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互动策略研究_互动教学论文

古诗词教学互动策略研究_互动教学论文

古诗教学的互动策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动论文,古诗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过程思考,教学是互动的,而且是多种教学因素的多边多向开放式互动;从价值思考,教学还是互动的,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相影响,共同发展,实现“教学相长”的发展价值。然而古诗文的学习因为古诗文离学生的生活距离遥远,学生知识积累与古诗文阅读储备的差异等主客观原因而“互动”失落的现状比较普遍。笔者曾下校执教两首古诗《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古诗通俗易懂,学生却一反阅读课堂的生龙活虎,变得缺乏自信,缩手缩脚。虽然我尽量鼓励学生参与读解古诗的实践活动,但学生仍然是“望诗却步”。其中有不少学生拿着笔忙不迭地记字词的解释和诗句的译文,虽然再三强调:理解了、读懂了也就记在脑子中了,可学生仍然我行我素,让我在讲台上过足了唱独角戏的瘾。课后向任课教师了解情况,才知道其中原委,原来古诗教学一直沿袭着这样的教学模式:揭题→教师逐字讲解→教师逐句串讲→背诵→结课。整个课堂教师“字斟句酌”地讲,学生一字不落地记,课文字里行间排满了他们诚实的记录,讲完记毕,课文教学便结束了。整个教学过程师生互动彻底瓦解,教学互动完全失落。教师字字落实、句句推敲,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思维的结果。长而久之,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弱化,甚至失去对古诗学习的兴趣。最后到了非教师讲解而不能理解古诗的地步,这实在是古诗教学的悲哀。古诗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具生命力的瑰宝。它非常精美,又非常大器;非常朗朗上口,又非常冶人性情;非常经典化,又非常具有精神探索的锐气。它是一种长效的民族素养的滋补剂。《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小学语文应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由此笔者认为应该构建古诗教学的“互动网”,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古诗课堂教学的多维、立体互动。让学生在古诗学习中“大胆出手”,使学生在主体探索研究的过程中,缩短对古诗的认识距离,发现古诗的魅力,真正引领学生走进古典文化的大门,既获取知识,也促进悠久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获得完善、独立的自我与品格发展。

一、学导互动

课堂教学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不争的定论,同理古诗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也应该是学习实践的主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感受、领悟古诗文字词丰满的情感和活跃的生命张力;认真揣摩、猜度古诗文丰富的内容和幽远的意境;积极想象、创造古诗文深刻的哲理和精辟的思想。然而古诗文产生和盛传的历史年代特殊,虽然古诗文很美,却犹如一位蒙着面纱的神秘女郎,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方面去赏识它,去揭开它的面纱,去感受它强悍的魅力。所以必须构建古诗课堂教学的“学导”互动,以教师的导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和深入,以教师的导促进学生主体探索的效度。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两句时,在学生明确了王安石写此诗的具体背景后,出示长江示意图,让学生反复读诗根据诗意摆一摆京口、瓜洲、钟山的位置。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具体操作情境中,认认真真读诗,兴致勃勃摆弄,当学生兴致盎然地讲述位置摆放的理由时,我们还能说他们对于这两句诗的理解有困难吗?学生主体的生命也在读、摆、说的学习过程中得到充分张扬。

二、古今互动

由于年代的久远,与口语相脱离的有些古诗确实艰涩难懂,佶屈聱牙的句子,生僻古奥的词语,还有许多陌生的名目典章制度,这一切都成了小学生阅读古诗的障碍。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现代汉语的语言系统不是什么新生事物,是由古代汉语的语言系统发展变化而来。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犹如一条墨写的黄河,蜿蜒至今,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古今汉语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但它们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是不争的事实。有学者对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两个常用字表进行了研究,通过比较,发现有1001个古汉语常用字可以在现代汉语一级字表中找到,占到古汉语常用字的92%,可见古汉语常用字大多数仍然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而且还保持着相当强的生命力。如有些仍以单音节的形式得以沿用“日”“月”“山”“水”等;有些保存在双音节词中,如“目”字虽然在现代汉语里已不单用,但在“目光”“目送”“目击”等双音节词中仍然保存;有些保存在成语中,如“走马观花”的“走”,“陈陈相因”的“因”,“危峰兀立”的“危”等。所以我们在古诗教学中应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古今义之间存在着的一定的内在联系,解决学生理解上的障碍。如于永正老师在教学《草》时,有位学生提出“岁”不懂,于是课堂出现了下列对话:

于:你今年几岁了?

生:我今年9岁了。

于:那明年呢?

生:明年我10岁了。

于:过一年,长一岁,岁就是什么?

生(脱口而出):年。

于老师通过谈话巧妙地让学生自己发现“岁”的意思,学生在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过程中,尝到甜头,也就会觉得古诗也不是十分难懂。

同时古诗言简意丰,它往往用极少的字表达极深刻的意思,令人引起联想的东西很多,触动人心灵的东西很多。我们在创建“古今”字义互动时,还可以创建“古今”诗文的互动,让学生展开联想,把诗句转换成今天的学生熟悉的语言形式。把古诗写成渗透着学生自己感情、自己个性、带有主观色彩的短文。让每一首古诗在每一个学生笔下转换成具有特色的美文来。例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笔者在教学时,是这样组织课堂:读着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当时有的学生眯眼遐想,有的学生摇头吟诵,有的学生则细细把玩,一会儿工夫,课堂中小手如林,现摘录一个同学的发言:

我仿佛来到了西湖边,看到了一池的荷花。碧绿的荷叶像一个个大圆盘,铺满了整个荷塘。一阵风吹来,满池的荷叶随风涌动,那是绿色生命在涌动。荷叶上的水珠是那样晶莹润滑,是能工巧匠精心雕琢的吧?最美的是那亭亭玉立的红荷,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在晨光里舞蹈。我不禁陶醉了。

诗的意境,诗的情感,诗的生趣在“古今”转换的过程中被学生参悟得淋漓尽致。这许多的信息怎一“讲”字了得。“讲”是无论如何承载不了那么鲜活的东西的。

三、诗画互动

古诗又常常是与“绘画”相统一的。“诗中有画”方算上乘。特别是田园山水诗更是清新明丽,含蓄幽远。如陶渊明的《归田园庄》、王维的《山居秋暝》、杜甫的《绝句》皆属诗中有画,诗画相融的佳作。绘画作为艺术,是以色彩、线条的组合和搭配来表情达意的。而诗中的画意是通过文字符号的组合来表现的,诗词中的意境远比绘画本身来得开阔和深远。所以我们在古诗教学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感受诗中丰富的色彩、变换的线条、巧妙的组合。如教学《绝句》时,一位教师要求学生在一幅表现诗句意境的白描画上,用黄、翠、青、白等几种颜色给黄鹂、翠柳、白鹭、青天涂上颜色,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把诗的语言色彩转换成具体可感的绘画色彩,当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由衷地感受到了春天的明媚和清丽,仿佛自己也置身于草堂前和作者一起欣赏草堂春色。

四、诗“歌”互动

“歌”指吟唱、诵读。诗可以人乐,历来诗“歌”不分家。在汉代以前,所谓“诗”就是指能唱的曲词,一部《诗经》三百零五首诗都可以唱。到了秦汉时,古诗失去了曲谱,这个“诗”字才渐渐成为文学形式的词,所以古诗有鲜明的节奏。节奏之于古诗,是她的外形,也是她的生命力。无论是五言、七言,还是六言,都有其固定的节奏划分规律。读来朗朗上口,在读的过程中也容易使读者把握诗句所蕴含着的情感。再古诗用韵讲究,如“平起仄收”“仄起平收”是指律诗用韵的一般规律,“平起仄收”的诗句声调高亢雄壮,“仄起平收”的诗句声调低沉柔婉。而这“高亢雄壮”和“低沉柔婉”是唯有出声诵读才能感受得到。另外诗作多“叠韵”“双声”朗读时也容易引起美感,给人以无限遐想。如“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中的“娟娟”一词吟诵于口,眼前仿佛出现一弯清幽纤巧的月牙,惹人爱,惹人怜。王骥德在《曲律·论宾白》中说“句子长短平仄,须调停得好,令情意婉转,音调铿锵,虽不是曲,却要美听。”所以古诗应该和“歌”互动,宜吟、宜唱、宜诵,在缓缓吟诵,细细品味中陶冶情操,接受传统文化。在课堂中或要求学生学一会古人摇头晃脑地吟诵,或细细默读,认真把玩,或根据个人理解加上动作表演诵读,在“似歌似韵”的吟诵中引起学生心灵的沉醉,唤起学生美的向往,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另一方面,古诗的语言精练含蓄,大都是用经过锤练的语言艺术写成的,是运用语言的典范,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且不同的诗人,不同的诗作,语言风格、语言艺术也各不相同。有的优美婉丽,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的放纵恣肆,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有的朴素自然,如“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有的气度轩昂,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有的凄清孤寂,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所有这些都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渊薮。学生在反复吟咏中不断积累语言,丰富语言,发展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五、课内外互动

据专家调查,73.1%的家长和86.7%的教师认为背诵古典诗文能弘扬传统文化;88.7%的家长和96.7%的教师认为对孩子的修养和人格发展有好处;94.7家长和100%的教师认为提高孩子的语言文字能力有好处。确实古诗中有美丑的交锋,有优美的人性和风景,有崇高的人格和景观,有人生的悲和喜,也有世界的幽默和滑稽,它们不仅启迪人的智慧,陶冶人的德行,而且常常令人留连忘返,赏心悦目,情感激荡。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阶段应背诵古诗词不少于70首。然而据了解各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人选的经典古诗并不多。所以仅靠课堂的古诗阅读于学生的汲取和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实现课内外互动,启动课外古诗文诵读工程。小学生读完六年书要一千八百多个日子,如果我们以平均每三天记诵一首古诗的话,学生在读完小学后,肚内就有六百首左右的古诗了。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那九百首古诗词呢?学生是不是个个都有赛李白、杜甫的可能?郭沫若说过一段很精彩的话,大意是: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会慢慢地融化,一融化可就是大财富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从小对古诗文的汲取和积累,它的价值不仅仅指向语言发展,而应提升到生命发展的高度,古诗文夯实的是学生生命发展的底蕴,这实在是一笔无价的财富。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是1988年初,7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的共同宣称。因此笔者以为我们必须创建多向互动、多维互动、立体互动,引领学生主体参与古诗文的阅读实践,汲取二千五百年的文化精髓,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标签:;  ;  ;  ;  

古诗词教学互动策略研究_互动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