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随着人类全面依靠知识创新和知识创新应用的可持续发展,知识的创新及其创造性的应用将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今每一位教育者热切关注的问题。那么,新课改教学活动中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合适呢?本文试图通过综合分析,着力于理论实践上的探讨。本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创新能力概念的简述及其理论依据;第二部分:分阐述在课堂教学中,以知识学习为载体,强化创新途径,养成创新习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创新、培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 (2018)04-0031-02
【引言】
2013年以来,我市进行了新一轮的课堂教学改革,从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到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师们勇于突破传统模式,大胆运用“新课标”下的活动教学模式、传统教学与“新课标”活动教学,强调能力培养为核心。充分认识到“知识的学习不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在教学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多层次、多角度探索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一部分:创新的概念及其理论依据
创新的本质特征是新颖、独创、奇特。它以挖掘人的潜能,对思维主体来说是突破常规的,建立新理论,创造新方法,发展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解决新问题等的思维活动。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之人,再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由此可见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它标志着知识、技能的飞跃,是智力高度发展的表现。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能,唤起学生的主动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
传统的教学就是教师当导演,学生做演员的教学模式。这样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的思维走,没有发挥自己的潜能。而当今的“新课改”教学活动中应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思维结构 及其水平状态,年龄特征来组织教学过程,教师应围绕着学生的思维来精心编排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案,精心组织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归纳、类比、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探索问题,让学生得到思维能力的锻炼。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根据小学生的发展特点,引导学生探索创新。
第二部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数学教学,在新一轮课改活动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关键在课堂“教法”上,有效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设创新的气氛和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国外最新的创造力研究,特别重视环境对创造力的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就必须为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学生是课堂教学主体,作为教师应该创造一个宽松和谐、充满信任的氛围,精心设计教学的结构环节,尽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幅度增加学生的综合实践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从思维障碍中冲出来,创造性地学习。比如:就新授课与旧知识密切联系的内容,教师可以不先讲,如教学带分数的乘除法时,对该内容的学习起迁移作用的有两种知识:一是带分数加法法则,二是分数乘法法则,教学过程可作以下的设计:
这种方法是否正确,怎样检验?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经过充分讨论
得到分数可以化为小数的方法进行检验: 4.5×1.25=5.625,因此学生学到了带分数乘法的方法,接着老师问:如果分数不能化成小数如何检验,一个带分数和一个小数相乘采用什么方法?如此,把学生认知活动不断引向深入,促使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在平时教学中,就要创设情景,提供机会,让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又如:学习倒数的概念,可设计一组等式:×( )=( )×3=( )×10=1,并用鼓励说:我相信,每位同学都能独立完成这道题,使每个式子的值等于1。激发学生的独立学习的意识。接着问:“两个数的积等于1,这两个数是什么关系?请大家自学课本上的内容”。这样,通过操作,大胆实践,探索出各种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发明创造”的滋味,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学习过程气氛宽松,主体性强,使学生从小不拘于现成结论,善于变化,敢于创新。
(二) 运用新颖教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现代创造教育观认为:知识的学习不是唯一的教学目的,而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在当今的小学教学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论或结果。即是在教学中要重视教学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课堂艺术和教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活动教学,也就是当今“新课改”中的“研究性活动”教学,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通过学习,学会思考,获得终身受用的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
1、借助媒体、运用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多媒体是运用计算机对课本、图形、动态和声音等多种媒体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变化过程,形态各异的运动直接展示在学生面前,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采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通过图形运动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透过由“静”到“动”的现象看本质。如:直线、线段和射线教学时,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化“静态”为“动态”,启发学生思考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区别是什么?在教“角”的认识时,“角的大小与所画的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是个难点,为了使学生更好掌握,教学时应多借助于多媒体,直观地进行演示操作,使学生得到动感的认识,这样处理,有利于每个学生思维的发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创造潜能也可以得到了发展。2、营造互动化的课堂氛围,发展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知识、能力的获得来自教学活动本身。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适时、适度地放手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交流、推理、主动探讨新知,从而激活思想的积极性,培养创造性。
(1)多提供交流的机会,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学生的想法有时确实令人难以置信,有时跟老师预设的答案相距甚远。这时应耐心地听学生把话说完,也许他们的话有其客观合理性。如:我听过这样的教学片断,一位老师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口算)”时,教师出示“52-49 = ”让学生动脑筋想一想,用什么方法算出来,并说出算的过程,方法越多越好。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学生很快得出:59-49-7=3, 52-42-7=3, 52-50+1=3等多种口算方法。正当老师感到满意“收兵”时,又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还有一种方法,他是这样想的:因为9-2=7,50-40=10,10-7=3 所以 52-49=3 。听了他的解题方法,令我大吃一惊(我教学以来,从来没听过这种思考方法)开始,教师第一遍的时候没有领会他的解题思路,又让他重复一遍,并问他“9-2”表示什么。他说,“9-2”是用减数49个位上的9减去被减数52个位上的2得7,最后面这个数(指减数)多出来的,然后10-7=3,所以52-49=3.老师听懂了他的意思,马上表扬了他的创新解法。听完课后,我仍在想:这种解法对吗?细细想来,对呀!这是一种全新的解题方法,又有几个人能想得出呢?
通过这个教例:我想,如果当时教师不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就不会知道有这么新颖的解题方法。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不论合理与否,只要学生想出来的,说出来的,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切不可简单否定。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多提供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拼一拼,剪一剪,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学具准备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5个,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8个,教学片断一: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一块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板面积。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他们一边操作一边研讨,得出三种方法:(1)一个一个去摆,摆满纸板,量得面积是15平方厘米;(2)一行行或一列列地摆,再用乘法求面积;(3)沿着长边摆5个,沿着宽边也摆3个,根据乘法的意义求出面积。教学片断二:用面积是一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测量桌面长12分米,宽4分米的面积。想一想,如何去测量?一个学生手里只有八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无法去测量。怎么办呢?在学生陷入困境时,教师提醒学生合作去摆,而两人只有16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也不够摆满课桌,这就创设了一个学生先讨论如何去量,然后再动手测量。通过这样的操作,既发挥了两人的智慧,又寻到了简便方法:沿着长边和宽边分别摆一排,就能够测量计算它的面积,最后让学生观察,讨论交流,从而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长方形面积=长×宽。
通过教学片断一,片段二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一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两人或多人合作,能使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这样,让学生多动手,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还增强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巧设开放性练习,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教学在不断改革与发展,老师要教给学生的是什么?教师在传授知识之余也开始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要重视让学生去发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大胆猜想。波利亚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事实上,数学及其它科学的发展的渊源之一,就是猜想的假说,数学课中教师要经常创设情境让学生对问题的条件与结论,拓展的走向,解题的思路等作猜想,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打破陈规,标新立异,从而培养学生的自觉的独创意识。如在《数学新课程标准》里强调:“要加强估算,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一定要重视估算能力的训练,如教学生猜猜:1000张纸大约有多厚?1000名学生大约能组成多少个班级?1000步大约有多长?估计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跳绳的次数、走路的步数等等,总让学生多留心他们自己周围的事物,大胆去猜测。如在帮助建立大小不同的面积单位的正确表现这个难点时,先让学生拿出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学具,让学生观察,放手讨论,再问:“观察这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生1:“我发现了他是个正方形。”生2:“我发现与我的衣服纽扣这么大。”生3:“它与我的大拇指盖面这么大。”……(学生们各抒己见),再量一量边,记一记,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积是一平方厘米,学生举了很多例子:纽扣,大拇指盖面,信封上的小方格……最后让学生用学具摆长方形的面积,从而培养测量面积的实践能力。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认识1平方厘米。”让学生模仿1平方厘米去学习,再大胆猜想边长,自行探索1平方分米面积有多大,发现许多例子(老师的手掌面,电灯开关……)面积大约1平方分米。在认识1平方米时,放手让学生讨论,大胆猜想,创造性学习平方米。再和同桌配合测量课桌的面积,猜想黑板的面积。整个过程,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学生在动手,动脑猜想、假设、验证、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这样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去发现或创造了出来,教师只引导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新的工作。这样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创新力。
综上所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知识学习的过程只是载体,数学课堂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发展创造力的主要阵地。在新一轮的课改活动中,作为教师必须树立整体的教学观,在教学意识上要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学方法要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真真正正做学习的主人,积极推进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素质教育理论与基础教育改革》、《数学、教学设计》、《教学论坛》、《小学数学参考》。
论文作者:陈腾飞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8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4
标签:学生论文; 创新能力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面积论文; 分米论文; 知识论文; 方法论文; 《教学与研究》2018年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