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物而教——幼儿早期教育的一项科学原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早期教育论文,幼儿论文,原则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明代医师万金在《育婴家秘》中指出,“小儿能言,几教之以正言。能食,则教以恭敬,勿作也。……言语问答,教以诚实,勿使欺妄也。……衣服器用,五谷六畜之类,遇物则教之,使其知之也。或教以数目,或教以方隅,或教以岁月,日月之类。”这里指明了幼儿早期教育的内容或目标:1.发展幼儿语言;2.培养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尤其是养成诚实正直的品质;3.掌握生活知识和文化知识;4.认识周围环境。同时也指明了幼儿早期教育的方式:遇物而教。
事实上,“遇物而教”已经包括了上述所有的内容。首先,“遇物而教”确定了幼儿早期教育的内容,即以幼儿生活中接触的各种客观事物作为教育教学材料,包括语言、生活行为习惯、生活知识、文化知识等。其次,它指明了让幼儿掌握上述内容的教育方法,即实施直观教育。让幼儿通过实际的感知观察,利用多种感官,获得生动的表象,积累、丰富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从而为初步形成概念打下基础。再次,它还指明了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要目标,即认识周围环境和发展语言。“遇物而教”既能促使幼儿直观生动地认识周围环境,养成良好的行为品质,又能在遇物而教的过程中有效地发展幼儿的语言。纵观学前教育史和联系当今幼儿素质教育实际,笔者认为应把“遇物而教”视为幼儿素质教育的一项科学原则,应对其给以科学认知,更应以它科学地指导幼儿早期教育的实践。
一、纵观学前教育史,“遇物而教”思想在近代中外学前教育思想领域中几经得以充分论证和赋予新的科学内容。中外教育家都提出了与“遇物而教”相统一的思想
早在17世纪,捷克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了幼儿时期的智力启蒙教育方法之一是直观。他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他主张,在可能的范围以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都应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都应放在听官的跟前。这与“遇物而教”的思想是相一致的。同时,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卢梭主张让儿童在生活中和各种活动中学习,通过观察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此外,近代瑞士著名的教育实践活动家和教育理论家裴斯泰洛齐,重视让幼儿通过直观获得一定知识和智力发展。他主张把教育方法付诸实践,把直观教学理论作为幼儿期发展心智的最坚实的基础,通过儿童日常接触的事物进行教学。
19世纪末20世纪前半期,意大利著名的资产阶级女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幼儿教育方法主要依靠实践技巧和现场学习。20世纪前半期,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为起点,让儿童通过直接生活进行学习,不断改造经验,掌握丰富知识。
作为20世纪20~30年代探索学前教育中国化、科学化的代表人物——陶行知、张雪门、陈鹤琴也分别提出了“遇物而教”思想的新主张。陶行知在其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他认为儿童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主张把教育和学习的内容扩大到整个社会和大自然中去。张雪门提出行为课程理论,他把孩子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叫做行为课程,包括自然和社会两大方面的内容,让儿童从中掌握适合生活和国情需要的知识。陈鹤琴也在其活教育理论体系中,提出活教育的内容应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这些都是“遇物而教”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被赋予的新含义、新内容。
二、“遇物而教”是符合幼儿认知特点和发展幼儿认知能力的幼儿教育科学原则
首先,从幼儿感知特点来看,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幼儿生活在一个感觉占主导地位的世界里,处于知觉成熟时期和观察力初步形成时期,是为个体其它认知能力发展做准备时期。此时,幼儿由于其它认知能力尚处于萌芽时期,因此,幼儿主要依赖感知实现对周围环境的认识。遇物而教、直观教学只是遵循了幼儿期这一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它可以培养幼儿感知的兴趣和能力,发展观察力、注意力,促使感知的选择性、持续性、精确性不断提高。
其次,从幼儿记忆特点看,幼儿以动作记忆、形象记忆、情绪记忆为主。幼儿在生活实践中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知识经验也越来越丰富,回忆就容易实现。幼儿以无意的、形象的记忆为主,记忆容量比较大。记忆内容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记忆对象的外部特点和幼儿的兴趣性,幼儿记忆具有较大的场合依存性和状态依存性。因此,教育材料应具有形象性、活动性和有趣性。显然,“遇物而教”是符合幼儿记忆特点的有效方法。
再次,从幼儿思维特点和想象特点来看,遇物而教是科学的幼儿教育方式。一方面,从幼儿思维形式上讲,幼儿概括水平低,以形象概括为主,他们能掌握的大多数是日常生活可接触到的具体概念。最初只能根据物体的颜色、形状或在生活中直接感知到的物体的实际联系来概括,进而按物体的某种用途进行概括。幼儿的判断是按事物表面、外部的联系进行的,他们往往把直接观察到的物体之间的表面现象作为因果关系。幼儿晚期能进行符合事物客观逻辑的抽象推理,但只是不自觉的低水平的。其推理建立在直接观察所提供的感知经验之上,只能把握表面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抽象概括性、逻辑性、自觉性是非常薄弱的。另一方面,从幼儿思维类型上讲,幼儿思维是直觉行动思维,随着一定的直观事物的感知和行动的进行而进行。幼儿思维主要表现为具体形象思维,幼儿的思维主要依赖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以及它们的彼此联系来进行。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与对具体物体和现象的知觉,与对外界事物的生动直观的表象联系着。再者,从幼儿想象力特点来看,幼儿想象力丰富,以再造想象为主,主要借助于直观表象而进行,处于增加表象储备时期。“遇物而教”的主要结果则是形成大量丰富的表象。
最后,从幼儿言语发展特点和认知志趣特点上讲,幼儿是词汇量增长最快的时期,能掌握各类词,词义逐渐明确并有一定概括性。幼儿语言发展处于过渡言语阶段,既有外部语言特点,又有内部言语特点。在遇物而教中发展幼儿语言恰是符合幼儿语言发展特点的。此外,幼儿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对什么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对感兴趣的东西喜欢查根问底,弄个水落石出,“遇物而教”最能满足其求知愿望和发展智力。
综上所述,“遇物而教”恰好遵循和体现了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所以它是幼儿早期教育的科学原则。
三、“遇物而教”在幼儿早期教育中的科学应用
当代幼儿多为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发展环境在经济条件、教育条件、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获得长足的改善。然而,城市家庭的居住格局和围城式的生活模式,传统的封闭的教育观念和模式,独生子女家庭中非科学的教育偏向等,严重阻碍了幼儿素质教育的实施。科学应用遇物而教这一科学原则,就会改变上述弊端,促使幼儿接受良好的素质教育。笔者在此粗谈一下自己的几点建议:
1.幼儿家庭早期教育者须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教育素质,增加幼儿早期教育的理论储备,掌握和提高教育技能,树立和更新早期教育科学观念。日常生活中多学习一些幼儿心理、幼儿教育理论;多参与幼儿园教育实践活动,提高教育技能,为推动幼儿素质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2.加强家园教育联系,力求家庭和幼儿园实施“遇物而教”的内容和方法达到统一化、整体化、系统化、科学化,实现家园互动、教育者与幼儿互动的新教育观。
3.加强实施“遇物而教”的目的性、计划性、主动性,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把握“物”的质和量的有机结合。注重“物”的层次、类别、教育性的难度的合理编排,促进各种素质循序渐进地发展,优化家庭和幼儿园教育效果,防止盲目性、被动性和无计划性的有效方法是设计出可行的教学模型。
4.促进自然教育材料和人文教育材料相结合,加强自然教育环境和社会教育环境的联合。把家庭、幼儿园、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环境统一起来,扩大“物”的内容,充分地、合理地、科学地、有目的有计划地“遇物”、“用物”、“造物”,挖掘和善用“物”的多维度的教育性、文化性,使“遇物而教”包括幼儿素质教育的全部内容。实施幼儿开放教育,充分利用一切教育资源,在开放的和多元的时空中,通过幼儿园、家庭、社会、大自然的良性互动,培养出适应外来社会的高素质的新人。
5.注重实物直观教育教学和非实物直观教育教学的密切配合,把握和促进“物”的形象直观和幼儿的形象思维相结合、观察与思考相结合,增强“物”的形象性、生态性、活动性和有趣性,善用启发诱导,培养幼儿思考力,发展其语言,提高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及其它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