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污染控制系统-人工湿地_水污染论文

生态污染控制系统-人工湿地_水污染论文

生态治污系统—人工湿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湿地论文,治污论文,生态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工业的发展,水污染的加剧,同时淡水资源短缺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水环境保护的任务也越来越艰巨。近年来,各种水处理污染的方法层出不穷,其中生态处理技术——人工湿地技术由于其低投资,出水水质好,抗冲击力强,操作简单,建造和运行费用低(仅为传统二级污水处理厂的1/10~1/2),维护方便,氨氮去除率高,同时可使污水处理与环境生态建设有机结合,在处理污水的同时创造出城市生态景观,逐步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并广泛应用。

人工湿地是指由人工建造和监督控制的湿地系统,利用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同作用,通过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来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人工湿地主要由5部分组成,一是具有各种透水性的基质,如土壤、砂、砾石;二是适于在饱和水和厌氧基质中生长的植物,如芦苇等;三是水体(在基质表面上或下流动的水);四是无脊椎或脊椎动物;五是好氧或厌氧微生物种群。湿地植物在湿地系统中具有三个间接的重要作用:一是显著增加微生物的附着(植物的根、茎、叶);二是湿地植物可将大气氧传输至根部,使根在厌氧环境中生长;三是增加或稳定土壤的透水性。

根据湿地中主要植物形式,人工湿地可分为:①浮游植物系统;②挺水植物系统;③沉水植物系统。其中沉水植物系统还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其主要应用领域在于初级处理和二级处理后的精处理。浮游植物主要用于N,P去除和提高传统稳定塘效率。目前一般所指人工湿地系统都是指挺水植物系统。挺水植物系统按污水在人工湿地中流动的方式,一般可分为3种类型:表面流湿地(Free Surfane Wetland,FSW)、潜流湿地(Subsurface Flow Wetland,SFW)和垂直流湿地(VerticaI Flow Wetland,VFW)。表面流湿地和垂直流湿地因环境条件差(易孳生蚊虫),处理效果受气温影响较大以及对基建要求较高,现多不再采用。故人工湿地大部分采用潜流湿地系统。

人工湿地去除的污染物范围广泛,包括N 、P、SS、有机物、微量元素、病原体等。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在进水浓度较低的条件下,人工湿地对BOD[,5]的去除率可达85%~95%,COD去除率可达80%以上,处理出水中BOD[,5]的浓度在10mg/L左右,SS小于20mg/L。废水中大部分有机物作为异样微生物的有机养分,最终被转化为微生物体及CO[,2]和H[,2]O。

早期人工湿地主要用于处理城市生活污水或二级污水厂出水,随着对人工湿地技术的不断研究和探索,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人工湿地更为广泛的应用前景,人工湿地开始逐渐应用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城市或公路径流等非点源污染治理和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中。

标签:;  

生态污染控制系统-人工湿地_水污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