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乡镇工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互作用及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相互作用论文,发展趋势论文,工业发展论文,乡镇论文,小城镇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吴江市位于江苏省最南端,东临上海,南接杭州,西濒太湖,北依苏州。吴江市同苏南其它地区一样,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在变化过程中,折射出两个最鲜明的特点。一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另一个是众多小城镇的日趋繁荣。具体来说,一方面,乡镇工业以其自身的崛起唤醒了众多的小城镇,又以其自身的迅速发展壮大繁荣了小城镇经济。另一方面,小城镇的建设、发展和繁荣为乡镇工业的崛起、扩张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小城镇作为一个载体,为乡镇工业不断跃上新台阶奠定了基础。因此,乡镇工业的发展与小城镇建设之间的关系,是互为联系,互为作用,并共同构筑了基本现代化过程中不可分割的基本框架。
一、乡镇工业的崛起带来了小城镇的空前繁荣
以农村经济而论,乡镇工业的崛起,突破了单一农业经济的束缚,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以整个工业经济而论,乡镇工业的崛起,突破了城乡壁垒的束缚,工业经济获得了新的活力;以整个区域经济而论,乡镇工业的崛起,有力地突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区域经济获得了新的生长点。在小城镇形成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由于吴江的小城镇历史悠久,时盛时衰,潮起潮落,长期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的状态之中。自80年代初以来,由于乡镇工业的脱颖而出,几乎所有的小城镇都迅速繁荣起来,发展之迅速,变化之深刻,都是历史上所没有的。这就足以说明,乡镇工业的兴起与小城镇的繁荣,两者之间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内在必然联系。可以这样认为,改革开放给吴江的乡镇工业的崛起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而乡镇工业的崛起给吴江小城镇的繁荣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并呈现出这样六大变化:
1.乡镇工业的发展使得小城镇规模发生了变化。由乡镇工业的区域经济属性所决定,大部分乡镇工业都集结在小城镇上,乡镇工业形成的工厂群落也就成了小城镇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80年代后期,吴江小城镇的工业区大多基本成型,使得小城镇的镇区规模迅速扩大。近几年来,吴江小城镇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成倍地扩大。区域面积的迅速扩大,为小城镇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
2.乡镇工业的发展使得小城镇人口规模发生了变化。尽管小城镇历来是农村的区域中心,但长期以来镇村分治的行政管理体制以及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将农民与小城镇隔离开来,使小城镇的人流和物流难以得到新的扩展。近10年来,由于乡镇工业的迅猛发展和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改变了农村人口的分布状况,使小城镇成为人员居住、生活的集中地。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大成为吴江小城镇最直观的变化。可见,由市场经济、商品生产诱发并形成的“小城镇、大流通”,“小城镇、大市场”的格局业已成型。
3.乡镇工业的发展使小城镇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从经济总量的角度看,乡镇工业在吴江的发展,大至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八十年代初期的起步阶段。1982年,吴江乡镇工业的产值和固定资产分别为2.5亿元和1.3亿元,分别占全市总数的36%和35%,可谓“三分天下有其一”。二是八十年代中后期的全面发展阶段。1986年,吴江乡镇工业产值和固定资产分别为13.8亿元和3.2亿元,可谓“半壁江山”。三是90年代初期开始的迅速提高阶段。1992年,乡镇工业产值82.3亿元,固定资产13.3亿元,分别比80后代中期增长了9.4倍和8.1倍。至此,吴江的乡镇工业已是吴江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主要组成部分,其经济总量已占全市的75%以上。乡镇工业的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和不断优化,为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奠下了坚实的基础。从产业结构上看,乡镇工业的发展,改变了全市原有的产业结构。1984年,全市一、二、三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1.83%、43%、15.17%;而1995年则变为18%、51%、31%。
4.乡镇工业的发展使得小城镇的社会事业发生了变化。这主要反映在教育、文化、卫生三方面。从教育方面看:一是学校的数量在增加。二是教师队伍在扩大。从卫生方面看,1996年各类卫生机构72个,比80年代初增加31个,增长1.6倍;卫生技术人员1396人,卫生机构床位数1721张,分别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从文化方面看,全市有17个镇被评为省级先进文化镇,吴江市在全国率先达到镇镇建成万册图书室,1995年,吴江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市。同时,广电、新闻事业快速发展,已形成电台、电视台、有线电视台、报社等组成的“三台一报”的格局。
5.乡镇工业的发展使得小城镇基础设施发生了变化。乡镇工业兴起和发展,客观上迫切需要解决良好的配套设施和投资环境,这样对小城镇的改造就提上了议事日程。同时,乡镇工业创造了比农业高得多的经济效益,这又为小城镇的改造提供了雄厚的物质保障。可以这样说,集体经济得小城镇建设的投资主体,而乡镇工业则是小城镇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90年代以来,小城镇十分显著而直观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交通、水电、通讯等一整套基础设施的迅猛发展上。截止1996年,吴江已投入了5亿多元对境内所有的公路包括318国道进行拓宽改造,全市交通条件得到较好的改善。城镇道路和旧城改造工作大规模展开,城镇布局日趋合理化,一批星级以上的涉外接待设施陆续开业,增加了对外的吸引力。邮电通讯业又跃上一个新台阶,实现了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全市电话升至7位,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0多万门,电话普及率达21部/百人。供电、供水总量显著提高,1996年,全市供电总量12亿千瓦时,自来水供应总量达4000吨,比80年代初各增加了4倍以上。随着小城镇经济的日新月异发展,吴江加强了小城镇、城市管理,卓有成效。目前,城区已跨入全国卫生城市行列,并且创建更高层次的国家卫生城市又获成功,部分城镇已获得省卫生镇称号,提高了城镇居民的文明卫生意识,有效地保证了城镇规划、建设、管理配套运行。
6.乡镇工业的发展使得小城镇的功能形态发生了变化。在乡镇工业迅速崛起并不断提高,使吴江的小城镇功能开始了历史性的转换,由单一的低层次的城乡交换功能转变为融生产、交换、服务、消费、旅游为一体的高层次的综合功能,从而使得小城镇经济在整个城乡经济发展中处于一个重要战略位置。与80年代初期相比,小城镇功能形态的变化突出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中心城镇功能得到增强。二是对外开放功能得到深化。三是枢纽功能得到完善。小城镇对上吸收辐射,对下释放辐射,成为沟通人物、物流、信息流的主要渠道。近年来,吴江市坚持生产建设与生活建设两手抓,着力于交通、通信、供电、供水、环保和市场等建设,以增强小城镇的承载力、吸引力和辐射力,逐步提高小城镇的城市化水平。
综上所述,由于乡镇工业的发展促使小城镇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集中到一点,是小城镇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其发展轨迹为:小乡镇—小城镇—小城市,并日趋活跃繁荣,生命力是十分旺盛的。可以这样说,没有乡镇工业的发展就不会有小城镇建设的今日,因此,乡镇工业是小城镇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二、小城镇正逐步成为乡镇工业纵深发展的重要载体
吴江是小城镇研究的发源地,费孝通先生关于“小城镇、大问题、”的著名论点,就是80年代初在吴江提出的。吴江是小城镇密集地区,共有小城镇23个,其中有7个市属大镇和16个建制镇。吴江小城镇有着鲜明的特点。首先是发育早。七大市属大镇均有几百年以上的历史。松陵镇建镇于唐初,至今已有1300年;同里镇建于宋朝,距今约10个世纪;震泽镇已有千年的历史;盛泽、平望、黎里和芦墟也分别形成于明代,亦有500多年历史。二是数量多。至1994年5月,吴江23个小城镇已全部成为建制镇,特别是市属七大镇,历史悠久,经济发达,各具特色,成为周围几个镇的中心,在整个区域经济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三是密度大。23个小城镇分布在1176平方公里上,平均每53.13平方公里就有一个小城镇。从距间看,平均相隔7至10公里就有一个小城镇。
在吴江小城镇功能转换的历史过程中,由于乡镇工业的崛起,冲破了城乡分割的森严壁垒,打破了区域之间、行业之间、体制之间的限制,带动了广泛的对外交流,使得原先仅仅作为农副产品集散地而存在的小城镇,在社会经济结构上产生了深层次变化,最终形成了区域经济发展新态势。这些深层次的变化和发展的新态势,表明着日益繁荣的小城镇,由于与乡镇工业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融通,正逐步成为乡镇工业纵深发展的重要载体,并呈现出具有代表性的四大特征。
1.小城镇是乡镇工业的主阵地。吴江的小城镇之所以有今天的繁荣,根本原因在于吴江乡镇工业的崛起和发展。正是依靠乡镇企业这一经济支柱和日益提高的产业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使小城镇迅速扩张,而迅速壮大的小城镇又成为乡镇企业生长发育基地。
近年来,吴江乡镇企业始终保持着既快又好的发展势头。1996年,全市乡镇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78.2%,成为全市三级工业的主力军。吴江小城镇的乡镇工业,最引人注目的是盛泽镇。这个镇的乡镇工业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在“一根丝”上做出一篇大文章。在改革开放的10多年中,盛泽的乡镇工业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实现了“惊人的一跃”。
同盛泽镇一样,吴江其余的22个镇的工业都有了程度不一的发展,黎里、芦墟、平望、松陵、震泽、七都等镇的1996年工业产值超过5亿元。在1993年,全市23个小城镇已全部成为“亿元镇”。
2.小城镇是横向联合的集结点。吴江市经济以加工工业为主,原材料和销售市场“两头在外”。针对这情况,吴江市的各个小城镇坚持从实情出发,从乡镇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出发,坚持走横向联合之路,以外联找靠山,内联求壮大。自1985年以来,吴江的一些乡镇主动接受大城市的辐射,努力吸引大城市联合,加快企业的发展。吴江的横向联合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多内容。协作和联合的内容广泛,有原材料方面的,有生产环节上的,有资金投入上的联合等。二是多层次。形成了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纵横交叉的联合。三是多形式。在横向联合的形式上呈现多样性,包括松散型的,半紧密型的以及紧密型的。紧靠318国道的黎里镇,充分发挥邻近东方大都会上海市的优势,一直把目光盯住大上海,借助横向经济联合的纽带,使老项目不断巩固延伸,新项目不断发展壮大。该镇日化行业的迅速崛起,就是横联的一个成功范例。以创新塑料厂、沪江日用化学品厂等骨干企业的龙头,以20多家乡镇企业为主体的日用化学品企业群体,通过横联与上海等地的大中型企业和科研单位建立了紧密型联合,使这个江南古镇又有了“日化之乡”的美名。黎里因此而成为远近闻名的“横联之花”。目前,在吴江,又有一些镇相继加入发展横联行列,并有了突破性进展。
3.小城镇是外向经济的桥头堡。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沿海经济发展战略的加速实施,激起了小城镇强烈的外向冲动,吴江小城镇在乡镇工业迅速发展的基础上,把着力点放在外向开拓上,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努力使外贸成为全市经济中的导向产业,并以其极大的牵引力带动农副工各业的兴旺发达,同时也带动了外资、外经实现了较大的突破。自1982年以来,吴江的外贸收购额连续14年雄居江苏省首位,并在全国范围的外向竞争中占据一席。外贸的发展直接把乡镇企业从国内市场推向国际市场,强化整体开放功能成了小城镇发展的“重头戏”,乡镇企业作为一支创汇新军而迅速崛起。1996年,全市乡镇企业中,出口生产企业280家,出口总额6.38亿元,新批三资企业42家,合同利用外资1.56亿美元。1995年,吴江乡镇工业的出口创汇荣获全国乡镇工业出口创汇五强县(市)第2名称号。小城镇通过发展外向经济,开拓国际市场,引进先进技术、资金、设备和管理经验,在发展中调整,优化工业内部结构,提高经济整体素质,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起飞。
4.小城镇是经济开发的新社区。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刺激了小城镇经济的发展速度,小城镇经济规模也随之膨胀,而现有镇区面积已与之不相适应。对此,吴江的小城镇纷纷筹建起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开发区建设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生长点,并使之成为各小城镇进行生产力结构、布局调整的一个战略重点。
1987年,我们提出了“立足三点,全面启动”的开发区建设总体方针,分别在吴江的北部松陵、南部盛泽、东部芦、莘塔等四个小城镇,开辟了松陵、盛泽、汾湖三个市级开发区,其它各镇也相继建立工业小区,在全市范围内形成经济技术分区建设,连片开发热潮。现在,全市23个小城镇都拥有自己的工业小区,规划总面积99.3平方公里,启动面积45.9平方公里,每个工业小区都有科学而严密的规划设计,包括道路框架、工业布局、商业网点、居民住宅和教育文化娱乐设施等。开发区建设的步伐加快,推动了吴江的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三、乡镇工业和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将共同构筑现代化的基本蓝图
时代的步伐正在走向本世纪的最后一站,历史的车轮即将驶入崭新的世纪,在这百年一逢的世纪之交,吴江的乡镇企业正进入一个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而吴江的小城镇也将昂首阔步迈向更高的层次。对此,吴江在1995年正式提出了在本世纪末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实施方案。实现基本现代化离不开乡镇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小城镇的发展。乡镇工业和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将共同构筑现代化的基本蓝图。
1.正确把握乡镇工业和小城镇未来发展的态势。从吴江的小城镇经济现状看,乡镇工业面临着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新的发展机遇,我们有着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改革开放日益深入的国内环境,上海市加快发展的带动,苏州新加坡工业园艺区建设的效应,长江腹地经济加快发展的促动和区域投资环境的改善,等等,都具备了加快发展乡镇工业的良好外部条件。同时,作为区域经济主体的乡镇工业,由于自身实力的增强不断萌生出新的生长点。随着资本的积累,外向经济的带动,科学技术的推动,工业开发区的建立。涌现出一批颇具规模、实力雄厚的并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企业集团和小城镇,显示出乡镇工业强有力的发展后劲。而小城镇作为城市和农村联结的纽带,仍将在城乡之间扮演较为重要的角色。展望小城镇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三化一性”:一是城市化。这将是最基本的特征。随着乡镇工业的迅速发展,基础设施的的不断完善,投资环境日益优化,城乡一体化的格局已初具规模。我们可以设想,象吴江这样一个地处大上海的翼下,交通十分发达的沿海地区,部分小城镇经过数年的努力,完全可以逐步发展成小城市。二是国际化。经济起飞寄希望于外向型经济,这已是苏南经济发达地区的共识。牢牢抓住这个环节,也就抓住了经济起飞新的生长点。因此,进一步扩大开放度,加速国际化过程,将是吴江乡镇经济实现新一轮腾飞的关键所在。要采取措施,保证并促使乡镇企业进一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全方位地同世界经济相衔接,以外促内,实现小城镇的国际化目标。三是现代化。实现小城镇现代化是实现小城镇城市化和国际化的充分和必要条件。从小城镇现在的发展趋势看,只要经过努力,小城镇将拥有上水平的城镇规模、较先进的基础设施、较发达的信息网络和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等条件,从而为小城镇的现代化打下基础。
2.制订一个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的小城镇规划。从小城镇以往的实践看,保证一个地区的建设,是否能高速度、高效益,首先应注重制订一个有超前性、科学性、整体性的小城镇发展规划。所谓超前性,就是必须从小城镇的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和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使规划具有超前指导意义。所谓科学性,就是小城镇建设应有科学依据,象小城镇建设规模应取决于可转移到镇上居住的人口(包括流动人口)、产业和行业的结构状况和发展状况,还应科学地分析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消费水平以及生产生活社会设施的集约化建设问题等。另外,必须重视开发新区与建设旧城区的协调问题,一方面要集中力量搞好新区,使新区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保护有价值的建筑,统盘考虑老区与新区的互补与协调。所谓整体性,主要抓好两个环节。一是分步实施。要从小城镇的现状出发,结合自身的经济实力、现有资源、地理位置、产业结构和人员素质等特点,有节有序,分步实施,逐步到位。二是双管齐下。在乡镇工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应高度重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步推进,使人口素质、生活质量、教育、科技、文化、社会安定、福利保障及生态环境均实现全面进步,这个整体发展的概念是人类整体发展高度化的综合反映,也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总之,在制订规划中,宏观上要强调小城镇的层次性,发展战略上要强调小城镇的网格体系建设,发展步骤上则应按照中心突出,分层实施,城乡一体,循环发展的思路,把小城镇个体内的强大发展动力纳入到有宏观指导的有目标、有规划的自觉发展之中。
3、坚定不移地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确保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前提在于经济高度发展,因此,继续加速发展小城镇经济,即发展乡镇工业,是繁荣小城镇,实现城市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中心和主题。为此,要着重抓好四项工作:一是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从吴江特定的区位优势出发,树立与大城市主动接轨的意识,推动与城市经济的汇流、交融、互补,并增强对城市人才、管理和技术的吸收能力,促使小城镇经济结构迅速定位和优化。二是进一步推动乡镇企业走向市场。要大力提高企业的组织程度,建立以国内外两个市场为导向,以名优特、高新技术产品为依托的大中型企业集团和高新技术集团,进一步推动企业走向市场。乃至建立国际化产业集团,以扩大乡镇企业的新产品在市场覆盖面,加大乡镇企业对市场的拉动力。三是一着不让加大开放开发力度。拓宽对外开放的领域,通过确定以出口创汇为导向的指导思想,促使对外贸易向质量效益型转化,外资工作向规模效益型转化,对外开放向内涵发展型转化。通过大力加强国际间经济技术的交流和合作,促使生产要素在国际上的转移、重组和合理配置,促进生产力长足发展和获得更多的效益。四是尽快提高整体经济素质。所谓整体经济素质,就是指构成生产能力的各种要素的数量程度、质量水平和各要素之间的组织状况。对小城镇而言,提高素质涉及的内容很广泛,既要提高生产活动的素质,又要提高流通活动的素质;既要提高微观经济活动的素质,又要提高宏观经济管理的素质。要实现这一切,就必须不断地对经济结构进行优化,对科技进步加大力度,对各种人员加强培训教育的进一步重视等等,以切切实实提高小城镇的整体经济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