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经济持续增长的总趋势_法国经济论文

东亚经济持续增长的总趋势_法国经济论文

东亚经济持续增长的大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亚论文,持续增长论文,趋势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世纪70年代以来,亚太特别是东亚经济的持续、稳定、高速发展的态势正引起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学家,政治家和企业家的广泛关注。世界经济的重心将由欧洲、北美转向亚太的论说,也正随着东亚经济的迅速崛起而日益成为现实。可以预言,亚太尤其是东亚经济这种持续增长的趋势必将对未来整个世界经济和贸易的格局产生重要的影响。

经济发展令世瞩目

亚太地区人口占世界的40%,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40%,出口量也占世界总量的40%以上。其经济和贸易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地区,且前景看好。特别是以中国、亚洲“四小龙”、东盟国家为主体的东亚地区,其经济之活跃,增长之迅速,潜力之巨大,确实令世瞩目。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统计,过去20年,东亚地区整体经济年增长率为8%,远远超过世界发展中国家的4.3%和工业发达国家的3%的增长水平。其中中国、越南为8.6%,亚洲“四小”为8.5%,东盟四国为6.8%。应该指出的是,近年来东亚经济的迅猛发展正出现以下一些明显的特征:

首先经济规模日益扩大。战后日本经济发展迅速,先后超过英、法、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西方第二经济强国。从60年代开始,韩国、香港、新加坡和台湾创造了连续20年的高速增长,并于70年代跨入了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行列。进入80年代后,中国以及东盟国家的经济也在大力推进。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面貌焕然一新,特别是近几年来,经济以10%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给全世界以深刻的印象。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和菲律宾的经济也以约10%的增长速度全力向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行列迈进。据统计,上述10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合计为51550亿美元,约是目前美国经济规模的90%。

其次制造业实力日趋增强。1993年东亚地区有14家公司进入世界最大50家工矿公司行列。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亚洲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生产据点,1993年亚洲生产家电产品在世界市场占有率在50%以上,世界造船业占70%,钢铁、汽车生产占1/3以上。

第三,外贸规模迅速扩张。近二、三十年来,东亚地区对外贸易增长迅速,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对外贸易年增长率高达双位数。1960年上述10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贸易额为117亿美元,进口贸易额为128亿美元,分别相当于美国的56.89%和78.1%:而到1992年已上升为8030亿美元和7823亿美元,分别是美国进出口贸易额的41.85%和90.83%多。90年代初,日本、中国、香港、台湾、韩国、新加坡均已进入了世界15大贸易区的行列。

第四,金融实力不断增强。1992年底世界100家大银行中,东亚地区占31家,资产总额为66390亿美元,为100家大银行资产总额的43.8%。1970-1990年,日本、台湾、新加坡、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地区黄金外汇储备由87亿美元上升为2330亿美元,占世界黄金外汇储备总量的比重由9.4%上升为20.26%。另据今年年初的《日本经济新闻》报道,除日本外,亚洲“四小”,东盟及中国的黄金外汇储备由1991年的2378亿美元上升到1994年6月底的3466亿美元,首次超过美欧六国(美、英、法、德、意大利和加拿大合计的3413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东亚实力增强与经济振兴,使其与世界各地经济交流日益频密,规模迅速扩展。80年代初,美国与东亚地区贸易额即已超过美国与大西洋国家间的贸易额。继1988年日本与东亚其他国家贸易额,超过了日本与北美之间的贸易额。到1992年欧共体与东亚之间贸易额也超过了欧共体与北美之间的贸易额。总之,东亚实力增强随之而来的是其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地位的提高,从而促使世界主要国家与集团根据新的地缘政治与经济环境调整战略,将各自综合实力向亚太地区倾斜,以便在冷战后的世界政治经济中巩固其战略地位。

经济高速发展的主因

东亚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固然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国际资本投资活跃。最近美国国务院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美国企业在东亚地区的回报率相当于在经合组织国家回报率的两倍,加之东亚地区内部梯度分工的推动,使东亚地区的国际资本投资活动异常活跃,一方面欧美资本纷纷涌入,另一方面区域内资本流动持续兴旺。

虽然近一、二十年来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趋于下降,但与此鲜明对照的是,对东亚地区的直接投资仍在不断扩大。据统计,1994年上半年与上年同期相比,外国对下列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的增长率韩国为233%、泰国为360%、台湾为48%、菲律宾为548%、印尼为81%等。应该强调的是,近年来中国已成为外国直接投资的热点,1979-1993年,中国共批准外商投资项目17.4万个,外商实际投资639亿美元。特别是1993年一年,中国就批准外资项目8万多个,实际利用外资257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外资引进国。另据统计,发达国家在东亚地区的投资份额,已由70年代的23%,上升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60%左右。1989-1992年,美国在东亚地区的直接投资增幅近60%,据美国商务部统计,1993年美国在中国、印尼、新加坡、韩国等地的投资已达131亿美元,较1992年增加了16%。东亚地区在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份额已近达1/3。同期西欧各国对东亚投资也在增加。日本在东亚地区投资活动占居举足轻重的地位,从80年代中期开始,亚洲“四小龙”加速向东盟及中国投资,这一态势仍在发展之中。

其二,区域内贸易日趋兴旺。长期以来,在东亚地区对外贸易格局形成的过程中,日本是将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先是“四小龙”,随之是东盟、中国)作为其加工生产基地,而美国则作为东亚地区加工业制成品的吸纳地,从而形成了日本供应工业原料与资本设备,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加工制成品,而后向美国及世界其他地区出口的“三角贸易”格局。80年代中期,由于日元升值、美国保护主义加强和对“四小龙”优惠制取消,日本和“四小龙”已不可能继续单纯以扩大美国市场办法发展生产,因而使东亚贸易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向,即“四小龙”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度在减弱;日本对东亚的依赖在加深;特别是东亚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迅速发展。1991-1993年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年均增长率为20%,高于其整个外贸年增长12.4%的水平,区内贸易占其对外贸易的比重则从1986年的35%上升至1992年的43%。区域内贸易的活跃,使东亚地区有效地减少了由于西方经济不景气而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从而使这一地区在西方一片低迷的气氛中仍表现为一枝独秀。

其三,中国因素日益增长。近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东亚乃至整个亚太的经济发展。许多战略投资家认为,中国的发展是亚洲命运的一个决定性因素。马克·费伯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克·费伯年前曾在香港举行的全球金融前景研讨会上说,一个繁荣的中国将彻底改变亚洲的整个政治和经济面貌。设在伦敦的伦巴第街研究公司董事布赖恩·雷丁认为,由于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超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因为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起步越晚,其工业化速度就越快。如果像中国和印尼这样的大国,只要赶上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在过去二十五年的增长纪录,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会从1967-1992年的3.5%,上升到1993-2013年的5%。景泰资产管理(亚洲)公司董事长约翰·格林伍德则认为,中国贸易的进一步放松,将会使中国的需求增加,从而使东亚的实际收入况部得到改善。约翰分析,中国是对东亚出口货品的最后一个需求源泉,同时又可作为销往经合组织产品的生产基地。中国的这种双重作用,将对东亚出口和亚洲未来的实际生产总值起重要的作用。

其四,消费市场迅速成长。随着生产与经济的发展,东亚地区已不仅仅是欣欣向荣的出口加工基地,而且也日益成为巨大的消费市场。随着经济发展,中产阶级人口规模扩大,东亚市场的规模与构成也在迅速发生变化。英国《经济学家》估计,东亚已有4亿人口达到目前富裕国家人们所拥有的可支配的收入水平。目前法国40%奢侈品是销往东亚、德国,32%的轿车和88%的钟表输往东亚。

此外,东亚地区的结构调整以及多层次的梯度分工体系亦是东亚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世界经济太平洋时代的来临

东亚经济的崛起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而其最大的影响莫过于向世界预示着:世界经济太平洋时代的来临。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之阐述。

第一,西方国家纷纷投身东亚市场。随着东亚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的繁荣,西方各国纷纷将贸易投资的重点转向亚洲,预计在90年代的最后几年里,东亚经济的增长速度可能是北美的两倍,是西欧的三倍。到本世纪末,西欧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将从1/4降到1/5,而东亚将从目前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1/4增到1/3。因此,美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都希望能挤上亚洲经济快车道,以帮助本国经济摆脱衰退。

美国:克林顿上台后即把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重点放到亚洲。据统计,最近两年美国和亚洲之间每年的双向贸易额超过了3600亿美元,比美欧之间的双向贸易额多出近40%。许多美国公司也一反常态,加强对亚洲的投资。美国一位前贸易官员说,约有十多万家目前主要在国内经营的美国中小企业打算开创一个参与亚洲经济的新局面。应该指出的是,目前亚洲已是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美国与亚洲的贸易总额占美全球商业贸易总额的40%。美国260万的就业机会即靠美对亚洲的产品出口,美对亚洲的直接投资达920亿美元。从发展角度看,亚洲肯定是世界最具发展潜力的大市场,因此美国看准了这种发展趋势后,利用太平洋这一地缘优势,捷足先登,在亚洲市场上占有的份额大大的超过了西欧。

德国:1993年公布的德国亚洲政策,标志着德国已经把发展亚洲关系看成为一项长远国策。1994年1月下旬举行的德国亚太地区使节会议,主要任务是研究如何有效地加快实现德国在亚洲的经济利益,如何对待德国在亚洲市场上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如何积极地改善德国在亚洲的贸易条件和投资环境,德国外交工作如何配合德国企业进军亚洲市场等问题。近年来在激烈的竞争中,德国先后赢得了中国广州地铁及“空中巴士”飞机的引进以及韩国高速火车等大型项目,使德国在亚洲市场的占有率大大高于法国。德国非常重视发展同中国的关系,1993年科尔总理访华使这一关系达到了新的高潮。

法国:1994年2月正式推出了“法国在亚洲主动行动计划”,摆出了大力推动对亚洲地区出口和扩大对亚洲经济技术合作的阵势。这个进军亚洲的计划,包括决定在新加坡设立法国商务中心以统一协调法国在亚洲的商务活动;把法国外贸中心的投资重点转为亚洲,有关技术合作等对外机构的财政支持也向亚洲作出较大程度的倾斜;以高速火车、电讯设备、地铁及核能发电等在世界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大项目龙头,首先参与并占领亚洲市场。法国政府认为;法国在亚洲市场上只拥有2%的占有率,大大低于法国在世界市场6%的占有率;而且在亚洲的投资份额也很小,只有外国在亚洲投资总额的1%,所有这些都与法国的经济实力、与法国作为世界第四大出口国的地位不相称。为了扭转这种落后局面,法国为推行这个“亚洲主动行动计划”作了充分准备,接连不断地派出特使和高级官员访问东亚国家,为进一步发展经贸合作扫清障碍。这表明法国已经开始积极地投入东亚市场。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总理基廷说,“我认为,澳大利亚应该加强与亚洲的贸易联系,以使成为亚洲的一部分。……我们的繁荣,我们的富强,我们的生存能力,我们的社会发展,都取决于我们能否勇敢地把我们的经济与东亚经济连成一体。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即我们的经济正在面临着一个历史的转折关头,我们正在将更多的商品,约2/3的商品出口到亚洲。”

第二,经济发展自主性增强。过去,亚洲经济的发展严重依赖欧美市场,欧美经济一打喷嚏,亚洲就要感冒,而现在尽管欧美病卧在床,亚太大多数国家经济仍然健康成长,究其缘由,是因为东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区域内部的驱动,因而促使其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增强。日本野村研究所最近公布的一个研究报告说,70年代,全球经济增长1%,可带动东亚经济增长1.6%。然而到了90年代,全球经济增长1%,仅能带动东亚经济增长0.3%。因此,尽管美国和欧洲经济处于长期不景气,但东亚仍然能够维持长期的强劲增长。美国一位前任驻菲律宾大使博斯奥在研究了东亚地区内部贸易的增长情况后也得出如下一个结论:“美国现在需要东亚的程度,至少和东亚需要美国的程度一样。”

第三,促进了地区意识的觉醒。过去,由于历史、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原因,亚洲是一盘散沙。现在不同了,亚洲国家,特别是亚洲发展中国家开始团结起来,相互对话协商,争取以一个声音说话。最明显的一个事例是亚洲国家最近在人权问题上表现出来的共同立场。1993年3月,亚洲国家在泰国曼谷举行了亚洲人权会议,发表了著名的“曼谷宣言”。“曼谷宣言”的关键一点,是强调发达国家不应该把援助和人权问题联系在一起,而应该尊重各国的主权和管理权;也不能够借口促进人权而把西方的价值观强加给亚洲。这个有50个亚洲国家签署的“曼谷宣言”的意义就在于,它标志着亚洲人自己决定亚洲事务的时代已经到来。正是亚洲的经济发展和区域内贸易的增长,为亚洲人的地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经济持续增长的大趋势

世界舆论普遍认为,本世纪末下世纪初,东亚经济仍将持续增长,其理由是:

——东亚各国(地区)的经济改革和调整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将为这一地区带来新的发展空间。韩国政府1993年把主要精力放在反腐倡廉运动上,而对振兴国家经济方面却相对不足,金泳三表示从1994年起要加快经济改革的力度。政府将制定一系列新的经济改革措施,以恢复投资者的信心,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使韩国走上稳步发展的轨道。菲律宾也有新举措,准备对原美军基地进行开发,将苏比克湾改造成商业港和自由港,将克拉克建成菲律宾最大的工业基地。由于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竞争日趋激烈,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尼在积极调整各自的经济政策,开始由过去以外资为主转向依靠出口和国内消费型的发展。

——80年代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已取得了一定进展,90年代面对西欧、北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挑战,和适应区域内经济活力增长的需要,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将比以往来得更为迅速。

1993年11月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西雅图会议的召开,给泛亚太区域合作以新的推动,APEC官方协调作用得到一定的加强。前不久APEC的非正式首脑会议和部长级会议在印尼举行,并发表了著名的“茂物宣言”,规定最迟在2020年实现区内贸易自由化。

目前在亚太地区的次区域合作已由东南亚向东北亚延伸,诸如东南亚国家联盟向自由贸易区转型、逐步成型的华南经济圈和初露端倪的东北亚经济圈等。在这些次区域性经济合作发展的进程中,“三角经济合作区”日益成为卓有成效的运行模式,例如华南经济圈的两岸三地合作蓬勃兴旺,由新加坡、马来西亚柔佛和印尼廖内组成的增长三角也取得明显进展;拟议中的泰国南部五府、马来西亚北部四州和印尼苏门答腊组成的东南亚北三角正策划发展石油化工和旅游业;而在东马来西亚的沙巴、印尼的加里曼丹和菲律宾的棉兰老之间,则将组成南大三角开发区。与此同时,在东北亚地区,图们江下游中国、俄罗斯、朝鲜边界地区合作开发自由贸易区已经提出设想,图们江开发区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协调下,正策划设立机构并划出区片逐步投入运营,为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揭开序幕。

——90年代东亚各国都在竟相增加基建投资,把改善基础设施作为突破瓶颈、推动发展的重要措施。据估计,90年代东亚各国基建项目耗资将达2.5万亿美元,其中中国6000亿美元;投资项目一半属于交通运输,其余是电力与通讯。随着工程完工与投入使用,各地投资环境改善,投资边际效益提高,将推动经济繁荣与发展。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近期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表明,西方世界经济经过80年代末、90年代初多年停滞徘徊后,逐步走向复苏,为东亚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亚洲“四小”和马来西亚、泰国今明两年的增长率将上升到7%左右。中国经过1992-1993年双位数增长后,今明两年仍将保持在约8%的较高增长率。总而言之,有利的国际环境以及日本的复苏、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东南亚经济活力恢复与增强等,将有力地推动东亚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标签:;  ;  ;  ;  ;  ;  

东亚经济持续增长的总趋势_法国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