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实现情感并重--对张经义“理想风筝”教学的记录与分析_理想的风筝论文

阅读与实现情感并重--对张经义“理想风筝”教学的记录与分析_理想的风筝论文

读悟一体 情思并重——张敬义《理想的风筝》教学实录及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思论文,风筝论文,理想论文,教学实录论文,读悟一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课前谈话,自然引领

师:同学们,上六年级了,大家一定掌握了很多有效的学习语文的方法。比如,不动笔墨——

生:不读书。

师:意思是说读书的时候要思考,在读书的过程中留下圈画、思考的痕迹。还有,读万卷书——

生:行万里路。

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突出了读书与实践的重要。既要读有字的课本,更要学会读无字的课本。有时我们也可以说,读万卷书,不如——

生:行万里路。

师:行万里路,不如——

生:读万卷书。

(众笑)

师:(板书:不如阅人无数)知道是什么意思吗?读书很重要,实践也很重要,从别人的身上学习更重要。同学们,我们不妨把刚才的这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生: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师:同学们,阅人就是读人,从他人身上获得启示。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2课《理想的风筝》。

(板书课题)

评析:最是朴素见真功。这是课前张老师与学生的谈话,自然、朴素、有效。看似随机,实则有意。一方面拉近了师生间的情感距离,另一方面给予了学生学习方法的回顾与引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也要读人,这是语文学习中朴素的学习方法,也是本课学习特别要用到的。

二、整体回顾,循情而入

师:同学们,这是一篇满含深情的回忆文章,作家苏叔阳回忆了自己儿时的刘老师。从刘老师的身上,我们能读出什么呢?课文中,作者对刘老师的深切怀念最集中地体现在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出示)

……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生齐读)

师:当作者拿起笔来,要把对老师的无尽思念写下来的时候,当年与老师在一起的许多故事、画面浮现在眼前。他选择了哪些故事呢?

生:谈丢腿、写板书和放风筝。

(师适时板书)

评析:教学伊始,师生共同进入作者的“写作时态”,和作者一起回想,一起感动,一起入文。苏叔阳对刘老师的深深怀念都凝聚在了课文最后的情感表达中:“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永远在蓝天上翱翔。”全文正是在这样的情感基调下铺开的,作者也正是在这种深深怀念与无限崇敬中着笔的。开课后,师生共同循着这条情感线路走进课文。

三、默读静思,悉心指导

师:首先,让我们把目光锁定在“谈丢腿”这件事上。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思考刘老师是怎样介绍自己的,同学们又有什么样的反应。拿起笔来,圈画出有关的词语或句子。

(生轻声读文,思考,圈画)

师:读一读你们圈画的句子。

生:“只是有一次,他在讲女娲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们说……”

师:从刘老师的这段故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他不向命运低头,顽强地面对生活。

生:一个人丢了腿是多么不幸啊,而他却是“笑”着说自己的故事的。

师:从一个“笑”字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他的乐观。

生:我读出了他的身残志坚。

生:我读出了他的智慧。他的腿丢了,深怕学生伤感,他把自己的不幸变成了一个古老的传说,把同学们逗乐了。

师:有见地!一次“笑”谈,给同学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情感变化呢?

生:“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

生: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重。

师:再读一读课文中的这段描写,写笑声用了一个“腾”字,写酸涩的感受用了一个“泛”字,这有什么不同吗?

生:“腾”起了笑声,说明刘老师刚才的话太有趣了,大家都被逗乐了,更看得出来他很乐观。“泛”字说明同学们笑过之后,觉得这么好的刘老师腿残疾了多么不幸,感到心里难过。

生:“腾”字写出了笑声爆发快,场面热闹,而“泛”则是慢慢的,是想一想之后,是心底的感受。我觉得作者用字很准确。

师:爱之深,痛之切。一个“笑”字很有神韵,我们可以读出刘老师是那么坚强乐观,充满智慧,给我们带来了欢乐,给我们带来了酸楚,更增添了我们对刘老师的尊敬。让我们用心地读一读这一句。

(自由读文,指名读)

评析:学生读课文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得意而忘言。阅读三五遍,大多数学生都能感知文意,而对于语言的品味却停滞不前。如果教学仅停留于此,则是语文老师的失职。张老师深谙此道,在学生无疑处引出疑问,“写笑声用了一个‘腾’字,写酸涩的感受用了一个‘泛’字,这有什么不同吗?”问题指向言语的表达,切中关键,并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开始“沉入”文字之中。此处的处理不绕弯子,直接有效。

师:刚才一个“笑”字,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感受,那么“写板书”这件事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一边默读,一边思考刘老师是如何写板书的,圈画出有关的文字,想一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从这里我读出了刘老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宁愿自己受苦。

生:刘老师认为自己和别人一样是健全的人,他用一个健全人的标准要求自己的工作,身残志不残。

师:理解得深,说得好!同学们,这段话中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字?

生:“转”。

师:课文中用了几个“转”字?

生:5个。

师:课文中说刘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他用圆木棍撑地,跳跃板书,难不难?

生:难。

师:一天要站几个小时,而且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累不累?

生:累。

师:他每转一次,都引起了同学们激动的心跳。这心跳,分明就是——

生:对老师的担心。

师:刘老师一举一动牵动着孩子们的心。“转”,显得那么坚强,那么不容易。他是那么爱自己的学生,他在用“功德无量”的圆木棍支撑着自己的身体。同学们,读文要能够前后联系,上挂下连,往深处想。支撑刘老师的仅仅是圆木棍吗?

生:支撑他的是理想、抱负、乐观、志向。

生:对生活的热爱。

生:对学生的热爱。

师:刘老师不仅是作者的老师,也是我们的老师呀!读第5自然段,感受一下受人尊敬、让人心跳的刘老师。

评析:读书如登山,渐入佳境。品味语言也是如此,渐进渐明,渐悟渐浓。张老师引导学生捕捉了一个“转”字,通过展开想象,学生感悟到了刘老师的内心世界。在“难”与“累”的体察中,学生自然感受到“撑”的深层意义。“读书要能够前后联系”,高年级的学生亟待这样的点拨与引领。阅读不是平移,没有情感的参与,没有深入的思考,学生只能是天天原地踏步,那样,走得再多也不是路。

四、自主阅读,深入交流

师:一个“笑”字,一个“转”字,写出了刘老师的乐观与坚强。抓住关键词语,上挂下连,通过语言文字的品味,通过深入思考,同学们从中读出了丰厚的内涵。“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请同学们自学课文的第8~9自然段,一边默读,一边圈画出最能打动你心灵的句子,并做批注。

(生默读,圈画,批注)

师:我们来分享一下彼此的阅读收获。

生:“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他总是……”我从“决不肯”“亲手”“总是”“不断”这些词语读出了刘老师不服输的精神。

师:紧扣词语,展开想象,很好的学习方法。相信你一定能把当时的情景读出来。

(生读)

生:“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我想,刘老师面对着飞上天空的风筝,他的心情一定非常激动。看到燕子、蓝天、白云,他仿佛也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师:这是从刘老师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他内在的心情。学语文就是要对词语敏感,善于联想,你做到了。这段话中有一个词语是作者精心推敲选用的,注意到了吗?

生:“漾出”。

师:谈谈感受。

生:“漾出”写出了这笑容是从心底发出的,是慢慢升腾起来的。

师:“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是呀,放风筝让刘老师忘记了自己的年龄。

生:“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任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这段话是一处细节描写。师:目光敏锐,接着说。

生:这段话写出了刘老师的语言、动作、表情,很细致。

师:从细节的描写中你看出了刘老师什么样的心态和品质?

生:看出了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还有乐观、忘我。

生:“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故意撒手,可以看出他很自信、顽强。

师:他像孩子一样,永葆一颗童心。

生:他不向命运低头。

师: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他此刻的心情是——

生:欣喜若狂。

生:情不自禁。

师:如果说第8自然段的放风筝让他忘记了自己的年龄,这里,我们分明感受到刘老师忘记了自己的残疾。刘老师这一喊,喊出了——

生:得意和满足。

生:幸福和充实。

生:生命的力量。

师:30年过去了,作者苏叔阳最不能忘记的是刘老师的这一“喊”,至今还历历在目,真可谓是刻骨铭心啊!所以作者怎能不发出这样的感慨——

(生齐读)

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评析:在“谈丢腿”“写板书”两个故事学习的过程中,张老师注重了一个“导”字,“点”在语言上,“拨”在关键处,学生“意”“文”兼得。在教学“放风筝”这一环节里,张老师又充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读出自己的见解,然后对话交流。深入对话的特质是在学生已有读书收获的基础上适时点拔,获得更深入的思考和更强烈的情感。“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这些语句让学生鲜明地感受到了刘老师的形象。本环节的教学,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品味,感受到了刘老师的乐观与坚强。阅读教学的层次,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从“文”到“情”的感动过程,同时也经历了一个从“情”到“文”的感悟过程。

五、整体感悟,情思再生

师:30年过去了,作家苏叔阳从刘老师身上读出了做人的道理。自由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把“他”换成“您”,这种思念的情感就会更浓了。

(生读)

师:同学们,其实苏叔阳自己就是一个生活的强者。“文革”期间,他由一个大学教授一下跌落成了一个伞场的工人。1994年4月,他做了肾癌手术,切除了左肾;2001年10月,又做了肺癌手术,切除了一叶左肺。但是他和他的刘老师一样,仍然坚强而乐观地生活着,写作着。因为在他的世界里,永远有一只只飞翔的风筝。他在6卷本《苏叔阳文选》的总序中说——

(出示)

不管我多么衰弱,

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

我就会走,

哪怕是爬行,

也还在这路上挣扎。

师:读了上面的诗行,现在你怎样理解课文题目“理想的风筝”呢?

生:“理想的风筝”就是刘老师坚强、乐观精神的写照,它在一直鼓舞着作者,在作者的心田里播下了乐观、坚强的种子。

(出示)

春天又到了。

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人仰望天穹。

师:为什么作家苏叔阳在这样的时候想起了自己的老师?为什么拿起笔来,开头没有直接写回忆的三个故事,而是描写了春天的景色?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走出教室。

评析:公开教学有许多结尾的方式,张老师此处的结尾把学生再次引入了情感和思维的高峰体验阶段。题目为什么是“理想的风筝”?课始的环境描写有没有意义?花未全放月未圆,这是非常美好的境界。阅读教学切忌上满,切忌把所有的问号变成句号。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保持一直思考的状态才是最好的。因为有了前面对课文的深入思考,这些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并不突兀,学生一定会领略到顿悟的美妙。

[总评]

读悟一体,是最朴素的语文学习方式。

有效的阅读教学必须依靠最朴素的语文学习方式——读和悟。整堂课上张老师没用花哨的多媒体,没有多余的唱、跳、演,我们看到的就是单纯的读书、感悟和交流。读书是学生获取文本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表达感悟和见解的有效载体。本节课上有学生的默读思考和动笔圈画,张老师留出了大量的读书时间,为学生读出自己的思考、读出自己的见解提供了有效的保证;也有动情的朗读、读出感受,这是阅读理解的外化。张老师让学生经历了自由读、理解读、想象读这样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可谓做到了读有目的,读有层次,读有提高。

正是有了读的基础,有了教师的点拨,才有了学生的感悟,感悟课文的人物形象,感悟文本的语言,感悟蕴涵的道理。教学中对于重要词语的理解和认识,是层次渐进的,是立体的,是扎实的,从词语的品味到课文的理解,到体会作者遣词的妙处,学生充分地揣摩了课文的语言魅力,充分地领悟到作者遣词造句的智慧。读本身是学生对文本语言最好的接触,读得多了,“其言”自然成“吾言”了。读悟相互促进,成为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情思并重,是最本色的语文教学诉求。

有人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注重情感的熏陶,也有人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注重理性的思考,其实,做到情思并重才是语文教学最本色的诉求。语文学科自身就饱含着情感的种子,学生读文的过程中自然会被文中的形象感染。林语堂说,文学产生情感,情感能产生力量。因此,语文教学的情感性必须得到认可和加强。针对这篇饱含怀念之情的课文,教者从一开始就循着作者的情感思路走进课文,和作者一起感动,一起回忆,在课文的学习中师生共同被刘老师那坚强、乐观的精神感染着。植入作者心田的“理想的风筝”就是那不屈的乐观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这样的种子也同样播撒在了我们的心田。

情感与思维并重,追求情感的课堂不能离开思维的参与。目前许多语文课堂也展现了学生不同形式的读书,但是其间没有对语言的品味与习得,没有对问题的深入探讨,没有价值观的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似乎成了句空话。情思并重,就是要让学生把读书的过程变为品味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本课教学,学生的思考无处不在,表现为对词语的理解、对画面的想象、对语言的品味,还有对作者表达思路、表达方法的领悟等。学生在阅读中揣摩了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了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正是有了思的参与,学生才读得更加兴致勃勃,才有了内心真实的感动。正是有了情思的交织,学生的读书感悟才有了真实的意义,才有了持久的动力和张力。情,只有在思的推动下,才有动心魄的情;思,只有在情的推动中,才能产生更深刻的思。

标签:;  ;  ;  

阅读与实现情感并重--对张经义“理想风筝”教学的记录与分析_理想的风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