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国内政治的新发展——初评印度第12届大选结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印度论文,初评论文,新发展论文,政治论文,国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2月下旬印度国会下院人民院举行第12次改选。6亿选民积极参加选举,投票率达62.2%,超过了除1984年的第8 届大选以外的任何一届的投票率。按一般规律,印度选民对中期选举的兴趣较低,但这次表现例外。选举结果,以印度人民党为首的12党联盟在另外一些小党和无党派独立人士支持下共有264名国会议员当选, 在联合阵线成员党泰卢固民族党(钱德拉巴布·奈杜派)12名议员对印度人民党和国大党持中立立场的情况下,印度人民党联盟以1 席之多数得到总统授权而组阁。72岁的印度人民党温和派领袖出任第14位总理。阿·比·瓦杰帕伊领导的印度人民党联合政府是印度自1989年以来的第四个少数派政府。3 月28日,瓦杰帕伊在国会以274票赞成对261票反对通过信任投票。
印度独立半个世纪以来,联邦(中央)政权一直掌握在中间派或中左联盟手中。这一次,一反常规由右翼印度教民族主义政党为主导的联盟登上了印度联邦权力的宝座,标志着印度国内党派政治的一大转折。今后这一由印度人民党主导的政府,将同其任何一届前任政府一样接受历史的严峻检验。
一、印度国内政治发展中的第四个里程碑
1947年8月,印度从英国殖民统治下获得独立,1950年1月建立共和政体,1952年5月经过全民普选产生第一届人民院。此后46年来, 有几届人民院未满五年任期就进行了中期改选,故迄今共有了12届。从以往11届大选的结果及其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联邦政府看,印度的多党议会民主政治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如今开始进入了第四个阶段。因此,这次第12届大选也可以称之为第四个里程碑。
第一个阶段是1952年至1962年的最早三届大选。在这期间,以开国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为首的国大党稳操胜券。在这15年里,印度虽然说是多党制,但实际上通行的却是一党占压倒优势的体制。一些崇拜或迷信英美式两党制的政治家们都向往两党制,意欲以此制约国大党的独断专行倾向。 这期间, 印度政坛上曾经炮制出极右翼的自由党(Swatantra Party),但不久即被选民所唾弃而消声匿迹了。1964 年尼赫鲁病逝后,国大党内展开了激烈的权力争夺,组织上发生分裂,政治上团结涣散。英·甘地继任总理后,为了巩固自身的权力,逐渐发展了依靠少数亲信治党治国的倾向,致使其广泛而强大的地方实力基础日趋缩小,全国政治影响和凝聚力开始削弱。
第二个阶段是1967年至1984年的五届大选。在这期间,国大党在失权和复权交替发生的过程中缓慢地走向陨落。1967年举行的第4 届大选是国大党权力衰败的第一个转折点。那次大选中,国大党虽然保住了在中央的执政地位,但与此同时举行的邦议会的改选中国大党遭到了大面积的挫败。印度著名的社会科学家拉吉尼·考塔里称那次大选标志着“印度党派政治演变中的新门槛”,“国大党的组织垮下来了,以国大党为代表的全国共识也随之遭到了破坏”(注:拉吉尼·考塔里论文集《政治与人民,争取建立一个人道的印度》,德里阿旃陀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上卷第145页。)。此后,英·甘地为了重振自身的权力地位,推出银行国有化措施,高唱“消灭贫困”口号,对外直接出兵东巴基斯坦,帮助孟加拉国独立。一时间,英·甘地的声望大振,形成了“英迪拉浪潮”。但是好景不长,不久后即从权威的顶峰上猛跌下来。她本人被北方邦的阿拉哈巴德高等法院判处竞选舞弊,其总理地位遭到了司法部门的威胁。她上诉最高法院也遭驳回。为保权,她宣布全印实行紧急状态,大搞新闻检查,招致全国抗议,弄得声名狼藉。在1977 年3月的第6届大选中,她遭到惨败。 国大党在领导印度群众赢得民族独立的30年之后第一次丧失了联邦政权。早先因与英·甘地对立而退出国大党的保守派国大党(组织派)和印度教教派主义政党印度人民同盟在社会党及其精神领袖贾雅普拉卡什·纳拉扬的撮合和指导协调下,赢得那次大选后组成老人民党(Janata Party)(注:印度有两个“人民党”,在英文名称上两者之间只有一字之差。1977年成立的并在1977至1979年执政的“人民党”称“Janata Party”,党字“Party”采用英文字。1988——1989年建立的并在第9届大选后执政的人民党称“Janata Dal”,“党”字采用印地文字“Dal”。当我们汉译时,因难以区别, 故按其建党的先后外加“老”、“新”二字。即“Janata Party”译为“老人民党”,““Janata Dal”译为“新人民党”。)上台执政。这是印度独立后的第一个非国大党政府。这个政府实际上是个联合政府,后来由于内部争吵而导致分裂,在执政不到两年半之后自身解体而下野。1980年第7 届大选,英·甘地东山再起。国大党为加强对地处印巴边境前沿的战略地区旁遮普邦的控制,压制地方势力的兴起和分权要求导致锡克人暴乱,在她镇压大金庙事件后遭到锡克卫兵行刺而身亡,任期不到五年。1985年初刚刚继任总理的拉·甘地乘其母遇刺在全国激起的同情浪潮中举行第8届大选,获得了空前巨大的胜利。得票率达到48%, 平了他的外祖父尼赫鲁在1957年第2届大选中创造的最高纪录, 而拉·甘地所获得的席位数415席比尼赫鲁所得最多席位数371席还多44席。拉·甘地创下的纪录被称之为“国大党的奇迹”。但是,那次竞选胜利毕竟是反常的现象。终究难以挽回国大党总的颓势,仅作为国大党在竞选史上所获最后一次过半数席位的竞选成果被载入史册。
第三个阶段始于1989年冬举行的第9届大选,迄今尚未结束。 此后印度的多党议会民主体制进入了一个悬浮议会和联合政府的新时代,哪一个政党也无力单独地赢得过半数选民的授权了。第9届大选前夕, 拉·甘地的亲信和重要阁员维·普·辛格等一批领导人退出国大党,另建新人民党(Janata Dal)(注:印度有两个“人民党”,在英文名称上两者之间只有一字之差。1977年成立的并在1977至1979年执政的“人民党”称“Janata Party”,党字“Party”采用英文字。1988——1989年建立的并在第9届大选后执政的人民党称“Janata Dal”, “党”字采用印地文字“Dal”。当我们汉译时,因难以区别, 故按其建党的先后外加“老”、“新”二字。即“Janata Party”译为“老人民党”,““Janata Dal”译为“新人民党”。),举起反对国大党及其政府腐败的旗帜,一时颇得民心,国大党成了众矢之的。第9届大选结果, 国大党虽然勉强保住了议会中最大党的地位,但远不及超半数的执政条件。由于全国气氛要求更换政府,拉·甘地审时度势,未以最大党资格要求组阁,宁愿让新人民党上台执政。维·普·辛格政府是印度独立以来的第一个少数派政府,得到了除国大党以外的其他政党和无党派议员的同情和支持。印度政界再一次出现了期望在印度形成英美式两党制的前景。但是新人民党在政治倾向上与国大党并无二致,而且,这个政府没有经受住历史的检验,由于内部分裂和在议会里不掌握多数席位,终于在执政不到1年零3个月之后垮台,成为印度迄今最短命的一届联邦政府。
在1991年7月举行的第10届大选中, 拉·甘地因过去执政时介入斯里兰卡的内部冲突而被泰米尔猛虎组织的敢死队员炸死。国大党把业已告老还乡的资深政治家纳拉辛哈·拉奥请出山来主持竞选并在获胜后组阁。这最后一届国大党政府同前几届国大党政府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1.领导国大党及其政府的不再是尼赫鲁家族;(注:通常称“尼赫鲁——甘地家族”。但是,这样的称谓往往易被人们误解成为这一家族同印度的开国元勋圣雄甘地有关系。其实,该家族只同尼赫鲁有关系。因为,印度首任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没有子嗣,只有一位独生女儿英迪拉。她同袄教徒费罗兹·甘地结婚后改姓甘地。她的儿子拉吉夫也姓甘地。就这两位印度总理的政治影响的家庭渊源来说,都是沿袭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一人的政治魅力和影响。)2.国大党政府的权力基地和政治中心脱离了北方操印地语的传统地区;3.这是第一个在议会中不再掌握过半数议员支持的少数派国大党政府。拉奥总理凭借他从政几十年的经验,成功地运用分化、瓦解其他政党的手腕,最终使国大党在议会中享有微弱的超半数地位,从而使这届政府维持了五年任期。但到1996年夏天举行的第11届大选中,拉奥领导的竞选遭到了空前惨败,国大党仅获得140席和29%的选票,是过去全部11 次大选中国大党成功率最低的一次。看来国大党到此气数已尽。
在这次第12届大选前夕,政论家S·P·辛格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国大党的陨落作了如下分析和论断:“此后不会再有昔日那样作为泛印度运动的国大党了。在尼赫鲁逝世之后,国大党作为一个包罗万象的组织就开始了衰萎而蜕变成为政客云集的场所。国大党的陨落是历史的必然。这是因为印度不会再有像民族独立运动那样一种崇高的事业需要国大党去为之战斗了。既然民族独立的目标已经实现了,那么国大党领袖们在全国享有的地位也就走到了尽头。国大党的大厦无可避免地要倾覆下来。国大党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注:《长治久安与停滞不前——S·K·辛格论社会与政治变革》,载1998年1月27 日《印度斯坦时报》。)
1996年的第11届大选后,印度的政治舞台上出现了三足鼎立的新局面。印度人民党所获席位较上届增加41席达到161席, 超过国大党跃居第一大党;中间派全国阵线和左翼阵线组成的联合阵线的席位合计增加47席达到160席居第二位;国大党席位减少92席仅得140席退居第三位。印度人民党以最大党资格组阁13天失败后,国大党由于大批领导人卷入贪污案受审查而无法争取到多数议员的支持,第三势力应运登台执政。联合阵线政府先天不足。1.出任总理的新人民党底子是国大党的中间派,具有连续不断进行分化的特性。2.撮合建立联合阵线的地区性政党虽然起过重要作用,但它们最关心的是本地区利益,缺乏全国抱负和眼光。3.左翼阵线有扎实的组织和群众基础,但仅局限于三、四个邦;有明确政治目标,但对其他盟党保持距离,最大的印共(马)未参加政府。4.在议会中地位脆弱,依靠国大党在政府外部支持度日,一旦国大党撤销支持就会立即倒台。总之,依靠外部支持的少数派联合政府,不管第9届还是第11届都是失败的经验。
第四个阶段从刚刚结束的第12届大选开始。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一阶段还是第三个阶段的继续,其特点仍然是悬浮议会和联合政府。但从另外一种意义上看,则又可能成为十分重要的新阶段的开始。右翼印度教民族主义政党印度人民党在独立后的印度政治中,破天荒第一次取代中间派政党在联邦一级上台执政了。这一事态发展很可能具有里程碑性质的重大意义。不管人们喜欢与否,都得面对它,研究它的发展前景和可能带来的后果。
二、印度人民党上台执政的背景及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印度人民党是在国大党日益陨落而新老人民党等几届联合政府又无力取而代之,致使联邦政府更迭越加繁频,严重地影响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下而受到人们日益重视的。印度人民党在近五届人民院大选中节节胜利,得票率和席位数直线上升:1984年第8 届大选中获7%选票和仅2个席位,1989年第9届大选中获11 %选票和86 席, 1991年第10届大选中获20%(加上盟友共21%)选票和120 席(加上盟友共124席),1996年第11届大选中获20%(加上盟友共24 %)选票和161席(加上盟友共187席)(注:设在德里的发展中社会研究中心(CSDS)发表的研究报告,载1997年12月15日的《今日印度》周刊。)。1998年第12届大选中印度人民党及其大选前结成的盟党共获252席, 外加大选后表示支持印度人民党的共264席,得票率尚无统计。 这一形势发展说明,一方面选民愿意让印度人民党试试,另一方面对印度人民党也心存许多疑虑。
印度人民党(注:印度人民党(Bharatiya Janata Party,简作BJP), 前两字是印地文,特别是第一个字采用古代对印度的称谓“婆罗多”,含有印度复兴的意义。现在我国有些人把BJP 略去“印度”简译为“人民党”,那就错了。因为“人民党”是印度的另一全国性政党,因此“印度人民党”与“人民党”之间不应相互混淆。)正式始建于1980年,但其前身印度人民同盟(Bharatiya Jana Sangh)则是1951年建立的老党。新、老两党都是著名的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右翼政党。组织严密,干部训练有素,还有工、青、妇等外围组织。该党支柱和干部来源于半军事性质的青年印度教组织”国民公仆会“。该党主张为占印度人口82%的印度教徒谋利益,反对国大党照顾少数派教派人民(主要是穆斯林)的世俗政策。他们最典型的鼓动口号是:“倘若印度教徒不能在印度获得公平待遇,那么还有什么地方是他们的家园呢?!”但他们还主张对印度实行大一统,鼓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种文化。”这种大一统思想是同联邦体制和印度作为“多样性统一体”的国情相悖的。新党比老党温和些。在第12届大选的竞选中,印度人民党采取了两手策略:党主席阿德瓦尼较多地为印度教徒说话,旨在争取印度教徒的选票,而总理候选人瓦杰帕伊则表现温和以争取更广泛的阶层和教派选民的选票。
新任总理阿塔尔·比哈里·瓦杰帕伊,1926年12月26日出生于北印度中央邦瓜廖尔的教师家庭。现年72岁。终身未婚。早年参加“国民公仆会”,后曾参加国大党,并在反英运动中被捕入狱,印度独立后脱离国大党。1951年参与创建印度人民同盟,先后任书记和主席。70年代中期反英·甘地紧急状态法运动中同国大党(组织派)、民众党、社会党、老人民党等合作后,出任德赛政府外交部长。联合破裂后,自建印度人民党并任党首。1980年竞选失败后引咎辞职。瓦杰帕伊1957年进入议会,是印度最成功的议员之一。
从印度人民党以往参与短期执政的情况看,从它近些年自我政策调整和瓦杰帕伊这位主要领导人的状态看,从政府政策在根本上取决于一国的民族利益而非一党一派的私利来分析,这届由印度人民党主导的政府由于地位并不稳固,亟需寻求多方面的支持。
从过去几届尤其是上届大选的选民倾向审视,简单化地以反对教派主义的名义阻挡印度人民党上台执政是并不明智的策略。据传这次大选结果揭晓后,国大党内有一派人主张让印度人民党上台,让其处理印面临的经济难题,待其失误后伺机取而代之。国大党采取这项策略能否收效关键在于国大党自身能否真正整顿好,让党内能人脱颖而出。据一项研究报告的统计,在国大党失败最惨的上届大选中,对各政党在各选区所处的地位作具体分析的结果,在选举的得票数中居第一和第二位的候选人中属国大党的有388人,比印度人民党多81人,仍居首位(注: 设在德里的发展中社会研究中心(CSDS)发表的研究报告,载1997年12月15日的《今日印度》周刊。)。由此可见,国大党虽然走上了下坡路,依然有较广泛的基础和影响。
对印度人民党来说,这次执掌全国行政大权既是个广泛表现自己和扩大影响的大好机会,也面临诸多严峻挑战和考验。过去作为反对党而制定的许多原则现在必须作出调整,以便恰当地处理内外政策中的相互关系问题。第一,印度是“多样性统一体”的社会。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原则并不错,印度教徒占人口多数,但印度教徒中有阶级和种姓之分,其中中、低等级人口又居多数,他们要求平等权利的呼声日高。另一方面,照顾少数也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原则,适当照顾少数人口有利于社会和睦与发展。印度的语言民族和地区分野问题突出。印度人民党过去的政治影响集中在北方。这次竞选前大力推行联合他党的策略才大体上弥补了南部和东部的空白。如何巩固和发展这一成果有赖于实行真正的联邦制,就得改变印度人民党过去大一统思路。第二,自1991年搞经济改革以来,印度已经历了困难和顺利两个阶段,现又出现难点,加上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与教训,许多问题急待新政府处理。第三,克什米尔既是内政也是印巴关系问题。作为反对党唱高调获取选票容易。现在当了权,就得脚踏实地办事了。第四,印度外交上自拉奥总理晚期到联合阵线政府推出“古杰拉尔主义”,着重改善同南亚邻国关系,总的倾向是积极的。印度人民党上台后,瓦杰帕伊总理一再声称,他将继续奉行前任政府的基本对外政策,调整将仅仅在次要的方面。但是,新政府成立不到一个月,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从4月16 日开始一再公开发表反华言论,把中国当作印度的“头号潜在敌手”(注:5月3日对印度国内电视台讲话。)。5月11日和13日, 印度政府公然进行五次地下核试验,把矛头指向中巴。瓦杰帕伊总理在5月12 日致函八个发达国家的首脑解释印度政府决定进行核试的理由时,突出所谓的中巴对印度“日益增加的核威胁”。瓦杰帕伊还在信中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未点名地诬蔑中国在1962年对印度发动了“武装侵略”(注:瓦杰帕伊致克林顿信的全文发表在5月13日《纽约时报》上。), 根本无视恰恰是当时的印度政府不承认中印边界存在争议拒绝谈判而一意孤行地推行其所谓的“前进政策”不断蚕食中国领土才迫使中方不得不最终进行自卫反击的历史事实。印度新政府的上述行动大大恶化了它同中巴的关系。第五,在国家安全问题上,瓦杰帕伊政府改变了近24年来历届印度政府所奉行的“核模糊政策”,公然迈上了进行核武装的道路。印度新政府企图用显示核实力争当世界大国,以再现其50年代在国际舞台上的辉煌形象。印度核试成功,宣布自己为有核武器国家,煽动印度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但是,在此过程中印政府破坏中印和印巴关系正常化与发展友好合作进程却使越来越多的印度人担忧,要求政府反思。以印度人民党为首的新联合政府能否达到在国际上发挥大国作用,能否在国内扩大政治影响巩固其统治地位,仍需人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