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第四中学 063001
Pascal语言是为了提高我校学生综合素质而特别开设的一门校本课程。但是Pascal语言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一门崭新的课程,学生没有任何基础,学习起来难度很大。几年来,我校学生多次参加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在Pascal语言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消除学生的疑惑,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第一老师”,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那么即使困难重重、再苦再累,也不会阻止他们学习的步伐。兴趣就像是一盏路灯指引着你前进的方向,给你带来实现奋斗目标的动力。Pascal语言的学习对初中生是完全陌生的,他们没有接触过Pascal语言编程,也不知道编程序能带来什么,更不知道学校开设这门课的原因,所以学生们一开始接触Pascal语言肯定是迷茫的、不知所措的,而老师第一时间要做的就是解决这些疑问,打消学生的顾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Pascal语言第一节课:
首先要讲清楚什么是程序,如何编程序,以及程序的作用是什么。
其次,要讲清楚学校开设课程的目的,让学生能够跟随学校个性发展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迅速地融入到学校的大家庭。
第三,在消除了学生的迷茫、解决了学生的疑问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兴趣的培养了,而Pascal语言的第一课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它可以从此让学生爱上编程序,也可以让学生完全失去信心。
那么,第一课究竟怎么上呢?
首先,不能拘束于普通文化学科的教学方法,一开始就按部就班地讲授内容,这点在Pascal语言教学中是完全行不通的,因为Pascal语言教学抽象性很强,而且对语法的要求非常严格,如果按照课本顺序单独地讲解语法、数据类型、关键字、常量、变量等知识点,不但需要的课时量大,而且这些枯燥的知识足以让学生完全失去学习兴趣。
其次,程序结果图形化展示吸引学生的兴趣,这个图形最好是接近学生年龄段、被学生普遍认可并且能够刺激大脑细胞兴奋的,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最后,可以展示一些网上的小软件,告诉学生们自己通过学习也可以做出类似的或者更好更具个性的软件,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二、夯实知识基础,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重要概念
万丈高楼平地起,学习好Pascal语言也要打好基础。
1.夯实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
Pascal语言教学必须要有扎实的数学知识,因为编程序需要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而逻辑思维就必然离不开数学,同时数学概率问题也是每年竞赛中必然要考的一个类型。所以在备课时,如果涉及到自己无法解决的数学知识时,我都会提前预约数学老师,请他到课堂上帮助讲解,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学生编程过程中遇到的疑问。
2.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编程序需要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时间,要想学好Pascal语言编程,必须让学生反复地上机操作实践、观察、分析、比较和总结,逐步积累知识,最终达到融会贯通。
3.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重要概念
每种程序设计语言都有各自的规则, 用户在编程时必须符合这些规则, 而搞清概念是理解规则的基础。
Pascal语言有很多重要的概念,比如变量、常量、数据类型、函数、过程、三大结构语句等,这些概念是全书的基础,也是编程序的重要支撑,但是这些概念很抽象,也很细琐, 学生难以全部理解掌握,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些概念,就无法得心应手地编写程序。而要深刻领会和掌握这些重要概念,就不能单独地学习,而是要对这些概念做一些针对性的训练,从各种应用实例中去体会、消化这些概念,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三、倡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互动,倡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对学习Pascal语言至关重要。只有集思广益,发挥所有人的智慧才能有效地学习编程知识。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对待同一个问题思考的角度不同,通过沟通与交流,可以不断地吸收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切不可固步自封,拘泥于固定的思维方式。
在授课过程中,我经常让学生在一起交流讨论,通过交流学生们可以扩展自己的思路,发现自己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编程思想和自主创新能力,使学生遇到问题可以尝试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尝试多种方案去解决,进而选择最优的解决方案。
以上是我在近几年的Pascal语言教学中的一点经验体会,虽然每年在举办的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但是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学无止境,若想让学生更好地学习pascal语言编程,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探究,找出最适合培养学生思维及理解力的方法,进而取得更大的成绩。
论文作者:张志勇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7
标签:学生论文; 语言论文; 自己的论文; 概念论文; 程序论文; 学习兴趣论文; 基础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