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铸文化意蕴 提升城市品位——“中国常德诗墙”建设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常德论文,意蕴论文,中国论文,品位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城市形象与人的形象一样,既有外在形象,又有内在气质。外在形象是由建筑、道路、广 场、山水、绿地等形体语言构成的;内在气质则包括精神风貌、经济活力、文明程度、治安 状况等因素。一个城市的形象,城市的品位,应该是外在形象与内在形象的完美结合。在城 市 建设中熔铸文化意蕴,则是把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用建筑语言表现出来,使之既体现城市的 内在形象,又丰富城市的外在形象,从而提高城市形象的品位。
一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文化是人类进步的结果。人类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创造了精神文明;人类在继续创造 物质文明时,又需要享受精神文明的成果,并从中汲取营养。城市作为人口和生产力高度聚 集的地方,既积淀了大量的文化成果,又需要大量的文化养分。城市的文化功能、精神功能 是城市固有的属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一个没有文 化的城市,必然是一个空虚的城市、颓废的城市。因此,塑造城市的形象,首先应该塑造城 市的文化形象。
(一)文化是城市特色的内涵
什么是城市特色,众说纷纭。以往对城市特色的研究,从城市的性质、功能、地理环境、 建筑风格上探讨得较多。这些虽然都能构成一些特色,但都还是外在的东西。外在的东西, 就 难免雷同,不可避免地出现“千城一面”。笔者认为,只有文化,才能突显城市特色。文化 是一个城市的人民经过千百年的积淀,一点一滴形成的,它记载了当地人民的奋斗历史、精 神风貌和风俗民情,是当地所特有的,具有鲜明的个性,如果把它反映到城市建设上,自然 就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以笔者所在的常德市为例。在编制总体规划时,我们也曾研究如何突 出自己的特色。常德城区坐落在沅水两岸,城内河湖港汊众多,周围有太阳山、德山、河洑山三足鼎立,三山如三龙戏珠把城市拱奉在中央,使城市如山水画一般美妙。因此,当时 我们把“山水城市,田园风光”作为城市特色。但仔细研究后发现,上述内容均带有外围性 质,不能尽显常德的文化内涵。常德,古称武陵,位于湖南西北部,东滨洞庭湖,西邻张家 界,北靠长江与湖北荆州接壤,地理位置显要,史称“黔川咽喉、云贵门户”。常德城建于 战国末年,距今已有2 277年,古代文明灿烂辉煌。旧石器时代以来的文物、遗址遍及全 境,陶渊明老先生笔下的“桃花源”就在常德境内。常德是楚文化的主要发源地,高贤名士 代不乏人,卫国爱民历多壮举。相传在远古时代,虞舜要把王位禅让给隐居于城郊枉山的贤 德高明的善卷先生。善卷不受,继续在这里与老百姓一道生活、耕作(见《庄子·让王第十 八》)。后人因此把枉山改称“德山”,留下了“常德德山山有德”的民谣,现在还保留着 以善卷命名的地名。公元前286年,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被放逐于江南,在常德一带活 动多年,留下了《涉江》等大量作品。以后各代,文脉不衰,名人辈出,仅鼎城区内,宋、 元、明、清四朝进士就有97名。更兼有沈约、李白、王昌龄、刘禹锡、范仲淹等大量名人高 士或游历、或居住、或流寓于此,留下了大量佳作;近代有宋教仁、林伯渠、翦伯赞、丁玲 等为常德人所称颂怀念。这些都是常德城域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如果能发掘这些文化遗产 ,把“离骚遗绪”熔入现代城市建设中,不就形成了真正的“常德城市特色”么!于是,修 筑常德诗墙并以诗墙反映武陵文化的蓝图瓜熟蒂落。
(二)诗墙树立了常德城的形象标志
城市形象需要品味,需要气质。而最能表现城市品位、气质的是城市文化形象。纵观国内 外的城市,大多以最能代表其精神的文化建筑作为其城市的标志。我们一提到北京,就自然 想 到故宫,想到颐和园,想到天安门,这些代表皇家气派、体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记录中国 兴衰荣辱的建筑会给每一位到过北京的旅游者以浑厚凝重的历史文化感。罗马的歌剧院,雅 典的斗牛场,巴黎的卢浮宫、凡尔赛宫、艾菲尔铁塔,纽约的自由女神雕像,威尼斯以水为 核心的建筑等,无不将当地的历史、文化乃至人们独特的生活习惯融入其中,形成了城市独 特的文化形象。现代城市充满了繁忙的交通、激烈的竞争,人们紧张而压抑。在这种环境中 ,高雅的城市文化形象,能给人以超尘脱俗之感,让人释放紧张的情绪,感受精神的力量 ,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慰藉和鼓舞。因此,城市文化形象是城市巨大的无形力量,也是巨大的 无形资产,无疑应该引起城市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中国常德诗墙”是一项巨大的文化工程 ,历时10载,全长2.76公里,收录诗词1200多首,绘画43幅,勒石刻碑,镶嵌于沅江防洪墙 上,与如带沅水相映成趣,蔚为壮观。诗墙融诗、书、画、刻为一体,浓缩了常德的山水风 物和历史人文,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辉成就,融汇了近代中国人民前仆后继、奋发图强 的爱国心声。台湾著名学者、诗人、散文大师余光中先生誉之为“诗国长城”。2001年10月 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确认为世界最长的诗书画刻艺术墙。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 电视台、《文艺报》、《光明日报》等十多家新闻媒体介绍过诗墙,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的 反响。“中国常德诗墙”是一座高雅的文化建筑。它是诗歌长廊,收录的是从古至今的诗词 名篇;它又是画廊,收录的绘画都是精品;它还是永久性的书法展览,所有书法作品都出自 名家之手,可以说是集中国当代书法艺术之大成。由它构成的城市文化形象自然就成了常 德城市形象的标志。
(三)城市文化形象为市民提供精神食粮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的改善,人们需求的层次也在不断提高。当前,广大市民对精神文 化的需求越来越高。城市能不能为广大市民提供健康、积极的精神文化消费,不仅是个群众 观点问题,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课题。“中国常德诗墙”对此作了有益的探索。诗墙刚 刚建成,其价值就日益显现出来。其一,教育价值。诗墙中的诗歌大多是爱国爱乡之作,思 想境界高尚,是进行爱国爱市教育的基地。诗墙是多种艺术的集合,是增长知识、学习诗词 、学习书法、提高审美情趣的重要场所。这样一个开放性的大课堂,广大市民留连观赏,文 化的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必将对提高市民素质,进一步塑造常德文明城市的形象大有好处 。其二,旅游价值。由于诗墙中的诗、书、画、刻样样皆精,极具观赏价值,既能给人以文 化熏陶,又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诗墙已经成了常德著名的旅游景点,成了外地人来常之后的 必到之地,还有不少游客专程到常德观赏诗墙。其三,研究价值。“中国常德诗墙”的诗自 先秦至当代,没有断代,反映的内容非常广泛,为史志所不可替代。这就给今人、后人研究 历史及文化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常德已经有不少学者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这又将进一步 促进两个文明建设。
二 城市文化形象必须注重总体设计
城市建设需要总体规划,城市文化形象也需要总体设计。没有总体设计,零星分散地建设 ,东一榔头西一棒,不仅成不了气候,出不了形象,反而可能给人以牵强附会的感觉,弄巧 成拙。
首先,要设计全市的文化形象。一个城市整体的文化形象,是一个导向,也是一份对外的 宣言。笔者认为,设计一个城市的文化形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要展示一个城 市从古至今两个文明发展的成果,凸现一个文明城市的形象。这就需要大力发掘本地的“文 化形象资源”。“中国常德诗墙”的建设就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诗墙修建办组织了10多位 专家学者向诗海进军。他们不辞辛劳,足迹遍及省内各大图书馆,查阅了历代诗词专集、方 志、族谱、报刊,阅读诗词达15万多首,初选出与常德有关的8 000余首,再从中精选800余 首上墙。这是常德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文化遗产大发掘。有这样大量的文化遗产,常德 文化古城的形象不言自明。二是要展现当代风采,塑造一个现代城市的形象。城市文化建设 不 仅要继承,而且要发展。如果盲目地一味尚古复古,一头钻进故纸堆里走不出来,脱离时 代,不仅迂腐可笑,也不能令人振奋上进。“中国常德诗墙”就在选古诗的同时,征得今人 新诗3 000余首,经评委三审定案,选了200余首上墙。三是汲取外来文化,塑造一个开放的 城市形象。文化需要融合,多种文化的碰撞产生新的文化,而且这种新的文化能给人以开放 的活力。这就是深圳等现代新兴城市能够产生出特有的“特区文化”的原因。“中国常德诗 墙”就在第五篇章选用了部分外地包括港澳台诗人的诗,而第六篇章则选取了五大洲87个国 家的200多首诗。整个诗墙体现了常德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开拓精神。
其次,要设计文化建筑群。城市文化建设应该把文化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有条件 的地方规划、建设文化建筑群落,以形成群体优势,营造文化氛围。“中国常德诗墙”地处 沅江北岸,有外滩。建设者们巧妙地利用这一地理优势,把外滩设计成一个开放式的公园, 以草地奇石装扮,烘托诗墙的雄伟壮观;公园中央修筑反映抗洪精神的“常德抗洪纪念牌” ;又利用防洪墙的四座闸口,在上面修建了体现武陵人意志和力量的“武陵阁”、纪念宋教 仁的“渔父阁”、纪念春申君(名黄歇,常德人)的“春申阁”和纪念刘禹锡(被贬常德,任 过十年司马)的“排云阁”;墙外侧修建了纪念屈原的“招屈亭”,内侧建了“武陵广场” , 修复了明朝宰相杨嗣昌(常德人)所建的“笔架城”。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化建筑群落 ,不仅成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场所,也新增了一个旅游景点,为人们的观赏、休憩提 供了绝妙去处。
再次,要精心设计文化建设工程。文化建设工程不同于其它建设工程,不仅要有精心的工 程设计,更要有精心的艺术构思,体现文化工程的特点。“中国常德诗墙”的总体构想是: 以常德古城几千年历史为轴线,以当代中国最高水平的书画艺术为横断面,力求在内容与形 式上实现完美的“时空交汇、纵横结合”,准确反映常德古城的风采和现代常德人的精神 风貌。篇章设计也大有讲究。诗墙共分六个篇章:《百代沧桑》反映常德的历史和现实;《 名贤题咏》反映历代名贤对常德的感怀颂叹;《武陵佳致》反映常德的风光名胜;《兰芷风 华》反映常德的人文物况和民俗风情;《华夏新声》反映中华民族近150年来奋起抗争的精 神气概;《五洲撷英》宣传人类文明,促进和平友好。设计方案一经敲定,决不变动,体现 了艺术的完整性和设计的严谨性。
三 城市文化形象建设应遵循四项原则
从“中国常德诗墙”这项浩大的城市文化形象工程建设的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城市文化形 象建设必须遵循以下四项原则:
一是弘扬主旋律的原则。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传统文化。弘 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炎黄子孙的神圣职责。城市建设要把发掘传统文化,弘扬优秀的传 统文化纳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城市文化体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城市文化有着 鲜明的时代性、浓郁的民族性、实事求是的科学性。“中国常德诗墙”的建设,一开始就坚 持弘扬主弦律,力求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地方特色和国家水平的统一,坚持思想性、艺 术性、地方性的统一。建诗墙首先就要选诗,但中国诗词浩如烟海,怎么选?我们定了两条 标准,即选“与常德有关、品格境界高”的诗。对古人的诗,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用现在 的政治标准来衡量,但有一条是坚持不动摇的,那就是爱国主义。至于近现代和今人的诗, 则更富时代精神。如孙中山、黄兴、于佑任对宋教仁的悼词、挽联、铭文;武昌起义总指挥 蒋翊武(常德人)就义时的《绝命诗》;周恩来悼念常德籍烈士黄爱的诗;林伯渠的怀乡诗; 还有毛泽东、鲁迅写给丁玲的诗,等等,读后无不激发人们满腔爱国激情。
二是以人为本的原则。市民是城市的主体,他们既是城市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城市文化建 设的受益者。城市的一切建设都应坚持以人为本,城市文化建设也不例外。我们建设任何一 个文化工程,都要考虑市民的需要。“中国常德诗墙”在建设中就充分考虑了市民观赏、学 习、临摹、休闲的需求,连观赏视角、字体大小,也是经过现场测试后才定的;为方便观赏 者休息或临摹,安装了坐凳;为便于不同层次的人观赏,在每幅作品下面,书有原作的楷体 。周到的设计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他们不仅积极支持、参与诗墙的建设,还自觉保护这 一文化瑰宝。
三是突出特色的原则。城市文化是城市特色的决定性因素,城市文化形象建设当然更要注 重特色、突出特色。这个特色主要是地方特色。越是地方的,越是世界的,越具有普遍意义 。“中国常德诗墙”就有几个特色。第一,它是以防洪墙为载体建设的,巧妙地把文化建设 与防洪建设结合在一起;第二,内容具有浓郁的地方性,诗墙建设之初,预定的目标就 是“常德特色、中国水平”。所选诗词除外国诗外,都与常德有关:常德人写的,写常德的 ,在常德写的。第三,就单项文化工程而言,参与面之广是全国之最。参与常德诗墙建设的 诗歌作者800多人,书法家、画家近千人,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港、澳、台都有书家 赠字。
四是营造精品的原则。文化建设工程反映的是文化,它的建设必须是精品,来不得半点马 虎苟且,更不允许粗制滥造。“中国常德诗墙”在这一点上把握得很好。首先,邀请了全国 著名的专家、学者当顾问,并由他们组成评委,为选诗、评诗最后把关。其次,力求书、画 都是精品,不是精品不上墙。所有书法作者都是经全国书法家协会和各省、市、自治区书法 协会推荐的,赵朴初、启功、舒同、沈鹏、吴作人、王遐举、李铎等大师都赐了墨宝,当之 无愧地代表了中国当代书法艺术的最高水平。天安门城楼上第一幅毛主席画像的作者周令钊 与夫人陈若菊,都已年过七旬,为了给诗墙作画,历时四年,九次到常德,走遍了常德的山 山 水水,拍了大量照片,画了大量写生,最后创作出各长30米的《沅水春暖》和《澧水花繁》 两幅巨画,被美术界专家誉为“当代的清明上河图”。第三,精雕细刻。能不能真实地反映 书画作品的神韵,镌刻是关键。为此,诗墙修建办专门研究了一套镌刻新工艺,并经过无 数次试验,发明了一套镌刻机具。施工中坚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每一幅作品都制成拓片 ,寄给原作者鉴赏,稍不满意,就推倒重来,直到满意为止。第四,行政领导不干予艺术创 作。这项工程的质量受到了各方面专家的好评,赞之曰:“三绝诗书画,一墙天地人。”这 是对“中国常德诗墙”最真切、最概括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