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辅助教学(CAT)课件制作的尝试与应用

计算机辅助教学(CAT)课件制作的尝试与应用

一、制作计算机辅助教学(CAT)课件的尝试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伍倩倩[1](2021)在《基于编程的Flash动画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中指出:“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深入融合”。新课程改革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坚持吐故纳新,要求不断尝试将智能化、交互性强的信息技术融合到实际教学中去。这其中Flash动画以其多元的内容、良性的互动、清晰的演示等优势,成为物理教学中重要的信息化手段之一。将Flash动画应用到高中阶段的物理学科教学中,不仅可以把各种物理实验过程和自然物理现象生动直观的展现出来,还可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活跃课堂的氛围,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本学位论文的研究对象是高中物理课程,对Flash动画在高中物理课程中的设计、制作与应用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本论文主要从Flash编程动画的设计与制作、课堂运用以及授课后的影响分析三个层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分析,进而有目的性地提出相关促进建议。本论文研究结合Flash动画在教育教学领域的优势,以作者所在教学实践学校高一年级的两个班级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指导教师的教学课堂进行观察记录,结合作者自身教学实践的方式,通过Flash动画辅助教学模式与原教学模式的对比实验,结合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准实验研究法,对两个使用了Flash动画辅助教学的班级学习态度、知识点掌握情况等方面进行了整理和分析。还对比了使用了动画教学和未使用动画教学的两个班级的习题正确率,定量的研究Flash动画辅助教学对于成绩的影响。根据这些结论反映的问题及可能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了Flash动画辅助高中物理教学的实施与改进建议。本研究的实践结果表明,将Flash动画应用于辅助高中物理教学中对教学有三方面的影响:第一方面的影响体现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Flash动画有较强的交互功能,对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程度有正面的影响,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所学的内容;第二体现在学生的学习结果上,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做基础题目的正确率;第三是在教师的教学策略方面,任课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现场反馈,结合Flash动画设计原则,灵活调整动画的场景布置,对此笔者给出了具体的使用方式。

教育部[2](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潘金晶[3](2020)在《基于设计思维的小学生人工智能课程设计与实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在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向人们提出了许多挑战。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推进,以及人才培养中对学生创新能力以及科技素养的高要求,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对小学生人工智能课程设计展开探索。目前我国面向小学生人工智能课程还存在缺乏顶层设计、教学方式传统、教学内容参差不齐、培养目标重技能培训轻思维养成等问题,而设计思维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框架可弥补当前小学生人工智能课程在上述几个方面的不足,因此本研究从小学生人工智能课程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出发,基于设计思维模型设计并实施了一门小学生人工智能课程。本研究首先从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三个方面进行剖析,对人工智能课程和设计思维进行了概念界定。第二,研究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对国内外小学生人工智能课程的研究现状以及设计思维模型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斯坦福设计思维模型为主,对比分析了其他四类设计思维模型的优势和不足,基于小学生人工智能课程的现存问题优化模型,展开课程构思。第三,研究参考当前小学生人工智能课程的研究设计以及手头可用资源进一步对课程目标、课程过程、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四个方面展开设计,最终设计开发了十课时以“智能垃圾桶”为主题的课程内容,后于杭州滨江青少年宫面向十二位三至六年级小学生展开教学实践。第四,在为期十课时的教学过程中,研究者收集了课堂教学过程、学生反馈和教师反思记录、创意自我效能量表数据、基于CAT技术的作品评价分数以及学生访谈的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和讨论以全方位地评价课程。研究结果显示,接受课程教学的学生在创意自我效能的子维度上均有所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最后,研究在本次课程设计实施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并从课程主题选择、内容呈现方式、教学支持提供、学习工具选取和测试环节优化五个方面提出了改进意见,为日后的小学生人工智能课程设计提供参考。

文懿[4](2020)在《基于RoboExp的面向计算思维的初中信息技术机器人教学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相关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类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计算机技术紧密相关,以计算机科学理论与方法为基础的计算思维逐渐受到相关专家与学者的关注,他们指出计算思维能够帮助人们产生对事物的客观认识,使人们的认知活动更加系统、科学,从而有效地进行问题解决活动。同时,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带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迅速向各行各业扩大,机器人教育的兴起就是人工智能向教育领域扩展的体现。各国对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予以高度重视并出台了相关政策,在国家号召下,各地纷纷以竞赛、机器人学科教学、机器人辅助教学等形式展开机器人教育实践。有学者发现机器人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但这方面的实践研究不多,通过机器人教学培养计算思维的有效策略仍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领域。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基于RoboExp的机器人教学总结出在机器人教学过程中培养计算思维的有效策略,通过收集计算思维与机器人教育的相关文献对这一部分的研究与发展进行梳理,总结计算思维与机器人教育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并就其概念和要素内涵进行整理,确定本研究计算思维的维度。在此基础上以5E教学模式为依据,以初中信息技术拓展课程——《创意机器人》为载体,从创造性思维、算法思维、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5个维度出发进行计算思维培养教学设计与实践活动,并根据课程内容以《简易计算器》、《智能道闸》和《迷你风扇》为例进行详细阐述和说明;同时在参考相关文献基础上,选取Korkmaz等人开发的计算思维评价量表检验《创意机器人》教学前后学生的计算思维水平,同时设计计算思维迁移应用测试卷来考察学生应用计算思维解决日常生活相关问题的能力,并结合访谈对检验结果进行解释;计算思维量表与计算思维迁移应用测试卷(A、B卷)在《创意机器人》教学前后分别发放一次,对量表与测试卷获取的数据进行威尔科克森检验,结果表明经过《创意机器人》课程学习,学生的计算思维水平(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算法思维和交流协作能力)和运用计算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均得到了显着提升,表明在机器人教学中运用5E教学模式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对初中阶段计算思维发展与培养研究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刘奕[5](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郭宸汛[6](2020)在《某M网站中文综合课成人教学课件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某M网站的一对一小班学生和孟加拉大班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成人网络汉语课件的教学为例,来探索对外汉语成人网络课件在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些优势和不足:其一,网络课件在制作时要注意到每一个模块的设计。某M网站的网络课件模块包括:封面、重点提示、生词部分,课文及语法部分,练习及封底部分。课件模块在设计上做到了版面合理,字迹清晰,并且突出重点;其二,网络课件在运用于教学时,需要一定的测试课件支撑。缺乏测试环节,就不能及时检测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效果。也无法鼓励学习者继续订课,不太利于网站的发展;其三,某M网站的课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两方面的矛盾:成人网络汉语课件流程模式化和个性化的矛盾;网络课程的随意性与激励机制的矛盾;其四,网站管理环节要合理,并且要及时地沟通。注重教学老师的系统培训,同时,多促进老师与老师之间关于学生的沟通与联系。本文发现,对外汉语网络教学在实践中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网络教学的模式已经是大势所趋,笔者尝试针对某M网站的优势和不足来提出一些建议为网络教学助力,如教学课件的目标设置,后台服务的规范管理等。

林坤[7](2019)在《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苗族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如何在学校课程教学中得到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课程建设改革中,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来临,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与适宜的苗族文化课程进行整合,有利于建设学校特色课程,提升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及保护,并可持续推进学校课程信息化建设。本研究围绕着苗族文化课程的课程实践,探索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进行整合和建设。在本研究中,主要以西部省区的一所省属重点高校G校为研究个案,通过观察和分析该校苗族文化课程设置、实施的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思考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应用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基础、条件及逻辑框架,在此逻辑框架下,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规划与设计,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与重构,信息化教学模式应用,信息化课程管理及评价等基本策略。通过研究发现:1.在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传统课程资源的容量将会得到扩充,课程内容更多元、课程表现形式更多维、课程教学方式更多样……这些变化,直接影响了课程结构发生变化。在此过程中,苗族文化经验、苗族文化活动在课程中得到更多的呈现,传统“学科中心”的课程结构得到改善。2.数字化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的整合,并非只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传统课堂教学之中,实现辅助教学,帮助我们提升教学效果。而是要将信息技术适宜地应用于课程资源建设、课程学习环境创设、课程内容建构、课程教学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全过程之中,在这种深度的整合中,拓展课堂空间和时间,在提高学习者苗族文化素养、能力的同时,帮助课程参与者获得更好的信息技术素养、能力,实现“1+1>2”的效果。3.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在充分考虑课程本身的特点、课程内容的特点与信息技术、信息化学习之间的“匹配性”“适宜性”等基础上,合理地进行“整合”。将信息技术恰当应用于经验性、活动性特征突出的课程中,可以为学习者提供获取更多直接经验或接近直接经验的条件。将信息技术恰当应用于课程内容具有“非语言符号”性、动态性特征的课程中,可以丰富课程内容的表现形式、用最便捷的方式建立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整合于适宜具身化、创生性教学方式的课程之中,可以延展学习体验,丰富学习经验,帮助学习者更主动地参与学习和建构知识。4.在充分把握苗族文化课程特征的基础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建设与重构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资源库。这是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重要资源基础,包括建设课程资源素材库,积件式课程资源知识元,适宜课堂教学、适宜活动课程、适宜网络化学习、适宜移动学习的资源等。5.应结合课程及实践环境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合理的应用苗族文化信息化教学实践的策略及方法(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选择、组织信息化教学内容,探索苗族文化信息化课堂教学、活动教学、网络化学习、移动学习策略等),并合理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苗族文化课程管理、课程评价中,实现科学化课程管理与评价。如分析信息化课程管理平台的内容、功能及用户,探讨UML用例视图、网络在线课程、微课程信息化管理策略,探讨在线学生成绩管理、搜集学习过程数据统计分析等信息化评价策略等。

张琳[8](2019)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2017版最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颁布,基础教育进入了核心素养导向的新阶段,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人类也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进行了信息时代的新阶段——智能时代。信息技术具有潜力支持教育教学变革,改变目前基础教育阶段以知识传递为主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对于信息技术,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师范生比作为数字移民的大部分在职教师有更强烈的认同感。若师范大学能有效地促进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当代师范生便能成为未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推动者与催化剂。本论文主要研究了五大问题:(1)为了促进未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师范生需要相应地具备什么样的信息化教学能力?(2)目前师范大学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哪些模式?在不同的培养模式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培养成效如何,是否能够胜任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3)在师范大学不同的培养模式下,哪些因素促进了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又有哪些阻碍因素?(4)在顶层设计、中层管理与课程实施中哪些策略发生了作用?哪些策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5)如何综合各个层面利益主体的力量,系统性地实现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常态化发展?本研究在研制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产出结构的基础上,指向2017新课标的核心素养内涵,结合国内外已有的标准,制定了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目标框架;以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结构为框架,从复杂系统的视角出发对基于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培养模式、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模式与多方协同的综合培养模式三种不同培养模式的三所师范大学做了个案研究,以量化与质化的方法对三所师范大学的政策文本进行分析,以深度访谈各方利益主体、多元数据相互佐证的方法,对于三个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系统的现状做了研究,分析了各个系统内各方利益主体的信息化教学意愿、行为与影响因素,剖析了三种模式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影响源,总结了三种模式的合理性、局限性及其适用的情境。在此基础上,对于三个案例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了在三个案例中各个层面被证明有效的培养策略,从而形成了师范大学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系统性培养策略。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未来教师通过信息化教学促进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能力,其能力结构需要突出核心素养的指向。本研究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产出结构中融于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突出了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的核心素养导向;在整合学科知识的教学法(TPACK)框架中融入了核心素养因子,形成了整合技术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法(TPACCK)框架,作为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结构,突出了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与课程的相关性,为师范大学设置培养路径指明方向。第二、个案研究中的三所师范大学的三种培养模式都有其合理性与局限性,其有效性有赖于师范大学系统内部具体的情境。自上而下基于通用信息化课程的培养模式在课程授课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行为符合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时,能够促进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反之就会失效;自下而上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的培养模式有赖于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示范,如果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意愿不强、能力欠缺,那么这种模式也就失去了动力源;多方协同综合培养的模式因其多元的动力源而相对存在一定的优势,如果动力源均产生预期的效果,那么这种模式便兼具前两种模式的优势,使得师范生既能在课程学习中获得系统性的信息化教学知识,又能在教师示范与实践活动中获得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但是这种模式依然存在教师信息化教学实施与示范均不符合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而导致模式失效的风险。第三、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有赖于师范大学系统内各方利益主体在顶层设计、中层管理、课程实施三个层面采用合适的培养策略共同推进。顶层设计的整体策略是设置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多元化培养路径,并通过各种措施促进多元化发展路径中的利益主体形成共同愿景,为各方利益主体促进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院系管理层面要发挥其中层的变革领导,通过人员支持、文化支持、设备支持等保障措施来加强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建设,从而为师范生提供优质的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支持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从而为师范生提供丰富优质的信息化教学体验。信息化教学课程教师在课程目标定位上要注重技术支持教学的导向以及核心素养的指向,重点发展师范生在信息技术支持下解决教学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教师还应注重课程与学科以及学科信息技术的紧密结合。在系统中多方利益主体协同推动之下,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才能获得常态化发展。

陶璇宇[9](2019)在《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幼儿文学审美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和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已逐渐融入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并成为幼儿教师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越来越多的教师发现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直观有趣、视听结合、跨时空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拓宽幼儿的认知,因此常使用多媒体辅助语言领域教学,那么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幼儿文学欣赏活动中,对幼儿文学审美能力是否有促进作用呢?本研究主要采用教育行动研究方法,研究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幼儿文学审美能力,欲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了解到把多媒体技术应用在文学活动中,对幼儿的文学审美能力的影响,同时给未来想要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幼儿文学审美能力培养的教师提供可行的教学建议和指导策略。整个行动研究历时近四个月,研究对象是贵阳市云岩区S幼儿园大三班43名幼儿。行动研究共分为三轮:第一轮主要研究了多媒体技术辅助绘本、幼儿诗以及幼儿散文的教学,主要聚焦于多媒体的画面建构;第二轮主要研究了多媒体技术辅助绘本、幼儿诗以及幼儿散文的教学,主要聚焦于第一轮行动研究发现的问题即针对不同文学体裁应如何使用多媒体技术;第三轮主要研究了多媒体技术辅助绘本、幼儿诗及幼儿散文的教学,主要聚焦于第二轮行动研究发现的问题即如何更好地利用不同的媒体促进幼儿文学审美能力的发展。通过以上三轮行动得出以下结论:通过三轮行动研究研究者得出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幼儿文学审美能力培养活动设计与活动实施的基本方式。与此同时,通过三轮行动研究研究者发现了多媒体技术辅助文学教学活动在促进幼儿文学审美能力发展方面的作用。基于研究结论研究者做出反思,并建议广大研究者和教师们要深入研究并发掘多媒体技术在文学欣赏活动中的审美教育价值。

韦颖莹[10](2019)在《Flash技术在泰国东卡中学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Flash软件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并不断优化,凭借自身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Flash技术应用于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既提供了新兴的多媒体手段,又给广大的教师带来挑战。如何更好地应用Flash技术辅助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成为众多国际汉语教师研究的课题。本论文采用了文献分析法、访谈法、教学实践法等研究方法。笔者首先就Flash技术进行概述并分析其在汉语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现状;其次探讨Flash技术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基础和设计原则;接着分析其在不同教学内容中的应用设计;最后依据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对教学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具体的教学实践进行分析和反思,提出建议。本论文研究Flash技术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共分为以下几部分:绪论部分主要对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进行阐述。第一章分析了Flash技术运用于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依据的理论基础和遵循的设计原则。笔者首先从建构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四个方面探讨了Flash技术应用于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的理论基础;接着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出Flash技术应用于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应遵循的设计原则,即观赏性、质效性和稳定性。第二章中笔者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出发,分别探讨了Flash技术在汉语国际教育语音教学、词汇教学、汉字教学、语法教学和文化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设计。在本章中,笔者借鉴英语教材《MUZZY Interactive》、《Super Minds》和网上的优秀Flash资源,对Flash技术在汉语国际教育各教学内容中的具体应用及优势进行描述和分析。最后,笔者还简单介绍了自己使用硕思闪客精灵软件修改SWF文件的过程。第三章中笔者结合在泰国素攀府东卡中学的实际汉语教学情况,对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这三个要素进行了分析,据此分析在东卡中学进行的教学实践,重点对Flash技术在其中应用的环节进行了具体描述。接着,笔者对课堂情况进行记录并在课后对学校师生进行访谈。最后,笔者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以期能为今后奋斗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们运用Flash技术辅助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二、制作计算机辅助教学(CAT)课件的尝试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制作计算机辅助教学(CAT)课件的尝试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编程的Flash动画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1.1.2 高中物理对Flash动画的需求
        1.1.3 物理教学中Flash动画的应用
        1.1.4 Flash动画辅助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Flash动画
        1.2.2 Flash教育动画
        1.2.3 教学设计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动画与Flash的发展过程
        1.3.2 国外Flash动画辅助教育研究现状
        1.3.3 国内Flash动画辅助教育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 认知主义
        2.2.1 中学生认知发展特点
        2.2.2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2.2.3 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2.3 中学生认知过程中对注意的培养
    2.4 中学生学习动机激发
第三章 Flash的制作
    3.1 Flash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的键入点
        3.1.1 应用于课程导入
        3.1.2 应用于新知探究
        3.1.3 应用于习题解答
    3.2 教学原则在设计过程中的体现
        3.2.1 直观性原则
        3.2.2 启发性原则
        3.2.3 循序渐进原则
    3.3 Flash动画的制作流程
        3.3.1 Flash编程动画制作基础知识
        3.3.2 Flash编程动画实例
    3.4 小结
第四章 Flash动画辅助教学实例
    4.1 自由落体运动
    4.2 带电粒子在磁场和电场中的运动
    4.3 人造卫星变轨问题
    4.4 小结
第五章 Flash编程动画辅助教学效果分析
    5.1 调查问卷设计与效果分析
        5.1.1 问卷设计的过程
        5.1.2 问卷数据分析
    5.2 对学生习题正确率的影响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附录 Ⅱ
致谢
个人简介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清单

(3)基于设计思维的小学生人工智能课程设计与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与意义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人工智能课程
        1.3.2 设计思维
    1.4 文献综述
        1.4.1 小学生人工智能课程研究现状
        1.4.2 设计思维研究现状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2 理论基础
    2.1 设计思维模型
        2.1.1 斯坦福设计思维模型
        2.1.2 IDEO设计思维模型
        2.1.3 双钻设计思考模型
    2.2 设计思维模型比较
    2.3 设计思维模型的特点
        2.3.1 综合性
        2.3.2 生成性
        2.3.3 迭代性
        2.3.4 创造性
    2.4 设计思维模型调整
3 基于设计思维的小学生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设计与开发
    3.1 前期准备
        3.1.1 学习对象分析
        3.1.2 活动工具介绍
    3.2 课程目标设计
    3.3 课程过程设计
    3.4 课程内容设计
    3.5 课程评价设计
        3.5.1 创意自我效能的测量
        3.5.2 学生作品评价的设计
        3.5.3 学生访谈内容的设计
    3.6 课程内容开发
4 基于设计思维的小学生人工智能课程实施与评价
    4.1 课程实施安排
    4.2 课程实施过程与师生反馈
        4.2.1 “发现”阶段的教学过程、学生反馈与教师反思
        4.2.2 “定义”阶段的教学过程、学生反馈与教师反思
        4.2.3 “构想”阶段的教学过程、学生反馈与教师反思
        4.2.4 “原型”阶段的教学过程、学生反馈与教师反思
        4.2.5 “测试”阶段的教学过程、学生反馈与教学反思
    4.3 课程实施效果评价
        4.3.1 创意自我效能量的测量
        4.3.2 学生作品评价
        4.3.3 学生访谈
    4.4 结果分析及讨论
        4.4.1 设计思维模型对小学生人工智能课程的指导意义
        4.4.2 基于设计思维的小学生人工智能课程对创意自我效能的影响
        4.4.3 基于设计思维的小学生人工智能课程对合作学习能力的影响
        4.4.4 设计工具对学生学习表现的影响
        4.4.5 问题解决策略的使用
5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不足与改进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课程教案
附录二 创意自我效能量表
附录三 访谈提纲
附录四 学生作品细节图
附录五 学生访谈示例(邹同学,9岁,男)
作者简历

(4)基于RoboExp的面向计算思维的初中信息技术机器人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计算思维
        2.1.2 机器人教育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IDC理论
第三章 基于RoboExp的面向计算思维的初中机器人教学设计
    3.1 课程内容分析
    3.2 RoboExp简介
    3.3 基于RoboExp的面向计算思维的初中机器人教学设计
        3.3.1 教学设计依据
        3.3.2 教学目标设计
        3.3.3 教学资源与环境设计
        3.3.4 教学过程与活动设计
        3.3.5 教学评价设计
    3.4 基于RoboExp的面向计算思维的初中机器人教学实例
        3.4.1 《简易计算器》案例设计
        3.4.2 《智能道闸》案例设计
        3.4.3 《迷你风扇》案例设计
第四章 基于RoboExp的面向计算思维的初中机器人教学实施
    4.1 《简易计算器》教学实施
        4.1.1 情境导入
        4.1.2 新知讲授
        4.1.3 探究协作
        4.1.4 作品展示评价与拓展迁移
    4.2 《智能道闸》教学实施
        4.2.1 情景导入
        4.2.2 新知讲授
        4.2.3 探究协作
        4.2.4 作品展示评价与拓展迁移
    4.3 《迷你风扇》教学实施
        4.3.1 情境导入
        4.3.2 新知讲授
        4.3.3 探究协作
        4.3.4 作品展示评价与拓展迁移
第五章 数据收集与分析
    5.1 数据收集
    5.2 数据分析
        5.2.1 量表信效度分析与测试卷质量分析
        5.2.2 教学前后计算思维水平分析
        5.2.3 教学前后计算思维迁移应用能力分析
        5.2.4 访谈结果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一《计算思维能力评价量表》
    附录 二《计算思维迁移应用测试卷》
    附录 三《访谈提纲》
致谢

(5)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6)某M网站中文综合课成人教学课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制作网络课件的理论依据及网站特点
    第一节 网络课件的设计原则
    第二节 网络课件的评价标准
    第三节 某M网站的模块设计
    小结
第二章 对外汉语成人网络课件的设计内容
    第一节 封面、本节重点提示、生词
    第二节 课文及语法教学
    第三节 练习及封底
    小结
第三章 某M网站成人汉语课件教学实践及测试评估
    第一节 一对一小班课和大班课两种教学类型
    第二节 两种类型的教学实践
    第三节 两种教学效果的测试和评估
    小结
第四章 对外汉语成人网络教学中的利弊与建议
    第一节 对外汉语成人网络课件中的优越性
    第二节 对外汉语成人网络课件中的不足
    第三节 对成人网络汉语课件的设计和教学的建议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
        (一)教育发展视角: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发展需求
        (二)文化传承视角:民族多元文化传承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教学改革视角:民族地区高校教学改革的具体需要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和目的
        (一)理论意义
        (二)实际意义
        (三)研究目的
    四、核心概念
        (一)苗族文化
        (二)课程整合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苗族文化课程研究文献
        (一)苗族文化课程
        (二)多元文化教育的基本理论
        (三)我国多元文化课程建设的主要理念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关研究
        (一)国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及述评
        (二)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及述评
    三、信息技术在民族文化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一)民族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研究
        (二)信息技术在苗族文化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三)信息技术与民族文化教育的整合应用模式研究
    四、文献综合评述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过程与资料分析
    五、研究信度、效度及研究伦理
第三章 样本学校苗族文化课程整合实施现状分析
    一、样本学校深描
        (一)具有苗族文化课程实践基础
        (二)苗族文化研究基础较好
        (三)具备课程与教学研究相关师资
        (四)构建了相应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五)苗族师生人数比例较高
    二、样本学校苗族文化课程开设概况
        (一)苗族语言文学类课程
        (二)苗族文化习俗类课程
        (三)苗族歌舞体育类课程
        (四)苗族工艺美术类课程
    三、问卷及访谈调查设计分析
        (一)学生问卷调查设计及分析
        (二)教师问卷调查设计及分析
        (三)师生访谈调查设计及分析
    四、苗族文化课程教学情况分析
        (一)师生对课程设置认可度较高
        (二)课程实施有利于苗族文化传承
        (三)课程学习有助于学生自我发展
        (四)师生对课程的满意度有待提高
        (五)师生对课程信息化整合教改期望值较高
    五、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中的问题分析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规划不足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设计不足
        (三)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不足
        (四)信息化教学策略有待改进
        (五)信息化教学管理及评价跟进不力
第四章 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理论及实施框架分析
    一、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一)促进苗族文化保护传承
        (二)丰富课程内容多样化表征
        (三)优化整合文化课程资源
        (四)有益于课程教学方法多元化
    二、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可行性
        (一)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支撑协作
        (二)苗族文化课程资源丰富
        (三)师资具备课程信息化整合的信息素养
    三、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理论分析
        (一)行为主义理论及其对“整合”的影响
        (二)认知主义理论及其对“整合”的作用
        (三)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对“整合”的影响
        (四)关联主义理论对课程资源整合的作用
        (五)传播过程理论对“整合”的支撑
    四、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实施框架分析
        (一)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规划设计
        (二)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建设与重构
        (三)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教学的实施策略及应用
        (四)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管理与评价
第五章 整合起点: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规划及设计
    一、确立课程整合目标与路径
        (一)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目标定位
        (二)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基本路径
    二、选择适宜整合的课程
        (一)苗族文化课程分类
        (二)适宜整合的课程特点
        (三)适宜整合的课程示例
    三、分析学习者学习风格与特征
        (一)学习者情感态度特征分析
        (二)学习者认知特征分析
        (三)学习者学习风格分析
        (四)学习者学习动机分析
    四、课程整合所需的师资构建分析
        (一)课程整合所需的教师专业素养分析
        (二)课程整合所需的师资构建
第六章 整合基础:建设与重构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
    一、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与重构理念分析
        (一)树立教育信息时代信息化课程资源观
        (二)围绕教学要素搭建课程资源体系
        (三)整合重构现有苗族文化课程资源
    二、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特征分析
        (一)内容形式丰富多样
        (二)地域差异性显着
        (三)动态性、生成性特征突出
    三、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标准及规范
        (一)技术标准
        (二)元数据规范
    四、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导航设计
        (一)课程导航作用
        (二)课程导航内容
    五、建设与重构信息化课程资源
        (一)构建课程资源素材库
        (二)设计积件式课程资源知识元
        (三)建设适宜课堂教学的资源
        (四)建设适宜活动课程的资源
        (五)适宜网络化教学的资源
        (六)适宜移动学习的资源
第七章 整合实施: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教学
    一、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
    二、选择及组织教学内容
        (一)构建关联型课程内容知识体系
        (二)优选苗族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
        (三)合理呈现苗族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
    三、教与学的基本策略
        (一)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教学中“教”的策略
        (二)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教学中“学”的策略
    四、整合教学模式及示例
        (一)“MOOC+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二)苗族文化微课网络教学模式
        (三)游戏引导型教学模式
        (四)基于虚拟现实(VR)的教学模式
        (五)智慧教学模式
    五、“活动学习”中的整合应用
        (一)信息技术在活动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二)信息技术在“任务驱动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三)信息技术在苗族文化活动创设中的应用
        (四)信息技术在苗族文化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第八章 整合的管理评价: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管理及评价
    一、课程信息化管理
        (一)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内容及功能
        (二)信息化管理平台用户分析
        (三)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策略
        (四)网络在线课程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策略
        (五)苗族文化微课程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策略
    二、课程信息化评价
        (一)信息技术在学生成绩管理中的应用
        (二)信息技术在学习过程评价中的应用
        (三)课程教学大数据搜集、统计与分析
第九章 结论与反思
    一、研究的基本结论
    二、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的反思
        (二)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时代迭替:指向核心素养的育人导向
        二、顺势而为: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的转型
        三、信息技术:教育变革的天使还是魔鬼
        四、培养窘境:师范教育亟需振兴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内相关研究
        二、国外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研究路径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的国际经验
        一、美国《ISTE教育者标准》2017版
        二、欧盟《教育者数字能力的欧洲框架》
        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信息通信技术能力框架》
        四、三大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的比较与启示
    第二节 我国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的启示
        一、《2014 标准》的制定目的
        二、《2014 标准》的能力维度
        三、《2014 标准》的能力层级
    第三节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
        一、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研制依据
        二、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产出结构
        三、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结构
    第四节 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
        一、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与层级研制路径
        二、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
        三、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层级
第三章 基于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的培养模式
    第一节 顶层设计
        一、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定位
        二、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课程设置
        三、信息化教学的保障措施
    第二节 课程实施
        一、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
        二、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愿与行为
    第三节 培养成效
        一、通过信息化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意愿整体较低
        二、实习时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信息化教学行为基本缺失
        三、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结构各因子中信息技术能力识最强
        四、主动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在动机不足
    第四节 培养成效的归因分析
        一、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实施技术取向的负面影响
        二、学科专业教师的优质信息化教学示范缺失
        三、部分实习学校的负面体验
        四、信息化教学技术支持的缺乏
        五、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机制的缺位
    第五节 主要动力源的影响因素
        一、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未及预期的归因分析
        二、保障措施未及预期的归因分析
    第六节 基于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培养模式的启示
        一、基于信息化教学课程培养模式的合理性
        二、基于信息化教学课程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第四章 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的培养模式
    第一节 顶层设计
        一、培养定位未强调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
        二、课程设置尚未形成系统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课程体系
        三、教师专业发展未强调信息化教学能力
    第二节 培养成效
        一、通过信息化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意愿整体中等
        二、实习时信息化教学行为以促进知识传递为主
        三、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结构各因子中信息技术能力最强
        四、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意愿整体较高
    第三节 培养成效的归因分析
        一、学科专业教师的优质信息化教学示范
        二、选修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的正面影响
        三、实习学校经历的综合影响
        四、师范生丰富的校外教学与学习经历的正面影响
        五、课程设置不利于系统性的信息化教学知识学习
    第四节 主要动力源的影响因素
        一、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行为及影响因素
        二、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行为及影响因素
    第五节 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模式的启示
        一、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模式的优势
        二、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模式的局限性
第五章 多方协同的综合培养模式
    第一节 顶层设计
        一、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定位
        二、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多元路径建设
        三、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保障措施
    第二节 培养成效
        一、通过信息化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意愿整体中等
        二、实习时的信息化教学行为以多媒体教学为主
        三、信息化教学能力在四年中获得较大提升
        四、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结构各因子中信息技术能力最强
        五、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意愿整体内在动机充分
    第三节 培养成效的归因分析
        一、学科专业教师丰富的信息化教学示范
        二、各类信息化教学活动与比赛的正面影响
        三、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技术取向的负面影响
        四、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设置问题的负面影响
        五、实习学校经历的综合影响
        六、师范生信息化学习经历的正面影响
    第四节 主要动力源的影响因素
        一、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教师的教学行为及影响因素
        二、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行为及影响因素
    第五节 多方协同综合培养模式的启示
        一、多方协同综合培养模式的优势
        二、多方协同综合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第六章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系统性培养策略
    第一节 三种模式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启示
        一、成效差异启示: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三要素
        二、动力源差异启示:多元化的培养路径
        三、治理权力分布差异启示:激发中层的联动作用
    第二节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顶层设计策略
        一、形成培养目标的共同愿景
        二、明确变革领导核心机构
        三、设置多元化的培养路径
        四、重视院系的变革推动力
        五、评价机制支持创新与多样性
        六、设施建设重视教师的需求
    第三节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中层变革策略
        一、支持学科专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
        二、加强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建设与师资发展
        三、配置专职人员提供技术支持
        四、营造鼓励创新的组织文化
        五、重视学科信息化教学设施建设
        六、加强实习期间对师范生的支持
    第四节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一、显性信息化教学课程的教学策略
        二、隐性信息化教学课程的教学策略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创新与价值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9)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幼儿文学审美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多媒体技术与幼儿园教学融合的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二)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幼儿文学审美能力培养需求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多媒体技术
        (二)幼儿文学审美能力
        (三)行动研究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幼儿园教学的相关研究
        (二)多媒体技术与审美的相关研究
        (三)幼儿审美能力的相关研究
        (四)研究述评
第一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背景资料
        (一)研究场所和资源
        (二)研究对象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方法
    四、行动研究具体方案设计
        (一)行动研究的前期准备
        (二)行动研究的步骤
        (三)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幼儿文学审美能力培养集体教学活动初步方案
        (四)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第二章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幼儿文学审美能力培养的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三、视觉文化理论
    四、多媒体学习生成理论
第三章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幼儿文学审美能力培养的第一轮行动研究
    一、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幼儿文学审美能力培养的第一轮行动研究方案
        (一)问题分析
        (二)制定和实施行动计划
    二、活动实施过程
        (一)《下雨了》
        (二)《白云》
        (三)《月光雨》
    三、第一轮行动研究效果及反思
        (一)第一轮行动研究效果
        (二)教学反思
第四章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幼儿文学审美能力培养的第二轮行动研究
    一、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幼儿文学审美能力培养的第二轮行动研究方案
        (一)问题分析
        (二)制定和实施行动计划
    二、活动实施过程
        (一)《旋风》
        (二)《雨是云的娃娃》
        (三)《风在哪里》
    三、第二轮行动研究效果及反思
        (一)第二轮行动研究效果
        (二)教学反思
第五章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幼儿文学审美能力培养的第三轮行动研究
    一、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幼儿文学审美能力培养的第三轮行动研究方案
        (一)问题分析
        (二)制定和实施行动计划
    二、活动实施过程
        (一)《云娃娃》
        (二)《风》
        (三)《云彩与风儿》
    三、第三轮行动研究效果与反思
        (一)第二轮行动研究效果
        (二)教学反思
第六章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幼儿文学审美能力培养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一)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幼儿文学审美能力培养活动设计与活动实施的基本方式
        (二)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培养幼儿文学审美能力的成效
    二、反思
        (一)对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幼儿园教学的反思
        (二)对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文学教学活动的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幼儿文学审美能力培养的访谈提纲
附录2:幼儿园文学活动审美心理指标
致谢

(10)Flash技术在泰国东卡中学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内容及意义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Flash技术应用的理论基础和设计原则
    一、理论基础
        (一) 建构主义理论
        (二) 认知主义理论
        (三) 多元智能理论
        (四) 教学设计理论
    二、设计原则
        (一) 观赏性
        (二) 质效性
        (三) 稳定性
第二章 Flash技术在东卡中学教学中的应用设计
    一、语音教学
    二、词汇教学
    三、语法教学
    四、汉字教学
    五、文化教学
    六、Flash文件改编
第三章 东卡中学教学实践及反思
    一、汉语教学情况分析
        (一) 教学环境分析
        (二) 教学内容分析
        (三) 教学对象分析
    二、教学实践与反思
        (一) 初一(1)文化课
        (二) 高三(1)班综合课
    三、教学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制作计算机辅助教学(CAT)课件的尝试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编程的Flash动画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伍倩倩. 青海师范大学, 2021(02)
  •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3]基于设计思维的小学生人工智能课程设计与实施研究[D]. 潘金晶. 浙江大学, 2020(05)
  • [4]基于RoboExp的面向计算思维的初中信息技术机器人教学设计研究[D]. 文懿.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5]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6]某M网站中文综合课成人教学课件研究[D]. 郭宸汛.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7]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个案研究[D]. 林坤.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8]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研究[D]. 张琳.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9]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幼儿文学审美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D]. 陶璇宇.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2)
  • [10]Flash技术在泰国东卡中学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D]. 韦颖莹. 广西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计算机辅助教学(CAT)课件制作的尝试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