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云峰镇初级中学 628477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使用性,使学生发现数学、喜欢数学,并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发现并主动获取知识,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素质。在多年的教学探索中,我摸索了很多学习策略。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选择,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注重学生差异,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以利于老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开展讨论,将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潜徐州技师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51
摘 要:本文从中学政治课本身探讨了政治课教学的困境,从理论上指出这种困境源于两个方面:其一,中学政治课程内容的历史与逻辑的分裂;其二,中学政治课程所设定的多重目标和价值之间的相互龃龉。
关键词:中学 政治课 教育 反思
凡是教过中学政治课的老师,只要真诚地直面现实,无不感觉到政治课教学的游移、无助和那种难以言说的困惑。这除了中学政治课属于副科不受重视、政治课教师没有前景、工资待遇低下等等非常实际的现实原因之外,最根本的原因恐怕还是源自于中学政治课本身。
本文试图从中学政治课的发展过程、自身内容和性质等方面,就此做些许思考。
一、历史与逻辑的分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学政治课程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1977-1989年的恢复、重建和规范的阶段;1990以后的调整、重塑和强化的阶段。在前一个阶段,因“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学政治课程开始从以往的无序状态逐步转向常规和秩序化的状态,课程计划的制定和教材的编写几乎是当时最急迫的问题。1985年2月,中国教育学会设立了中学政治课教学研究会,各省、市也相继成立了中学政治课教学研究会。8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1986年,国家教委制定了《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实验教学大纲》。
在后一个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生活都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跟着这些变化,中学政治课程相应地做出了一些调整、变化乃至强化。1995年12月,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意见》;1996年4月,国家教委又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2003年5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颁布。
中学政治课发展的两个阶段,实质上与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紧密相联。或者换句话说,它就是改革开放进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反映。前一阶段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的决定》为中心展开,通过思想政治课向学生宣传和论证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等等。后一阶段以邓小平南巡讲话为中心,向学生宣传和论证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正当性。
在这样一种现实的约束下,中学政治课一方面与社会生活和政策制度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与历史做到了统一。然而另一方面,又造成了课程内容逻辑自洽的困难。
譬如,之前强调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而后又要求搞市场经济;以前说私有企业剥削工人,而后来又主张大力引进外资和发展私人经济,等等。这种历史与逻辑相背离的状况,恐怕就是中学政治课教学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之一,这个状况若不改变,中学政治课教学的困难恐怕也难以彻底消除。
二、多重目标和价值之间的龃龉
与其他课程相比,中学政治课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学者们对于其课程性质的讨论就反映了这门课程的特殊性。20世纪90年代,有学者指出:“知识性与教育性结合,是政治学科最根本的特点……在知识性与教育性这对矛盾中,教育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决定了政治学科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性质的课程。”
后来在承认德育性为课程根本属性的基础上,学者们的探讨进一步深入。
一种观点认为:“德育学科在维护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健康发展上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同时又“以促进人类个体的社会性发展为根本目的”;“在现代社会中,德育学科设置的实质是:以学科课程的形式体现社会主导意识形态,调节个体与社会、国家和其他个体的关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学思想政治课“不是单纯的德育课程,它是人文社会科学常识教育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兼容的社会主义公民素质教育课,不仅担负着提升中学生马克思主义常识和有关社会科学常识素养的任务,而且其德育功能的发挥必须建立在对中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常识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学基础之上”。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以德育为主要目标(任务)的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常识课”,“一种特殊形式的德育课程”:“(1)专门形式的德育(显性德育);(2)理论形态的德育(理论性德育);(3)以课堂为主渠道的德育(课堂德育);(4)主要以‘认知’为开端和终结的德育(认知性德育);(5)大德育(品德教育)”。
这些观点虽然不同,但是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中学政治课程所体现的价值和所设定的目标的多重性。
第一,中学政治课程所传授的价值包括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公民素质、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大品德等等内容;
第二,除了这些道德性价值之外,中学政治课还设定了人文社会科学常识、马克思主义常识等多重的知识性目标。
这样一来,中学政治课程里就可能出现多种矛盾或龃龉:
其一,道德性价值之间对立,个体的社会性发展与主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之间可能的不一致,如此等等。
其二,知识性目标之间的对立,譬如马克思主义常识可能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常识之间的不一致等等。
其三,知识性目标和道德性价值之间的对立。正如张建文所指出的那样,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本质就是“‘知识教育’、‘信念教育’和‘情感教育’”。如果课程本身所体现的价值和设定的目标都相互龃龉,中学政治课的教学又如何能做到“知识教育”、“信念教育”和“情感教育”的融洽和统一?这是中学政治课教学困境的另一个理论上的根源。
参考文献
[1]邢安仁 谭伟才《中等学校政治学科教育学(修订本)》.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20-21页。
[2]蓝维 等《德育学科教学心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8-24页。
[3]谢树平 等《新编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页。
[4]张建文《思想政治课程与教学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24-130页和第220页
能。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组织小组讨论学习。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和个性化的过程,途径是多方面的,而小组学习活动中进行讨论、交流是一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教材中的例题转换成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书中分母相同的、分子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情景图,然后提出问题:a.从情景图的分析说出哪个分数大,哪个分数小?b.每两个进行比较大小的分数有什么特点?c.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针对这三个问题组织开展小组讨论学习,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所学知识有较深入的理解,而且促使学生养成钻研教材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概括、表达的能力,感悟到如何与别人进行交流与合作。
大胆质疑,乐于思考,独立自学。在教学中创设民主、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乐于思考。许多教育家都主张教学中应有良好的学习气氛。巴班斯基指出:“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精神心理气氛,有着重大的作用。”当代教育学家沙塔诺夫更强调:“在课堂上创造一种普遍互相尊重、精神上平等、心理上舒坦的气氛是每个教师的首要责任。”可见,良好的教学气氛对教学活动的开展非常重要。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应营造这种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方能产生思维碰撞,闪现思维火花。教师在教学中大胆放手,鼓励学生独立自学,使学生真正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权,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就会积极自主地参与学习,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首先,每学期刚开学,笔者就把这个学期的教学安排,包括计划、进度和课时都告诉学生,让他们心中有数。一些知识掌握得比较好的学生,在完成相应阶段教学内容的前提下,他们可以根据各自的水平和爱好,提前向老师提出学习要求。鼓励学生独立自学,实施个别辅导。心理学告诉我们:“有疑则有思,无疑则无思。”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不轻易苟同他人意见,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究 “为什么”, 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使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思考,从而更加积极自主地投入学习。
合理创设情境,使学生愿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相遇问题”的教学,一是要求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观点;二是要求学生学会分析、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以前学的是一个物体的运动,而现在是有两个物体在运动,有些学生对题中的术语如两地、同时、相向、相遇等的意义不明白,就会对题意理解不清,造成学习困难。我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了一幅动态画面:首先是两车从两地同时出发,接着两车相向而行,直至相遇的全过程,并适时通过闪烁、发声等手段,让运动过程由“静”变“动”,使学生充分理解“两地、同时、相向、相遇”的含义,为后面计算方法的学习,扫清了障碍。这种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计算机生动、形象、直观、科学地虚拟了“相遇问题”的现实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思维开始活跃,充分做好了全身心投入新课学习活动中去的准备,一节课上得热热闹闹,充满趣味性,培养了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到数学课有意思,不枯燥,为今后培养能力奠定基础。
改造课本,拓展例题,强化应用数学,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众所周知,每个数学知识都有它的应用价值,而学以致用,则是教和学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目标。如果学生体会不到知识的应用功能,应用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例如在教“地砖的铺设”“银行的利率”“股市走势图”“图标的收集”“打折销售”等内容时,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如离A市正东方向28公里处有一个面积为200平方千米的圆形森林公园,现在要修一条公路,既要便于游客乘车去森林公园旅游,又要考虑公路不能穿过这片森林,如果你是一个设计师,应该如何设计?等等,这些题目都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了,使学生初步了解了用数学方法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到了所学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了数学的问题意识,提高了自己主动应用所学数学知识去概括、抽象、解决问题。
论文作者:甄学舜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9月总第2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8
标签:学生论文; 政治课论文; 中学论文; 德育论文; 课程论文; 政治论文; 常识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6年9月总第20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