至上的时代,企业竞争的游戏规则,都已因他们而重写。
七、亚洲的崛起
要看亚洲企业的成功故事,不能从惊人的经济增长率,或者节节高升的企业营收来看,真正要看的,是韩国三星的年轻工程师如何披星戴月,不眠不休,拆解一台美国制微波炉,研究如何做出一台更好的微波炉;是中国自行车公司的创办人如何立志以知名品牌为范本,不断提升品质,创造出自己的品牌;是日本本田的技师如何跑到加州迪斯尼乐园停车场,观察美国人开关后车箱的习惯,然后设计出打入美国市场的汽车来。
亚洲的成功,是一则涵义丰富的管理故事:
●低成本的制造:亚洲企业并不满足于一味模仿,他们找到方法,以更低的成本,生产更高品质的产品。
●附加价值:面对天然资源匮乏的环境,亚洲的管理者以自己的例子证明了:人才,以及提供附加价值的能力,其实才是最有用的经济资源。
●创业式的管理:顾客第一,不断改善,鼓励家族文化以培养员工认同感,这些近年来广受西方瞩目的管理方式,原本就是亚洲企业的特色。
●技能训练:亚洲人民对于教育的重视,相当程度促使各国建立了具有高度竞争力的劳动力。
●出口管理:由于高度的出口导向,亚洲企业对国际市场的需要特别敏锐。
●弹性:相对于北美与欧洲的抗拒改变,东亚的一大共同特色,就是充满了适应的意愿。
问题是,世界持续在变,当初的成功条件也在变,过去靠劳力密集,现在要靠提高附加价值;以往靠外销代工,现在不但要自创品牌,还要发展服务业的竞争力。而且当国家资源陆续投入亚洲落后的基础建设时,企业也到了必须自我调整的时候。
亚洲的管理能不能继续适应,写出下一波的成功方程式?
八、策略的重生
从哈佛教授迈可·波特在80年代初提出他著名的产业分析理论开始,原本渐走下坡的策略规划,再度抓住了管理者的注意力:真正的管理不只是要把事情做对,还要去做对的事情。有了策略规划,企业与管理者从此如虎添翼,可以将全力投入领导企业使命与企业远景上,带领企业驶向未来。但是,如果为了规划而规划,只重形式却忽略策略的创意,规划便成了自欺,不可不慎。
九、工业的没落
以往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大企业,也有落败的时候,当巨人倾颓时,全世界的管理者都看到了教训:大不再是好,现在要的是快而小。顾客是没有耐心的,如果你既官僚,反应又慢,那么注定要输,任凭你有再大的规模与经济优势,也无济于事。
企业的剧变,对社会的直接冲击便是有数百万人因此失业。但是许多人也发现,他们身上仍有其他技能可用,其中一项,就是所谓的新“资本”:知识。
工业已死,取而代之的是知识社会,生产的最重要因素不再是土地、原料或资金,而是资讯/知识/智慧。
十、人力资产价值的兴起
当智慧成为最重要的资源时,企业终于承认,他们最重要的资产,便是人。凡是能把这项资产管理得最好的企业,将成为未来企业的典范。
但是,要如何管理智慧,或者是拥有智慧的人?记住以下几点:
●培养出有效的企业文化
●建立价值系统
●适当给予奖励
●鼓励学习
听起来像妈妈育儿经?是的。已经有企业证明这么做会成功?是的。有没有其他选择?似乎没有。策略终究会被模仿,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在于有人帮你把同样的策略,做得比别人更好。
十一、个人化的年代
顾客至上还不够,现在的顾客还要求企业提供选择,满足顾客表达自我的需求。大众化的市场行销退位,个人化的市场区隔抬头,直销与资料库行销兴起。两者的目标,都是运用电脑的力量,选定特定的顾客群,在拥有个别顾客的身份与习性等资料的条件之下,与顾客建立起直接的关系。
十二、日式管理的霸权
日本货征服了全世界,而且让世人见识到日式管理的效率与威力。
最能象征这种霸权的产品,莫过于日本汽车。日本车接连被外国车商指控不公平竞争,并非没有原因:因为“精简生产”系统,带给日本车商莫大的优势。
精简生产,正是日式管理的最佳缩影:迅速的产品开发、零存货管理、重视品管、强调成本效率,以及不断的改善。
但是管理可以借鉴,精简生产的方法陆续被美国、欧洲与亚洲的车商所用。未来,专家们预测,这套生产方法势必成为“二十一世纪全球的标准生产系统”。
唯一可能例外的情况,是有更好的系统出现。在丰田最先进的工厂里,工作小组现在利用更新的生产方法,制造新车RAV4。他们在过程当中,减少自动化,利用输送带移动工人,现场寂静无声,最后达到更高的品质与更大的效率。这种新方法还没命名,也许可以称做“更精简生产”?
十三、管理思潮大量商品化
《追求卓越》一书出版至今,卖出了五百多万本:不仅全球各地的企业主管在买,连祖母也买它来送给毕业的孙子,不能不说,管理已经成为主流。
在这股力量的背后,是一群被人称做“大师”的管理专家。不管是写畅销书,还是以超高价码举办研讨会,这些人俨然扮演起现代柏拉图的角色,他们的弟子无数:成千上百个前来寻找竞争力关键的企业管理者。
大师良莠不齐,等而下之者,带人在转瞬即逝的潮流中打转;等而上之者,往往能对管理实务提出创新。
真正的大师,宏观而有精辟见解,才能够历久不衰,影响悠远。最近看了《孙子兵法》没?
十四、“巨人”中国的苏醒
亚洲最大经济体、世界最大市场、最大的工厂、国际策略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环。任何人都可以用最高级的形容词来描绘中国。
现在,再加上一项关键性的描述:对管理技能最严厉的考验。
考验的第一关,是风险管理。专家建议,最好的方法,就是根据中国政治、经济与社会情况做沙盘推演,找出对你的产业最有利的情境,预先准备。
考验的第二关,是变化管理,面对众多习惯了国营企业铁饭碗心态的中国工人,你的工作不只要激励员工,还要转变员工的态度。
如果未来的管理趋势,是要管理各种合作联盟的关系,中国将是最好的试验场,特别是合资计划。连经验老到的管理者都会说:管理中国的合资企业,是全世界最困难的管理工作。你认为自己有弹性、够耐心吗?中国让你证明。
最后一关考验,就是能不能长期承诺。经营中国市场最成功的企业,都是在当地几十年的老手。他们会告诉你:打入中国,就是为了要长期待下来,持久才有发达的机会。
不要对中国怀有过多浪漫憧憬,但是不可否认,再怎么剧烈的短期动荡,也无法阻止中国成为明日的全球经济巨人。如果你不想错过这么大的未来商机,最好现在就开始接受这项管理大考验。
十五、未来
如果才能掌握未来?
对于管理者,未来绝对不能过于抽象或遥远,必须能够计划、甚至创造。过去15年来,管理者身旁累积了各种趋势专家的大作,但是众说纷纭,应该如何取舍?
一个方法,是运用所谓的情境企划法。情境就是未来可能发生的故事。把这些故事一一写出来,然后根据每种情境,规划最合适的策略。
“情境企划法,就是在今天替未来作出决定,而且了解决定的后果可能是什么。”《远视的艺术》一书作者舒瓦兹解释,首创情境企划的皇家壳牌石油,当初便是运用这个方法,在70年代成功化解了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
你也可以尝试追踪典范的转移——任何游戏规则的根本改变。这种改变,往往发生在现有技术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不妨自问:有什么问题,是我的同仁们一直想解决,但却一点办法也没有的?
运用这些技巧,都需要具备非线性思考的能力。我们都看过太多原本蒸蒸日上的企业,后来却每况愈下,惨淡出局,因为他们的管理者永远都在处理已经发生的事情。想要走出这种困境,就必须从根本出发,找出管理未来经济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