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十二字”物理备课模式_课件论文

浅谈“十二字”物理备课模式_课件论文

浅谈“十二字”物理备课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二字论文,物理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备“思想”

备“思想”,是指根据所上课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学力水平,从整体上确定上这节课的基本想法,在大方向上构建好这节课的轮廓。

对《透镜》这节物理课,我的指导思想是:重点做好透镜对光线会聚与发散的实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并画出三条特殊光线。实验先由学生分组探究,然后由教师进行评价、示范和小结。一句话,总的教法是通过学生自学、实验、交流和教师的适当引导来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我们知道,同一节课的教法多种多样,不同的教师由于思想、理念、水平的不同而不同,同一教师由于教具学具的不同、班级学生的不同、教材内容的不同也应有所不同,关键是教师能从中筛选出一种教法,把自己的教学所长、学生的学力水平和教材的内容特点做到最为有效的结合,为此有必要在课的整体教法上做好“预设”,准确把握好这节课的基本教法,定准教的大方向,使课的质量有较好的“生成”,避免上课的盲目性。

二、备“模式”

备“模式”,是指根据课的指导思想,确定一节课的框架结构和教学模块,一般用较为简明易懂的文字来概括。例如“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先练后讲,练在当堂”、“读读议议,练练讲讲”、“‘三三六’自主学习”、“讲学测271”等教学模式门从课的教学模式能看出课的总体特征。

《透镜》这节课的教学模式确定为“自学·探究·展示·应用·测评”。即教学的第一模块是让学生自学课文或导学案;第二模块是分学习小组,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理解会聚、发散、焦点、主轴等概念,画三条特殊光线;第三模块是让各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和三条特殊光线的画法,接着由教师进行评价、实验示范和小结;第四模块是选讲典型例题;第五模块是让学生做检测题,以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与技能。

备“模式”的最大好处,一是使教师有一个清晰的教学思路,二是便于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三是有利于形成与教学模式相对应的课堂文化。这都是高效课堂所必需的。

从学校角度来思考,研制学校课的教学模式实质上就是对全体教师的上课提出规范性的基本要求,是学校对课堂教学领导力的具体体现。因此,学校特别是名校或想通过教学改革来提高教学质量的学校,都会重视学校课堂教学模式的研制,有的还作为学校的品牌加以重视。

要明确的是,各个学科教学模式的框架结构或称谓虽与学校相同,但其中的内涵、要求是各不相同的,就是同一学科的不同教师也不会相同。例如,学校推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先学”什么,怎么“后教”,“当堂”在那个环节,“训练”形式和做法,并没有固定的格式,不同的学科或同一学科的不同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擅长、学生的学力水平、教具学具器材等,进行灵活设计和实施。同时,教学模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办学条件、教师水平和学校文化品位的提升,教学模式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三、备“设计”

备“设计”是指根据课的教学模式,设计课的执行过程,落实课的实施方案,就是写出教学过程中各模块的具体做法。除了要明确三维度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内容和所需的教学资源之外,主要精力是放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或模块中,教师做什么、学生做什么、意图是什么、用时多少,作出较为科学、合理、简明的可操作性设计。

《透镜》这节课的主要教学设计如下:

[自学模块]让学生观察、触摸透镜,知道凸、凹透镜和厚、薄透镜的含义;阅读课文或导学案,对焦点、光心、焦距、主光轴等概念,对凸、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和三条特殊光线,有初步的感性了解。教师巡堂,关注学生的自学状态。用时5分钟。

[探究模块]通过教师对探究过程的说明、指导,让学习小组的学生“经历”:(1)用激光演示器做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凹透镜的实验;(2)让一细束激光分别平行入射、从光心入射、从焦点或对着焦点入射到凸透镜或凹透镜的实验;(3)粗测凸透镜焦距的探究;(4)由实验结果画出三条特殊光线。用时12分钟。

[展示模块]分为两段。第一段是学习小组内部讨论、交流,然后每个小组派出一位代表向全班陈述本小组的探究结果,即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测定凸透镜焦点的方法和三条特殊光线的画法,或对其他小组探究结果的评价。第二阶段是由教师在肯定各小组探究、展示的基础上,对学生探究过的实验再次进行示范演示,并配合课件中光线通过透镜的动态传播,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相应的矫正和总结。用时13分钟。

[应用模块]结合凸、凹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和三条特殊光线的光路图,各举一道例题。例如,为什么不能在深山密林中丢弃水瓶?又如,已知入射、折射光线,画出“黑盒子”中的透镜等。用时6分钟。

[测评模块]围绕透镜的基本概念,透镜对光线的会聚、发散作用和三条特殊光线光路图作法这三个方面,提前编印好一份包括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实验题、作图题等题型,共约10道左右的检测题,发给学生当堂完成。用时7分钟。

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对妨碍教学设计实施的主要环节进行反复的推敲。例如,在“探究模块”,为了使学生尽快进入实验探究状态,要使学生尽快熟悉实验器材和操作方法,小组同学能相互配合,懂得记录实验结果或光路图,还有教师在实验示范时与课件动画的配合,都会对教学进程及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都要反复推敲,以便找出最佳的设计。

只有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为学生所接受、领会,教学设计才能避免“纸上谈兵”。

四、备“课件”

备“课件”是指运用信息技术,将教学设计各个模块或环节中涉及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元素集成为一个有交互功能的教学软件。课件操作简便,形象生动,能把学生难以理解、用语言和常规方法不易表述、抽象复杂的知识规律表达清楚,且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因此,备“课件”是教师备课不应缺少的一个环节。

要制作多媒体课件,一是至少掌握一种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软件,熟悉常用的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软件的使用方法;二是课件素材的收集和制作,例如,通过网络、光盘、电视收集,用数码相机或录像机拍录,用动画、图片、声音、视频等软件制作。有了这些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就会水到渠成。

《透镜》这节课的多媒体制作如下:

制作软件的选择。由于内容比较简单,选用PowerPoint和几何画板即可。

脚本构思和编写。只需设计一个包括“透镜在生活中”、“认识凸、凹透镜”、“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应用举例”四部分组成的脚本。

课件素材的准备:

[透镜在生活中]通过光盘、电视、网络收集或用录像机拍摄,制作一段两分钟左右的视频,通过透镜在日常生活、医疗、交通、航天、科研等领域的应用视频(可自行配音),使学生了解透镜的广泛应用。同时设置疑问(如在太阳当空时为什么不能给花草浇水),引入新课。

[认识凸、凹透镜]用几何画板“动态”地画出凸凹透镜和厚薄透镜,让学生理解凸凹透镜、厚薄透镜、光心、主光轴等概念。

[透镜对光的作用]用PowerPoint或几何画板,制作平行光束通过凸透镜、凹透镜时的动态传播过程,单束光对着光心、焦点通过透镜时的动态传播过程,使学生加深理解透镜对光线的会聚或发散作用,理解光心、焦点、焦距的含义。

[应用举例]例题的情境创设、讨论、分析和解答。

要注意的是,能提供实物器材让学生做的实验,不应该用课件来代替。

五、备“风格”

备“风格”是指再一次思考已完成的教学设计和制作的课件,看自己的教学所长和能力优势是否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是一种有意识地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备课环节。

名师上课,为什么会受到同事和学生的欢迎?主要还是特色别样,风格鲜明。不少教师语言风趣幽默,实验奇思妙想,课件动画设计很逼真,知识呈现很有艺术性,等等,但由于缺乏“品牌意识”,不重视备“风格”,最终没有形成有别于他人的教学风格。

《透镜》这节课我想体现的教学风格,一是学生通过自学或实验探究能学会的,教师只作总结性的评价和小结;二是利用自己课件制作中动画设计能力的优势,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如果能有意识地坚持下去,最终会在这两个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给听课者以深刻的印象和启发,这就是“风格”。

六、备“反思”

完成了课件的制作,备课似乎就算到此结束了,但实际上备课并没有结束。一是本节课在下一个教学循环还要重复,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需要课堂实践来检验;二是本节课的经验、教训,对后续课程的教学有借鉴作用。可见,上课是备课的一部分。因此,教学后有必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一是把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环节“回放”一次,例如,对课堂结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互动过程,重点内容的处理,堂上练习的效果,思维能力的培养,实验探究的引导,师生用时的分配等,要逐个进行分析,看是否都恰当、科学,找出其中的成功或亮点、失缺或不足。二是根据上述问题,及时修改教学设计和课件,感受深刻的可写成论文。

如果教师上每一节课都能坚持从思想——模式——设计——课件——风格——反思——思想的模式循环备课,不仅会使自己上课的思想、专业、技能、艺术等水平持续得到提高,教学风格得以形成,而且备课所需要的时间也将越来越少,多次循环之后,教学设计及课件会成为自己的教学精品。

标签:;  ;  ;  

浅谈“十二字”物理备课模式_课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