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创新体系的三种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种论文,体系论文,模式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家创新体系是由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技术创新、新技术的产业化和形成市场规模等要素或环节所构成的,它的实质是一个国家的知识创新体系、知识传播体系和知识产业体系等构成的有机整体。由于各国的社会条件和资源占有份额各不相同,更由于各国的综合国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教育实力等存在差异,对于如何建构国家创新体系,不同国情的国家可能有不同的选择。有的国家可能实行或选择全程自主创新的战略,有的国家可能侧重于开发研究和产业创新等经济效益周转快的环节。这就形成了三种战略格局:一是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中选择全程自主创新的战略(简称全程自主型);二是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中突现某个环节而其余环节则靠从国外或企业外引进(简称重点突破型);三是介于全程自主型和重点突破型之间的各种战略结构(简称点线兼顾型)。
一、全程自主型的国家创新体系
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整体,它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产业创新等环节(注:参见 Gerhard Rdsegger,The Economics ofProduction And Innov ation,PERGAMON PRESS,P9.)。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要实现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必须依次解决上述几大问题,即要有一定水平的基础研究,要把这些基础研究外化为一种或一系列可应用的技术观念或操作程序,再把这些技术观念或操作程序具体化为具有商业意义的新产品或新工艺,最后把这些新产品或新工艺物化为现实的生产过程并使之产业化。
自主型的国家创新体系就是指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由它的操作主体(国家或企业)靠自己的力量自主地完成。这种创新体系自主地从事基础研究,自主地从事应用研究,自主地从事开发研究,自主地从事产业创新。它不在任何一个环节(或某几个环节)上依赖于其他国家或其他机构。
全程自主型的战略结构有两组条件:其一,要在科学技术转化生产力上实现全程自主,必须具备较为充分的内部条件,这些内部条件包括:(1)相当充分的资本储备;(2)良好的市场秩序及其可观的市场供求均衡;(3)一定的教育基础和相当的科学技术水平;(4)较高的企业素质等等。其二,要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上实现全程自主,还应具备适应的外部条件,这些外部条件包括:(1 )在国外或企业外不存在可以引进利用的信息或资源,即国外或企业外的信息或资源尚不如自己拥有的信息或资源更有价值;(2 )国外或企业外虽然拥有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或资源,但要价太高或转让条件苛刻;(3 )国外或企业外虽然拥有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或资源,而且要价能够承受或转让条件较为公平,但出于自立自强的长久之计也不适于从外部引进这类信息或资源(注:参见Robert
A.Burgelman & Modesto A.Maidique, Strategic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IRWIN,1988,P65.)。
根据全程自主型的国家创新体系的两组条件,我们不难推知,采用全程自主型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国家或企业有两类:一类是经济社会较为发达的国家或具有相当实力的大中型企业,只有这类国家或企业才有条件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各环节上全程投入;另一类是那些无法从外部引进所需信息或资源的国家或企业,如某个国家或企业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或企业,因而不可能从比它落后的国家或企业引进它所需要的信息或资源,或者某个国家实行闭关锁国不得不全程自主投入。
美国所采用的就是全程自主型的国家创新体系。美国科技发展的政策在本质上就是用科学技术促进国家安全和美国工业在国际上的实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那就必然选择全程自主型战略结构。据美国总统前任科学顾问基沃思的说法,现阶段美国科学政策的三个主要目标是:(1)确保明天技术人才的质量和数量;(2)开发新知识,因为新知识是工业新产品的源泉;(3 )促进社会各部门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之间的伙伴关系。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美国政府采取如下措施:第一,联邦政府不断追加对基础研究的各种投入。第二,人才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全局性要素,为了加强人才培养,美国政府十分重视教育投入。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改革,不断完善教育立法,加快教育设施建设,重奖科技人才等。第三,大力加强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第四,促进工业部门与大学的合作。
美国选择了全程自主型国家创新体系,但有两点需特别注意。第一,只有像美国那样的国家才有条件选择全程自主的战略结构,即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自主地搞基础研究,自主地搞应用研究,自主地搞开发研究,自主地搞产业创新。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否像美国那样去选择全程自主型的战略结构,要谨慎从事。第二,即使像美国那样的国家选择了全程自主型的战略结构,是否在每一个环节上都能实现绝对的自主而无需国际合作,这还值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客观而论,美国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各个环节上都拥有较为均衡的实力,但并非在每个环节上都处于世界绝对领先地位,美国虽在技术商品化和产业化方面拥有实力,但却在这方面逊于日本。现在美国正在技术商品化和产业化方面谋求与日本合作。这就是说,真正绝对的全程自主是不可能的。
二、重点突破型的国家创新体系
所谓重点突破型的国家创新体系是指,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过程中,不是全面地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技术创新、新技术产业化等所有环节,而是在诸多环节中进行选择,然后实行重点突破。这种国家创新体系未必全面关注人才培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新技术新工艺的工程化、高新科技的产业化等各个环节,而是选择自己有优势的某个或某几个环节加大自主研究,而对那些自己处于弱势地位的某个环节或某些环节则从外部引进加以利用。
重点突破型的国家创新体系也有两组条件:其一,某国家或某企业之所以选择重点突破型的国家创新体系是因为:(1 )由于稀缺原则,某国家或企业的有限资源不可能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各个环节中实现全程自主研究;(2 )某国家或某企业的有限资源虽然有可能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各个环节中实现全程自主研究,但在某个或某些环节上的资源配置效益不高甚至太低。其二,对于某国家或某企业来说,存在着可以引进利用的信息或资源,引进这些信息或资源比在国内或企业内自己研究更具有商业意义。
重点突破型的国家创新体系适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过程中有选择地重点突破,达到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经济腾飞的目的。但是,对于发达国家或进入发达阶段的国家来说,再推行重点突破的国家创新体系便不适时宜了,应该把握机会从重点突破型的国家创新体系转向全程自主型的国家创新体系。重点突破型的国家创新体系有它的优点,那就是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过程中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对某个或某些环节重点突破,用尽可能少的资源实现经济腾飞的目的。但是,重点突破型的国家创新体系也有它的缺点,那就是因资源有限而影响了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过程中的全程自主研究。如果说这种国家创新体系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尚且可行,那么如果长期奉行这种国家创新体系必然导致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过程中出现结构失衡或发展程序的破缺,反过来又将削弱那些具有优势的发展环节。例如,某些国家长期侧重于产业创新而不重视基础研究,基础研究靠从国外引进。如果这种战略长期存在下去,那么这个国家的基础研究能力将受到致命伤害,这种伤害先是影响对国外基础研究的接受能力,后来则影响它本来处于优势的产业创新,这是因为产业创新与基础研究是互为表里的。
巴西是重点突破型国家创新体系的典型。我们知道,巴西经济在拉丁美洲国家中较发达,其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第10位。1978年至1982年,巴西的研究与开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6%, 比拉丁美洲国家的平均支出水平要高。1983年,巴西科技预算总额为3800亿克鲁塞罗,其中政府的科研机构使用了全部经费的59%,大学使用了23.5%,企业使用了17.5%。巴西企业使用的科研经费并不多,只有全部科研经费的17.5%,那为什么巴西会有比较高的国民生产总值呢? 原因是外资在巴西企业中占有相当的比重,美国、日本和西德的汽车公司几乎垄断了巴西汽车生产的90%,巴西的许多重点科研项目几乎都被外籍技术人员所承包,例如,巴西著名的“酒精计划”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外国的技术力量。
关于重点突破型的国家创新体系,要特别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应该优先选择重点突破的国家创新体系,但是,决不可以把某个或某些重点突破的环节绝对化,一定要对其他非重点突破环节投入最低限的资源。第二,重点突破型的国家创新体系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应急性选择,它在特定历史时期是有效的,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把重点突破型的战略结构转变为全程自主型的战略结构。
三、点线兼顾型的国家创新体系
点线兼顾型的国家创新体系是指,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过程中,某国家或某企业既不像美国那样搞全程自主,也不像巴西那样搞重点突破,而是既有一定规模的全程自主投入,又有重点突破。这种创新体系全面部署人才培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技术创新、新技术新工艺的中试或工程化、高新技术的产业化等方面,但重点投放在某个或某些环节上。这种国家创新体系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配置一定的资源,但在某个环节或某些环节保持优势投入。
点线兼顾型的国家创新体系与全程自主型的国家创新体系有同有异。它们的相同点在于,点线兼顾型的国家创新体系和全程自主型的国家创新体系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有资源配置。它们都拥有自己的应用研究,都拥有自己的开发研究,都拥有自己的产业创新。它们的不同点在于,虽然点线兼顾型的国家创新体系和全程自主型的国家创新体系在每个环节上都有资源配置,因而都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但是它们在投入的力度或资源配置的结构方面却有所不同。全程自主型的国家创新体系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保持相当的资源配置或各种投入,以至于在每个环节上都达到自主研究,自主创造,自主创新。点线兼顾型的国家创新体系也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保持一定的资源配置和各种投放,但是,点线兼顾型的国家创新体系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过程中的每个环节的资源配置并不均衡,它在某个环节或某些环节配置较为优势的资源,在投入结构上向这个环节或这些环节有所倾斜。由于点线兼顾型的国家创新体系与全程自主型的国家创新体系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过程中每个环节上的投入偏好和资源配置结构有所区别,更由于点线兼顾型的国家创新体系在全程投入的前提下对某个环节或某些环节配置以相对优势的资源,这就使得点线兼顾型的国家创新体系与全程自主型的国家创新体系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过程中每个环节的自主性上有所差异。一般而论,全程自主型的国家创新体系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有较为均衡的投入,每个环节都被配置以相当的资源,这就使采用全程自主型国家创新体系的国家或企业在每个环节上都拥有相当程度的自主性,实现了“国产化”,不依赖或很少依赖外国的技术力量,或把对外国技术力量的依赖减少到或降低到最低限度。与此不同,点线兼顾型的战略结构虽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过程中每个环节都有所投入,但因投入有倾斜,这就使得采用点线兼顾型战略结构的国家或企业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过程中每个环节的自主性上有所差异。这些国家或企业在某个(或某些)环节上拥有较高的自主性,在这个(或这些)环节上不依赖外国(或企业外的)的技术力量,或者把对国外(企业外)技术力量的依赖降低到最低限度。但在资源投入相对不足的某个环节或某些环节上,采用点线兼顾型的国家创新体系则只拥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
点线兼顾型的国家创新体系与重点突破型的国家创新体系亦有同有异。它们的相同点在于,不论点线兼顾型的国家创新体系还是重点突破型的国家创新体系,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过程中都对某个环节或某些环节投入优势的资源,在这个环节或这些环节达到自主或重大突破。但是,点线兼顾型的国家创新体系与重点突破型的国家创新体系又有差异,这种差异在于,点线兼顾型的国家创新体系既有重点突破又有全程自主投入,这就使得点线兼顾型的国家创新体系不因重点突破而疏漏其他环节,尽管对这些非重点突破环节在投入上相对不足。与此不同,重点突破型国家创新体系却因在某个环节或某些环节搞重点突破而忽略了其他环节,在其他非重点突破环节投入不多或不予投入。这种差异的结果是,点线兼顾型的国家创新体系在非重点突破环节拥有一定的自主力量而很少依赖于外部技术力量,或者把对外部技术力量的依赖降低到最低限度。但重点突破型的国家创新体系除了重点突破环节拥有自主性力量之外,对那些非重点突破环节则全部失去自主力量或相当大的程度上失去自主力量,在这些非重点突破环节不得不全部依赖于外部技术力量,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外部技术力量。
点线兼顾型的国家创新体系也要满足两组条件:其一,就内部条件而论,它要求:(1)一定程度的综合国力,即在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和产业创新等方面均有最低限度或一定程度的自主力量;(2)拥有一定量的资源, 既可以保证在某个环节或某些环节重点突破,又可以保证在非重点突破环节有所配置。其二,就外部条件而论,它要求:(1)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过程的诸环节中, 不同国家各有侧重。有的国家侧重基础研究,因而在基础研究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有的国家侧重应用研究,因而在应用研究方面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有的国家侧重开发研究,因而在开发研究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有的国家侧重产业创新,因而在产业创新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有的国家侧重于新技术产品的市场营销,因而在新技术产品的市场营销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2)在各国之间存在着较为合理的贸易结构和合作关系。如果某个国家在某个领域存在薄弱环节,该国家可以自由地按较为合理的价格从国外引进它所需要的信息或资源,或者找到具有互补性的合作伙伴。
点线兼顾型的国家创新体系不适于高度发达的国家和处于经济起飞阶段的国家。这是因为,高度发达国家拥有充分的综合国力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过程的诸环节实行全程自主投入、全程自主创新,它也不可能在外部环境中找到比自己更为先进的信息或资源。处于经济起飞阶段的国家往往面临综合国力薄弱的各种困难,因而很难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过程的诸环节上既要全程自主又要重点突破。点线兼顾型的国家创新体系适于那些经过了起飞阶段的中等程度的发展中国家。这类国家虽不像高度发达国家那样拥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可以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过程的诸环节上搞全程自主,但也不像处于经济起飞阶段的国家那样因综合国力贫弱只能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过程中的某个环节或某些环节搞重点突破。点线兼顾型的国家创新体系具有相当大的普适性,它适于那些介于高度发达与渡过经济起飞阶段之间的所有国家。这类国家在现代国际社会中占大多数。这是因为高度发达国家毕竟是少数,而处于经济起飞阶段的国家也为数不多,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渡过了经济起飞阶段。
采取点线兼顾型的国家创新体系最典型的国家是日本。早在明治维新时代,日本选择了一条靠技术引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经过近百年的努力达到了技术自主。日本学者林武指出:“技术的移植如果是以技术自立为目标,就必须造就技术五要素的独特组合和本国工程师。这就是从日本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技术的理论。然而,日本的技术自立实际上费时长达一个世纪,经历了充满苦难的漫长曲折的道路,其间存在着几个阶段。关于各个产业技术的发展阶段,我们这个项目已分别作了研究。从各种产业技术部门的横断面上看,其发展史可以区分为如下五个阶段:(1)掌握操作技术阶段。(2)对引进机器设备的维护保养阶段。(3)修理和一系列小改进阶段。 (4)设计及规划阶段。(5)国产化阶段。如果某个民族的目标是要达到完全技术自立,则上述五阶段中任何一个大概也不能省略或缺少。后进国的好处是既能缩短各个阶段所花费的时间,也能尽量节约资金和劳力。当然,完全的或者包罗整个技术各部门的那种技术自立,对于各个民族来说既非不可缺,也非必需,甚至也不可能。”(注:武林:《技术与社会》,东方出版社1989年版,第89~90页。)
长期以来,日本在技术创新的产业化和苛求新产品的质量方面以及市场营销方面投入了相当的资源,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在基础研究方面和应用研究方面却投入不足,因而在这两个环节处于弱势。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日本科学技术会议在1984年11月27日作了题为《关于适应新形势和放眼未来的振兴科学技术综合基本政策》的第11号咨询报告。报告指出,日本今后科学技术政策的主题和基本方向是:(1)振兴富有创造性的科学技术。为此, 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加强和充实研究开发活动的必要的基本条件。(2)实现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今后, 科学技术对人和社会的影响将日益扩大。因此,应事先评价科学技术对人和社会的影响,以求相互协调发展。(3)重视国际性。 随着日本国际地位的上升,在推进科学技术时,应经常从国际观点出发,积极采取行动。为此,应确立适应国际化时代的科学技术推进体制,加强国际合作。
具体措施如下:(1 )制定主要领域的基本计划和各领域共同推进研究开发的基本方针政策。(2)增加研究开发经费, 短期内达到国民收入的3%,争取长期内达到3.5%左右。实际上,1995年已达到10.2%,这是人类历史上对科技的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首次超过两位数。(3)培养富有创造力的人才。(4)加强研究开发的推进体制,特别是加强基础研究;以课题为中心开展共同研究和综合研究;改善研究管理,以发挥研究人员的创造性。(5)改善科学技术活动的基本条件; 促进科技情报交流;改善标准物质及实验器材的供应等。(6 )加强科学技术的国际交往与合作。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日本确定了两大重点研究开发领域:其一,大力推进具有新的发展前途的基础性、先导性科学技术。在物质、能源、信息等科学技术基本构成要素方面,研究现存技术的极限性能,加强新原理及新现象的探索,寻求突破现存技术障碍的可能性。其二,推进繁荣经济的科学技术。为了繁荣经济,要加强下列领域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天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能源的开发及利用、生产技术的高级化、资源的再生与利用。日本政府针对技术自立性较高的政策导向作了一系列的调整,即在加强产业创新的同时,也加大了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但就总体而言,日本仍未改变点线兼顾型战略结构的总体布局。
某个国家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过程中选择哪一种国家创新体系,要根据自己国家所拥有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而定。一般说来,当某个国家处于经济起飞阶段时,这个国家最好采用重点突破型国家创新体系;当某个国家渡过了经济起飞阶段而进入中等发展阶段时,这个国家应该从重点突破型国家创新体系转向点线兼顾型的国家创新体系;当这个国家达到发达或高度发达阶段时,这个国家应该从点线兼顾型的国家创新体系转向全程自主型的国家创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