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研究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评《现代汉语方言音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汉语论文,方言论文,语言论文,基础论文,工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H07[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003—5397(2000)03—0104—06
由侯精一教授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汉语方言音库》(以下简称《音库》)已于1999年全部出齐,共收有一定代表性的地点方言40种。这是语言研究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也是主编和作者们向语言学界奉献的一份珍贵的厚礼。这部音档的建立,改变了我国汉语方言研究成果传统的出版形式,它标志着我国汉语方言研究的新进展。《音库》自1994年开始陆续出版以来,受到学术界的较大重视和普遍好评。我们为《音库》的研制与出版而欢呼,并向编者、作者和出版者表示敬意!下面讨论《音库》的意义、作用、特点以及有关的问题。
一
《音库》的研制与出版有多方面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汉语方言的分歧很大,差异程度超过了有些语言的区别,其复杂情况是世界上数千种语言中所少有的,以至时至今日我们仍无法说清汉语到底有多少种方言。这固然与如何确定方言有关,但重要的还是汉语方言复杂难辨,大方言中套着许多小方言,小方言中套着更多的土语,真是方言众多,异彩纷呈。《中国语言地图集》(香港朗文出版社,1987)A[,2] 说明书说明:“本图集把汉语方言分为下列十区”:即官话区、晋语区、吴语区、徽语区、赣语区、湘语区、闽语区、粤语区、平话区、客家话区。区下面再分102个片, 片底下还有众多的小片和更多的点。此外还有多种未划分的方言,如儋州话、乡话、韶州土语、湘南土语以及苗族中使用的多种汉语方言等。“片”的情况很不相同,有些片之间的一致性较大,通话没有太大困难,如官话区的一些片,平话区的2个片;有些片之间的差异却很大, 甚至“小片”及“点”之间的分歧都不小,如吴语、粤语的有些片就差别较大,闽语的片大多是不同的方言,连有些小片乃至点彼此也不能通话,或不大能通话,实际是低一些层次的土语。对如此纷繁复杂的汉语方言,过去方言学者有许多记录与描写, 留下了大批宝贵的书面资料。 近十几年来影响最大的是1987年出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汉语方言部分,李荣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的41种分地词典,以及近20年来陆续出版的上百种方言志。继这些著作之后,就是《音库》了,它以与前者不同的内容和形式,简明、扼要地记录和描写了最近一个时期汉语方言的基本面貌,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份科学可靠、方便好用的汉语方言历史资料,它的作用是以前重要著作所不能替代的。
其次,随着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多样化,汉语方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急剧变化,有些方言特点正在丢失,有的弱势方言和边界方言正处于逐渐消亡之中。就语音变化而言,总的趋势是简化,具体表现在:1.声调简化和淡化。这是最重要的变化,因为声调是汉语的重要特征,它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声调简化主要分调类减少乃至淡化,入声减少乃至消失,连读变调简化虚化等几类,这是汉语许多方言普遍存在的现象。调类减少的如上海话,1853年Edkins的《上海方言语法》里有8个声调,而现在上海老派基本保持6个声调,其中阴上一调不稳,而新派阴上干脆归入阴去,只剩下5个声调。 北方话地区有许多地方话只有3个声调,南方方言有的也只有3个声调,据张世方初步统计(1999),约有近200个点的方言是3个声调。其中有些地方话只有2 个声调,西北官话的河州话甚至有淡化声调、发展轻重音的现象。入声逐渐减少乃至消失,这也是许多汉语方言都发生的现象。如许多官话的入派三声。吴语南部方言入声演变的基本趋势是韵尾弱化、消失,调值拉长并入调值相近的舒声调。福建闽语入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塞音韵尾由北往南的逐渐消失和减少,即闽北区、闽中区无塞音韵尾,闽东区、莆仙区多数只有喉塞韵尾
组声母,现在也不分了。有些方言过去的浊音声母b、g、v 现在消失了。类似的情况还有好些,毋须一一列举。3.韵母的减少和韵尾的合并。除入声韵因入声调的简化乃至逐渐消失而减少以外,凡是韵母较多的方言,一般都趋于简化。如闽南方言区大田片的城关前路话,从闽南方言一般的七八十个韵母简化为36个韵母。地处闽东宁德的碗窑闽南方言岛,老派韵母有70个,而新派只有53个。老派鼻音韵尾有
b、d、g、v的消失,φ、θ的退化,等等,音位有所减少。至于基本词汇的变化,主要是:1.双音节、多音节词增多,这在闽语、粤语尤为明显。2.大量吸收普通话词汇。3.不断产生新词语。4.逐渐减少古词语。这些变化各方言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语法方面的变化,普遍是:吸收普通话句式,改变或减少某些方言句式。
汉语方言变化如此之迅速,如不及早详细记录并妥善保存下来,许多重要的方言资料将很快丢失,特别是语音、词汇的变化及语音特点的丢失更快,有些小的弱势方言和边界方言将会逐渐消亡,对语言研究、有关学科研究以及有关方面来说,这是无可弥补的损失!《音库》采用录音的形式,适时、准确、简明、统一地记录了现阶段汉语方言的真实面貌,保存了一份非常珍贵、重要的汉语方言有声、直感的资料,这是《音库》最大的特色和价值,若干年后再来看这部《音库》,更会感到它价值和意义的重大!
第三,语言(包括方言)是信息和文化的载体,它与社会生活、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密切相关,反映社会各种信息和人类丰富文化。《音库》的研制与出版,为语言应用,语言教学,方言学、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汉语史、社会语言学、实验语音学、比较语言学、理论语言学的研究,乃至社会学、民俗学、考古学、人类学的研究,以及人机对话、语言信息处理等研究,都可提供科学、真实、可用的语言材料,为这些学科所利用。公安、安全、司法等部门,在语言识别(特别是语音识别)和案件侦破方面,也可充分、有效地利用这部《音库》。《音库》还为国际语言学及有关学科提供可供比较、研究的重要材料。随着时间的推移,《音库》的学术价值和实际作用必将越来越大,有些意义和作用可能是我们现在所预料不到的。
二
音档的内容和制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该音档的水平、质量和价值。在这方面,《音库》是有其特色的,值得我们充分重视。
关于汉语方言的音档资料,过去极少,几乎空白。三四十年代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组织调查湖北、湖南、云南、四川等地的方言时,曾作过旧式钢丝、铝盘的录音。因为当时的设备较差,录音质量不太理想,加之保存的时间长了,留在大陆的一部分已经不能用了;带到台湾去的那部分,听说五六十年代还能用,而且还据那些有声资料整理出有关著作;如果没有转录在磁带上,那部分资料现在恐怕也难以使用了。五十年代进行全国汉语方言普查时,因为设备等条件的限制,一般没有录音,没有留下有声的汉语方言资料,这是很大的损失!如果当时普遍有录音资料,今天再同《音库》作比较,就能从有声的资料中更好地看出近50年来汉语方言演变的基本情况。八十年代以来,随着调查、设备等条件的改善,各地陆陆续续录制了一些汉语方言的有声资料,其中多数是单点的有声资料,主要包括语音系统、部分词语、语法例句及语料,内容详略各不相同,大多比较简单。规模较大的音档有以下几项:1.1982年至1984年由北京大学林焘主持的“北京话调查”,对北京城区、郊县、顺义至平谷之间的公路沿线,以及承德市区的几十个点的数百人进行了社会语言调查,目的是了解北京话内部的分歧现状,主要内容是声调、四声变异、零声母声化、轻声音质、一三七八的变调、儿化韵分合和某些词语的说法等十来项,录制有声材料450小时, 全部配有书面材料。这是一项专项调查,偏重北京话内部的语音分歧,内容比较集中。2.1984年至1992年由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吕必松主持、常宝儒具体主持的“北京口语调查”,对北京东城、西城、崇文、丰台、海淀、朝阳6个区的378人进行录音调查,内容有日常生活的28个话题, 共录制213盘独白、叙述的有声原始语料,经剪辑加工成语音档案123盘, 建立了一套规格一致的“北京口语音档”,并附有全部录音的转写书面材料。这次录制的北京口语有声资料比较粗糙,但很有价值,对研究北京口语有重要意义。3.1986年至1990年由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陈章太、李行健主持的“北方话词汇调查”,对北方话广大地区的106 个点的语音系统、基本词汇进行调查,录制了上百个地点方言的音系、变调、儿化韵、同音字表等。由于参加调查的人员较多,有的地方的录音条件较差,有些录音效果不太好。4.1984年由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陈章太主持的“叫卖语言研究”,对北京、天津、上海、武汉的叫卖声进行录音与整理,共录制30多盘叫卖语言的有声资料,并附有部分书面材料。因为各地叫卖都使用当地方言,这套叫卖声的录音资料也属方言音档。上述这些音档多数为专项音档或一种方言、一个地区方言的音档,都没有公开出版。
《音库》是一项规模较大的综合性音档,它收录40个有一定代表性的地点方言的有声材料,各点内容包括语音系统、常用词汇、构词法举要、语法例句和长篇语料等5项,每点录音60分钟。 它是有声的现代汉语方言的总汇,也是方言研究的一项基本建设。《音库》还附有5 项内容的书面材料,及总序、附论一某某方言区概况、附论二所录制的方言概述、主要参考文献、后记等,有的点的书面材料中还有附论三,有的点还有音标符号说明。《音库》的内容具有三个主要特点:1.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各点录音的内容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和语料,把该方言的主要特点都包括在内。书面材料还有附论,简明、扼要地论述该点方言及其所属的上一层方言的概况,对录音材料作必要的补充。各点及其所属上一层方言概况的论述,总的看来比较概括、准确、水平较高。对内容作如此安排,是比较全面的,这充分反映编者和作者的独具匠心。《音库》的录音及书面材料还突出了重点,即以语音为主,对音系及其特点作细致的描写,录音部分还增加声母、韵母、声调的比字和练习。2.内容精粹,设计科学。《音库》的录音部分每点只有60分钟,书面材料篇幅很小,容纳的内容有限。编者从内容到例词、例句以及有关材料都作了精心的选择与设计,所确定的5项内容及近200条例词和55个例句、附论是比较恰当、精粹的,能够反映各方言的基本面貌和主要特点。此外,还用“增补”的形式,收录各点少量有特色的词汇和语法例句,以及录一点儿当地最流行的口语材料,反映各方言的独特色彩。这些都充分显现《音库》设计的合理与科学。3.内容统一,有可比性。《音库》统一确定各点5大项内容及附论,统一选用《北风跟太阳》的语料, 统一选取55个语法例句,统一收录近200条词汇, 并统一以普通话说法作语法例句和出条词,这样做大大增强了各点方言的可比性,有利于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
《音库》在制作方面也表现出它的特色:1.所录制的各点方言有声资料语音真实、清晰,音质较好。各点录音材料采用统一解说,效果更佳。2.《音库》的书面材料及外包装的制作精美,内包装合理、实用。这都表现出编者、出版者的处处用心,多方保证《音库》的质量和价值。
三
《音库》的水平和价值,还表现在方言点的选择和作者的确定上面,在这方面编者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所以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音库·总序》说明:“现代汉语方言音库是用有声的形式保存现代汉语方言,……为后人留下一份极为珍贵的现代汉语方言的有声资料。”如前所述,现代汉语方言是一个多层次的语言体系,它的纷繁、复杂情况是世界上其他语言所少见的。要想记录、描写、保存现代汉语方言有声资料,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是以“点”为单位,全面记录、描写现代汉语方言,这从人力、物力和时间来看,显然不可能。另一个办法就是从数百、上千个“点”当中,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点”进行描写、记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现代汉语方言的基本面貌。《音库》主要参考《中国语言地图集》对汉语方言分区的意见,从众多的方言点当中选择40个有一定代表性的点,即官话区的北京、天津、济南、青岛、南京、合肥、郑州、武汉、成都、贵阳、昆明、哈尔滨、西安、银川、兰州、西宁、乌鲁木齐;晋语区的太原、平遥、呼和浩特;徽语区的歙县、屯溪;吴语区的上海、苏州、杭州、温州;湘语区的长沙、湘潭;赣语区的南昌;粤语区的广州、南宁、香港;闽语区的厦门、福州、建瓯、汕头、海口、台北;客家话区的梅县、桃园。所选的点多数是恰当的,各方言区及有特色的片的主要代表点不少都收入了,如吴语、闽语代表点的确定。点的布局大致合理,基本上反映汉语方言的主要情况。《音库》没有收入平话区的代表点,这样做比较稳妥,因为平话能否独立成区,其归属如何,学术界仍有不同意见。当然,选定方言代表点是比较难的,而要从那么多的点当中选择40个代表点,其难度就更大,所以《音库》的选点还有可以商榷之处,对此下文再作讨论。
《音库》的主编长期从事汉语方言研究,是汉语方言学的专家,对汉语方言学界的人员和研究情况相当了解,所以所确定的《音库》各点编写人员总体上是很合适的,他们对所编写的点的方言大多素有研究,并有较多有水平、有价值的成果,他们的经验与能力足以很好完成所承担的方言编写任务,这是保证《音库》具有较高水平的重要条件。
四
《音库》具有很多特色,是一部内容充实、精粹,学术水平较高,实用价值较大的精品。好书不可能完美无缺,精品也会有微瑕。《音库》也有不足之处,有的问题还可商榷。
1.关于选点原则和选点。《音库》没有说明选点原则,只有主编在《关于制作现代汉语方言音档的几个问题》(载香港《语文建设通讯》总第42期)一文中说到这个问题:“在选定补充点时,各省省会所在地的方言,现代汉语方言音档一般都予收录,这里头有语言上的考虑,当然也有政治、经济、人文方面的考虑。”从所选的点可以看出,《音库》的选点原则实际上是方言特点和政治、经济、人文等因素并重。这样的选点原则值得商榷,因为《音库》是现代汉语方言的有声记录,应当充分反映现代汉语方言的现状,其选点原则应以方言特点为主,其他因素只可适当考虑,这样才能从众多点当中“挑选最有代表性的少数点”,从而反映汉语方言的基本面貌。
由于选点时较多考虑政治、经济、 人文及其他因素, 所以所选的40个点有的不一定很合适,有的该选的点又没有收入。下面按《音库》所列方言区代表点的顺序加以讨论。吴语区的苏州话,虽是苏南吴语的代表点,但它与上海话同属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有上海话为代表,苏州点不一定要收。杭州话受官话较大影响,同时与上海话同属太湖片,也不一定非收不可。浙南吴语很有特色,应当收入吴语处衢片的衢州话或婺州片的金华话为代表点。粤语区的南宁点不能代表广西粤语方言,宜改为粤语勾漏片的梧州点。台山话与广州话差别较大,是粤语四邑片的代表点,应当收入。香港点从政治、经济等因素考虑可以收入,如从方言看香港话与广州话同属粤语广府片,可以不收。闽语区的闽南区收点多了,汕头话同闽南区的漳泉片差别不太大,似可不收。台北话从政治、经济等因素考虑可以收入,如从方言看无太大特色,与厦门话同属漳泉片,可以不收。闽语闽中区和莆仙区都是闽语中的独立方言,其代表点的三明话和莆田话应当收入。客家话区的桃园话与梅县话同属粤台片嘉应小片,方言特色不大,可以不收,如从政治、经济等考虑可以收入。客家话区应当收入闽西客家话的代表点长汀话和赣南客家话的代表点赣州话。赣语区只收南昌一个点显然不够,南昌话受官话一定影响,赣语特点不够典型,应当增收更具赣语特色的南城话或萍乡话为代表点。湘语区的湘潭话与长沙话同属长益片,都是新湘语,方言上无代表性,不宜收入,应当改收老湘语的代表点娄底话或双峰话。徽语区的屯溪话虽与歙县话不同片,但其差别不如严州片的淳安话与歙县话的差别大,且淳安话属浙江徽语,更具代表性。晋语区的平遥话与太原话同属并州片,方言较近,不如收入邯新片的邯郸话或新乡话。官话区收点显然多了,而且各区很不平衡。如兰银官话、中原官话和西南官话内部的分歧不太大,而收点较多,东北官话只收一个点。以上仅就《音库》现在所选的40个点来讨论,如果收点更多,那需另论。选点如何做到更加恰当、合理,需要很好研究。
选点涉及到方言分区问题。《音库》的选点,“很大程度上就是参考《中国语言地图集》对汉语方言分区的意见”,但并没有完全按照《地图集》的分区去做,如对平话的处理。其实对晋语的能否成为现代汉语的一大独立方言,学术界也有较大的争议。主要依据有入声来确立晋语,其理由是不够充分的。对此丁邦新(1982,1987,1996)、詹伯慧(1991)、王福堂(1998、1999)等有较详细的论述,我赞同他们的意见。如何认识和处理晋语问题,还需作更多的研究和讨论。《音库》对这一问题的处理当然是一种办法,也是编者和作者的学术见解,这是可以讨论的。
2.有的内容和材料可以商榷。(1)常用词汇部分没有收动词, 不知何因?可能是觉得动词数量较多,不少动词各地方言差别较小,而《音库》篇幅有限,难以挑选。也可能有其他原因。不管怎样,缺了动词总是有所欠缺的。动词是常用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有些单音动词更为常用,而且方言中又有不同说法,如“说、看、听、闻(用鼻子~)、吃、喝、打、杀、砍、吹、拿、提、挑、抬、走、跑、追、站、躺、穿、脱、晒、藏、找、放(~置)、给”等,应当适当收入一些。(2)有些常用词可以商榷。《音库》字数不多, 常用词和语法例句应当精选,主要选最常用和方言中有分歧的。如以这个原则衡量,《音库》收入的常用词有的值得商榷。如“虹、猪、烟囱、醋、盐”等,各地方言说法差别不大。“额头、拳头、拿(介词)”等也可不收。“死了”方言中说法太多,包括各种避讳、委婉说法,难以把握,也难收全。(3)有的点有的材料不够全、不够准确。 除钱乃荣在有关文章中(1995)指出上海点的问题外,北京点的“一、七、八、不”变调模式代表早期说法,实际上现在“七、八”一般人不变,“一、不”许多人也不变了,新派尤其如此,所以国家语委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对变调只测“一、不”,不测“七、八”。厦门话“太阳”口语说“日头”,“太阳”一词只在书面语中或在特定语境中才使用;“星星”还说“天星”;“公猪”说“猪公”,“猪哥”一般指种猪;“厨师”还说“头手、煮食的、煮食师傅”;“保姆”还说“杂工、养奶的、洗衫的”;“死了”还说“老去、死了、无去了”;“你”一般写作“汝”,很少写“你”等。其他还有一些。(4 )语料选用《北风跟太阳》有其优点,内容简洁,比较通俗化、口语化,而且过去有些方言著作用作语料,便于比较。但内容似乎旧了一些,如能新编一个内容更贴近现代生活,而且具有简明、通俗、口语化,便于反映各地方言特点的新语料则更好。
3.“精补”部分最好加大一点儿份量,以便反映各地方言特色。比字和练习部分倒可以适当减少。此外,“总序”在谈汉语方言区及其代表点时,“客家区”的说法似应改为“客家话区”。
[收稿日期] 2000—04—24
标签:方言论文; 官话论文; 现代汉语论文; 浙江方言论文; 福建方言论文; 湖北方言论文; 文化论文; 中国语言地图集论文; 语言特色论文; 吴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