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教师培养的价值取向探讨论文

卓越教师培养的价值取向探讨

李雪玲 西华师范大学

摘要: 随着国家相关文件的出台,卓越教师是现在以及今后几年的研究热点,研究主要集中在卓越教师的培养路径方面,有关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很少。本文主要运用文献法阐述了卓越教师产生的背景,指出了卓越教师价值取向的内涵,分析了卓越教师价值取向的两种类别——应然的价值取向和实然的价值取向,最后分别从两种类别进行阐述。

关键词: 卓越教师;培养;价值取向;探讨

一、引言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素质是影响教育质量的最基本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9月,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会见时说道,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发现师范教育的重大问题。寻求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突破和重点,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和培训的质量。从这次讲话中,我们可以知道教师的重要性,且为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随后,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旨在努力培养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情操、有扎实的学识的教师。紧接着,各大学开始了一系列关于卓越教师培养之路的研究,迄今已取得了许多成就。一些优秀经验以及案例也值得推荐和学习,但是,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对于卓越教师的涵义,学者在大体上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但在具体的内涵上,他们有不同的意见和见解。价值观的差异最终会影响在学校培养的人才的素质。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卓越教师培养的价值取向,以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希望为培训提供一些参考。

一方面,以往继续教育供给主体少,继续教育资源建设者主要解决资源有无问题,侧重于资源数量的建设;另一方面,以往生产力发展水平稍低,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没有过多要求,基本能胜任工作岗位要求即可,但现阶段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劳动者既有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逐渐难以胜任日益专业化、精细化的岗位技能要求。内外因素共同影响下,迫使继续教育供给者转变资源建设思路,从数量为重变质量优先。

二、卓越教师的价值取向探讨

根据朱晟利的论述,卓越教师培养的价值取向是指卓越教师培养的价值主体(包括国家、培养机构及教育者)依据一定需要对卓越教师培养做出价值选择与价值决策所持的倾向。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卓越教师的价值取向可以分为应然的和实然的,其中应然的价值取向主要是关于卓越教师的上层建筑,包括政府文件,专家学者理论研究,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然的价值取向主要是关于卓越教师培养的具体实践,包括重点大学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改革实践。本文认为,价值取向可以分为三个极端的表现——知识本位,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其中知识本位表现为培养的卓越教师主要以获得大量的理论、实践知识为目的,个人本位表现为卓越教师自身获得自我实现为目的,社会本位表现为培养卓越教师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服务。然而,现实中的价值取向并没有这种极端的表现,总是几种表现相互掺杂以某种表现为主的价值取向。

雾滴由喷头喷射出以后,在周围介质中的运动由系统的质量、动量和能量传递决定。根据热力学平衡假设下建立的漂移模型[12],当雾滴和气体以一定混合速度流动时,气相相对于这个混合速度有一个漂移速度,液滴则有一个反向的漂移速度以保持流动的连续性。雾滴在流场中的运动主要靠气体对它的作用力推动。

(一)应然的价值取向

1.以社会本位为主兼重知识与个人价值

2012年统计,全国有600座城市编制了城市防洪应急预案,占有防洪任务城市的95%,比2010年提高了近14个百分点。很多城市着力构筑全方位、多层次的防洪排涝应急预案体系,取得了很多宝贵经验。例如,北京市对下凹式立交桥、排水泵站、易积水点等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逐一制定应急排水抢险预案,提高了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长沙市在编制城市防洪预案和排渍预案的基础上,要求每个涉水建设项目的业主单位编制防汛预案,报市防指审批,并适时组织督察,以保证每个在建涉水建设项目的防洪安全。

2.以实现个人本位为主,兼重知识与社会服务

在前面也探讨过,卓越教师近两年已经成为教育方面研究的热点,相关文献也较多,但关于卓越教师的基本含义,不同的研究者对卓越教师的理解基本相同。但在具体的内涵上,则各有己见、不尽相同。研究者们对卓越教师的理解不同,价值取向,培养目标和培养路径也会不同。最后,导致卓越教师培养质量参差不齐,因此有必要研究卓越教师的内涵。以下是研究者中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可以从中发现一些问题。(见表1)

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发展计划的意见”的文件中,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目标是:“积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针对教师培养、培训的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深化教师培养、培训的模式改革”。随后更进一步指出“分类促进卓越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即培养一批对小学教育充满热情的优秀小学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和综合能力,能够满足小学多学科教育的需要。”首先,不难看出该文件对卓越教师的定位就是为教育事业培养人才,当教育成为一门事业时,其表现出来的就是社会属性,再加上政府部门的职能特殊性,所以其文件有更强的社会属性,其价值取向以社会本位为主。其次,无论是总目标中对专业基础、教育教学能力还是自我发展能力的要求,还是分目标中对知识、能力、信念以及整体素质的要求都体现对知识本身和卓越教师个人价值的重视。所以该文件为代表的政府文件,基本都体现了“以社会本位为主兼重知识与个人价值”的价值取向。

接着,师生共同设计如下的问题,若在1—9这9个数中,在其中的一些数前添加负号,能使它们的代数和为零吗?如果在 1—10这 10个数呢?在1—11,1—12又怎样?有什么规律?这样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开放思维。

实然价值取向主要是关于卓越教师的具体实践,包括重点大学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改革实践。教育部于2014年8月正式发布“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后,宣布了80个中国卓越教师发展试点项目。为了促进中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深入实施。目前,中国有80所试点学校实施优秀的师资培训,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都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制定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但高校选择学生的条件并不相同,如四川师范大学明确规定,免费师范生和国家扶助计划的学生不能申请“陶行知班”。西南大学明确规定了要参考选拔对象的高考英语成绩,大学英语考试成绩,以及该专业大学一年级的总成绩,只有符合相应条件的学生才有资格申请参加卓越教师培养项目。在实践中,这些学院具有社会导向和以知识为基础的价值取向,很少关注个人价值观。更是难以做到几者同时兼顾,所以说高校在实践中的价值取向有一些片面。

(二)实然的价值取向

以上几个学者的观点都是现今研究卓越教师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学者对卓越教师内涵的描述更注重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可以从上面表格中看出,学者们描述了卓越教师的专业发展,自我实现和个人价值。除此之外,兼具知识能力的重视以及教师职业的服务性,如对专业知识、专业信念的描述,以及对教育过程中应该具备的整体素质的描述,都说明了对知识能力以及社会服务性的重视。所以专家学者对卓越教师价值取向一般是以实现个人本位为主,兼重知识与社会服务。

1.以社会本位为主兼重知识能力,缺乏个人价值实现

当大学选择优秀教师时,它呈现出一种精英现象。教育教学资源集中培养了时代所需的高科技人才,例如,上海师范大学的“世承班”,四川师范大学的“陶行知实验班”等大学都响应教育部的号召,以卓越的教师实验班为载体,通过设立培养卓越教师的试点班,努力进一步提高师范生的素质。进行“精英化”的培养,一方面有助于使有限的教育资源更有效地分配,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员培训的效率。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相应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进行“精英化”的培养使其他人失去了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教育不公平。这种精英化的选拔方式完全本着社会利益出发,虽然能够促进知识能力以及个人专业化的发展,但单从总体目标来说,还是社会本位。除此之外部分师范院校以培养的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卓越教师培养的重要思想,不可否定就业质量和就业效果能一定程度上反应培养效果,但不能以此为指导思想,片面功利化,失去了卓越教师培养的本来目的。

表1 学者对卓越教师相关内涵的研究

2.以知识本位为主,兼社会服务的价值取向,缺乏个人价值实现

在我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在获得的陈述性知识较多,而体验性、感受性的知识较少。不难看出,目前,我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仍侧重于学生教师教育知识的学习上。要知道,师范院校承担着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培养教师的职责,这也是师范院校与非师范院校的特色之所在。如果过分关注学生对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或“学术性”的培养,就会将学生培养成教育理论方面的专家,导致学生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教”知之甚微,那么学生在以后走向教师岗位时,又如何更好地将自己拥有的知识教授给学生呢?卓越教师职前培养内容趋于统一,选修课比重较低,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卓越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强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不断向前、不断提升、不断发展、不断完善自己的动力。培养内容的理论化可能会导致我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理论与实践脱节,进而导致卓越教师的在今后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教学适应能力差。所以我国高校卓越教师的培养应该杜绝以纯理论讲授为主,应该结合具体教学实践,体现个人价值。

参考文献 :

[1]朱晟利.论卓越教师培养的价值取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 (12):1-3.

[2]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05号)[Z].2014.

[3]刘剑玲.追求卓越: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命观照[J].课程·教材·教法,2005(1):67-73.

[4]刘湘溶.高师院校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33 (1):8-11.

[5]石中英.准备成为一名卓越的教师[J].中国教师,2008 (23):5-6.

[6]王志广.谈卓越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 (32).

[7]杨静.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价值取向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7.

标签:;  ;  ;  ;  ;  

卓越教师培养的价值取向探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