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权责发生制下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论文_汪亚虹

在权责发生制下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论文_汪亚虹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 400067)

摘要:党的第十八届中央三中全会,落实了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已成为国家预期和政府改革的重点。权责发生制有利于财务报告的全面性,完整性,能更直观、详细地展示政府财务状况,有利于我国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但在编制过程中,也遇到许多的问题。本文主要对其编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政策性建议,希望为我国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完善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权责发生制 编制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

现如今经济进一步发展,宏观经济环境更加公平,透明。为提高政府管理效率,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满足人民对政府财务信息的监督需要,权责发生制下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已成为政府改革的重点。然而在权责发生制下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工作是一套工程量巨大的系统工程,其程序复杂、环环相扣。我国从2011年开始试编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相关会计制度与编制指南,为我国的试编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目前我国处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在试编过程中仍存在很多实际问题,总结如下。

一、我国编制综合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基础不统一

由于试编数据来源于财政、行政单位等多个主体,行政单位与国有企业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核算基础,事业单位开展经营活动的收支业务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其他业务活动采用收付实现制。这将导致各主体的准则、制度、核算基础不统一。因此在合并时需要对有关数据进行相应的调整与重新评估,这无疑加大了编制工作的难度。

(二)合并范围广、主体界限模糊

我国在试编实践中仅编制了整体层面的报表,并没有试编部门和基金的财务报告,也就是说大多数地区并没有把本级政府的下属单位囊括进来,也没有涵盖基金部分。这就忽视了一部分主体的财务信息,使得合并数据不准确。在主体界定方面主要表现在事业单位与国有企业的界定不清的问题。首先,我国事业单位体系繁杂且数量众多,在试编过程中,并没有把所有的事业单位纳入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主体范围,仅限于纳入部门决算范围内的事业单位。其次,在国有企业方面,按照国有企业从事运营任务的不同,将其分为公益性国有企业和非公益性国有企业两类。但是,当前国有企业中有些业务兼顾公益性与经营性,在实际核算中并未对公益性和非公益性项目进行分类,导致明确划分两者的属性存在一定的难度。无法正确的分类,最终对财务报告的编报效果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资料收集难度大且准确性不高

政府财务报告由财政部门负责汇总编报,前期资料收集不但涉及财政内部多个业务部门,还包括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政府物资储备单位、公共基础设施管理单位和公益性国有企业等众多部门。这其中很多部门财政无业务往来,很多事项财政部门之前也并不掌握,范围庞杂给财政部门在沟通和收集信息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四)综合财务报告的编制工作量大

在试编实践中,资产负债表和收入费用表通过汇总工作表的形式,按照步骤逐步编制完成。其中可以直接对应到报表项目的,直接填列;不能直接对应的,根据其发生的经济业务或事项,进行抵销、调整后汇总到报表对应项目,最终生成政府综合会计报表。但这种方法仍存在很多问题。首先,需要填列的数据十分繁杂,仅通过设置单元格间公式来进行汇总、调整与抵销,数据出现错误的可能性极大,且一旦出错很难迅速找到根源。其次,无法动态反映编制的全过程,不便于数据的查找和汇总分析。最后,填列工作表时需要大量人力的投入,并不能自动生成资产负债表和收支表,需要根据工作表分析填列才能生成最终的报表。为了防止相同的数据重复性的记录到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之中,需要对政府中的一系列内部事项,如债权与债务、收入与费用等作出合并与抵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五)财务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普遍不高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要求各单位以核对无误的会计账簿数据为基础编制,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的,应当以账簿记录为依据,按照报告标准和重要性原则进行调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政府财务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与财务报告改革的要求差距较大。一是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及会计处理相对简单,对财务会计人员的要求不高,而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编制专业性较强、操作难度大。二是由于过去多年中采用政府会计集中核算,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只配备了报账员,没有专门的财务会计人员。虽然目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账务核算早已全部退回单位,但财务会计人员素质依旧普遍偏低。

二、完善我国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相关建议

(一)构建以权责发生制为核心的政府会计体制

实行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前提是政府财务会计应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为此,财政部已经开始在中国推进政府会计改革。改革的核心是尽快建立一套符合政府全面财务报告要求的新会计准则体系。通过健全的政府会计准则和标准体系,包括对各种公共经济事项和企业的会计确认、计量和记录。同时,政府会计制度的设置应兼顾预算和财务会计的双重职能,尽可能多地制定政府预算。收支平衡和资产负债、预算结余和净资产水平。在满足条件时,重点向公众提供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和经营成本等财务信息,进一步推进政府成本效益高的财务会计改革。

(二)建立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公开制度及程序

建立健全公开审计制度,稳步推进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公开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监督政府绩效情况,促进领导干部廉洁奉公,密切政府和群众之间的联系。完善审计工作和有效有序公开是反映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质量的要冲,规范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积极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公开制度,建立健全审计制度,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界定明晰的原则,对报告公开的对象、方式内容形式、程序标准等,以便让各级政府部门遵照实行。建立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公开制度,对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公开的主体、对象、内容、形式、程序、时间要求、法律责任等做出明确规定。推进审计制度充分的 体系化、完善化,加速实现政府综合财务报告面向广大群众的公开化。政府财务报告的发展、完善、质量提高,要充分依靠审计、公开这两条轨道。

(三)开发或引进现代财务会计信息系统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对数据准确性要求,使信息系统的开发或引进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对政府各层面的软件接口进行整合,实现软件中数据的开放性、共享性;其次,将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软件进行统一,纳入到财政一体化平台的建设中;第三,全面推进政府层面的网络化建设,实现政府会计层面的全面动态化查询、分析、管理;第四,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跨系统平台提取财政、单位的财务系统、资产系统中的信息,从而全面提升权责发生制综合财务报告的编制质量。这样既提高了报告编制的效率,又增强了准确性。

(四)提高政府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引进高学历专业人才

以往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核算下,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不高,会计信息处理相对简单。如今权责发生制的政府财务报告试编过程中,会计信息繁琐,技术应用难度大。 国家应着手高素质高水准的政府会计人力资源的建设。集中授课,分岗辅导,或者业务培训、招考引进、挂职培训学习等形式,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仅为试编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同时也为推广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改革提供了经验与人才资源。

参考文献

[1]赵璐.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研究[D].沈阳大学,2017.

[2]杨杶.编制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相关问题研究[J].财会学习,2018(3):86-87.

论文作者:汪亚虹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6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6/22

标签:;  ;  ;  ;  ;  ;  ;  ;  

在权责发生制下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论文_汪亚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