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警联动交通事故急救模式的探讨与效果分析论文_邓治能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八一医院 急诊科 541002

【摘要】目的:探讨医警联动交通事故急救模式与应用效果。方法:以2012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我院5年以来收治的3500例交通事故患者为例,根据事故急救实施模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1500例)与观察组(200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交通事故急救模式,即接到“120”急救电话后,迅速派遣一名医生及一名护士奔赴事故现场,而观察组患者采用医警联动交通事故急救模式,即派遣一支急救医疗小组24h与交警队共同值班。观察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急救效果情况。结果:研究分析发现:①观察组患者救治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②观察组患者院前反应、接警至入院时间比对照组提前,差异均比较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交通事故患者,采用医警联动交通事故合作急救模式,可提高患者的救治效果,有效缩短抢救时间,大大降低了医疗风险。

【关键词】医警联动;交通事故;急救模式;应用效果

近几年,虽然我国城市化建设脚步不断推进,但道路交通事故频出。据相关报道显示[1],我国因交通事故而死亡的人数占世界首位。对于由交通事故而受伤的患者,若伤员可在30分钟内,特别是在受伤的最初10分钟内得到有效救治,就可以有效保护患者的生命。目前,各地在交通伤的救治模式上进行了新的尝试,出现了一系列的联动机制。本文以我院5年以来收治的3500例交通事故患者为对象,分析医警联动交通事故急救模式与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以2012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我院5年以来收治的3500例交通事故患者为对象,均排除其他基础疾病等影响因素。根据事故急救实施模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以2012年3月-2014年3月之间的1500例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性850例,女性650例,年龄为16~63岁,平均年龄为(47.5±5.3)岁。而以2015年3月-2017年3月之间的2000例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男性1050例,女950例,年龄为17~62岁,平均年龄为(48.2±6.1)岁。两组患者平均年龄、创伤情况等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方法

1.2.1对照组

该组患者实施常规交通事故急救模式,主要内容为急诊科在接到“120”急诊电话后,派遣一名医生与一名护士乘急救车奔赴事故现场,在现场进行紧急情况处理后送院急救,专科会诊,需手术的患者,在手术后送回各专科负责病房。护理人员要特别重视患者的基本生命特征情况,发现异常要及时通知主治医生。

1.2.2观察组

该组患者实施医警联动交通事故急救模式,即派遣一支急救医疗小组24h与交警队共同值班,在接到“120”急诊电话后,马上派遣医生与护士乘急救车奔赴事故现场。主要内容为:①院前急救。首先设立交通事故急救点,医院按照统一指挥、相互协调与配合及分散实施的云泽,与当地交警支队建立合作,实行24h值班制度,一旦发生事故,需要医护人员在3分钟之内做好相关准备。其次,保证患者转运过程中可得到专业的救治,避免患者受到“二次伤害”。②现场急救。首先,检验患者伤口并分类,根据“先急后缓、先种后轻”的原则进行初步验伤及分类,主要将患者分为红、黄、绿及黑四类,红色表示优先急救患者,而黑色表示最后需救治的患者。其次,实施远程指导。前线救护人员通过远程设备与医院进行实时联线,组织专家团队进行紧急会诊,通过在线指导做好前期的接治工作。最后,安全转运。在专员的过程中,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配合,避免患者受到“二次创伤”,同时交警队员做好启动“绿色通道”准备工作,在运输途中做好交通疏导,缩短转运时间。③院内救治。首先,开通“绿色就业通道”,对交通事故患者进行是人性化救治,实施先抢救后付费等便捷措施,为伤员进行“一对一”服务,对较重的患者做好术前准备工作,保证绿色通道的无障碍。其次,实行多学科协作救治工作。由于交通事故伤患者病情比较复杂,在救治过程中,需打破固有学科界限,以大学科协作为牵引,整合多学科人才、资源及技术的还是用,从而提高患者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最后,科学合理优化资源配备。主要是合理优化本院的抢救设备配备情况,采取三级负责人制度进行人员指导与分配监督,从而保证急救合作模式有效运行。

1.3统计学分析

此次医警联动交通事故急救模式与应用效果研究,对数据的统计,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用“%”表示,以X2检验,而计量资料用t进行检验,以( ±s)表示。当P>0.05时。表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当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急救救治情况

通过对两组患者急救情况的观察与分析,得出观察组患者救治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表1是具体的内容:

表1两组患者急救救治情况比较(n/%)

3讨论

据相关调查显示[2],近几年,我国交通事故率患者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关于道路交通伤急救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即院前抢救,院内急救及手术与康复治疗。对于交通事故伤患者,多在伤后1小时之内得到正确的救治,将会大大患者的死亡率与致残率[3]。有研究显示[4],在交通事故急救中采用“军警民”联动急救模式,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救治效果。由于医警联动机制为交通伤患者抢救赢得了时间,在急救转运的过程中,提高了伤者转运效率[5]。在本次研究中显示,与常规的急救模式相比,医警联动机制保持了患者抢救的连贯性,提高了救治效果,这与相关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总之,对交通事故患者,采用医警联动交通事故合作急救模式,可提高患者的救治效果,有效缩短抢救时间,大大降低了医疗风险。

【参考文献】

[1]翟兆欣. 探讨整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急救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中的效果[J/OL]. 当代医学,2017,(31):65-67.

[2]戚小男. 高速交通事故中“军警民”联动急救模式应用分析[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30):28-29.

[3]赵彦龙.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交通事故急救模式的构建[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20):37-38.

[4]孔质彬,邱俊,秦文玉,刘翔,周继红. 院前急救模式对道路交通伤救治结局的影响[J]. 局解手术学杂志,2014,23(04):339-342.

[5]张现格,沈琼,王光辉. 交通伤的“军警民”联动急救模式研究与实践[J]. 临床急诊杂志,2014,15(06):353-355.

论文作者:邓治能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11月上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2

标签:;  ;  ;  ;  ;  ;  ;  ;  

医警联动交通事故急救模式的探讨与效果分析论文_邓治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