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丹参资源开发现代研究进展论文_高天雷

中药丹参资源开发现代研究进展论文_高天雷

高天雷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河南 郑州 450000)

【摘要】 丹参,在中医学中属于唇形科植物,其对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临床上,丹参的主要成分包括两大类:其一,二萜醌类化合物,脂溶性;其二,酚酸类化合物,水溶性。主要作用是:抗菌消炎、抗血栓、抗心肌缺血、保护肝脏、抗氧化等。本篇文章着重分析人工合成丹参以及使用生物技术手段合成丹参的有效成分,对今后开发丹参药物的资源,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丹参;化学合成;生物技术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7-0333-02

我国的中医药治疗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丹参,作为一味重要的中药药材,其药理活性较为稳定,用药年代不可考证。在现代药理学的研究中,丹参的一个主要成分是丹参酮,其抗菌消炎、诱导细胞凋亡、保护神经、对抗血脑血管疾病等的效果较好[1-2]。本次研究着重分析丹参在提纯工艺后的治疗效果。具体情况如下。

1.人工合成丹参

丹参的药用价值较高,存在于植物中的丹参含量较低,导致不能够广泛应用于临床。人们通过不断地尝试,终于研究出对丹参进行人工合成的方法,从而有效获取丹参中的药用成份,改造其结构,并且效果较为明显。丹参的重要组成包括:(1)丹酚酸类化合物,在丹参中具有较低的含量,目前丹酚酸A-F已经被合成,帮助今后对有关丹酚酸类似物进行进一步的研究[3]。(2)丹参素,使用核磁共振氢谱改变丹参素结果,其成功率达到半数。(3)丹参酮,脂溶性化合物,其较弱的水溶性以及较短的半衰期,都降低了生物对于该药的利用程度,因此,人们在不断尝试改变这一结构过程中,发现类菲醌二酮骨架A-C环的构建是合成丹参酮的关键。由于丹参酮在修饰位点处有相邻的二醌与吠喃环,对丹参酮中的呋喃环进行修饰,形成Mannich碱,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作用;改变二醌结构,着重改变分子结构,让其变为含氮五元环,提升治疗效果。利用以上两个修饰位点结构的改变,有效提升其溶解度以及生物对该物质的利用程度,具有较大的作用。

2.生物技术手段获取丹参

目前获取中药丹参的一种较为重要的方法就是运用生物技术手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近年来,运用生物技术手段的研究已经小有成果。早在二十世纪的九十年代,就已经通过在培养基之中,加入秋水仙碱来有效的诱发丹参多倍体,将其变成同源四倍体[4-5]。随后的十几年,主要对丹参同源四倍体进行HPLC测定(高性能液体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将成功培育的丹参IA-IIA四倍体同原植物进行比较,其中含有的丹参酮量较多,其总和可以是原植株的百分之两百倍。这一数据为今后研究更多优质品种并进行优质品种的生产提供重要技术支撑。除此之外,对丹参以及丹参的同属植物进行诱导,产生其它多倍体的研究,均取得较好的效果。对于提升丹参的药物作用,降低丹参培育时间方面具有较大的帮助。使用悬浮细胞培养法,能够有效提升丹参的代谢产物。对于丹参培养基而言,能够有效帮助其中的悬浮细胞进行生长,目前的6-V培养基和7-V培养基,能够帮助养丹酚酸化合物进行合成,其中的丹酚酸含量可以达到35毫克每克,使用丹参培养基获得的丹酚酸含量可以达到15毫克每克,可以说6-V培养基和7-V培养基获得的丹酚酸含量要超出丹参培养基两倍余。目前,对于丹参的毛状根进行诱导的体系和培养体系已经日趋完善。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有利用发根农杆菌对无菌苗进行感染,从而成功的建立丹参毛状根的培养方法。使用丹参培养基对丹参毛状根进行培养,由于其中没有铵盐,能够有效培养出44毫克每克的丹参酮,包括二十余毫克每克隐含的丹参酮。随后对丹参毛状根的活性成分进行研究,取得较高成果。将球状气升式反应器(规格为十升)对已经培养的丹参毛状根进行放大,检测对象为总丹参酮(脂溶性)。可以看到,在第五十天,反应器培养到两百四十五倍的丹参毛状根,同期使用三角瓶摇瓶进行培养,其增值倍数为两百零四倍,反应器中总含量超过三角瓶摇瓶的三倍余。将球状气升式反应器(规格为七十五升)对已经培养的丹参毛状根进行放大,检测对象为总丹参酮(水溶性),分离成检查对象原儿茶醛和丹酚酸B。反应器中的培养效果同球状气升式反应器,规格为十升的效果相同,该数据表明,使用气升式反应器对丹参的毛状根进行初级放大和随后的中试规模培养,可行性较大。由于丹参毛状根的遗传性较好,化学性质较稳定,今后可以对丹参毛状根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可以说,利用生物技术来获取丹参植物中的有效成分,进行包括四倍体在内的多倍体方式诱导技术、培养悬浮细胞技术、培养丹参毛根状技术具有较大的突破,能有效推动工业与产业的发展,所以今后研究的重点仍落在使用生物方式对丹参进行合成与培养上。

3.总结

丹参是中医临床上较为常用的一味中药,其药理活性较为稳定、持久。目前中药学的现代化研究着重组件植物丹参模式,其原因是丹参具有较为稳定的药理活性,丹参植物生命力较为顽强,目前对于丹参的组织培养技术以及有关转基因方面的技术已经日趋成熟。本篇文章着重分析了丹参的现代研究情况,以期对于丹参未来更加高效的生产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宋经元,罗红梅,李春芳等.丹参药用模式植物研究探讨[J].药学学报,2013,48(07):1099-1106.

[2]段金廒,吴启南,宿树兰等.2012—2013年我国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研究进展与学科建设[J].中国现代中药,2014,16(09):693-703.

[3]杨志霞,林谦,马利.丹参对心血管疾病药理作用的文献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7(02):93-96.

[4]赵振坤,王淑玲,丁刘涛等.中药药渣再利用研究进展 优先出版[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01):38-43.

[5]郭兰萍,张燕,朱寿东等.中药材规范化生产(GAP)10年:成果、问题与建议[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07):1143-1152.

论文作者:高天雷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3月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6

标签:;  ;  ;  ;  ;  ;  ;  ;  

中药丹参资源开发现代研究进展论文_高天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