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教育不能满足于“正面灌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满足于论文,德育教育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夏季高考临近,高校又在做招生前的准备。中学输送上来的新生思想政治素质如何,是近年来高校较为关注的焦点。
小学生尚未形成独立道德判断能力,真善美与假丑恶的界限还较模糊,可以用“正面灌输”的教育方式,引导他们增加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规范。而中学生随着思维能力的发展已有了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对这一年龄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应符合其特点,尤其应适应今天的大环境;因袭不前必然收效不显。
几多欢喜几多愁的现状
吉林工业大学是我国的一所重点工科院校,自三年前开始,进入该校学习的独生子女家庭的学生多了起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校学生中能将一些基本生活礼貌常识运用自如的并不多。有些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有的学生日常生活中缺乏基本的道德修养,会为了方便自己做一些损害集体或他人利益的事情,有的还会为一些小事打架斗殴,等等。
接受采访的大学德育教育董丁戈说:“目前大学新生的德育状况令人担忧,特别是近几年,一些新生的德育缺陷日益突出。我几乎每天晚上都会接到一些新生的咨询电话,内容涉及心理健康、人际关系、性知识,甚至有的学生陷入同性恋的泥潭。这些交谈中流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令人震惊,也反映出当前我们中学德育教育存在的不足。从我接触到的大学新生来看,似乎我国的中学德育教育已经发生了断层。”
在长春市38中学,一位叫王振瑶的同学这样来形容她和她的同学:“他们玩的时候很少考虑旁边的人在干什么,我也是这样。”“大家好像都不太合群,每次班级组织活动,总有一部分人说没意思,很多活动都搞不起来。”自我意识与集体观念的反差太大,不把集体放在眼里,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在一些中学生中较为普遍。
令人不解的是,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感觉到当前中学生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但在采访中,几乎所有的进行德育工作的教师都认为自己在传播德育知识方面已尽了最大努力。长春市38中学一位老师说,从新学期伊始,学校便紧锣密鼓地制定学生全年的德育教育活动计划,希望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每个同学的某方面品质得到锻炼。他认为一个学期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应有较大收获。而多数学生则认为,每学期他们接触到的总是那些内容和形式差不多的活动。最初大家还都有些兴趣,可渐渐地,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小儿科”的教育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同学们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参加活动也就变成了应付差使。
事实证明,旧有的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今天的中学德育教育。长春市45中副校长张百尘告诉记者,和其它学校一样,目前他们学校的德育教育基本上仍是在沿袭十几年前的教育方式,除通过政治课和语文课进行一部分渗透外,还围绕各种节假日开展一些活动。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多数学校仅以制定诸如《某某校中学生行为规范准则》等规章制度来规范学生的行为。长期抓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他已明显感到这种教育模式在今天的不适用。他说:“教师讲授政治课和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出发点基本是为了应付考试。组织活动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有一定作用,但如今学生们接触到的各种信息特别多,他们关心世界发展和时代发展的程度要超过前辈人,他们的思维很超前,老模式的灌输教育已经不太起作用。”
长春市教委德育处处长刘春梅认为,现有的德育教育方式必须改革。目前我国的中学德育教育比较脱离实际,空洞且实效性差,这些都是造成“学而无用”的重要原因。这一代孩子比较注重自我完善和个性发展,但欠缺从大利益考虑问题。这种背景下,我们运用计划经济下的手段和方法来灌输一些教育理念的方式已显得落后。
德育教育应走出窄胡同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的变更期,与过去不同的是,如今的他们大都是独生子,他们接触媒体异常频繁,并都希望能够表现自我。因此,今天通过何种有效手段培养他们的优秀品质便显得格外重要。
很多中学校长承认:这几年的中学政治课本实质上对学生的行为培养意义不大,多数人学这门课只是为了升学。他们觉得,长期以来中学更多的德育教育是通过语文课教育实现的,课本中选择了许多包含着德育思想的经典文学作品,如《白杨礼赞》、《孔乙己》、《变色龙》、《谭嗣同》和《劝学》等,作品将我国和世界优秀的德育思想传授给了中学生,这样的做法无疑有积极的意义。但采访中很多学生却认为在中学学习这些知识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至于作品到底表达什么思想,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该怎样在生活中应用,多数人没有理解。
最近,一位大学教授通过调查发现,如今中学生获得的德育教育除语文、政治课本外主要有以下几个渠道:来自父母的家庭式德育教育;通过电视,特别是各类电影、电视剧的传媒式德育教育;来自歌星、影星和体育明星等行为方式和流行时尚影响的明星式教育。如今这几种方式已成为中学德育教育的主流,在所调查的学生中有85%是通过以上方式获得德育教育的。
各种信息表明,造成中学德育教育渠道狭窄的原因一是应试教育使一切围着考试转,专讲考试要考的,让学生背概念;二是德育理念落后。目前我国初、高中进行德育工作的教师的责任心很强,但教育理念非常落后,还在用所谓的“好孩子”、“坏孩子”的标准来衡量学生;三是政府部门对中学德育教育重视的程度还不够,德育教育在资金、科研等方面的投入十分缺乏。
转变教育观念是一项综合工程
目前在校中学生的家长大都出生于五六十年代,各种历史原因造成了这一代人整体文化素质较低。为了弥补历史在自己身上所造成的遗憾,他们大都千方百计指望自己的子女出人头地,希望他们在考试成绩上突出,今后上一所名牌大学,认为唯有此路才能有出息。因此无论孩子是多么听话的孩子,只要学习成绩不好,在家长看来也是“使人愁”,而只要成绩好,再大的错误也变得可以容忍,家庭教育十分不理想。同时绝大多数的中学也都在强调应试教育,淡化德育教育。
家长衡量一所学校好坏的标准,往往不是学生离校后人格上的健全与否,而是分数,因此提高学生考试分数,帮助他们念上一所好的上级学校仍是目前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和目的。而对于可能在学生一生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德育教育的关心程度,为数不少讲实际的学校会大打折扣。一位主管德育的中学校长这样向记者陈述他的观点:“除了德育教育外,我还管着学校的校办工厂。可以说,我用五分之四的精力抓工厂,德育教育虽然也很重要,但考试不考,家长也不太关心,因此我们也弱一些。”
据调查,目前多数初、高级中学不开设思想品德课,也不开设任何相关课程。长春市几所全国有名的重点中学,基本上都没有专职的德育教师。一些校长无可奈何地说,考试不考,所以我们没兴趣开德育课,就是想设置德育课也没有这方面的资金和人才。并且目前我国各类高等师范学校也很少开设这个专业,师资力量十分匮乏。
相对于其他人,如今中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还是自己的老师,受影响最大的也是老师。但记者在采访中却发现,很多学生对自己的老师的感情非常淡漠。一位16岁的中学生这样形容他的老师:“她不了解我们在想什么,只关心学习好的同学,我们有事也不愿跟她说。”
实际工作中,多数教师往往忽视学生心理,忽视了学生对德育教育的需求,特别是人际交往、文明礼貌、理想信念等,只注重传授知识而忘记了自身的德育教育功能。特别是,当前中小学老师存在着师德整体滑坡的问题,不少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之余,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了与学生相关的物质方面。以这种精神状态想要对自己的学生进行好德育教育很困难。对此,部分教育专家建议,在继承过去好的做法的基础上,一是有关部门应尽快在中学中开设德育课程;二是在各高等师范学院设立德育专业,培养师资力量;三是加大对德育教育的资金投入,促进德育科研上新台阶;四是加强教师师德建设;五是利用中学现有的政治、音乐、美术等师资力量先进行德育教育的试点和教学研究,为全面推广作好各项准备。
值得欣慰的是,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家长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对学生德育的培养上来。各地一些中学在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结合上“创新”,运用“民主谈话法”、“比较鉴别法”、“榜样示范法”、“心理咨询法”、“竞赛激励法”等多种新方法,丰富了德育的手段,收到了实际效果。
长春市一些中学在探索德育教育新方式中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为了加强同学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吃苦耐劳的能力,吉林大学子弟中学坚持每年在学生中开展“学军”活动,将学生带到军营中进行锻炼。学校还请来大学的心理学博士,针对这一时期学生心理上容易出现的问题和家长应注意的方面进行讲座,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好评。长春45中学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在英语课中开展“分组教学”,将成绩有差别的学生编排成一组,开展课堂学习竞争。为了集体的荣誉,每个小组的同学从课下就开始积极的准备,互相帮助预习功课,共同准备课上用的代表团队精神的饰物,排练小品等等,在课堂上同学们互相帮助,为集体的荣誉共同出谋献策,不仅发扬了团队精神,也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