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一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本大型地下室工程三面环江,面积大,通过对地下室底板出现的渗漏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制定相应处理方案,解决地下室底板防水渗漏问题的应用探讨。
关键词:疏水;地下室底板;渗漏
一、工程简介
某工程为地下二层,地上16~26层不等塔楼组成。总建筑面积约12.9万平方米,地下室建筑面积约54756平方米,底板面标高-9.90m(相对标高)。地下室长度约530m,宽度约51m,祥附图一。,其中灰色部分为后浇带,后浇带设置超过1千米长度,要求结构完成75%后方可施工。
图一
本工程南、北、西三面环江,属珠江三角洲西北江下游滨海河网地区。地下水丰富,埋深一般为0.20-2.80m,其主要补给来源为周围江河地表水和大气降水,地下水的排泄以蒸发为主,其次为侧向径流排入河流。未开挖前场地标高-3.04m,防水采用4厚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地下室底板采用C35混凝土,抗渗等级P8,厚度为500mm。地下室底板每隔约3m设置一道锚杆。
本工程防水设计等级为二级,不允许漏水,结构表面可有少量湿渍。根据二级防水要求,民用建筑:湿渍总面积不大于总防水面积的0.1%,单个湿渍面积不大于0.1㎡,任意100 ㎡渗水面积不超过2处。
地下室防水是一个复杂的施工环节,施工完成,它的维修比较困难,往往会找不到渗漏源。地下室渗漏已成为众所周知的质量通病,层出不穷,要形成一个有效的处理解决方案,须先进行渗漏情况的勘察和原因分析,才行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达到效果。
二、渗漏情况及原因分析
地下室底板以后浇带为分界,进行分段施工。底板防水施工面积大,底板浇筑均为大体积承台、大面积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要求高,工艺细部处理环节多,难度大。施工完成后,底板出现局部渗漏的情况。
2.1渗漏的主要特征
地下室底板渗漏情况主要有1、散型线渗漏:表现为分散斜线型的渗漏,主要分布于后浇带位置。沿着混凝土裂缝渗漏,裂缝宽度在0.1~0.3mm范围内,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裂缝未有继续拓展的现象;2、点渗漏:表现为点状渗水,主要分布在后浇带、底板地锚位置。3、表面湿渍:在混凝土面层出现圆状湿渍和线状周边湿渍,雨天湿渍较为明显,干燥后部分湿渍消失,未有重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原因分析
根据现状调查,结合设计工艺及施工过程的分析,地下室底板渗漏的主要原因有:
1、后浇带、施工缝出现裂缝,由于后浇带施工间期较长,造成钢筋部分锈蚀,止水带由于施工过程保护不当造成变形,后浇带施工中断口打凿清理不干净等原因,造成混凝土粘结不劳,出现裂缝;2、砼振捣不密实导致混凝土裂缝、沙眼,后浇带施工过程中,存在混凝土死角较多,振捣不到位容易造成混凝土密实度较差,积水未清理干净,砼配合比不当容易产生沙眼、裂缝;3、大体积、大面积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难度较大,混凝土配合比,参加剂,降温养护等环节均容易造成混凝土浇筑产生裂纹等质量问题;4、地下室底板锚杆分部密集,防水卷材与锚杆处搭接位置容易疏忽,造成卷材与锚杆搭接不密实,防水层局部失效。
三、处理方案
3.1常见的渗漏处理方法
现有渗漏处理方法中常用的有高压灌浆法、嵌缝堵漏法、封堵堵漏法、涂刷防水涂料法。
1、高压灌浆:利用机械的高压动力(高压灌注机),将水溶性聚氨酯化学灌浆材料注入混凝土裂缝中,将水流完全地堵塞在混凝土结构体之外,以达到止水堵漏的目的。高压灌浆法使用性强,高度成品化,操作简单,费用合理,止水效果明显,应用广泛。
2、嵌缝堵漏法:沿着混凝土渗水或曾经渗水的裂缝凿出“V”型槽,把槽内浮尘及杂物清理干净,要求缝面牢固、清洁,平整,不平处可先用水泥砂浆找平,并使其表面充分湿润至饱和但无积水。将嵌缝防水材料嵌入“V”型槽,达到防水堵漏的效果,次办法适合于迎水面浅表裂缝造成的渗漏处理。
3、表面涂刷防水涂料形成防水膜:涂膜堵漏是将混凝土结构物表面有渗漏的地方经过处理后,直接在其表面上进行防水处理。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大面积渗水情况,这种渗水现象一般无法用压力灌浆和嵌入法解决,只能用涂膜法进行表面防水处理。
4、封堵堵漏法:主要是应用在水下或地下混凝土在涌水的条件下的孔隙、孔洞和裂缝的快速封堵。在封堵这样的漏水部位,往往要比其它的渗、漏要困难得多,且工艺要求较高,堵水效果要略差一些。
3.2渗漏处理
结合本工程地下室底板工艺及施工状况,渗漏的特点,由于地下室底板属于承压型渗漏,渗漏点较为分散,嵌缝堵漏法及涂刷防水涂料法均不适用于本工程。封堵堵漏法由于工艺要求较高,工程量大,且效果不明显。经过综合考虑,本工程采用如下方法进行渗漏的处理。
1、对于点渗漏、圆点湿渍采用高压灌浆的方法进行处理:1)、首先寻找渗漏点,清理渗漏处面层垃圾。2)、布孔:在漏水部位打灌浆孔,对深层裂缝可钻斜孔穿过缝面,一般孔距为20-50cm。3)、埋嘴封缝:埋设注浆嘴,用聚合物水泥封闭。4)、灌浆:根据渗漏部位的具体情况确定灌浆压力、灌浆量。当全邻孔出现纯浆液时,移至邻孔,在规定的压力下灌浆,直至压不进为止(一般灌浆压力0.3Mpa)。72小时后检查渗漏部位有无渗水,无渗水将灌浆嘴折断,用聚合物水泥将基面封闭、抹平。
2、对于散型线渗漏等顽固性渗漏点,且渗水量较大,地面长期湿润,采用常规处理方法,往往出现原有渗漏点封堵后,相邻位置又重新出现渗点,难以根治。对于此类渗漏情况,本工程采用开槽疏水办法,降渗漏较严重的部位积水引排至附近的集水井再抽排至地下室外:1)、首先寻找渗漏点:将渗漏部位表面进行清理、干燥,找到渗漏裂缝,并沿线做好标记;2)、沿着标记线打凿成U型槽,并直通就近的集水井;3)、进行观察一段时间,除槽内附近没有出现渗漏;4)、在槽内埋设DN20PVC管,管身进行均匀钻孔;5)、埋管完成后面层采用防根刺排水板进行覆盖,并浇筑10cm厚细石混凝土稳压层。面层铺设Φ8钢筋网浇筑细石混凝土地坪。
3.3注意事项
1、采用开槽疏水法应在进行渗水位置彻底清理干燥,施工过程中照明应充足,避免漏找渗水部位。
2、打凿开槽注意深度,不宜过深,避免破坏底板钢筋保护层要求,并宜设置一定的排水坡度。
四、效果总结
经过处理后,地下室底板渗漏情况均能得到彻底的解决,地下室地坪浇筑完成后,经过一个月时间的观察未发现有渗漏和湿渍的情况,处理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02)
[2]《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论文作者:刁海明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3
标签:底板论文; 地下室论文; 混凝土论文; 裂缝论文; 工程论文; 疏水论文; 情况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