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生产率相对变化的价格总水平效应——价值规律调节型价格总水平上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水平论文,价值规律论文,价格论文,劳动生产率论文,效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1)09-001-06
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变化,即商品价值量的相对变化,会导致商品相对价格体系的变化,并使商品的绝对价格提高,从而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这就是劳动生产率相对变化的价格总水平效应。这种价格总水平上涨称为价值规律调节型价格总水平上涨。只要是商品经济,只要劳动生产率发生相对变化,这类价格总水平上涨就会出现。
一、劳动生产率变化与相对价格体系变化
1.绝对价格体系与相对价格体系
马克思经济理论指出,一种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并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2]53可用公式表示为:
2.绝对价格向下刚性的形成
纸币的被动性膨胀为价格向下刚性提供了基础背景,在这个基础背景下,商品销售的货币收入向下刚性和货币工资向下刚性的初始压力,导致了商品的绝对向下刚性的形成。
绝对价格向下刚性的基础背景是纸币的被动性膨胀,纸币的被动性膨胀为绝对价格向下刚性提供了可能性的背景条件。在金属货币体系中,商品的绝对价格的变化取决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与生产金属货币的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变化,因而,绝对价格既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不会有绝对价格刚性。而在纸币体系中,绝对价格的变化则取决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和流通中纸币数量等因素的相对变化。在纸币体系中,流通中纸币数量往往会被动性膨胀。这就使得流通中纸币量的相对增长率有可能被动性地一直高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增长率,从而有可能使绝对价格总是向上升,而不向下降。因此,纸币的被动性膨胀为绝对价格向下刚性提供了可能性的背景条件。对于绝对价格刚性形成,存在着经济主体的初始压力,这种初始压力来自于两个方面。
绝对价格向下刚性的第一类初始压力是销售者的货币收入向下刚性,即销售者都不愿意降低自己的货币收入。在销售量不变的假定前提下,哪种商品的绝对价格降低,哪种商品的销售者的货币收入就会降低。销售者不愿意降低自己的货币收入,因而也就不愿意降低商品的绝对价格。在金属货币体系中,销售者的这种倾向是毫无作用的,因为,绝对价格的变化仅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变化率。而在纸币体系中,销售者的这种倾向就会迫使纸币被动性膨胀,从而使商品的绝对价格不下降。
绝对价格向下刚性的第二类初始压力是货币工资向下刚性,即工资收入者不愿降低自己的货币工资。与销售者不愿意降低自己的货币收入一样,工资收入者也不愿意降低自己的货币收入——货币工资。在货币工资不降低的情况下,如果商品的绝对价格下降,企业的利润和利润率就会下降,而销售者的货币收入刚性同样也意味着企业不愿意降低自己的利润和利润率,所以,企业不愿意降低商品的绝对价格。在企业的这种倾向的压力下,纸币会被动性膨胀,从而使商品的绝对价格不下降。
对应于“药品限价令”,商家的表现,就是绝对价格向下刚性形成的一个典型事例。据报道:“市场上常见的胃药西咪替丁,在2004年限价后,100片装每瓶的价格为4元。但2005年起,这种药就有些难寻了,而成分几乎相同的‘类’西咪替丁,则以40多元的价格重出江湖。不单单是西咪替丁,早些年人们熟知的几分钱一片的阿司匹林,对感冒头痛等疗效很好,但在限价一段时间后,不少医院已经开不到这种药了,取而代之的是高价药‘巴米尔’。但事实上,其成分也就是单一的阿司匹林。虽然药品不一样,可是有一点却是并无二致。同一种成分的药品,如此‘死去活来’一番,价格却是几十倍的增长。”[2]
综上所述,在销售者的货币收入向下刚性和货币工资向下刚性的初始压力下,纸币会被动性膨胀,从而导致商品的绝对价格型向下刚性。然而,这些初始压力导致纸币的被动性膨胀的传导机制,却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专门课题。
三、动态参照商品的选择:“向上看齐”规律
前面已经说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会引起相对价格体系的变化,又说明,绝对价格是向下刚性的;可见,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变化引起的相对价格体系的变化,只有通过绝对价格的提高来实现。在这个实现过程中,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在动态变化过程中,参照商品的选择。而参照商品的选择则需要从参考相对价格的说明开始。
1.参考相对价格与相对价格差
为了清楚地说明参照商品的选择,首先,需要引入一个量:
在实际经济过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动态参照商品的选择。当价格体系需要调整时,实际上就是商品的相对价格需要调整,这时,生产者、销售者和价格管理者常常说某些商品的价格偏低,需要提高。其实,某些商品的价格偏低,也就是另一些商品的价格偏高。但是,生产者、销售者和价格管理者不说这一类商品价格偏高,也不去降低这类商品的价格,而只是说某些商品价格偏低,去调高这些商品的价格。这个过程就是选择价格最偏高的商品作为参照商品。在现实经济中,生产者、销售者和价格管理者的这种选择,可以形象地叫做“向上看齐”规律。
消费者的感受可能是与生产者、销售者和价格管理者的感受相反的,他们往往会觉得一些商品的价格过高,但是,他们不是市场价格的主导者,无法决定市场价格的走向。生产者、销售者和价格管理者往往是市场价格的主导者,他们的行为决定了市场价格的走向。
四、绝对价格提高与价格总水平上涨:“棘轮效应”
1.第t+1期的绝对价格的确定
也就是说,第t+1期的价格总水平高于第t期的价格总水平。
3.劳动生产率相对变化的价格总水平效应
对于纸币价格体系而言,由于“绝对价格向下刚性”和“向上看齐”规律,如果某种商品的价格高于合理价格(由价值决定的价格)时,就会带动其他商品价格上升;而如果其价格低于合理价格(由价值决定的价格)时,却不会带动其他商品价格下降。这是一种单向的“棘轮运动”④,这样不断地震荡,就会使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这可以称为“棘轮效应”。
当劳动生产率相对变化时,相对价格体系的调整会在“棘轮效应”的作用下,就会导致价格总水平不断持续上涨。这就是劳动生产率相对变化的价格总水平效应。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纸币体系中,在纸币被动性膨胀和绝对价格向下刚性规律作用下,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变化,即商品价值量的相对变化,会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我们将这种类型的价格总水平上涨称为价值规律调节型价格总水平上涨。⑤
价值规律调节型价格总水平上涨,是最一般的价格总水平上涨类型,只要是商品经济,只要劳动生产率发生相对变化,这类价格总水平上涨就会出现。这类价格总水平上涨是无法避免的,客观存在的。这也就是,自纸币体系出现以来,价格总水平一直在上涨的最基本的原因。
价值规律调节型价格总水平上涨本身是温和的,其导致的价格总水平上涨率,可能不会超出3%。这是一个估计数据,因为,排除历史上重大的价格总水平上涨,日常平均的价格总水平上涨率大体没有超出3%。⑥然而,这种温和的价格总水平上涨,会产生积累效应,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出现价格总水平上涨预期,导致自激型价格总水平上涨,价格总水平上涨率上升到某一个点位时,会发生质的变化,价格总水平上涨率将迅速提高,形成恶性价格总水平上涨。图1表示了这种情况。
对于价值规律调节型价格总水平上涨,由于其原因并非纸币膨胀,实际上纸币膨胀是这类价格总水平上涨所导致的后果,所以,仅仅依靠管理好纸币发行数量,并不能达到治理的效果。不仅如此,如果仅仅压缩纸币发行量增长,有可能使相对价格调节失衡,从而造成经济衰退。所以,对于市场推进型价格总水平上涨,仅靠货币政策一般是达不到治理效果的。这就是货币政策失效。
总之,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变化,即商品价值量的相对变化,会导致商品相对价格体系的变化,并使商品的绝对价格提高,从而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这就是劳动生产率相对变化的价格总水平效应。这种价格总水平上涨称为价值规律调节型价格总水平上涨。只要是商品经济,只要劳动生产率发生相对变化,这类价格总水平上涨就会出现。在一般情况下,这类价格总水平上涨是温和的,但是,到达“加速转折点”就会产生恶性价格总水平上涨。对于这类价格总水平上涨,货币政策是失效的。
注释:
①“刚性”这个概念,是借鉴物理学中的概念。在物理学中,物体的“刚性”是指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不会发生形变。相应的还有“弹性”与“塑性”两个概念。物体的“弹性”是指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会发生形变,但是,外力撤去后,物体会恢复原状。经济学中的“弹性”概念,就是由此借鉴而来的。物体的“塑性”是指物体在外力作用时会发生形变,而且,在外力撤去后,物体不会恢复原形。不同材料的弹性和塑性不同,每种材料的弹性和塑性特征由弹性系数和塑性系数来表示,这些是在“材料力学”中研究的。
②“在现代条件下,无论是货币数量也好,价格水平也好,都具有单向的弹性:它们不会减少,只会增长。”参见阿尼金,科学的青春,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126.
③绝对价格向下刚性假定的作用,相似于牛顿力学中研究物体运动时所作的“刚性假定”。实际上,任何物体都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塑性,但是,在牛顿力学中,假定物体是刚性的,由此研究物体运动的规律,以说明物体运动的本质过程。
④“棘轮”是一种机械传动装置,其特点在于,只能传导一个方向的运动,而不能传导逆方向的运动。例如,自行车后轮轴上的飞轮就是一种常见的棘轮,它只能传导向前的运动,而不传导向后的运动。
⑤西方经济学中“结构性价格总水平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劳动生产率相对变化所引起的价格总水平上涨。参见胡代光,西方经济理论和经济计量学评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249-253。
⑥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使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来确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