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与提高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国际竞争力论文,对策论文,现状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产业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特定产业在自由和公平的市场条件下,争夺有利的生产条件和销售条件,在竞争中获得最佳利益的能力,它是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表现。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这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而我国又加入世贸组织,由原来的半封闭式经济全面参与到国际经济竞争和合作中去的背景相关联,使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产业竞争力直接表现为一国同一产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和出口竞争力以及产业的利润率和劳动生产率等。份额越大、获得的利润越多,表明该国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越强。
1.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该指标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出口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其竞争能力的大小揭示了该产品所处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大小。产品的出口竞争力用贸易竞争指数来衡量。
贸易竞争指数=(E[,i]-I[,i])/(E[,i]+I[,i])………………(1)
其中,E[,i]是产品i的出口总额,I[,i]是产品i的进口总额。贸易竞争指数表明一个国家的i类产品是净进口国,还是净出口国, 以及净进口或净出口的相对规模。贸易竞争指数为正,表示该国i 类产品的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对于世界来说,该国是i类产品的净供应国, 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较强;贸易指数为负则表示该国i 类产品的生产效率低于国际水平,出口竞争力较弱,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较弱;如果指数为零,则说明该国i 类产品的生产效率与国际水平相当,其进出口纯属进行品种交换。所以,贸易竞争指数又称为水平分工度指标,表明各类产品的国际分工状况,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处于中等水平。
2.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该指标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出口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的份额或程度。它包括在开放的国际市场上,某种国产品销售额占世界该类产品总销售额的比重、某种国产品出口额占世界该类产品总出口额的比重。一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小,最终将表现在该产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在自由、良好的市场条件下,本国市场和国际市场一样,都是对各国开放的。一种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反映该产品所处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小。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用下面的公式衡量:
A国i类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A国i类产品的出口额/世界i 类产品的出口总额………………(2)
其值越高,该产品所处产业国际竞争力就越强;反之则弱。
3.产业和企业的利润率
由于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变化必然引起生产者利润的变化,因此,可以用产业和企业的利润率水平来衡量产业竞争力的大小。利润率主要指投资利润率,在自由、良好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常用税后投资利润率反映产业经营效益的高低。投资利润率用下面的公式表示:
投资利润率=税后利润/投资总额………………(3)
该值越高,证明该产业处于比较良好的经营状态下,其竞争力也就越强;反之,则越弱。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某产业利润率长期居高不下,则证明了在国民经济各部门资源配置的不合理,生产要素不能在各产业间通畅流动,有违背自由市场竞争规则的力量在起作用。为了研究方便,我们这里的产业利润率是在假定在国际市场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利润率。
4.劳动生产率
该指标反映的是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它作为衡量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研究的是产业技术进步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关系。往往是产业技术进步越快,其产业劳动生产率越高,竞争力越强。因此劳动生产率反映了产业技术进步情况,进而反映了产业的竞争力状况。为直观起见,我们用全员劳动生产率即各产业的劳动者一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价值总额来反映产业的竞争力大小。其值越高,产业的竞争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二、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融合程度越来越高,出口商品总额占世界出口商品总额的比重和位次逐年提高,一些产品及其所在产业在国际市场上也有了举足轻重的位置,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与此同时大批国外产业也大规模进入到我国市场,由外商控股的外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也占据了我国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一些原来由我国产品居主导的领域,逐渐为外方所控制,而且这种情况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会更严重。在这个日益开放的世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态势及其发展趋势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已经越来越不可忽视。
为研究方便,本文对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主要定位在工业产业上。因为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们更注重的是民族工业的生存与发展,以及如何面对外国产业的挑战;同时工业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与我国当前所处的产业发展阶段和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任务相吻合。
1.中国工业生产能力的基本状况
我国工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20年的高速发展,已经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的经济短缺问题,产业国际竞争力大为提高,发展成绩令世人瞩目。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商品出口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有了明显的提高,从1985年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的8.9%提高到2001年的23.7%。而且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的比重和位次也有较大的提高,分别从1985年的1.5%,居世界第17位,提高到2001年的3%左右,居世界第11位。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额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也在逐年提高,从1985年的56.9%提高到2001年的86.5%(注: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由此来看,我国的整体出口竞争力在逐年增强。
工业总量增长迅速且已具有相当规模。1999全部工业按当年价格计算实现总产值126111亿元,为1952年工业总产值的901倍, 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17.6%上升到2000年的42.7%。 钢、煤、发电量、电视机、水泥、化肥、布、糖、化学纤维等产量都位居世界前列。并且产品品种和档次不断更新,而且在技术上屡有突破。工业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通过对先进科学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我国工业的技术水平得到迅速提高,主要工业部门如家电工业、信息通讯制造业、冶金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等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大型发电设备、冶金和石油石化等大型装备已基本能够立足于国内生产,并出口到许多发展中国家。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企业和产品。纺织、煤炭、建材、有色金属等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大竞争优势。纺织品、服装、一般机电产品、鞋类、旅行用品及箱包、玩具、塑料制品等7类产品,2000年出口额达到1412亿元,占我国出口总额的72.4%;我国纺织品服装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连续5年居世界首位;自行车出口量约占世界出口量的63%, 丝绸产品占75%,钨、锑、稀土金属的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60%~80%(注:国家统计局:《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2.我国工业品出口竞争力分析
在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及出口总额的比重提高的情况下,应对工业制成品的出口结构进行分析,以了解哪一类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比较强,哪一类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比较弱。这可用贸易竞争指数来进行计算和说明。
按海关合作理事会制定的《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HS)所确定的分类,我们选择了其中2分位的11类工业品(见表1), 用公式(1)分别计算出1995年和2000年我国工业品的贸易竞争指数(见表2)。
表1 分析出口竞争力所选择的产品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商品目录》,1999年版。
表2 我国工业品贸易竞争指数
注:表中排序位次是指按贸易竞争指数从大到小排列。其差值是指2000年贸易竞争指数减去1995年贸易竞争指数。
资料来源:1995、2000年《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贸易竞争指数根据其中有关数据计算而得。
计算结果表明,1995年我国有3类工业品的贸易竞争指数大于零。 它们是:(1)食品;饮料、酒及醋;烟草及烟草代用品。(2)皮革制品;旅游制品;动物肠线制品。(3)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我国是这3类产品的净输出国,说明我国这3类产品的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2000年贸易竞争力指数大于零的产品上升到4类,在1995 年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木及木制品;编结材料制品。
2000年和1995年相比,贸易竞争力指数上升的产品有6 类,即贸易竞争指数差值为正的产品:(1)食品;饮料、酒及醋; 烟草及烟草代用品。(2)皮革制品;旅游制品;动物肠线制品。(3)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4)木及木制品;编结材料制品。(5)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6)电子通讯设备;光学仪器;精密仪器及其上述物品的零件。这说明,上述6类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有所提高, 提高最多的是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上升值为0.124。而其他5类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有所下降,下降最多的是运输设备,下降值为0.102。
从计算结果可知,我国贸易竞争力指数大于零的产品,即出口竞争力比较强的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附加值比较低的产业,其国际竞争力较强;而附加值比较高的技术或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出口竞争力比较弱,其国际竞争力较弱。
3.中国工业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分析
我们再来分析中国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表3给出了2000年中国出口的32种主要工业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及其位次。
从表3中可以看出,2000年中国大陆地区有4种出口工业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位于世界第一,它们是:棉布、非针织男外套、非针织女外套、纺织品,其中纺织品是我国出口商品中,国际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位于第二位的有6种,它们是:贱金属制品、摩托车、旅游用品和手提包、非针织内衣、钟表、玩具和体育用品;位于第三位的有4种, 它们是:纱、合成纤维布、收音机、鞋类。这些大部分是附加值比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商品我国际市场占有率不到1 %且位次比较靠后的有:型钢、内燃机、非电力机械零部件、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办公设备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零件、电力机械、半导体、配电盒及零部件,其中,内燃机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最低。可以看出,在附加值比较高的出口商品中,我国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很低。
表3 中国主要出口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及其位次
资料来源:《国际统计年鉴》(2000)。
4.中国产业利润率的国际比较
产业的利润率是反映产业投资效益的指标,也是一个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下面我们对反映产业竞争力的产业利润率指标进行国际比较,通过比较,来透视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状况(见表4)。 为了保持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我们选取的部门大体上是已经进入到市场竞争中去的产业,较大程度上排除了行政力量所造成的垄断现象。
表4 2000年中国与美国、及世界平均产业利润率水平比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国际统计年鉴》(2000)。
从产业利润率来看,中国食品加工制造业、纺织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的产业利润率较高,不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也高于美国平均水平;除此之外,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工原料及制品业、医药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也高于世界水平,而其他产业不仅低于美国水平,而且也低于世界水平。这说明我国的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资金利润率相对较高,而像机械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设备制造业等附加值高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资金利用效率仍然较低,而这些产业正式代表当前工业进步的方向。因而可以说,我国工业总体的资金利润率较低,我国工业发展很大程度上走的是粗放式经营的路子。
5.中国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
市场竞争的实质主要不是数量的对比,而是效率的较量。劳动生产率是反映产业效益的重要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尺度之一。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产业的发展,乃至经济增长极为重要。而且,劳动生产率(劳动效率或生产效率)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民族素质的高低。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的产业劳动生产率进行国际比较。表5就是以2000年的数据为准对我国产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进行国际比较。
表5 2000年中国与美国、 及世界平均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水平比较(美元/人·年)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世界统计年鉴》(2000)。
从国际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简单的对比来看,在2000年,中国制造业平均全员劳动生产率0.25万美元,而同期美国则为4.3万美元, 世界的平均水平则为0.65万美元水平,中国只相当于美国的5.8%, 世界平均水平的38.5%。从各产业来看,中国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也普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是低于美国的平均水平。我国总体产业劳动生产率比较国际平均水平明显偏低。这是与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过剩的国情分不开的。
6.几点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产业国际竞争力有了极大的提高。我国已经由主要的原材料出口大国和制成品进口大国发展成为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导的国家,并且通过体制改革和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到国际竞争和合作中去,使得产业竞争力总体水平正沿着良性轨道发展,我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一些产业在国际市场上是有着较强的竞争优势的,过去基本依靠进口和引进的机械设备等资本、技术密集型国产商品已经能够在发达国家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并参与国际竞争。传统比较优势产品保持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仍然是我国从对外贸易中获取更多比较利益的主要手段。
(2)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优势的重要表现。 从我国出口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和国际市场的占有率来看,我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是纺织、皮革和食品等产业,这些产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劳动密集型,它们是我国国际竞争力优势的重要体现。这是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较低的国情分不开的,正是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比较优势,使得我国产业整体竞争力水平在国际上有了较大的提升,同时也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力量,对我国经济与社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靠劳动的投入带动经济增长,资本和技术含量偏低,产品附加值低。该产业是一个高风险市场,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拥挤在这条路上,竞争相当激烈,收益相当不稳定。这类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占竞争优势,并不能说明我国产业整体国际竞争力水平已经在世界上处于强势,只能说明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中还是处于低级层次。从长远看,产业发展只能沿着现行趋势缓慢前进,在发达国家后面发展那些发达工业国已经转移出去的工业,而难以保持高质量的运行和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
(3)我国附加值高的技术、 资本密集型产业国际竞争力处于劣势。从上面对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分析,我们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我国附加值高的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这些产业的整体国际竞争力不强。这是与我国资本积累不够,技术水平薄弱的国情分不开的。但这些产业目前处于相对稳定的收益状态,代表了国际产业升级发展方向,也是一个国家竞争力得以增强的重要方面。我国在这些产业竞争力的弱势正反映了自身产业层次的低水平。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更多地取决于较低的劳动力成本,缺乏具有长远发展潜力的高层次产业,并且产业升级滞后。
(4)我国产业经营效率低下。 从对我国产业的利润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产业经营效率低下。产业的经营效率是由资金使用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共同决定的,其也反映了产业的技术水平状况。我国资金利润率普遍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这反映了我国在资金使用上存在着巨大的浪费,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将资金这一生产要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比较薄弱。同时从劳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来看,我国劳动力的使用效率也是相当的低下,劳动生产率尚不及国际水平的一半,不及美国的10%,劳动生产率在国际比较中处于劣势,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严重过剩,企业中人员冗杂,生产效率低下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产业的技术水平较低,技术利用率低,产业发展走的是一条粗放型经营的路子。
总之,我国尽管在产业国际竞争力方面有了极大的提升,但是,从目前情况看,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整体水平并不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并不高,产品的附加值比较低,产业和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也比较缓慢。仍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进一步提高。
三、提高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选择
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应从产业以及产业的微观主体企业入手,采取有利于产业组织合理化,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政策和措施。
1.建立公开公平的市场秩序
建立公开公平的市场秩序是促进我国产业组织合理化的必要手段,它为企业平等竞争创造条件,真正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应作为经济交易双方忠实的、公正的裁判员,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公平交易。因此,应转变政府职能,端正政府行为,正确发挥政府在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建立公开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从制定技术、资源利用效率、安全、卫生和环境等标准入手,建立市场准入规则,加强行业管理;适当提高部分行业进入的门槛,控制企业的数量和提高企业的素质;减少行政手段干预,多用法律和经济手段进行调节;在竞争领域,打破条块分割和保护,促进有效竞争;在公共基础设施领域适当引入竞争和加强规制建设,提高效率,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加强立法和改进立法程序,尽快制定反垄断法,清理现有行业法规,改进行业立法程序,坚持公众参与的原则,加强行业立法监督;加强市场的各种制度性建设,如建立覆盖全国和各种所有制企业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和完善资本市场,改革财税体制等。
2.加快产业重组的步伐
规模不经济,产业经营效率低下是我国产业组织不合理的表现,是影响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实施产业重组。通过产业的“进”与“退”,企业购并、破产的方式,使产业形成规模,发挥竞争效应。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重组的方式主要应为“退”,即一些国有经济从普遍存在但效益又较为低下的许多竞争性领域中退出来,让给众多有能力、有效率的非国有资本去经营。在退出的方式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一些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国有企业实行破产,结束国家对亏损企业的不断补贴,终止国家对亏损企业承担的无限责任;二是国家通过出售和拍卖一部分国有企业的产权,收回在原有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投向需要重点发展的行业和企业,也可以通过参股或控股的途径与非国有企业重组,实现国有企业产权结构的多元化。选择“退”是为了有实力“进”,即集中力量,加强重点,实现国有经济特有的其他经济成分无法替代的功能,去办好非国有经济办不好或办不了的企业,以产业布局的合理化来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实力。国有资金只有不断退出旧有领域,才有能力不断进入新的领域,整个国有经济也才会有活力,有竞争力,这实际上是一个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此外,还须推动优势企业购并劣势企业,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形成和壮大一批以优势企业为龙头,并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由母公司统一经营管理整个企业集团的资本,自身承担保值增值的责任,建立合理运转的集团治理机构,真正实行国有企业发展中的扶优支强政策,促使优势企业的发展和扩张。同时,按照发展集约经济的要求,通过联合、兼并、收购、破产等形式,对那些分散的中小企业实行改组、改造,把有效的资产盘活、集中、合理配置,提高企业的集中度。
3.采取加速结构转换的政策
在产业结构发展战略上有两种思路可供选择:一种选择是实行结构缓慢转换政策,即按产业结构演进的典型过程,任期自然循环渐进,逐步转换。这种思路要求,当前把重点继续放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上。这适合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情,也能够带来经济的暂时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但是从长远看,产业结构只能沿着现行趋势缓慢演进,整个经济难以高质量的运行和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另一种选择是加速结构转换的政策,主动引入创新机制,加速结构转换,尽量获得与新技术相关的新的生产函数,积极采取措施促进生产要素向主导产业部门转移,使主导产业高速增长。根据这种思路要求,在当前我国应把产业发展重点放在重化工业和高加工度化工业基础上,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因为它们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巨大的商业价值和市场潜力,是一国产业整体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具体而言,就是通过产业政策,扶持电子工业、汽车工业、高技术机械制造业、新技术产业等产业群,使其成为主导产业。由于这些产业的产业关联度高,技术含量高,发展这些产业又可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发展高加工度和高附加值产业,是我国实施赶超发展战略的正确选择。在结构转换过程中,应建立和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从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入手,营造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形成利益驱动机制,建立健全技术开发机构,形成引进、消化、吸收紧密结合的创新机制,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并在投入来源上实行多元化战略,吸收各方资金投入,建立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造就技术创新人才。
4.实现企业的科学运营
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素质低,因此需要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入手,实施科学的经营管理策略。培育企业国际化战略管理能力,企业的高层和战略研究人员应放眼世界,潜心研究国际战略环境和战略资源,在国际市场上,根据国际市场的情况做出战略部署。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和手段,克服经验管理、“人治”管理,建立科学管理体系,创新管理方式,按国际惯例管理企业,加强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及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对制造企业来说,应加强生产管理水平和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包括应用先进的制造与管理系统,如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柔性制造系统(FMS)、企业资源计划(ERP)、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供应链管理系统等,提高生产系统的计划、组织与控制能力以及满足国际市场变化和多品种、小批量生产需求的制造系统适应能力。培养国际化品牌和形象策划能力。同时,企业要努力培养一批带动辐射作用强、市场需求量大、发展前景好的优势产品;要发展名牌产品,重要的是使现有名牌产品进一步上档次、上规模、上效益。此外应培育国际资本经营能力。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要求企业不仅进行产品经营,而且应当大力发展资本经营,培养国际融资、投资管理、国际资本合作等方面的能力,搞跨国资本经营。因此应鼓励有条件的国内公司进行跨国并购、国际战略联盟、海外投资,采用国际渗透战略,从国外中小企业并购入手,逐渐占领国际市场,因为中小企业可能在过度竞争中困难重重,但它们有技术、渠道、信息等方面的优势,这样可以以较小的代价进入国际市场。
标签:国际竞争力论文; 劳动生产率论文; 国际市场论文; 中国统计年鉴论文; 贸易竞争力指数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中国现状论文; 产品竞争力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